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人性本善,善为人本。

“人”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也不是一个毫无属性的躯体。“人”之所以为“人”,就有着他特定的属性,这种属性俗称就是人性,它是一种思想趋向。

(一)人性本善,是儒家给初始之人下的一个定义。

那么何为“善”?字面理解就是美好的东西,比喻思想就是纯正和美好的,精神追求与行为。当人性的趋向受到良知的指示,对各种实存处境提出因应要求,达到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思维、观点、思想、性格、状态、语言、行动等等,就是“善”。“善”就是尊重顺应和不违背,其他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用一颗拥护支持赞美和随喜的心,来对待世间的一切。

“善”即是纯真温厚,没有恶意和善心地好。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追求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独善其身善心永驻。善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使人感觉其美不胜收,善是圣贤思想品德的基石。

“善”是人最好的品质,也是最具感染力的情怀。那么善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圣贤们已经再明白不过地告诉我们,人性本善善为人本,就是要我们把它当作诠释自己的最好答案,在实现自性上狠下功夫,以便不亵渎人的名号,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其他目的还有什么价值呢?

亚圣孟子认为人性先天是善的。人一下生毫无智识,此时他们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图画;好像一块白布,好做最漂亮最美丽的服饰。此时他们没有一点私心杂念,是带着一颗善良的心而来的,这善就是人不可否认的本相本源。并在《孟子·公孙丑上》一书中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在这里要向人们说明,人生之初就会有这样的心理萌芽,见人受苦就会产生同情;看见丑恶的事情就会心生厌恶;与人相处便知谦让有礼;遇见问题便能辨清是非。这四能就像人的四肢一样,是与生俱来自然而然的东西,人人都均已具备的特质。他通过人性的先天性善端,说明一个真理:人原本是善的,善就是人的初始本性,成为人类人性本善的创始人。这个观点也得到许多古今中外理论家的认可,因而后来的《三字经》开篇便说:“人之初,性本善。”教导世人起初是啥样的本质和性情,何等的淳朴和美好,如何保守这率真的馨香之性呢?

孟子主张性本善。是说人生下来就具有善性,这是人固有的道德本质。一个人的身体容貌是爹妈给的,可是他的品德却是上天赐予的,只有人类才拥有和具备的东西。他曾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也就是说当他们遇到这种情况,小孩将要掉井,并非因为交情声誉等关系实行的救助,是因为人人均有的善念,是其本质的自然流露和不忍之情的本能反映。并用“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来概括,善是人本来就有之性,是人区别其他动物的显著特征,是人引以自豪和骄傲的东西。

由于语言文字的局限,亚圣把人性仅概括为以上四点,其实认真分析论证,人性还应该有着很多含义。这个“性”包括性质、性情、性格、性别、性欲等等,具有广泛的涵盖。

我们通过孟子人性善思想的逻辑起点,就可以推敲出他之所以强调,人性的先天性善端,旨在揭示出人之所以为善的基点与源泉,劝人向善导人以善和诱人为善。所以都当珍惜保守坚持发挥,莫让它在生活的日光中消弱、减少或泯灭。

“人之初,性本善”,是至高无上的真理。虽然现在世界上有无数的恶人恶事,丑陋和罪孽不断涌现。但纵观整体的精神显示,向善之人远远多于向恶之人,正能量始终超过着负能量,东风压倒西风。尤其是当某些恶人做了坏事,危险使他们惊慌恐惧逃跑。被判死刑的罪犯,在临刑前都会透露出一种悔意,说明人的内心总有抹不去的善念。这使我们庆幸,人之初的本性和善的基础,仍然没有消失殆尽,人性之善还在发挥着强大的呼唤作用。在号召人们不可忽略这弥足珍贵的东西,当让它主宰着自己的心灵,向着不失其本的方面努力。也使一些对现实社会的丑恶现象,哀叹和悲观失望的人们,心里有着一丝安慰,人类仍然存在雄厚的性善基础。因为我们没有搞好教育,才使它在某些人身上流失,使人的精神滑坡,出现了不应有的悲剧。如果我们把这个东西巩固张大,让它始终统领着人的灵魂,指导人生行动的时候,人和人类乃至整个社会,又会是怎样一种可观的局面呢?人应该有着自救的功能,把属于自己本能的善发扬光大,实现增长和升华,朝着步步高升的目标前进。所以说精神文明建设,远比物质文明建设重要,这是找回我们自己,极重要的思想建设活动。它能充分地显示和发扬自我,铸造成美丽的形象,推动人类进化,不在似是进步的假象中被淹没。

