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仁者爱人,以仁立人。

“仁者爱人”,是孔子向人们提出的希望和要求。“仁”字从人从二,从人表示一个站立的人;从二表示并非自己,还有其他以外的好多人。另有文字专家认为,“仁”字的从人从二亦代表天地,指做人当效法天地怀天地之心,以天性的善良地德的忠厚来为人处世,有博爱心包容心从而产生仁爱之心,来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平。“仁”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赋予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寓示着人与人之间应有着互存互助互爱关系。

“仁”字首见于儒家经典的,《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之句中,可见古人在这里,是把它当作最好的品德来考证和诠释的。对“仁”大加提倡和推崇的,当属春秋时的孔子,在《论语·颜渊》中樊迟问孔子何为“仁”,他回答说:“爱人。”又曰:“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庄子·在宥》一书中他又说:“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在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他所说的五者便是“恭宽信敏惠”。他在《论语》一书中九十六次谈及仁。《荀子》和《礼记》中,也都记有孔子“仁者爱人”“仁者莫大于爱人”之类的话,可以说在许多场合,多方面地阐述了仁的含义,诠释着他对仁的多方面认识和理解,给“仁”赋予了极丰富的思想内涵,简直就是“仁”的著论者。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道德境界推崇备至,形成以“仁”为核心,一整套的道德理论体系,包括着孝悌忠恕礼智勇宽信敏惠等,诸多的思想内容。并把“孝悌”当作仁的基础,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来加以重视,给它赋予了极广的道德含义,并竭力地加以弘扬,以便使很多人认识它,用它来进行修养。纵观历史,他是古今中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仁”字一身的人,是他为人类创造了“仁”的道德思想观点,指导着后世之人,不断在它的影响下进步。所以“仁”就成了儒家的代表性思想,儒学的核心思想内容。

为了人类进化的使命需要,思想家们把“仁”的意义不断向前延伸,赋予它极深极广的内涵。尤其是儒家,更把“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并把“仁”列在另四者之首,就是认为“仁”是人的立身之本,有必要发扬光大。提倡“仁”就是以“仁”为本富有爱心。“仁”以为己任,即以此为安身立命的,基本要素与旨归。可见,孔子是一位很有造诣的大思想家,在那洪荒的文化时代,就产生这阔大恢宏的思想体系,创造了当时许多人难识的文化学说,认为人格修养,绝不仅仅限于独善其身,更应兼善天下,积极改造社会使之归“仁”。

他把“仁”的含义无限放大,以为“仁”即爱人更是“人道”,并且推己及人大声疾呼,让天下人都能认识到,这个修养的重要性,企图力挽礼崩乐坏的狂澜,使人人都归于“仁”的轨道,彼此相爱集群,再无攻打杀伐的矛盾冲突,每个人的思想都能得到提高和升华。举世都视富贵如浮云,把和谐相爱其乐融融当作主旋律,共同过着不忧不惧,坦荡荡乐陶陶的幸福生活,造就一个以人道为基本原则,美好的人类社会。

由于许多先贤后哲们的极力倡导和弘扬,“仁学说”成了人类一个重大的思想文化内容。仁者爱人以“仁”立人,不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就是在世界的思想文化中,也占据着相当突出的地位,使我们一想到“仁”字,就明白要作很多的努力,才能实现他们的愿望和“仁”字对我们的要求,就是要通过思想品质的提高,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且也使很多人充分意识到“仁”的基本含义,正像《说文解字》里所解释的那样,称仁为亲也,从人从二表示两个人,愿意在一起合作共事。未来人与人族与族国与国,只有靠亲爱才能实现合作共赢,相互对立必将两败俱伤。因而推行“仁”倡导爱,是我们所有人的责任,应把它当作人类整体的修为原则。

(一)仁者爱人。

“仁”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孔子在回答樊迟这个提问时,只用两个字作了概括——爱人。“仁”者爱人是孔子向人们提出的要求,那就是说无论孝悌忠恕礼也好,智勇宽信敏惠也罢,一切的一切都应该反映在爱人上,否则那些品行便无从谈起。因而理论界便根据孔子的这个定义,把仁者概括为爱人,爱人者便是“仁”。

