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高阶)

故事篇

你可能听过这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说的是我们要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受到这句名言的鼓舞,历史上有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捐躯报国。

那么,这句名言出自哪里呢?你可能想不到,它竟然出自一篇写风景的游记——《岳阳楼记》。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范仲淹和朋友滕子京一起被贬,范仲淹被流放到邓州,而滕子京去了洞庭湖畔的岳州当太守。第二年,岳州在滕子京的治理下政通人和、欣欣向荣,于是他决定重修岳阳楼,并邀请好友范仲淹写一篇文章来记录这件大事。

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岳阳楼记》里写岳阳楼上看到的各种风景,全部都是出自他的想象。所以,这篇文章的重点其实也不是写风景,而是为了表达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身处何等条件都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

下面关于《岳阳楼记》的内容,在课文里一般不会讲到,想要学点不一样的东西,就赶紧一起来看看吧。

一场风波

读《岳阳楼记》,首先得知道文章的时代背景。这篇文章开头提到的“庆历四年春”中,庆历是北宋仁宗的年号,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范仲淹和滕子京的人生轨迹。那是一场失败的改革运动,史称“庆历新政”。

北宋这个朝代,在很多方面都堪称完美,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但是到了宋仁宗这一代,内忧外患,朝廷的头上压着三座大山:冗兵、冗官、冗费。也就是打不了仗的兵太多,光吃饭不干活的官员太多,养这些人花的钱更多。这三座大山让宋仁宗痛定思痛,决定寻找有能力的人来解决这些问题。那谁有能力来搬掉这三座大山呢?这时候,仁宗就看上了范仲淹。

范仲淹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他是文官出身,但在对抗西夏入侵的战场上战绩斐然,宋仁宗十分欣赏他,于是便委以范仲淹朝廷改革的重任。范仲淹也不含糊,迅速地提出一揽子方案,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考核官员,朝廷不能再养吃空饷的人。宋朝当官的待遇非常好,历史学家研究过,北宋著名的包青天包拯,一年的工资如果折算成人民币的话,有上千万元呢!如果吃空饷的官员太多,国家就会被吃空。

范仲淹把考核不合格的官员直接开除。同僚劝他:“您大笔轻轻一挥把人家开除了,人家全家都得哭啊!”范仲淹铁面无私地回答说:“一家哭,总好过一路哭。”宋朝的“路”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级行政区,官当得不称职,一个省的百姓过不上好日子,那不比官员一家哭更惨?范仲淹的改革对百姓和朝廷好,对北宋的官僚不好,所以官僚们就耍阴谋、使绊子,甚至诬陷范仲淹等人结党营私。后来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多,范仲淹等人相继离开京城,改革只进行了一年多就被叫停了。滕子京是范仲淹的战友,受到牵连,被贬到了南方的岳州。

《岳阳楼记》里提到了“迁客骚人”,“迁客”就是被贬官的人,“骚人”原来是指《离骚》的作者屈原。屈原遭受谗害被去职和放逐,范仲淹正是借屈原的典故,说出了滕子京和自己官场失意的处境,这就是《岳阳楼记》创作的大背景。

拒绝躺平

《岳阳楼记》里写到洞庭湖上两种不同的风景,一种是“满目萧然”,让人“感极而悲”;另一种是“春和景明”,让人“心旷神怡”。这不仅是在写看景物的人,也是在比喻官场的沉浮。官员的仕途,有时候是一路顺畅,但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变成凄风苦雨、穷途末路。范仲淹说的“古仁人”能做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就是不要把这种个人遭遇太放在心上,仁人君子还有更高的追求。

历史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一种方式,可以以南北朝时期的大诗人谢灵运为代表。谢灵运被贬官之后,来到了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温州当太守。不过,他倒也没有因此唉声叹气。大诗人自有追求,谢灵运干脆抛开所有公务,在温州游山玩水,有时一个多月都不回衙门办公。谢灵运对待官场沉浮的方式,就是完全追求自己的内心,彻底地跟俗世人间一刀两断。这种做法,其实很符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因为从根本上讲,范仲淹这句名言,是化用自先秦思想家庄子的《逍遥游》。

庄子说,古代的圣人可以做到被全世界赞扬,也不会更加努力;被全世界批评,也不会内心沮丧。圣人的内心安定平静,不会因为外界而起起伏伏。谢灵运寄情山水,岂不是跟圣人一样逍遥快活?