(二)善为人本,是我们应该恪守的修为原则。

善是人最宝贵的品质,也是人应有之性情。

善是一种选择,它不是软弱和怯懦,而是自有的本性。不管这个世界有多么残酷,不管这个社会多么现实,都不该把它泯灭,用无限的善心亲人爱物。拥有了善才能让人和人更亲心和心更近,化解不必要的麻烦,远离纷争减少敌意。善比外貌更重要,你人再美能力再大,心不善良也是缺点,活着没有什么意义。善良永远不会过期,好心永远都有好报。人选择善良不是因为傻;人选择容忍不是因为笨。装傻不要以为真傻,因为这种傻就是你善良的本性。容忍不要以为怯懦,因为这种容忍就是你宽阔的胸怀,学不会针尖对麦芒做不到反唇相讥。朋友们请记住,你的善良终将美好被人珍惜,老天看在眼里人们记在心上,总有一天会给你带来更大的福气,它是我们必当认识和践行的真理。我们应该牢记,人性本善始终当以善显,善为人本永远不能改变本色。

本性之善的人类,经常受到恶性沙尘暴的冲击和荡涤,良知正在被一点一滴地掩埋,很多人正在本善的位置上往下滑。例如,原本很优秀的人,当了官就贪墨肆意攫取财富;曾经老实巴交树叶掉下都怕砸脑袋的人,瞬间演变成凶恶的报复杀人犯。18世纪,英国著名的被称为英雄的探险队,在北极探险时无一生还。几十年后,当人们发现他们的遗体时,看见身上都有用刀砍割的痕迹,经过权威法医检验,他们是在缺粮时被同伴残害的。人没有食物饥饿难忍就可吃同类吗?这说明其人性堕落的自私和残暴,瞬间人格的扭曲和变异。人岂可有着这样的蜕变顷刻由人变兽?说明人性的脆弱性,善的种子不够坚固。

“性相近,习相远”,也是《三字经》里的话,说人刚出生时本是善的,他们后来的不同和巨大差异,是后天形成的。可以说没有哪个坏人是天生的,只是因为善时经不起污浊社会的熏染,错误思想的诱惑,使善性渐渐消失,恶性膨胀而迷失方向,走向人性的反面。现在各种各样令人费解的现象层出不穷,各种价值观的重叠错乱也令人慨叹。

孟子认为从人天生的属性来看,“人之初,性本善”,后天不同是“性相近,习相远”的结果。有些人后来又有了变化,不能归罪于他们的属性,是他们不能充分发挥其人性本善的缘故,因为“四心”人皆有之,何独他们后来就没有了呢?无疑是他们后天,不能保守其固有之本性,进行了不同的目标追求,而产生的性格变异。他从人属性这个层面,肯定了其初始本性的高贵价值和积极意义。认为这是人之所以为人,极宝贵的价值所在,是做人的丰富源泉和基点。目的在于劝导人,要审慎保守这可贵的东西,把知善与行善守善当作人生的基本原则,不断诠释着自己是人的观点,把自己恒定在这个位置上,不可偏离其轨道。他又进一步强调说:“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告诉世人如果连这“四心”都没有,那简直就不算人了。在这位圣人看来,这“四心”就是基本的人性,如果连它都没有,对这个人就得画个大大的问号,无疑缺少了做人的基本资格。由此可见,他是希望人人都能永葆善良之本性的,如何保持那可贵的善本性,就是要坚持自己的人性方向善为人本。辩证而论人性本善,善就应该成为人的本质要求,用朴素的爱心爱人爱物,以彰显其特质,使我们无愧于动物灵长的称号,人心美行为美,在攀登属性高峰的同时,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善为人本就是要以善为邻,以善交友以善为心以善为质,与人为善上善若水,众心向善国泰民安。所以要把善当作人生的根本,加以建立和倡导。人要固守善根铸造善心,确定善愿实行善举,种出善果成就善德,时刻不偏离本性的轨道。因为善是人的至宝,善与不善是区别于是人是兽的分水岭,不善就是人在轻率地抛弃自己的人字,行在了畜牲的道路上。

