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里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弘”是扩大发扬的意思。“人能弘道”就是人能认识“道”,运用“道”并弘大其“道”,让更多的人来认识他宣讲的这个道理;人人接受这个道理成为普天的信条,让“道”为人类的发展服务。

(一)人能弘道。

弘道的基础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道”,关于这一点,佛家、道家和儒家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在儒家的学说中,“道”是指仁义道德指导人生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道理。因为它是一种客观自然的社会规律,人如果认识或把握了它,就能遵循自然或社会规律而行,进而改造推动社会。“道”能规定人约束人指导人强大人,使人进步成为遵时守位品德高尚的君子。

人能弘道是因为人人都需要道。人之所以为人,因为有思想明辨是非驱恶向善,具有异乎其他动物之品德。人的品德又是如何建立的?除了自悟自修自善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那就是社会要有这种机制,形成一种文化氛围,人人都传这个“道”,整个社会都推崇和倡导这个“道”,让人们都接受它拥有它,由它来指导人生实践。所以弘道就成为整个人类思想品德建设的重要手段,用影响和灌输来达到这个目的。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里又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其意思是说聪明智慧的人,应该用心去认识和掌握“道”,而不该把着眼点放在物质的攫取上。物质那是人浅层次的身体满足,“道”是人更深层次的理性需要,是理性上的进深和飞跃。所以不该忧虑得不到财物的贫困,而应考虑得不到“道”认知上的可怕。因为人若不主动认识和掌握“道”,仅仅追求自然生存状态的满足,就要遭受离“道”的惩罚和鞭挞,受到良知的谴责与痛苦。

孔子又说:“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尽管在这里有“学而优则仕”的,“重学轻农”之嫌,但也不乏其积极的意义,说出了更深刻的道理,倘若你以谋“道”为重,加强学习和领会明白了大道理时,还怕没有能力获取衣食挨饿受冻吗?大概简单的生存之求就轻而易举了。圣人的主旨还有让人超越动物的界线,突破本能的仅为生存而努力的意思,力求抓住根本去寻“道”。也就是儒家所倡导的,“至仁”“至善”“尽忠”“尽孝”,“外王内圣修己安人”等等品行要求。一个人缺少“道”,只为自己生存是可怕的无知;人类都缺少“道”,凭本能去生活那就更可怕,整体的无知那将是怎样的,一种愚昧混乱局面,所以,弘道成了对己对社会负责的壮举。

弘道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更清醒地认识自我;让更多的人活得更积极上进和明白;让更多的人懂得付出、承担、感恩、包容……,从而使社会拥有更多的正能量,让人与人之间构成一种健康和谐的状态。

由此可见,人能弘道必然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自己认识“道”。自己认识是弘道的基础条件,就是说只有自己,充分认识“道”的重要性,才能做到自觉地来弘扬它。二是还能光大和推行“道”。弘道是先认识“道”,用“道”培育自己思想升华,所感悟出的责任和使命。

儒家赋予“道”这么重要的意义,把它视为修身至善的理论根据,因为人有了主观能动性,才能识“道”知“道”守“道”弘“道”,才能知自然规律,在自知、自求、自我完善上做努力,应天而顺人。

这就说明人们肯定他们的,不是其品行轨迹的作为,而是赞扬由“道”而产生的进步思想,非同凡俗的品德与操守。我们要明白能、伟、贤、圣的人,如果不是因为掌握了“道”,在按“道”行事,也是与我们无异的俗者。是“道”使他们有了新的人生目标;是“道”使他们产生向往美好的驱动力;是“道”使他们完成品质的巨变。所以抛开“道”孤立静止地评价他们如何如何好,显然是不科学和不恰当的,充分挖掘他们异乎寻常的原因,肯定“道”的决定性作用才是对的。

(二)人必弘道。

古往今来,很多人都是在他人和社会的熏陶下,逐渐走向正轨的。这就说明弘道的重要性,它是人类自我完善和促进整体发展的途径,是不可或缺的思想建设任务。正是人人都重视和积极弘扬着这些宝贵的道理,才使人类不断向前迈进,有了现在这么可喜的精神成果,相互沟通交流学习借鉴,既改造着主观世界,又改变着客观世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实现精神的巨变,认识到和谐的重要性,渐趋向一体化方向迈进。所以说弘道当成为人类积极的思想工作,永远都不放松和懈怠。