作为一个重大的思想观点,我们如何认识仁者爱人这个基本问题?透过这些字里行间,我们窥视出孔子对“仁”的深刻认识,就是亲人爱人帮人,以亲人爱人帮人为己任。亲人爱人帮人的“仁”,不是让我们仅仅做点好事而已,而是出于至仁之心,自然思想品质的流露,是淳朴德性使然积极踊跃生发的行为,不需赞美夸奖鼓励,心性和品质就有着这种机制,广泛地热爱他人,竭尽全力地为帮助他们而努力。

“仁”的出发点是修炼极美的心性品德,落脚点是用具体的行为,爱人爱社会爱世界。爱其实就是心的表达,有时一个理解的眼神,一句痛惜的话语,一个体贴的陪伴,一个同情的扶持,都会体现出你的爱心。爱会产生一种回声,当我们学会赐予和关爱,就会有更多相同的爱心包围你,使你拥有幸福和快乐。有人说命好不如心好这话极有道理。命好的人如果不爱人,也会渐渐失去人家对你的爱,使你感到孤单和冷清。如果命不好却心好,养成爱的习惯让心趋于良善,将会获得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使你原本不好的命运得到改变。所以说与其抱怨命不好,不如积极改变心性,让心慢慢善起来好起来,这是改变命运的最大诀窍。

人必有“仁”人必守“仁”。仁者爱人是孔老夫子于两千年前说的。作为一种济世良方,它应该鸣响在世世代代每个人的耳边,成为拯救人类,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强大力量,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由于受到他仁爱思想的影响,现在就连许多西方国家,也提出“平等、博爱、自由”的口号,无疑这个博爱,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的翻版。当我们展开思维的翅膀,想象着他集毕生精力心无旁骛地治学,大声疾呼都做仁者仁者必须爱人,脚步匆匆地到列国去宣讲这些道理,是否透视出那颗赤诚之心,在引导人类向着这高雅的思想境界迈进,企盼人类社会,出现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祥和局面。作为世人的我们,当曲体他的良苦用心,人人争当仁者仁者必显爱心,以博大的胸怀和强烈的责任心,挑起爱的担子播撒爱的种子,把世界建成没有争斗没有仇恨,彼此相爱融洽的乐园。

“仁”的体现便是爱人思想行为的表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以仁为本体”。行动上的表现是,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必须有爱心。孔子的仁爱观点,得到儒学界的普遍赞同和广大民众的赞赏,认为他就是我们的代言人,世人都是需要爱的。因此他的仁爱就成为儒家的代表性思想,几千年来始终被人解读和践行着,那些传播传统文化的爱世之人,无不以仁爱为基点做着各种工作;一些执政者也以此,作为制定政策的根据,心悦诚服地甘当儒家先贤们的门徒。可见仁爱思想是多么的深入人心,受到了何等的拥护。

要确立爱人的品德。“爱”是个极简单的字,但是什么是爱,却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说明白的,它是个极宽泛的理论问题。《礼记·经解》说:“上下相亲谓之仁。”《春初·元命苞》里说:“仁者,情志好生爱人,古立字二人为‘仁’。”因此“仁”的基本词意,是人与人之间要亲爱相助,并且根据孔子的要求标准,还把仁定为大大的爱人。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仁者必须爱人,“爱人”就成为仁者的具体特征。换言之就是只有爱人才能称其为“仁”,以“仁”作为响当当的人。否则便不称其为“仁”,也就是不合格的人了。