然而,被贬岳州的滕子京却选择了跟谢灵运不同的另一种方式。《岳阳楼记》里说滕子京被贬到岳州,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使这里“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其他宋代人在书里还夸滕子京在岳州的政绩称得上是天下第一。跟谢灵运的随性不同,滕子京和范仲淹并不挑剔自己的岗位,不管是在天子的朝堂,还是在被贬的远方,为了天下苍生,都要尽心尽力。这样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反庄子的逍遥之意而用之。

以天下为先

最后在《岳阳楼记》末尾的高潮部分,范仲淹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这句话很了不起,因为它在提倡一种为天下献身的精神。

在范仲淹这篇《岳阳楼记》以前,有的读书人鞠躬尽瘁,可不是为了天下苍生,而是为了一家一姓的皇帝。

那百姓就没人关心了吗?倒也不是,只不过有资格堂堂正正地关心百姓的人,只有皇帝。《史记》里讲过一个故事:刘邦当了皇帝,对自己的相国萧何不放心,萧何看懂了刘邦的心理,总是惴惴不安,这时候有人给萧何出了个主意:可以做一点欺负老百姓的坏事,故意糟蹋自己的名声,这样的话,老百姓都不喜欢萧何,皇帝也就放心,不担心萧何要造反了。

萧何为了自保,就故意霸占百姓田产。老百姓跑到刘邦面前去申冤,刘邦一听,心里很高兴。他拿着百姓的状子对萧何说:“你自己向百姓谢罪吧。”萧何趁机为老百姓请求道:“长安城周围的耕地太少了,天子打猎的上林苑有很多荒地,不如让百姓进去垦荒。”刘邦一听大发雷霆:“你竟然拿我的上林苑去收买人心!”他立刻把萧何打进了大牢,白发苍苍的萧何号称汉朝的第一功臣,就因为关心百姓而被皇帝疑心,吃了一场冤枉官司。

范仲淹的改革会失败,一个直接原因就是有人诬陷他。萧何吃的苦头,随时可能砸到范仲淹的头上,因此,《岳阳楼记》里这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把全天下老百姓的福祉当成士大夫自己的责任,不怕诬告不怕杀头,这可是大无畏的精神。

这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了后世无数的读书人把国家民族的兴亡当作己任,从此天下才真正不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而是全天下人的天下。这也是让《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流芳百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下一讲,我们就来细细解读它。

详解篇 上

这一讲,我来细说一下《岳阳楼记》这篇文章。你可以对照我的讲解看原文。

岳阳楼记

宋·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从标题来看,这是一篇“记”,但它可能与大家在作文课上写的游记不太一样。范仲淹根本没去过岳阳楼,却写下这篇游记,在今天这种行为可能会被认为是弄虚作假、凭空捏造,但是在宋代,这种操作却很正常。在宋代,文人雅士常常给风景名胜写记,比较有名的有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喜雨亭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等,《岳阳楼记》也是其中一篇。这些记,可不是简单写写风景,而是借风景抒发作者的感情、提出作者的主张。

在这种写法里,感情是主要的,风景是次要的。所以,只要感情真挚,就算没有亲眼看到风景,也能写出来一篇记。

我们来看第一段: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

这段话点明了范仲淹写作的背景。宋仁宗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遭贬,来到了巴陵郡做太守。“谪”就是被贬官。当时的“郡”相当于今天的市,比县大。“太守”就相当于市长。而“巴陵”就是今天的岳阳市,坐落在洞庭湖畔。古代传说洞庭湖边住着一条名叫巴蛇的巨蛇,它能一口吞下大象,为祸世间。后来大英雄后羿杀死了巴蛇,巴蛇死后,巨大的骨头堆成一座小山,于是这个地方便被命名为巴陵,“陵”就是小山包的意思。