(三)善性是巨大的思想建设。

把善当作建设美好社会的重要基础条件。社会建设不仅需要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文化和精神的依托。善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特质,人类若想进步必须首先把它建设好,让它统率人类向着更完美的目标前行。如果忽略它只重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势必使人类思想精神偏离正确的轨道,造成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倾向,使矛盾不断发生纷争愈演愈烈,人人不得安生家家不得安宁。人类为何会由过去大刀长矛的斗争武器,而发展为今天具有毁灭性的原子弹氢弹,就是缺少善性的人格扭曲,把残害他人当作高超的斗争手段。危害他人的发明是不健康的进步,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人类就有灭亡的危险。所以不但中华民族,就连全世界都应该强调善,把善性当作第一目标来实现,让人人族族都具有这宝贵东西,在它的统领下进行其他发展。要让它始终指导着人类的行动,贯穿于人类发展的全程,什么时候都不可忽略放松,成为人类自救和健康进化的法宝。

善性是巨大的思想建设活动,要搞好它就得抓早抓好,在这颗心还没有受到,污泥浊水的冲击之时,就按照它原本的属性方向,进行正确引导,始终灌输正确的东西,不让它沾染一点污秽,很多好人就是这么成长起来的。孟母三迁便是不让环境把孩子引坏,所作出的连番选择。“融四岁,能让梨”,也是父母从小进行尊老爱幼教育,要让孩子具有谦让美德的结果。杜绝人类向恶转折,不断循着善的轨道前行,最后才能成为极完美的人。所以真正的亲人和朋友,当窥视他们人生成长的轨迹,不断传播正能量,引导着他们,始终行走在永善的路上不出拐点,或稍离轨道时就及时拉回归正,让其永远保持着至善之性,不向邪恶之路而滑,因此说诤友是我们一生具善的极大贵人。

要把善贯穿于一生的始终。善是人本性的自然显露,是内在良知的呼唤。所以不是今天可以善明天可以不善,此事可以善彼事可以不善。它应该是人一生的品质要求,无论自身条件如何社会环境怎样,都阻挡不了我们的践行,要把善彰显和发挥出来,让它成为自己的本性特点,无时无刻无论何事何地,都用这个特点来对待,让善贯穿在一生的全部过程中,至死也不放弃丢失,使它成为自己永远的人性标签。

善是追求幸福的最好途径。常言道好人必有好报,《朱柏庐治家格言》里就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庭中最好的风水,不是你的房子向不向阳,临不临街处的正与偏,而是家中的人是否心好善不善良?善良就一福压百祸,灾难不侵体现着余庆。所以有的人说:“世上最准的算命叫因果;最神奇的消灾叫忏悔;最灵验的延寿叫护生;最稳当的招财叫布施;最有效的美容叫慈悲;最便宜的幸福叫随缘;最殊胜的功德叫孝顺;最快速的解脱叫放下;最睿智的选择叫修行。”

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善良的人之所以选择善良,并非要得到什么回报,只是遵从自己善良的本心,是对自己内心的交代,为的是求得心安理得的坦然自在。善良不是刻意做给别人看的一件事,是内心善性自然而然地流露。凡事以善为本,心态自然日趋宁静平和,如此便安顿好了心灵,在悠悠的生命长河中舒心快乐。世间的一切皆有因果,你的善良里藏着你未来的路,因为生命自有回响。当你用善心维护他(它)们,得到普遍的喜爱时,潜意识生发出一种创造生命奇迹的能量,形成一个巨大拥护支持帮助你的磁场,在你需要的时候,又恰到好处地释放出来,使你事事顺遂有着意想不到的惊喜。古时有个袁了凡,算命先生推断他无子嗣,只能活到五十三岁。可是他不在乎这个,忠于朝廷关爱百姓做了很多善事,后来天赐其福,不但生了儿子自己也年逾古稀。这说明培植善性广做善事,就会改变原来的命运。所以儒家和佛家普遍认为,善是求得福报的最好途径,因为人道和天道都是酬善的。有句老话说得很好,只做好事莫问前程,你只要尽心做好事,必会收获善心种下的果子。人生中就有这样的法则,想好事做好事就会有好结果;想坏事做坏事就会有坏报应。

在广东雷州一个寺庙曾有一副对联: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清朝石成金所著的《传家宝》第三集中,也有关于这个论述的对联:善为至宝生生用;心作良田世世耕。作者在这里把“善”比作至宝,就是把它视为最美好最珍贵的东西,让我们不断加以追求。

让善增加自己生命的厚度。《诗经》说:“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善既是本性的显现也是理性的追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当好人。人之靓丽并非容颜而是心地,心存善念非靓也美非富也贵;人之真诚并非话语而是心意,心灵纯洁不语也真不诉也通。善恶仅是一念之间,而这一念却是十万八千里。善能育德使人性的土壤加厚;善能养心保持优雅高尚活力四射,越活人缘越好得到天地护佑。