世人都该明白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为了使自己有着宽松的环境和较好的有利条件,就得怀仁爱人。另外自己是不同于其他动物的人,是人就得有人的特性和品德,体现出爱他人的仁性。“仁”是做人的根基,失去它就是对人字的背叛;实现它才是对人字的彻底表现。“爱”是仁性的必然显示,必须永远坚持和推行,既完善着自己又使同类受益进步,让这个族群向着属性高峰迈进。几千年来人类就是在仁爱中,才有着如许的推动。但是,这个“仁”和“爱”体现得还远远不够,许多矛盾证明,很多人还没有生发出极大的仁爱之心,仍以自己或小集团的利益着想。因而便出现了错综复杂的矛盾,使彼此在相互摩擦中消耗着能量。倘若人人都能看清这个利弊,放弃狭隘自私和顽固,立意行大仁施大爱,历史的列车就会快速飞跑,人类社会就会出现更加可喜的局面。因此当充分意识到,“仁爱”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显著作用,必须大力加以推行。

凡人皆需爱,我们要常常爱人,帮助他人爱人如己仁慈博大。爱人者人恒爱之,今天你辐射出去的光和热,将来仍会返回来的。时间会过去,时代会发展,时空会变幻,唯有爱永远不会过去。所以,让我们爱心相聚行善为乐。

“仁者爱人”,“仁者天地父母心”,“仁者无敌于天下”,其正确的理念和无可辩驳的哲学思想,逐步形成了被诸多人所认可和接受的人文观点,指导着大众的学习成长进步,促进着彼此的协调同步,互惠共生共存,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极大力量。这个显明的扬弃,正在渐趋改变着传统的“为利而利”“为权而益”“为名而生”“为势而弃”的价值追求,铸造成符合时代心音的,公益化、社会化、时代化、潮流化、国际化的诸多高端文化,正在发挥着其他思想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成为人类共同需求的黏合剂和助推器。

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就是通过“仁”所体现出的性情,对施之者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受之者的理解和同情,当他们幸福时表示喜悦,他们痛苦时或怜悯或帮助。爱是与人相通乃至把整个群体,联结为一体的根基。爱是对人的亲近与敬重,是一种真挚的情感,爱就是对人的宽和与敬虔。

仁者之爱包括许多内容。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倡导“仁”,并赋予“仁”相当广阔的内容,包括各种具体的,宗法道德为主的行为规范,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各个方面,蕴含着深广的道德伦理意义。即以“仁”为本围绕这个中心议题,凡是有益于人和社会的事情,都当想当做当维护。无论各阶层各行业的人,只要怀仁爱人,都可利用自己的条件和环境,做出有利他人和社会之事。可以说就是因为许多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条件下,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才使社会不断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

要扩大爱人的范围。《礼记·丧服四制》里说:“仁者,可以观其爱焉。”就是说可以通过你爱不爱人怎么爱人,就可以观察到你是否有“仁”和“仁”到什么程度。爱不爱人怎么爱人,是衡量“仁”与不“仁”,或“仁”到什么程度的标尺。具备真仁就会有真爱,具备大仁就会有大爱。常言道大爱无疆,就是因为有了大仁,而产生的无限爱心,用大心量大视野,去挥发实施自己的爱心,爱世上所能爱的所有人,尽量使他们美好幸福,自己也有醉心的享受。例如孔子本是鲁国人,却利用十四年的漫长时间,到陈、蔡、卫、楚等许多国家去传经布道,就是跨越国界的爱人,把那些国的国君和百姓,都当作亲爱帮助的对象,以期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相爱集群成为彼此亲密的一家。他已给我们做出表率,爱人是不分远近亲疏男女老少和国界的,如果有了分别心那就不是真仁真爱,或者是小仁小爱假仁假爱。

爱人要诚心诚意。《韩非子·解老》里说:“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欣然”是指以“仁”行爱者的心理状态,是说他是发自内心地愿意如此,更是《春初·元命苞》里所说的“仁者,情志好生爱人”的程度,是对施之对象的倾心之爱,不含任何杂质和必需条件的真挚之情,唯有这样才可称之为真正的爱人,体现出至仁之心。孔子也说:“仁者先难而后获。”意思是说,你先按“仁”的要求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考虑行仁后会对我们有什么好处。这样不以获利为出发点的“仁”,才是真正的“仁”和不伪之仁。也只有诚心诚意地爱人,才被人所称道是真正的仁者,否则便徒有虚名。