滕子京来到巴陵郡并没有消沉下去,而是励精图治,到了第二年,巴陵就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如今经济发达的地方,往往要修建高楼大厦,古代也是如此。滕子京把巴陵的经济发展起来了,就要重修名胜岳阳楼。“增其旧制”的“制”就是规模,“增其旧制”就是扩大岳阳楼原有的规模。

不仅如此,滕子京还准备把唐朝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岳阳楼上。但他翻遍了书籍,发现历史上关于岳阳楼的诗不少,却没有一篇好文章,于是他邀请好友范仲淹专门为岳阳楼来写文章,记录重修岳阳楼这件大事。“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不读 shǔ ,它是一个通假字,同“嘱托”的“嘱”字,全句意为“嘱托我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第一段交代了文章写作的背景,下面便轮到范仲淹发挥创造了。描写风景的段落一共有三段,我们先看第一段。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意思是:“我看巴陵郡的美好景色,集中在洞庭湖这一个地方。”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shāng)汤,横无际涯。 “衔”指的是用嘴含着。“衔远山,吞长江”是用拟人的写作手法,说站在岳阳楼上看下去,洞庭湖广阔无边,像是一口咬住了遥远的山峦,又吞下了长江。浩浩荡荡,无边无际。

“浩浩汤汤”的“汤”字,不能读 tāng 。这个词其实也是一个成语,从前是用来形容大禹治水故事中的那一场滔天洪水的,用在洞庭湖身上,就很有气势。“横无际涯”的“际”是“边际、边界”的意思,而“涯”其实也是指边界。我们常说的“天涯”,就是“远在天边之地”的意思。

上文的这句话从空间上描写了洞庭湖的景色,接下来又通过时间来描写: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意思是“一早一晚,阳光变幻莫测,形成千万种不同的气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从空间和时间概括完景色,范仲淹认为,这些都是岳阳楼的宏伟景象,前人已经写得很详尽了。那么,范仲淹还能写出来什么不同之处吗?

范仲淹解释道: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巴陵这个地方,交通非常发达。朝北通向长江三峡中的巫峡,过了巫峡便到了四川。往南通过潇水、湘江,一直延伸到广东、广西。广东和广西在古代都是偏远之地,将大臣贬斥到这两处做官,是很常见的惩罚措施。“南极潇湘”的“极”,在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巴陵作为交通枢纽,是遭贬斥放逐之人的必经之路,所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迁客”的“迁”不是“搬迁”的意思。古代有个词叫左迁,“左迁”就是降职、贬官。“迁客”就是被贬的官员。而“骚人”说的是写出《离骚》的屈原,他一心报国,但受奸臣所害,也被贬官了。所以实际上,“迁客骚人”说的是一回事,都是指的范仲淹、滕子京这样遭贬的官员。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就是说,这些遭贬之人,看到洞庭湖的景色,应该会生出非同一般的感情。这句话很重要,第一,下面两段景色描写,写的就是迁客骚人看到不同风景生出的不同感情;第二,其实通篇文章都是以迁客骚人的视角来写的。

我们先看洞庭湖的第一种景色:阴雨天的洞庭湖。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bó)暮冥冥,虎啸猿啼。

“淫”这个字,在今天有贬义,但它的本义是“过度、没有节制”,“淫雨”就是指雨下个不停。日星隐曜,“曜”泛指光辉,日光、星光都是“曜”,但在阴雨天,受到遮挡很难看见光辉。山岳潜形,“潜”是淹没在水下,不过这里的“潜”不是说山岳被水淹了,而是说雨雾蒙蒙,遮挡了山岳的形状。樯倾楫摧,“樯”是桅杆,“楫”是船桨,这句是说风雨太大,洞庭湖上的船都遭到损坏,做生意的商人和旅客都走不了了。最后要注意“薄暮冥冥”的“薄”字。它不是与“厚”相对的“薄”的意思,而是“迫近、接近”之意。有个成语叫“日薄西山”,是说太阳快要落山了,“薄暮”也是指到了傍晚的时候。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阴雨连绵的时节,天气好几个月都不会放晴,阴惨的风在水面呼号,混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去了它们的光辉,山峦也隐藏了形状。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船上的桅杆被吹倒,船桨断折。到了傍晚时分,天色愈加昏暗,隐约听到远处老虎咆哮、猿猴哀啼的声音。”