时代要发展离不开“道”的指引,对历史负责也要弘扬好“道”,让人们按照正确的轨道前行。因此说弘道就是时代和历史对我们的召唤,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人人在这个大课题面前都要做好回答,均应把弘道视为当尽的义务,竭尽全力地作好这篇文章。时代的肯定历史的评价,是以人对社会的贡献为标准的,谁能改变世风推动人类发展,谁就是当之无愧的仁人志士;谁自私自利或损人利己,就是名副其实的小人。那些圣贤之所以被人千古称颂,就是因为他们,不但提出了这些宝贵的思想观点,还在为弘扬它尽其毕生精力。他们的美好向往,就展示了那非凡的品德,从而证明凡是能弘道者都具有大德,对社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挖掘和倾力奉献,才使我们人类有了这么重要的食粮,所以都当效仿学习,以他们为楷模做好弘道工作。

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它在显示和挥发着慈悲、仁爱、积德、百善孝为先等许多积极进步的文化思想,也在召唤着无数心忧天下不为己活,广泛传道志为世界的仁人志士,都来竭尽全力地扩大它的影响,用这种宝贵的精神元素,营造一个新的积极的文化氛围,从而造福于人,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全人类。

人必弘道是中华民族重新审视自己,肯定自己发扬优秀文化道统,实现伟大复兴的举措。所以要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在几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过无数的辉煌,曾出现过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康乾盛世等大好局面,成为举世称赞的伟大民族,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华美篇章。时空更迭风云变幻,尽管它历经磨难几度兴衰,但依然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蕴含着再度崛起的希望,所以,习近平主席提出复兴的口号,坚信这源于中华民族,传承不息的文化道统,会让我们美梦成真。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标志,优秀的文化必然会产生不竭的进步要求,推动它的拥有者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在神州大地中华儿女灵魂深处流淌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血液,和“内圣外王修己安人”的生命信条,决定了中华儿女骨子里的不甘寂寞者,始终涌动着“和谐家邦天下大同”的,古圣先贤们的积极追求和美好向往。

我们上面所说的是在“道”上的定位问题,既然已经弄清“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道理,还当明白现在我们已经赶上了弘道的黄金时刻,到了有志此为者的大好时机。

既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此宝贵和重要,我们就要大力加以弘扬,使之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但是,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择其凝聚我们积极向上的思想原则道德操守来进行,而它就蕴藏在很多过去的经典著作中,例如《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孟子》《礼记》《大学》《中庸》等,均有广博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

为了提升自己与家庭、祖国和社会整体的精神层次与思想活力,我们要以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以“薪火传承,文明中国”为使命,以整合全社会有责任感的各界人士为途径,以提高全民素养为目的,凝聚立志于此的朋友,学习探索躬行实践构建美景,使人人投身于弘扬传统文化的事业中。让所有炎黄子孙热爱祖先知识,成为古老典籍的守护者,优秀文脉的传播者,基本思想原则的践行者,高尚民族良心的呼唤者,民族歧路口的导游者。

人必弘道反映了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道”对人类如此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人人都把它当作大事来抓,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力所能及地来宣扬这个真理,让世人都认识它,把它当作修身和行为原则。人人都当恪守这样一个信条:洁身自好不算好,心忧家国方为宜。为促使人心改变和社会进步而弘道,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把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当作自觉的积极行动,一如既往地进行下去。要清楚弘道既是改造社会精神状态,也是为自己创造宽松的生存环境,是于民于国都有利的壮举,弘好“道”才有社会的根本改观,才是实现了我们人类的根本性建设。

现在中华大地传统文化普弘之风已成,召唤着炎黄子孙,以新的姿态更大的努力,来完成这项造福人类的庞大工程。引导大家以孝治家,以德育国,以爱显心,以忠报国,以诚济世,学习经典,共同改善社会风气。广度上团结全国的同道,统一思想互相协作,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深度上要挖掘传统文化之原点和内核,以爱人爱家爱国为起点,让爱心产生无穷的力量。“内圣外王”君子带头,福慧双修,人人参与这项伟大工程,传播正能量,提升人民道德水平。自天子以至于庶民皆以修身为本,各层面都发掘出真正的“通天道接地气”的正能量,做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入人心天下大同。传统文化润物无声,人人拥有就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精神变化,世界出现令人难以想象的奇迹。

面对文化传承我们要生发羞耻心。我们拥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这是全世界的宝藏。五千年智慧,五千年经验,五千年理念,五千年方法,五千年效果,全世界四大文明现在只剩下我们中华文明,如果我们没有传承下去,就对不起后世子孙,也对不起列祖列宗。真正的炎黄子孙,要“不耻身之贱,而愧道之不行”,自己身份地位没有很高不应放在心上,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的道却不能行出来,又不能弘扬开来,这就是我们的失道失职和难以原谅的耻辱和罪过。