爱以养行。倘若你满怀爱心,一言一行都会洋溢着爱,从而受到他人和社会的拥护。如果自私自利,形成与社会相抵触的气场,世界任何时候都会和你过不去。这时你是否明白,是你的心与世界不合拍,所造成的不良后果。爱是文化的修养精神的提炼,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识。它能把分歧变和谐,将融洽当享受,修正自我改变现状,人人以努力奉献为荣,把贪婪索取视为可耻。当正能量汇聚发挥的时候,便能化腐朽为神奇,社会阳气上升家庭和谐四季温暖如春,每一分子都是活跃的细胞,散发出感人的力量百毒不侵。

(二)以仁立人。

1.那么又如何通过“仁”把人字立住,书写得明白呢?

确立“仁则荣,不仁则辱”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里说:“仁则荣,不仁则辱。”这是对孔子“仁”的发挥和诠释。“仁”是人应有的品格,具备这个品格的才是一个真正的人,获得他应有的荣耀。不仁就不算人或不是人,也是对自己这个人字的羞辱和亵渎,是自己对不起自己了。亚圣说这番话是让人警醒,要高度认识孔子所倡导的“仁”,坚持“仁”的做人底线,不可偏离这个大方向,转而向歪门邪路滑去。这是一个极重要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智者当充分认识到,“荣”是自己坚持“仁”的不懈努力,“辱”是自己对“仁”的放弃,自私自利败坏了名誉,是自弃应有的惩罚。古往今来无数的事实证明,仁者都留下了好名声,还有那大仁者,受到世世代代的肯定和缅怀。不仁者尽管捞取了官位和财富,都被抹上污黑的一笔臭名昭著,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这充分说明荣辱,就是自己“仁”与不仁的选择和人与非人世界观、价值观的反衬。因而确立“仁则荣,不仁则辱”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对于我们任何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千万不可忽视。

要大力弘扬仁学搞好仁爱的实践,使很多人都像孔子那样爱人,做到在全世界的普及。这样的“仁”不仅仅是好心做好事,更是要好心宣扬“仁”的道理,普施“仁”的恩惠,给其他的人带来好处。在孔子这位圣人看来,“仁”的最高境界,是使天下人都受仁爱道理的普施,从而由一己之仁达到整个天下归仁。他在生前已经身体力行了,更期望后世之人都能如此,以便天下归仁焉。他曾推崇过管仲在这方面的贡献。管仲曾是齐桓公哥哥公子纠的师傅,齐桓公把公子纠杀害后,管仲没有为主殉葬,而是被齐桓公召来服侍了他。有人对管仲忠臣不事二主的“仁”提出质疑,孔子立加解释说,管仲帮助齐桓公主持诸侯会盟,使各国由敌对转为联合,相互减少了战争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管仲的“仁”且是最大的“仁”。孔子不愧为“仁”的著论者,他不拘泥于小事小节,能客观和宏观地看待“仁”,从大处来看人对“仁”的认识和实践,准确地衡量出,谁在施“仁”上的贡献和价值,不予偏颇的评价,注重通过“仁”的推行,使社会有着根本的转变,让普天之人改变命运获得幸福,因而我们要努力做到:

怀仁宇。“怀仁宇”指抱有远大志向的仁德者。他们怀天地之心,有极大的仁爱抱负,存极广的行仁之志,以天性的善良地德的忠厚来为人处世,有着与众不同的仁性和追求。在他们身上体现着,囊括寰宇的巨大之爱,惠及民族和普天之下的伟大情操,一旦他们的愿望得以实现,社会就会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使人人得以从中受益。例如推行社会制度的改变就是如此。

