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初阶)

故事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它出自初中语文课必学的一篇课文——《陋室铭》。

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它的中心思想也很简单,说的就是人不要受现实困难环境的束缚,应该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这一讲围绕这个中心思想,讲讲和《陋室铭》有关的一些背景故事。

什么是铭?

先讲题目《陋室铭》里的这个“铭”。“铭”最早是古人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所以现在用“铭”组的词,如“铭刻”“铭记”,“铭”的意思还是与之前相似。为什么古人要在青铜器上铭刻文字呢?因为这些文字记录的内容非常重要。在商周时代,青铜器是家族的传家宝,制作青铜器的贵族希望将来的子子孙孙都能永远保存它们,青铜器能一直传下去,因此这传家宝上的“铭”,可能是祖先的光辉历史,也可能是对子孙的谆谆教诲。

传说孔子家就世世代代流传着一篇“铭”。孔子小时候父亲去世了,跟母亲一起生活,他后来能够出人头地,就跟家里传下来的这篇铭文大有关系。当时鲁国有个大贵族叫孟僖子,他觉得现在这礼崩乐坏的世道,还能在政治、外交上执行礼仪的人才越来越少了,所以就在鲁国大力推行周礼教育。孟僖子临终的时候,把两个儿子都叫到身边来,让自己的儿子去拜孔子为师。

孔子那时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连贵族身份都没有,孟僖子这位鲁国的贵族为什么要让儿子去拜他为师呢?孟僖子在病床上说,孔丘的祖先中出过一位圣人,名叫正考父( )。正考父在家庙里摆放了一个鼎,上面刻了一篇铭文:“一命而偻( ),再命而伛( ),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 zhān )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这是教导子孙,在接受任命的时候,不要趾高气扬、自以为是,一定要低头走路小心做人,凡事都要恭恭敬敬,无论是吃饭还是喝粥,时时刻刻都得牢记。

有这样做事恭敬的祖先,他的子孙后代里一定会再出圣人。于是,因为一篇代代相传的铭文,大贵族孟僖子就让两个儿子拜孔子为师。那时的孔子刚刚开始兴办私学,这两个有名的贵族子弟主动上门求学,就像是免费宣传,一下子让孔子的私学名满鲁国。孔子能成为天下闻名的大人物,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祖先正考父的鼎铭。

“铭”这种体裁,就是要让人铭记不忘,因此古代铭文很多都是刻在青铜器或者石头上的。相传,《陋室铭》最早就是刻在一块青石板上的。

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说完了什么是“铭”,咱们接下来说《陋室铭》这篇文章到底说了什么,它的主旨是这句话:“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意思是:“虽说这是简陋的房子,但是我品德高尚,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在古代,“陋室”不是指破破烂烂的房子,“陋”的意思主要是“小、狭窄”,所以“陋室”最原始的意思就是“拥挤、狭窄的小屋子”。住在这种小屋子里的,肯定不是富贵人家,不过孟子说过一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一个人真正令人从心底里钦佩的,不是他住的房子有多大,而是他的德行有多崇高。

历史上很有名的暴君——商纣王,搜刮民脂民膏,给自己建了一座高耸入云的鹿台,里面藏满了各色奇珍异宝,可他最终被周武王打败,在鹿台放了一把火自焚而死。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喜欢奢侈生活的楚灵王,他给自己造了一座号称“天下第一台”的章华台,相传如果走台阶登上章华台,需要休息三次,所以章华台又有个别名叫三休台。但楚灵王最后的下场也很凄惨。大臣们造反,楚灵王在逃难途中凄凄惶惶地上吊自杀了。不管是商纣王还是楚灵王,他们虽然拥有豪华的房子,但都不得善终。

而《陋室铭》里提到的两位人物:大名鼎鼎的三国奇才诸葛亮、西汉的大才子和学问家扬雄,都是千百年来受到后世景仰的大人物。他们年轻时都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住的是茅草屋,还要自己种地养家糊口。但是,这样的生活环境非但没有消磨掉诸葛亮和扬雄的志气,反而成了他们上进的动力。诸葛亮有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不能够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他就住在陋巷之中,是鲁国标准的“贫民窟”,一天的食物只有一盒饭和一瓢米浆水。艰苦的生活让他年纪轻轻就白了头发。其他人都在想,这样的苦日子怎么能熬得下去呢?可是颜回却不觉得苦,跟老师孔子谈起学问来,他闻一知十,举一反三,同门师兄弟里最大的财主子贡由衷感叹:“我哪里敢跟颜回比啊!”