(三)非道弘人。

孔子提出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另一目的,就是要我们以弘扬他所提出的道理为主,至于谁说的不过是引经据典而已。不愧为圣人有着至圣之心至圣之德,在提出此论之始就以忘我的精神,让我们弘扬他们的真理,而非弘扬他们本人。可见,他们提出这么些宝贵的思想观点,只是为了推动人类的思想品德建设,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出人头地和世代扬名。这个要求是否可以启示我们,在至圣至德的圣人面前,我们只有弘扬其道理的责任,而非从中谋名获利的资格。现在有些作学问者,不把着眼点放在挖掘和阐明真理上,却在赞美人下功夫,实在是置本求末,亵渎了原创作者的美意,他们求的不是掌声而是你的心声,是否懂得了这些道理准备践行之。

非道弘人也有两层意思:第一,不是用“道”来表明和体现你的作为,而是用你的善行善举所体现出的进步意义,来验证“道”的正确性,让世人由此领会出“道”的重要性,学习“道”,掌握“道”,推行“道”,用“道”完善自己、改造社会,充分发挥“道”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伟大作用。很多能人伟人贤人圣人,之所以能、伟、贤、圣,并不是他们生下来就天资聪明,长大就自有雄心壮志,能干一番大事业,而是小的时候就通过学习明白道理,具备爱人爱国爱社会的美德,把对社会的贡献,当作义不容辞的义务,是“道”在指引他们,为人类共同的伟大目标而奋斗。因为任何人只为自己生存而努力,体现的都是品行不高的低能。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嫁接在国家和民族上,为包括自己在内的群体而奋斗的时候,才显现出重大的意义,人们才视其为能、伟、贤、圣。

第二,非道弘人是要我们明确宾主关系。“道”是真理,而我们不过是“道”的感染者、接受者、践行者,“道”是主我们是宾。非道弘人就是要我们,不可本末倒置不可喧宾夺主。任何人想喧宾夺主,说我如何如何都是不对的。在“道”的面前我们只有宣扬它的份,而没有夺“道”来彰显自己的资格。任何人都不可凌驾于“道”之上,夺天功为己有。因为人在至高无上“道”的面前,都是渺小的应受者,岂能抑“道”扬己呢?如果为此就是不知天高地厚,并不明白“道”为何物、己为何人,是为了宣扬真理而努力,决不可借助弘道来显示自己。可是现在却有些人,只搞了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就心急火燎地报批自己的学术论文,以便登台当讲师做教授,向人们兜售那劣质文化作品。也有那不知天高地厚的人,为了挣取这论文审批费,便迎合这些投机者,大言不惭地称经他们审批了书,就可渡过职称审批之关。于是一个个伪学者,就在经济投机者的贱卖下产生了。

我们在引用传统文化观点时,常说“子曰”如何。既作为圣贤为什么都用朴素无华的“子”,来表明他们的地位和身份呢?说明他们在世人面前都是极谦虚的。而后世的崇拜者也都称其为孔子、孟子、老子、荀子等等,然后再冠之以圣人、亚圣、圣贤的名号。这些救人济世者,生前都没有戴过这个家那个家的桂冠。而我们这些渺小的学子,为什么就取得了这么些名号呢?无疑是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时,也怀有着张扬自己的目的,通过某种手段捞取着名利。或某些善于捧臭脚的人,别有用心廉价地推销着高帽,把它向弘道者的头上一顶顶抛来。这就是在借弘道以弘人,“道”并未弘扬多少,却借助“道”把人弘扬得很大很高。

非道弘人当成为所有弘道者的应有品质。我们都该具有不为自己,而为宣扬真理的思想意识,是为建设美好社会而进行的奋斗。所以,应该不计名利不惧得失,来做这个伟大的工作。当我们把天下人装在心里,无私无畏宣扬这个真理时,人心会给我们应有的评价。我们弘道也是在修炼自己的品德,在尽本分,在完善人字的应有之为,愿人人做弘道的参与者、奉献者,书写好自己的人生历史,也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历史有没有我们一笔不重要,创造美好的社会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四)非道弘人就是不要把弘道的作为,当作荣耀自己的光环。

孔子说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通过两相比较而得出的结论,在“道”面前人人都是很渺小的。因为在他看来,这“道”就是人人都当遵循的,“仁义”和“道德”的普天之理,人人受之约束的思想原则和品行操守,无论多么高多么大的人,都是它的信仰者和践行者,都是它的“俘虏”和“奴隶”。“道”是统驭人类的真理,弘扬它就是在弘扬真理,说实话办实事做实在人,是责无旁贷的义务。就连圣贤也希望我们,要把弘扬他们所提出的真理,当作我们人生的信条加以认识和接收,并不是要我们来肯定和颂扬,他们的贡献和美德。这大概就是孔子提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主旨所在,不让后人进入误区,置本求末地把弘扬圣贤放在首位,而把他那极重要的“道”忽略,处于其次要的地位。他们不在乎人们是否称其为专家与何长,呼“子”亦是恰如其分的称谓。