倡导仁义。“仁义”是由“仁”和“义”,而组成的组合词。“仁”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的出发,使社会达到和谐的最佳状态。“义”的本义是合乎道德的行为和道理,一种超越自我的善。“仁义”就是具有良好的品德,又在仁德的覆蔽下,以“仁”为基础的大义凛然行为,是衡量人善性和义性的综合尺度。仁义之人不但爱心不凡又重情重义,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令人感佩,使其具备两者兼而有之的优点,凸现人类特有的美好情操。“仁义”者的最佳境界,是不遗余力地做到仁至义尽,即为“仁”而义以义而“仁”,让自己成为积极的践行者。

推行仁爱。“仁爱”指用博大的仁爱之心,去对待所有的人和事。“仁爱”是由“仁”生发出来的爱,在“仁”基础上的爱,是仁者爱人的简编和缩写。仁爱是人类最基本的素质,是指性情温和通情达理,凡事能为他人着想的品德。仁爱是一种心性要求,它会在自己爱心的挥发中增长德性,产生出感人的力量,受到世人的称道和赞美,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搞仁诲。“仁诲”是出于仁爱目的的教诲,例如父母为使儿女健康成长,而进行的教育;教师为尽责任而对学生的教导;朋友为使其友改正错误的劝谏;组织或团体内为了统一思想,而对错误意见和做法的批评指正。凡是出于良好目的而进行的批评帮助都叫仁诲。仁诲的重大意义在于,虽然以批评者的面目出现,却是出于关爱,使其健康成长的目的并无坏心。这种爱心能帮助人找到差距,发现缺点扭转方向,是仁爱之心的挥发和展现。事实证明世上很多人的进步,都是由仁诲而受到启发教育,从而予以完善的。因此说仁诲是爱人的最好方法,当大力提倡和发扬这种美德。

每个家庭、团体和国家,都是由好多人组成的。人多了就会有不同的思想和做法,甚至还会有错误的思潮和行为,如何使之趋同都按正确的轨道前进,除了用刚性的制度法律约束外,最好的办法是搞“仁诲”,通过好心的批评教育指出缺点错误,使很多人由此进步。所以,共产党就坚持这样一条政治制度,经常召开组织会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批评就是“仁诲”,彼此友善地指出缺点改正错误,体现仁者用此办法的爱人。

施仁术。“仁术”是指行仁的方法。“仁”是种好品质,推行仁爱也是个好目的。但是如果方法不当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这就是好心不得好报的道理。为啥好心不得好报?是方法不对没有让人认识到你的好心,使你的好心遭到误解,自然好心就不得好报了。所以,圣贤要求我们仁者还要掌握“仁术”,用科学恰当的方法去行仁,把“仁”推行和体现得恰到好处,充分达到行仁的积极目的。让所有接受你仁爱的人,都能体会到你的良苦用心,感谢不感谢倒无所谓,但一定通过你的仁爱有益处。由此可见,“仁术”是达到仁爱的极好方法,千万忽视不得的。但愿我们都能引起重视,把它当作一门艺术予以运用,使行仁的效果最大化地显现出来,既行仁又不至于走弯路。

达仁朴。“仁朴”最早出自汉之大儒董仲舒的《春华繁露·三代改制质文》,曰:主天法商而王,其道佚阳,亲亲而多仁朴。“仁朴”的“仁”表示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彼此同情友爱互助等。“朴”意味着朴素、朴实。这位大儒的意思是说,有些人掌握了这上天之道心理阳光,与很多人相亲相爱却极朴实无华。由此可见,“仁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可爱的思想境界。其可贵之处在于,既爱人又显得那么自然而然,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具备如此情态的人,是把“仁”当作了本分,把爱视为了责任和义务,所以行了多少“仁”付出多少爱,都像若无其事的样子。我们当向他们学习争做仁朴之人。

孔子曾告诫我们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在“仁”这个问题上,既要有有为之志,不肯为仁不愿为仁的人,就不是正人君子。在不仁方面应该把握好原则,又要有不为之志坚决不做,哪怕一点点都不能触碰,久而久之便建立了健康的思想操守,防守住了道德底线。倘若认为小小不仁干点没啥,就打开了道德缺口,大盗都是从小窃开始的,大恶亦是从小坏发展而来的,坚持“勿以恶小而不为”,就是防微杜渐保证思想的纯化和洁净。对“仁”我们应该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永远是非分明态度明朗的,行仁和杜绝不仁,就会构建起自己的道德防线,永远向健康之路而行。