通过上面几个例子,我们就可以了解《陋室铭》想要传达的中心思想:人的精神和志向,跟富丽堂皇的宫殿广厦相比,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们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正直乐观的刘禹锡

刘禹锡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就用刘禹锡的诗来说说他的故事吧。

刘禹锡小时候是个神童,二十多岁就高中进士,三十多岁就进入了朝廷的中枢,是大唐的青年才俊。当时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有两个问题威胁着国家的安全:一个是藩镇割据,另一个是宦官专权。朝廷都被架空了,百姓也没好日子过。

朝廷为了解决这两大难题,发起了一场政治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刘禹锡就是这场改革里的中坚人物。可是宦官,也就是太监们,掌握着长安的军队,这场革新没过几个月,大力支持改革的皇帝唐顺宗突发重病,宦官们就发动政变,强迫唐顺宗把皇位禅让给太子,然后把改革派的官员从朝廷里清洗出去。刘禹锡被贬到湖南的山区当小官,这一贬就是九年。

宦官们心想,被贬官多年的刘禹锡应该有所收敛,可没料到,一回到长安,刘禹锡就借长安名胜玄都观的桃花,写了首绝句来讽刺朝廷里的当权者:“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结果这一首诗,又让刘禹锡被贬了十四年。

那刘禹锡有没有因此而后悔得罪权贵呢?十四年后,又是一个春天,刘禹锡回到长安,故地重游,再次来到玄都观中。那时候朝廷里一手遮天的当权者已经归为尘土,而玄都观里原来引得游人如织的桃树也都没了,这里成了一片菜园。刘禹锡又写了一首诗:“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面对迫害和流放,刘禹锡没有卑躬屈膝,而是半带冷嘲半带幽默地把二十多年颠沛流离的人生浓缩到了两首绝句里。

知道了这些背景小知识,下一讲我们看一看:这篇《陋室铭》里具体讲了什么?住在陋室里的君子是怎样生活的呢?他的居住环境到底如何,有没有朋友来看他?朋友不在的时候自己在家都做些什么?

详解篇

《陋室铭》这篇文章里究竟都写了什么?你可以对照我的讲解看原文。

想要了解古代的文章,就一定要了解文体。文体是指文章的体裁。现在的文章通常被简单地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几种体裁,而古人的文体比现在分得更为细致,如“诗、赋、碑、铭、论、议、奏、说”等。这一讲所讲的《陋室铭》就是其中的“铭”。

“铭”这种文体的文章一般都很押韵。你可以自己试着朗读一遍,感受一下。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接下来我们逐句看看这篇短短的《陋室铭》都写了什么。

这篇短文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部分的意思是:“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虽说是简陋的房子,但是我品德高尚,就感受不到简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话如何理解呢?中国最有名的山是五岳,包括华山、泰山、嵩山等,还有一些山,或许没有五岳这般高大险峻,但依然很有名。比如南方镇江有一座山叫茅山,相传古时候山上隐居着叫茅山真君的神仙,我们常常提到的茅山道士也出自这里。茅山地处江南丘陵,与北方的大山相比,就像一个个小土堆,但因为有了神仙的存在,茅山在中国文化、中国宗教中的地位都很高。这就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也是同样的道理。水不一定要像大海那么深,只要这水里有龙,那就不一般了。《西游记》里提到的井龙王,便与此处类似。

有了前面的铺垫,接下来这句就直接点题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是陋室”的“斯”一般会解释为“这个、这”,但联系上下文来看,我认为这个“斯”的词性从语义上看有了新的解释,“斯”在这里有“虽然”的意思——“虽然是间陋室。”

要注意“惟吾德馨”的“馨”字,这句话里使用的是它的本义。“馨”字上半部分表示的是读音,下半部分是一个“香”字。“馨”字的本义就是“香远闻也”,意思是“能够飘得很远的香味”。古代祭神的时候,神不会亲自来吃祭品,人们也看不到神来吃祭品,食物的香味往天上飘就代表神享受到了祭品。但这里的“馨”字,不是形容食物香,而是说作者的品德也是散发着芬芳香气的,意思是“我的品德非常好”。

这是第一部分。这一部分提出了整篇文章的主题:德。

那这间陋室里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接着看第二部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部分的意思是:“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世俗的乐器声扰乱听觉,也没有批阅公文案卷劳碌身心。”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句话有隐含意义。如果一条马路人来人往的,会长青苔吗?当然不会。这就说明,这台阶很少有人走动,陋室很少有人拜访。陶渊明有一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为“没有车马喧闹的声音,我一个人很悠然自得”。“苔痕上阶绿”也有这个意思。