不是用道来彰显你的神圣和伟大,而是用你的积极努力,来推广那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让它成为普天的信条。“非道弘人”从字意上分析极好理解,儒释道的各位至圣先贤,提出“道”的各种观点,无非是为了让人认识它把握它,以完善自身和推动社会进步,并不是为了获创造之利。所以不必宣扬他们赞美他们,而应把着眼点放在宣扬他们的“道”上。不要以“道”弘扬其人,而要以他们的话语的引述而宣讲其道理,这才是他们积极探索这一真理主旨之所在。关于这一点,孟子在《孟子·尽心上》里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人者也。”这就是说当天下阳气上升,社会发展极其健康的时候,“道”会显现在我们的身上;天下混乱君庸臣昏之时,我们就该积极弘扬“道”,把自己贡献在“道”的发挥和实现上。但是,从没有以“道”为嫁衣裳来彰显人的。

事实证明,历史上人从来都是不论你怎么谦虚和自夸,最后均为名实相符的。以孔孟为例,当时人们都直呼那极简单称谓:孔子孟子。但是,后世之人便根据其巨大贡献,把孔子称为圣人,把孟子根据其略逊孔子的作用和影响,称其为亚圣。圣是什么意思?乃是神圣超凡脱俗者。后来有很多封建帝王,虽然自诩为承受天命的真龙天子,绝不敢忽略这位对历史文化有着伟大贡献的启蒙者,都到山东孔府,加封或追封其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借以烘托自己的地位和文治武功。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这圣人远比那什么研究者,或专家的名号含金量大得多,是何等的相差悬殊。我们再看,如果当初的孔子、孟子等,被所在的朝廷或某权威机构,封为了什么专家、学者,与那其后的圣者相比是多么的浅薄呢?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所以,通过历史检验后的封赠或追赠,才是最贴切的称谓。

这就说明人们肯定他们的,不是脱离其品行轨迹的作为,而是赞扬由“道”而产生的进步思想,非同凡俗的品德与操守。我们要明白能、伟、贤、圣的人,如果不是因为掌握了“道”,在按“道”行事,也是与我们无异的俗者。是“道”使他们有了新的人生目标;是“道”使他们产生向往美好的驱动力;是“道”使他们造成品质的巨变。所以抛开“道”孤立静止地,评价他们如何如何好,显然是不科学和不恰当的,充分挖掘他们异乎寻常的原因,肯定“道”的决定性作用才是对的。

过去我们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当某些人作传统文化学术报告时,主持人介绍了研究者的一大堆名衔,似乎比誉满中华的圣贤们还光鲜靓丽,这就有了沽名钓誉喧宾夺主之嫌。其实我们任何一位研究传统文化之人,都该把自己立意为圣贤的小学生,都应以谦卑的心理和姿态,去做那浩瀚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宣示工作。可以说都是在分析论证和诠释那宏大文化体系的点点滴滴,或某一方面的见解与认识。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面前,我们都是欣赏者、品鉴者和享受者,谁敢以洞悉圣贤肺腑的弟子自居?谁敢说已把某些伟大的思想观点或它的体系弄通弄透?谁敢大言不惭地自称为某些方面的研究专家和理论权威?不都在景仰和钦佩中,客客气气地表明,是一家之言或一己之见吗?

我们都会觉得,越学习传统文化越觉得缺点多;越学习传统文化越觉得与圣贤的要求远,绝不敢贡高我慢;更不敢自称什么大师受人膜拜,总觉得永远是圣贤的小学生,永远也充填不完,毫无自夸自傲的资本。

以道弘人必将带来不应有的羞辱。世人都怕灾难和失败,岂不知好名者往往死于名;贪利者常常死于利,身在水深火热中而不自知。所以,圣贤教导非道弘人不要名是入火不焚;人能弘道不贪利是入水不溺,最好的自我保守。当你名不副实的时候,就会受到人们的鄙视和嘲笑,成为借圣贤思想沽名钓誉的伪君子。

为民弘道不但需要恒心和毅力,亦需要摒弃名利之心。“道”既作为至高无上的真理,那是何等的尊严,任何人都当明白,在它面前我们都是驯服者、传播者,接受它的引导,扩大它的影响,唯有如此定位才是一个谦卑的人,才能弘扬好这个真理,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倘若不知天高地厚的,认为先有己才有道,那就是认识上的偏差,不但弘扬不好“道”,还会扭曲“道”亵渎“道”,把“道”置于自己的反面,以“道”殉人了。人能弘道,就要让真理更加深入人心;非道弘人,便要把自己置于道理之下。 c+cSKipn2oAXeNZVBbKaPFYFPlZxw1Nva2wop7qaHy6Nh80OcQTHYqsJpIOW1cw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