这个观点的另一层意思是,仁者还应坚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仁者当有这样的品德,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让他人去做,以己度人像爱自己那样爱他人。

做仁人。“仁人”是指有仁德的人,在中国无论儒释道三教或其他各学派,都强调要拥有这种品性,人人当作仁人君子,把自己立意在当走的正确道路上。由此可见作仁人是人的本质要求,是毋庸置疑和必须恪守的思想原则。如果谁个不想做仁人,那就该对他的品质画个大大的问号,你不想做仁人欲做什么样的人?难道是想做恶人坏人吗?做不做仁人,其实就是对做好人和坏人的,极严肃的拷问。无论任何人在这个问题上的回答,都是应该直接和明确的,那就是要做仁人而不能做恶人和坏人。那么做仁人难吗?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又在《论语·述而》中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个意思是说做仁人是自己的选择,为仁由己的主观要求,他人岂能妨碍和阻挡得了呢?客观条件的好坏构不成对你行仁的影响。并且这位圣人又说,其实“仁”并不是难为,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我欲行之就能马上做到。只要你立志做个仁人君子,怀仁就是仁人,行仁就是在践行自己的愿望,所谓感到行仁难,不过是仁心不坚的借口罢了,做不到更是信心不足的表现。

做到一视同仁。“一视同仁”原指圣人,对君主和百姓同施仁爱。例如孟子对齐宣王说:“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就是出于对百姓的爱,才要求齐宣王这么做的。其实也是对齐宣王的爱,希望他修炼出这样的思想品德,而当一个真正的人。后来人们就用他们这不分厚薄的爱人,造了一个成语叫“一视同仁”。为此唐朝著名大诗人韩愈,还在他著的《原人》里说:“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是说圣人虽然某些时候与君主对话,畅谈自己的观点,其实是要借此惠及百姓,在爱普天之人。

一视同仁显示一种大爱无疆的态度。我们每个人平时都会,不自如地对某个人特别喜欢,又对一些人非常厌恶,区分出厚此薄彼来,这就与圣贤们的品德有差距了。正确的态度应该效仿圣贤,不分远近亲疏,把所有人都纳入自己的关爱范围,这才是真正的“仁”真正的爱,如果以好恶划线,仁爱之诚就将大打折扣。

与孔子具有相同追求的老子著《道德经》,也不仅是给亲戚朋友们看的,而是对全人类的教育,希望人们都能遵从一定的道德规范,搞好品德的修炼成为真正的仁人。马克思提倡搞共产主义,也是希望人类都具备相同的“仁”,通过彼此之爱具备相同的品德,建设一个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在这里没有压迫和剥削,只有“仁”所体现出的无尽的爱。爱使人打破血缘、族群的界线,不分肤色和地域地走在一起,成为彼此亲密的一家,能者劳弱者享。能劳者因责而奉献才智,仅享者因力弱并非贪婪。无论奉献与索取者,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展现在仁爱基础上的思想健康和纯净,是仁爱所显示出的高尚精神风貌。除以上三者外世上还有很多人,在用自己不同的仁爱之心,展示着自己无尽的美德。

