2020年,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了题为“预防认知症,干预与照护(Dementia prevention,intervention,and care)”的综述报告中,提出在预防认知症和延缓认知症发病进程方面,控制好12种风险因素可以预防认知症40%的发病风险(表2)。
表2 认知症发病的12种风险因素
来源:Gill Livingston et al. The Lancet doi:10.1016/S0140-6736(20)30367-6
《柳叶刀》的综述报告所列举的12种危险因素会导致40%的认知症发病风险(图9)。这些危险因素包括①早期(45岁之前)的受教育程度偏低(认知症相对风险为1.6倍、危险因素患病率为40%);
图9 “人生百年”生命长河中的认知症风险因素
资料:参考“柳叶刀”杂志相关文献绘制
②中年期(45岁-65岁)的听力下降(认知症相对风险为1.9倍、危险因素患病率为31.7%)、脑损伤(认知症相对风险为1.6倍、危险因素患病率为12.1%)、高血压(认知症相对风险为1.6倍、危险因素患病率为8.9%)、酗酒(认知症相对风险为1.2倍、危险因素患病率为11.8%)、肥胖(认知症相对风险为1.6倍、危险因素患病率为3.4%);③老年期(65岁以上)的吸烟(认知症相对风险为1.6倍、危险因素患病率为27.4%)、抑郁(认知症相对风险为1.9倍、危险因素患病率为13.2%)、社会性孤独(认知症相对风险为1.6倍、危险因素患病率为11%)、缺少运动(认知症相对风险为1.4倍、危险因素患病率为17.7%)、糖尿病(认知症相对风险为1.5倍、危险因素患病率为6.4%)、大气污染(认知症相对风险为1.1倍、危险因素患病率为75%)。可以说,其中至少有9种危险因素是可以通过认知症预防加以防范的。
在这里,我们为大家引进“轻度认知障碍”的概念。所谓“轻度认知障碍(简称MCI: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是介于认知功能正常者和认知症患者之间的“中间状态”。
图10 轻度认知障碍是认知症预防的关键
资料:著者参考日本文献绘制
轻度认知障碍的主要特点是:①日常生活中忘记事的现象日益明显;②但日常生活尚未受到影响;③如果早发现早干预,可以改善认知功能,或者延缓认知功能下降的过程(图10)。
据日本主管社会老龄化部门的调查,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中5人有1人是认知症患者,另有1人是处于轻度认知障碍的“认知症预备军”(图11)。
图11 65岁以上老年人的认知症患病比例
资料:著者绘制
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一项共同研究发现,针对“轻度认知障碍MCI”症状的老年人,采取“早发现、早干预”的话,认知功能的恢复率可以达到44%;如果任其发展的话,5年之后大约有40%的人会“发展”到认知症的阶段(图12)。
图12 “早发现、早干预”:认知功能的恢复率可以达到44%
资料:著者参考日本文献绘制
认知症预防主要有3类重点对象,一是年富力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高年群体(40岁-60岁),他们是“早发性认知症”的重点对象,但往往又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对象;二是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如退休干部和退休教职员工,以及空巢老人;三是入住大型养老社区、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老年人(图13)。
图13 认知症预防主要有3类重点对象
如本书“情境一:大脑与认知症的基础知识”所述,社会上对认知症(国内习惯称“痴呆症”)存在不少错误的认识,例如,习惯用“老年痴呆”或是“老年痴呆症”之类的用语,把“老年”和“痴呆”结合在一起,给人造成认知症是老年人才会有的疾病。实际上,40岁至60岁的中老年群体患有认知症的病例也不在少数,只是因为对认知症的错误认识而被忽视了而已。
处于年富力强、上有老下有小的男性中高年群体患上认知症,往往会被误诊为工作和家庭压力导致的精神疲惫、抑郁,或是更年期障碍。另一方面,社会上对认知症存在偏见、往往以“痴呆”“痴呆症”相称,使得中高年群体拒绝接受认知症风险的评估。所以,普及认知症的相关知识、消除社会上以“痴呆”之类的贬义词形成的对认知症的偏见,是当务之急。
日本的研究机构针对50+中老年群体开展“大脑健康”的网上意识调查发现,有“经常忘记事”实际感受的平均年龄在47岁,除了经常忘事,大约有50%的中年人回答说计算能力和注意力等认知功能也出现了逐渐衰弱的倾向。