让善改变自己、家庭乃至社会。善的第一改变对象应该就是自己,永远保守此心,尊重一切生命自由存在的意志不杀生;尊重一切物体既定的隶属关系不偷盗;尊重一切自然约定的亲缘关系不邪淫;尊重一切客观存在的事实,杜绝掩盖夸张缩小的妄语;尊重生命原本圆满的心理生理状态,不贪不嗔不痴,不妄想不恐惧不亢奋不抑制,坦然自然安然泰然释然,心与万物融和情与一切和美,建立广泛的良好关系,是一切善中最根本的善,也是自我保守的善。任何人的意念想法观念态度情绪等,都直接作用在自己身上,是善是恶其结果便是吉凶之分。善的第二改变对象是社会,我们要用积极的行动,关心帮助家庭和社会,使更多的人获益促使其更加美好。在这方面先贤们,已经给我们做出表率,他们从建设美好社会出发,大力宣扬进步的思想文化,以便人心改变社会更新,逐步成为理想的人间天堂。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历来成为仁人志士崇高的思想追求,也当成为我们人人应该牢记于心的座右铭,指导着终生的人生实践,让善伴随我们,为实现美好社会而努力奋斗。

善能成就我们靓丽的人格。世人常会评价谁个好坏,好人好在哪里?好就好在品格上,换言之也就是人性善与不善的问题,善就是好不善就是坏。有的人才能俱佳,能当官能挣钱叱咤风云,可是因缺少善性并不被人尊重。有的人平庸才能不高,可是朴素无华与人为善,尽其可能地持家交友维护社会,人人都称其为大好人,就是善性获得的美誉和人生的成功。善是人生的根本。抓住它不断修行,就是在浓墨重彩地书写自己的人字,它要用一生来描绘来镌刻,使之越来越美越来越好,最后无愧于自己。谁能坚持做到这一点,无疑就是一个极成功的人。

(四)正确看待善的不同认识与抵触。

思想家们出于对人类的关心,你研究人的问题我也研究它。这个问题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和告子就提出了相反的看法。荀子认为人性先天是恶的。荀子的“性恶论”,在他看来人一开始,就具有完善性的思想,就没有后天劝学向善的必要了。他在《荀子·荣辱》里说,“人饥而饮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凡人有所一同。”又在《荀子·性恶》里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由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荀子此论是讲别说人性善了,万物都有自然的属性,但若后来做了这么些坏事就是性恶。指出了孟子所说的,人自然属性的脆弱性和局限性,它经不起社会之风的熏陶,与自己渐趋所产生的不良欲望的诱惑,极有可能将那初始的善心善念泯灭。因而要警惕自称其美的危害,倡导人们都要向学求善。他在《荀子·劝学》里,充分肯定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强调在人求善这个问题上,要在自己原动力的基础上,再加之以社会正能量的驱动力,才能使之始终循着,初始的善性方向前进。如果仅仅依靠原有的性善萌芽,忽略后天之补,会使原有脆弱的善性生命扭曲或夭折。无数的人生事实证明,人初始的那点善性,未能经得起社会的检验,许多原本天真善良的人,后来都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其原因是没有经受住庸俗的,社会浊流的冲击和污染,偏离了本善的轨道,与其他污浊之人同流合污了。人们只要扪心自问,谁个又像初生时那样朴素率真,不都是杂陈满身,处于应付世俗的善恶之间吗?连自己都寻找不到,原来那清纯可爱的影子。

荀子用人后天的性本恶,对孟子提出的人的性本善做了有益的补充,并为解决这个问题找到了正确的方法。这是两位先贤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使我们在意识到性本善的同时,也感到或变恶的可怕性,为防微杜渐找到理论根据和恰当的途径。两论互为补充,孟子的先天性善论,阐明了人类之性的基础。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了后天学习改造的重要性,为我们指引了追求真善美的方向,当把后天的学习改造放在人生的首位。因为人随时都可能,因内外在力量的吸引,与本性背道而驰发生逆转的趋势。这个提醒是何等重要,当我们自认为“没毛病”很不错的时候,需要警惕恶俗的吸引,使我们经受不住罪因罪念,这个狂风暴雨的吹打,随波逐流而转向那不应有的方面。

古代学者告子则说,人性没有善和不善之分,它就像水一样随意而流,或可向东或可向西,是无善无不善,可以善又可以为不善,给人下的定义,是难以说清的不可确定性。

有人不怀疑性本善的说法,如果你有信仰,又明白力学原理和因果关系,就不难判断这是真的。任何东西都有一种无形的反作用力,哪怕是一个陌生人,或一些小动物也是如此。当你凭私心违背他(它)们的意志,构成对他(它)们的伤害时,就会受到被改变者的反作用力。这种反作用在你身上的力,就会给你的生命带来不利的阻碍。当仇恨和积怨达到一定量阻碍很大时,又哪能不生病或遭受灾祸呢?