求仁瑞。“仁瑞”的“仁”是品德,“瑞”是瑞气和瑞兆。“仁瑞”就是因仁德而带来的祥瑞和福祉。圣贤们就是想通过这些“仁”,让每个人构建起一个思想精神标准,倾心而为之。佛学认为人种何因就会得何果,并且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来说明它的必然性。这就说明人们行仁绝不会行完了事,一定会结出果子来,那果子就是“仁瑞”。尽管真正的仁者,并不是为了获得什么利益而如此,但是谁不希望通过努力,获得平安和幸福呢?所以人人都当争取通过行仁,以求仁瑞给自己带来的福气。世人都当笃信这个真理,怀仁行仁必有它的果实。历史经验证明好人一生平安,平安就是仁者的仁瑞。有的人尽管不断行仁,可是却得不到高官厚禄,似乎没有仁瑞。但是对于真正的仁者来说,不做亏心事心里便安稳,这个安稳就是上天赏赐你的重要之果,世上还有比平安更好的福祉吗?智者当努力追求这个仁瑞,让自己一生通过行仁,在太平无事的幸福中度过,永远远离纷争凶险和灾祸。

2.克己复礼用“礼”来保证“仁”的推行。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为什么就为仁?“礼”是人的行为规范,例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正臣忠等等。人们恪守这些应有的品德和礼节,就极好的维护了彼此的亲密关系,使之永远融洽和谐。倘若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必然导致家庭不和;君不正臣不忠,也会造成矛盾国无宁日,还有什么“仁”字可言更别说爱了。所以要想实现“仁”,首先每人要归正自己,谨守群体行为规范,严格按大众意志为人民办事。这种以他人喜好为基本原则的做法,就体现“仁”的精神和爱人的意愿。所以孔子非常重视,用“礼”来行仁体现仁推行“仁”,让我们逐步从点滴的行为上做起,使我们渐趋迈上“仁”的高峰,实现心性品质的飞跃。

要让“仁”成为人类共行的美德,成为道德生活的主旋律,让它贯穿一生的始终,一个民族和全人类繁衍发展的全程。要通过“仁”所体现的爱,不断提高人类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搞好人类的思想道德建设,净化纯化人的思想品质,让社会进步首先体现在精神上,通过思想品质的提高,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争做仁人志士。“仁人志士”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奋斗的人。真正的仁者具有看事客观,心态端正为人忠厚,思想阳光追求应天顺人,引领人类向着正大光明、清晰可辨、和善完美的方向前进,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仁人志士是通过他的“志”所体现出的“仁”,即是这个“志”所推行“仁”的时候,会有些阻碍会有人嘲讽,也要坚持不懈义无反顾地进行下去,因为你所做的是极正确的事情,行的是人间正道。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是说人在“仁”这个原则问题上,应该刚毅果敢,虽然在世人的眼里太严肃认真,似乎不够圆滑有些固执愚昧,但这是你最智慧的选择,你这样恪守原则不随波逐流,已接近“仁”的边缘或就是仁爱者了。“仁”与不仁不能用世人的眼光来衡量,要用自己的志向来判断,争做仁人志士,就得有与众不同的精神和毅力,无怨无悔地按照自己的目标前进,他人怎么看都不为其左右。

(三)以“仁”立人的必然结果。

仁者无忧。孔子说“忧道不忧食”,意思是说我们要忧虑,是否学习懂得了道理,如果不懂道理就不知道如何做人,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如果学习懂了道理知道怎么做人,大问题解决了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事情。至于衣食住行,你坚持仁德做人,就会感天动地不致让你挨饿受冻。另外具有大仁大德的人,又哪能谋不得吃穿呢?不以荣华富贵为目的,只想爱人的好人善人,他们的最低生活是极好实现的。仁者把握住人格建设,这是最大的定向和进步,当好人就实现自己人生的最大目标,是人生的极大成功,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值得患得患失的呢?一饱一暖便当欣慰。