中年人,特别是“50+”群体(5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在工作中出差错的情景时有发生,虽然“50+”群体本人没有什么异常的感觉,但是同事和部下发现,他们经常同件事要反复问好几回,不是电脑包忘记在高铁上,就是一进门就在找自己的手机和车钥匙,甚至有时外出办事走到一半不知应该去哪……如本书“情景一:慢性疾病与认知症”所述,中青年期的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与老年期的认知症发病密切相关,而“50+群体”又大多是上述慢性疾病的患者,所以,从现在开始就应该警惕退休后认知症的风险。
另外,“不惑之年认知症(50岁之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大多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男性为多。发病的主要年龄期在52岁前后。平时在家“葛优躺”玩手机、看电视、缺少运动的中高年群体,日后老年痴呆、认知症发病的风险会大增(图14)。
图14 在家“葛优躺”玩手机、看电视
资料:京大北京提供
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是认知症预防的重点对象。特别是,我国的空巢老人(老年夫妇家庭和独居老人家庭)超过1亿,这个庞大的群体非常容易陷入社会性孤立的状态。
子女不在身边、外出活动和集体活动少、“屋里憋屈型”的老年人在增多,他们的人际交流和运动量减少了,大脑缺乏刺激。抑郁、缺少运动和社会性孤立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三大危险因素。这样的老年人认知症的患病风险比一般老年人高出3倍(图15)。一旦不在身边的父母患上阿尔茨海默病,50+群体的工作、生活将会受到影响而失去平衡。
图15“屋里憋屈型”的老年人在增多
资料:京大北京提供
大型养老社区、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包括认知症照护专区)的入住老人是需要做好认知症预防(特别是预防重症化)的特殊群体(图16)。养老机构中大部分的入住老人基本上处于高龄虚弱的状态、虽然日常生活可以部分自理,而且认知功能尚可,但是,人体老化、体力和脑力的衰弱是自然规律,离开自己生活习惯了的社区和家到了一个新的环境生活,认知症患病,或是认知症重症化的风险不降反升的例子屡见不鲜。
为此,我们为读者引进“hospitalization-associated disability(HAD入院相关性障碍)”这个概念。“HAD入院相关性障碍”本来是指为患者接受治疗住院,一段时间后身体机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功能出现下降的现象。但是,英国和日本的认知症预防专家在针对养老机构的入住老人进行的入住前和入住一段时间后的相关评估中发现,养老机构的入住老人同样也会出现“HAD入院相关性障碍”的现象,而且,入住老人的认知功能下降尤其值得关注。英国和日本的认知症预防专家根据这方面的调查研究数据强调鼓励以医养结合的方式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以及认知症的家庭护理床位的重要性。
图16 入住养老院的老年人无所事事、认知症风险大增
资料:京大北京提供
美国和日本针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和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开展的认知症患病风险比较研究发现,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的认知症发病风险远远大于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目前,国内的养老服务机构,包括那些“高端”的大型养老社区,既没有意识,也没有条件为入住老年人提供认知症预防的服务项目,再加上入住老人日常生活的活动空间受限、行动自由受限、“养老机构里憋屈型”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恶化的情况不容忽视。
认知症预防有三道防线,日本称之为认知症的“一次预防、二次预防和三次预防”。
认知症的第一道防线(第一次预防)是以中青年期的人群为对象(防患于未然),通过运动和膳食营养管理,开展慢性病预防和慢性病管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知晓认知症的基础知识(不可因为“老年痴呆”一词而误以为认知症是老年人的事,于己无关高高挂起)。
认知症的第二道防线(第二次预防)是以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为对象(早发现、早干预),通过社区大规模筛查评估发现有认知症风险的群体,为他们提供分级多维度的预防干预训练,维持和改善认知功能,延缓认知症的发病进程。
认知症预防的第三道防线(第三次预防)是以认知症老年患者为对象,通过认知症康复和健康管理,改善认知症的症状,延缓认知症“重症化”的过程,提高养老生活的质量(图17)。
图17 认知症预防的“三道防线”
资料:著者参考日本文献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