在现实生活当中,还有一个真善和假善的问题。有的人是发自内心的善,所以做什么好事都显得很自然,绝没有哗众取宠谋求名利的目的。有的人心不善却要装出善的面孔,借以达到险恶的目的。例如现在有些公司,明明生产的产品质量并不好,价格又很高,对人没有太大益处。但是,为了将产品卖出去,宣称他们公司的理念是“厚德载物”,用标榜自己的办法来推介产品,实则非常名不副实。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是说如果人的本性是恶的话,尽管有时也表现着善,那不过是装出来的虚伪假象罢了,目的在于欺骗他人。但是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仍会被人发现真面目识破嘴脸。历史上就有很多这样的假善人,假惺惺地装着善良的样子,胸中却怀着邪恶的心肠,做了很多阴险的事情。人称其为假善人,就是对其丑恶嘴脸的无情揭露,以及对其恶性品质的巧妙嘲笑。

正确认识善的抵触和阻碍。善作为一种优秀品质,固然应该受到推崇和赞赏。但是由于价值取向不同,有人认为此论太过迂腐,往往善人会遭到他们的鄙视和嘲笑,说他们傻冒愚不可及,其善行受到各种抵触和阻碍,使善人感到举步维艰环境极不宽松,有的人哀叹好心没好报。还有的善人受到那恶者的欺负,把他们当作凌辱对象予以玩耍,于是就有了“马善有人骑,人善有人欺”“善门难开”之说。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善者当知道你走的是正路,正邪是不相容的,受到抵触和排斥极为正常。辩证地看世界总有很多人明辨是非,他们那赞许的目光和热烈的掌声,就是对你的鼓励和支持。另外也当意识到善是本性的要求,无论环境和舆论如何,这都是你当走的路,那些与你不同品行者,便是你影响和改造的对象,世风就是由具有正能量的人推动转化的,当你的善使他们有所觉悟和改变,就是对人类作出的最大贡献。正是因为难,才考验着你的善心是否坚强,善的种子有无冲破坚冰勇往直前的能力。善性也要在风雨中,不断地锤炼成长壮大。要获得善性成长的成功,就得勇于接受这种挑战,增强善的坚定性,在这条路上无怨无悔地走下去。

人善不是为了得报,求报就是动机不纯含有杂质的善。在这起点上的善,是需要改造和修正的。如果受到质疑和反对,就怀疑它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说明善性是很脆弱的,还没有达到无坚不摧的程度。因果告诉我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尽管某些善心善为没有得到立刻反映,但其后不经意所来的好运和惊喜,就是上天对你善心给予的奖励,在诠释着好心必有好报的道理,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会发现一种现象,坏人都不会有好结果,一时得逞终会失败,并且还将贻害家庭和子孙。好人哪个不平安?夫妻和睦儿女孝顺愉快幸福,这就是好心给予的好报。所以说世上最好的选择是修行,善性就是修行的最大目的,时刻不可偏离这个航向。

“善”既是人的基本性质和性情,就不是为了求名求利的刻意所为,而是自然的存在和体现。任何人的向善和为善,都是提高成就自己人品的需要,不是在为博得眼球的做好事,而是在做应该做的自己。如果让他们讲自己,完善人性的体会可以,若作先进事迹报告,那就是羞辱亵渎自己的人格,把该做的自然事情当作功德自夸。善愿有目的善心无功利,善行才会有功德。善既是本性就不能有功利的企图。常言道,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真恶。在善上任何贪图的心理想法和意念,都会使你的善性大打折扣。

有心行善善为不美,所以要善而不善不善而善;善而无善无善无不善。一切尽在善中,而我们又没有丝毫的感觉,让本性自然地予以体现和流露,才是把善长在了心中,又运用得恰到好处。 +vbZNrFdN+YUNUvZyRD4pl+9dgJ9nFmoMwJ2sA/E/sB9kVlkyBvJi5vamw8jwhn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