仁者无敌。鲁迅在《伪自由书》里说:“厚泽深任,遂有天下。”“仁”具有极大征服人的力量,世上所有的人都不是靠武力打败的,却是被仁德感召服气的。历史上有多少人以为自己强大无比,野蛮地去攻打他人,成吉思汗、希特勒、日本军国主义者,都想用武力征服人,结果都遭到失败,原因是以不仁的方式去攫取,必然会令人不服,虽然暂时攻城略地不能征服人心,也使他们达不到目的。相反以仁德去爱人,即使是最凶恶的敌人,也不得不畏惧于那热烈的目光,乖乖地放下屠刀不敢肆虐。仁爱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像原子具有穿透一切的能力,能软化人心让敌为友,能感召不同意见者使其融和。仁者是屹立于世间的巨人,它能使春风化雨温暖人心,它能使恶人服气,不得不向他举手投降。它也会使世界更多的人,在它的感化和召呼下汇入这个洪流,最后形成全世界的和谐共进,用“仁”建立起一个美好的社会。所以说未来的争战胜利,并不是靠原子弹打赢的,必是凭仁德的力量征服的。因而若想征服他人,不可在研制高端武器上下功夫,要在推行仁爱上做努力,彼此心同此心德同此德之时,就是你用“仁”取得的同化胜利。

仁爱会提高人类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仁爱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独特标识,彰显了我们的智能和品性,使之不但互相帮助扩大着族群,更使我们拥有了可贵的思想觉悟,在增加着应有的正能量。它将使人类逐步构建出,一种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不仅为自己圆满,更为整个人类的福祉而努力。仁爱的扩展和深化,会使人类关系和精神风貌,有着极大的改观。

当人人都具备仁性标准的时候,就会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几千年来人类不断产生矛盾,人与人尔虞我诈相互倾轧;国与国你争我夺,炮火连天争战不止;社会中派系林立,矛盾重重吵闹不休。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仁”缺少爱,只考虑自己利益而忽略他人的权益,自私自利而造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假如我们都具备“仁”的思想基础,通过相互之爱把人人形为一人,家家作为一家来予以相生相助,构筑崭新的心性标准和人际关系,哪还会有这些莫名的纠葛与仇怨?就会因相互之爱,而实现真正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同。《说文解字》里称仁为亲也,从人从二表示两个人,愿意在一起合作共事。可以想见,当人人都愿意与他人合作共事,相互都亲密无间的时候,还哪来的矛盾和纷争?所以说仁爱会解决人类长存的矛盾,使大家走上和谐进步,实现同尊共荣的可喜局面。

爱使世界温暖如春。爱人不但是儒家的倡导,也是举世之人共同的愿望,人人应有的品质。人来到世上人者不仁何堪为人?人者不爱人怎称为仁?仁者爱人才是正确的,书写着人生诠释着人字,把价值定在应有的位置上。仁者爱人是儒家,对我们的品格要求和品行设限,目的在于使我们都实现这个转变,通过积极主观的努力你爱我我爱他,爱使人消除矛盾杜绝争斗,彼此都亲如一家情同兄弟;爱使人间越来越美好成为温暖的春天。尽管这个工作太艰难,这个目标太遥远,但是只要人人努力何愁不能实现。现在我国自发地涌现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会,在挖掘这国之瑰宝的同时,又号召我们要每日改一过行一善,就是要用优秀传统文化,熏染我们的思想促进人类进步。国家主席也动员全国人民,要培植正能量凝聚正能量传播正能量,使人心改变向大同世界迈进。仁者爱人心宽广,以仁立人志如天。怀仁心心系天下人人;生发爱爱及广大众生。

有一句歌词说得非常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爱心具有强大的力量,它能把人心捂热缩短相互距离,使人相互理解化敌为友。现在世界已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什么时候能够实现,人文思想政治理念一体化,把民族与国家的界线打开,成为信念价值取向一致,毫无芥蒂的一家,想来通过人类的共同努力,这个目标定会实现。鲜花因为贡献了美丽,才使我们向往春天喜爱春天,倘若我们人人都做仁者,仁者都释放出无尽的爱心,把世界铸造成一个充满爱的海洋,人人沐浴其中,那将是怎样的一种美好景象?愿人人为之而努力,生发爱心把爱付诸行动,让爱心之花盛开,不负先贤们的美好期望,也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可以展望,随着仁爱之心的普遍铸造与运用,人类关系一定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s6igXHqOnH1bOtNiHWprIcUdsbyEmum5XfTYMTrbfjCy8XD2GpUyNz6icgv7Ym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