猿啼并不是简单的动物叫声,在古代,猿啼是悲伤的象征,因为它听起来有点儿像婴儿的哭泣。有一句古歌词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cháng )。”在船只经过巫峡时,听到两岸响起的猿啼,船上的旅客都要因而悲伤落泪。

范仲淹根本没去过岳阳楼,他不太可能知道那儿到底有没有老虎和猿猴,但在写文章的时候,为了烘托气氛,便描写了猿啼,这是非常巧妙的一笔。

普通人听到猿啼都要落泪,迁客骚人又会怎么样呢?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斯”是“这个”的意思,“斯楼”就是这座楼。“去国怀乡”中的“去国”容易被理解错误。我们今天所说的“去”是“前往”的意思,但在古代,“去”是“离开”之意。“去国”并不是“离开国家”的意思,“国”在古代可以专指国都,所以,“去国”实际上是指离开国都。国都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一个人离开了国都,就意味着他在政治斗争中失败,遭到了贬斥。这些被贬的官员要直接前往被贬之地,不能回家探亲。他们陷入了人生低谷,所以格外想家,这就是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中的“谗”是指谗言、诽谤,“讥”是指责、非难。这个词是说,就算他们离开国都,奸臣也不会放过他们,所以他们仍然每天提心吊胆,害怕奸臣继续在皇上面前说他们坏话,让他们遭受更多灾难。这种心情,配上阴雨连绵的洞庭湖,那可是糟糕透了: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满眼萧瑟,悲伤到了极点。

到这里,洞庭湖的第一种景色就介绍完了。简单来说,就是迁客骚人碰上坏天气,心情也会低落。那么,如果遇到好天气,他们的心情会不会也变好呢?

我会在下一讲接着讲。最后给你留两个小问题:你还知道哪些跟猿啼有关的诗句?它们描绘的景色是真实的,还是作者虚构的呢?

详解篇 下

上一讲讲到范仲淹答应了好友滕子京的请求,写下了《岳阳楼记》这篇文章。迁客骚人是这篇文章的主角,他们在岳阳楼上看到不同的景色,心情也会随之改变。我们之前讲述了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迁客骚人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心情。那么在天气晴朗时,他们又会有何种心情呢?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意思是:“至于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节,洞庭湖波澜不惊、一碧万顷,像一面无边无际的镜子。湛蓝的天空倒映在湖面上,天水融为一色。”

这一句里的“景”不是“景象、景色”之意,而是日光,“景明”就是阳光明媚。在这美好的时节,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翔”是指鸟儿在天上飞翔、盘旋,“集”是形容鸟儿落在树上休息的样子。“鳞”指代鱼儿,“锦鳞”就是好看的鱼儿。现在常说的锦鲤,就是绚丽多彩的鲤鱼。“岸芷汀兰”中,“岸”是水边的陆地,“汀”是水边的平地,“芷”和“兰”都是气味芳香的花草。巧了,屈原正是最早在诗歌中大量使用香草意象的诗人。在屈原的作品中,香草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诗人本身美好品质的象征。范仲淹讲岸芷汀兰,也有暗指屈原的意思。

“郁郁青青”有两种理解,一种为香草长得很茂盛,郁郁葱葱的样子;另一种说郁郁是香气浓郁,香草不光茂盛,还十分好闻。

连起来理解:在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沙滩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息在树上;水里好看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水边的平地长满了香草和兰花,郁郁葱葱,馥郁芬芳,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是白天,那到了晚上呢?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白天水雾蒸腾,视线或许还不够好。到了晚上,大片烟雾全部散尽,皎洁的月亮投下千里月光,通透而澄澈。

月光跳跃在水面,好比注目耀眼的金涛,这就是“浮光耀金”。而“静影沉璧”是说,水面彻底平静下来后,月亮在水中形成了一个静静的倒影,就像是玉璧沉在了水里一样。璧是一种圆形的玉器。作者描写的是满月当空的景象。