注意,这里便反映出这篇文章的第二个特点——含蓄。作者不直接说自己家里没有人来,而是用路上和台阶上长的青苔,暗示不常有人来。

可是后面紧接着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否前后矛盾呢?这句话有两种理解。

我们先看第一种理解。虽然前面说了很少有人来,但偶尔有人来的时候,都是一些“鸿儒”,没有“白丁”。“鸿儒”是指大有学问的人,“白丁”是指没有功名的普通人。按照这种理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就是说,刘禹锡这陋室里要么不来人,要么来很厉害的人。这是一种说法。

第二种理解认为,家里不是真的来客人了。那“谈笑有鸿儒”是跟谁谈笑呢?是跟书里的鸿儒,是跟历史上那些有名的人物。那些在古籍上留下名字的人,肯定不是白丁吧?所以第二种理解讲的就是在家里读书,书里有学问的人让他很快乐。这也是一种曲折委婉的表达方法。

一个人在家除了看书,还能做些什么呢?下一句便写了:“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为什么做这两件事呢?因为弹古琴和读佛经,都是古人的雅趣。中国古代的乐器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古琴是很高雅的乐器。有一种观点认为,古琴是尧发明的。尧有个儿子叫丹朱,不过丹朱这个儿子不成器,所以尧后来把帝位禅让给了舜。但这并不代表尧任由丹朱自生自灭,反而发明了很多东西让丹朱陶冶情操,其中就有古琴。古琴代表高雅的情操。读佛经也是突出一种与世无争的平淡雅趣。

有了这两种高雅的爱好,那自然就“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是指管弦乐器。老子说“五音使人耳聋”,是说音乐这种娱乐性的、热闹的东西,听了反而会“乱耳”,进一步会“乱心”,扰乱人的心绪。“案”是书桌,写字办公的地方;“牍”是文牍,公文。桌上堆满了各种公文,工作很辛苦,所以“劳形”,“形”就是形体。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现在也没有什么官职,十分不得志,无须出门社交应酬;没有杂乱的音乐扰乱心绪,政府的公文肯定是不会让我看的,也不必受工作的累。这也挺好,自在逍遥。”刘禹锡当时就是这样的精神状态。

这是第二部分,描写了陋室里的生活。只要有了“德”,陋室中的生活也可以有滋有味,一个人也可以自得其乐,过一种非常超脱的远离尘嚣的生活。

最后一部分宕开一笔,写: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诸葛庐”说的就是诸葛亮住的地方。现在河南有个地方叫南阳,这里曾经有一间茅草屋。用茅草做的房子,那肯定很简陋,但简陋的茅草屋里也出了诸葛亮这样一位人物。

“西蜀子云亭”说的是谁呢?子云你可能不太熟,但是在古代,这个名字可以说是如雷贯耳。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叫扬雄。扬雄小时候家里很穷,住的房子非常小。作者用了夸张的手法,说他住在一个像“亭”一样小的房子里。扬雄虽然很穷,但他勤奋苦读,成为可以与司马相如相提并论的辞赋大家,同时还是一个大学问家,写下了许多流传于世的名著。

诸葛亮和扬雄这两个人的住所虽然简陋,但里面的人很了不起,这就和前面“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上了。这是这篇文章的第三个特点,前后呼应。前面讲的仙和龙都是比较虚幻的内容,而后面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都是历史上真实的事情。虚实对比,这就避免了呼应的重复单调。

文章虽然短,但结构完整,层层勾连,所以结尾才能点题有力,写得更加透彻和深入。结尾的点题引用了孔子的话: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虽然是引用孔子的话,可只引用了一半。

那时,君主们都不希望恢复周礼,孔子感到灰心丧气,既然在中原地区不能实现理想,孔子就想到夷人的部落去看看。学生们劝他别去,说夷人部落“陋”,这个“陋”就是指夷人住的地方文化和经济都比较落后,属于蛮荒之地。但孔子回复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陋室铭》最后一句与歇后语类似,隐含了前半句“君子居之”。君子都是有德之人,所以这最后一段也呼应了全篇的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篇《陋室铭》,文章虽短,但结构不散。

第一部分由山水起兴,提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第二部分描写陋室的生活。只要有了“德”,陋室的生活也可以有滋有味,一个人也可以自得其乐,过一种非常超脱的远离尘嚣的生活。

第三部分呼应前面开门见山讲的主旨。这句出自《论语》的反问意义重大,首先反问的语气在情感上更强烈;其次这反问并非一般人所问,而是孔子所说。有理有据,将整篇文章的主旨进一步深化了。

你还知道哪些品德高尚的古人是住在陋室里的吗? 5hjXwRDgxhhux85u74MjM9mzefDlqIPGxjuUuBlrZq4S4jrxhrSbwpx1NPhYX75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