夜幕深沉、月光皎洁,万籁俱寂之时,站在岳阳楼上听着船上的渔夫一唱一和,那真是快乐极了!为什么渔夫的歌声会让人觉得快乐呢?在中国古代文学里,渔夫跟屈原有一点儿关系,《楚辞》里提到,屈原投江前跟一位渔夫进行了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渔夫劝导屈原要学会与世沉浮,这样便不会有烦恼了。因为这个典故,渔夫在古代诗文里,往往代表着不问俗事的世外高人。因此才会有: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作者在这一段结尾总结道: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在此时此刻,作者个人的荣辱、官场的失意全都抛在脑后了。伴随阵阵吹来的微风,端起美酒一饮而下,心头漾起的只有饱满的喜悦之情。“喜洋洋”这个词语便是出自这里。

到这里,第二种景色也描写完了。天气转好,迁客骚人的心情果然也就变好了。但是,心情随天气转换,算得上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吗?

范仲淹认为不是。在最后一段话里,他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嗟夫”是个语气词,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古仁人”说的是古代那些有伟大抱负和志向的品德高尚之人,比如儒家的至圣先师孔子。

所以这句话可以翻译为:“啊!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之人的心态,或许与前两种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句话不能从表面上直接理解为:“不因为外物顺心而欢喜,不因为自己的遭遇而伤悲。”这句话运用了互文,这是古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为了表达上的对仗,把一件事情拆成两句话说就是互文。我们将两句话重新整合,便是“不以物、己而喜、悲”。也就是庄子说的那种人,内心安定平静,不会因为任何事物而波动。

当然,范仲淹不是说要迁客骚人从此远离俗世,而是要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庙堂”代表朝廷,“江湖”代表民间。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朝廷做高官的时候,就为百姓担忧;遭贬斥成为一介百姓之后,就为君主担忧。不管是否做官,他总是心系国家,这也称得上是一种安定平静的心态了。

这才是范仲淹心中的最高境界,比庄子的好,更比迁客骚人们既以物喜,又以己悲的境界高得多。淫雨霏霏的时候,迁客骚人也感到担忧,但他们是在担忧自己的前程,担忧奸臣会不会加害于自己。春和景明的时候,迁客骚人感到高兴,但他们不是为君主、为百姓高兴,而是为了个人的快乐和享受高兴。

可是,范仲淹难道认为持他这种处世态度的人一点儿也不能高兴吗?倒也不是。他接下来说: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其必曰”的“其”指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他们一定会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要世间之人仍有忧愁,那就为他们担忧,一直到全天下的人都快乐了,才跟着他们一起快乐!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噫”是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微”是假如没有,“归”可以理解为与某个人是同道中人、志同道合。连在一起,是范仲淹最后发出的感叹:“哎呀!要是没有古仁人这样的人,我跟谁才能同路而行、志同道合呢?”换句话说,范仲淹在勉励自己和好友滕子京:虽然我们都被贬官了,但我们要一起做古仁人那样的人,而不能像很多迁客骚人那样一心只为自己。这便是对志同道合的人最好的安慰和鼓励了。

文章讲完了,再总结一下。它的结构非常清楚,第一段介绍缘起。第二段点明主题:“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第三、四段描写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最后一段总结升华。整体读下来一气呵成,十分顺畅。

有些人觉得它从风景讲到古仁人,写得很松散,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抓住核心。文章一开始就点出滕子京谪守巴陵,而后又说到巴陵地处交通要道,常常有迁客骚人会集于此。范仲淹和滕子京同被贬官,但他们不想做一般的迁客骚人,而是想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仁人”。整篇文章的景色描写都是为提出这句话做的铺垫。如果掌握了这条线索,就不会再感到散乱了。

《岳阳楼记》就讲到这里。最后留个小问题: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外,文中还有哪些词句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RuIh9kSeBiCoIv3waKKJyN5eQ65mqQWmqH77qwAG2M3OG0A4Kqj69jnBOOD5tW5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