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你可能听说过或者在课本里看到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个成语。它用来形容一些人或者事物外表光鲜,内里却是一塌糊涂。这个成语出自刘基的《卖柑者言》。你可能不是很熟悉刘基这个名字,但刘伯温对你来说肯定不陌生。民间故事里,刘伯温号称诸葛孔明再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用神机妙算帮助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但故事毕竟是故事,历史上的刘伯温,也就是刘基,他可没有那么神奇。
不过刘基确实是元末明初一位有名的文学家,他的文学才能充分体现在“寓言”这一体裁上。什么叫寓言呢?你熟悉的《龟兔赛跑》就是寓言。寓言是一种很特别的小故事,可以说明一些有用的道理。
刘基的这篇《卖柑者言》,说的是杭州城有位卖柑子的,他家的柑子皮色鲜亮,但是剥开一看,里面的果肉却如同旧棉絮一般。刘基跟他理论,他却笑了,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柑子来讽刺那些在朝廷上装腔作势,内里却像草包一样的人,这些人会连累国家百姓一块儿遭殃。这便是借着一个柑子,折射出天下兴亡的道理。
古今中外有很多著名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一般有三大特点。第一,有很多隐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如《伊索寓言》中的故事,《狼和小羊》《乌鸦和狐狸》都是拿动物当主角,这就是拟人。第二,寓言一般都是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反映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比如《龟兔赛跑》,告诉大家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要骄傲自大。这个教训从古希腊到今天,依然发人深省。第三,寓言大多短小精悍,不会长篇大论,所以一般都是小故事。
前面所提到的都是外国的例子,其实我们国家也是一个寓言大国。早在先秦百家争鸣的时代,就涌现出一批寓言大师。比如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儒家的圣人孟子,还有集法家之大成的韩非子,他们个个都是出色的寓言家。你会不会好奇,为什么古代的大思想家们会如此卖力地编写寓言呢?这是因为深奥的思想,一般人接受起来有难度,而通过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表达,就容易让人明白其中的道理。
我拿韩非子来举例子。你有没有听过一个词叫矛盾?在哲学和逻辑学当中,“矛盾”都是深奥的概念,韩非子为了批评儒家学说自相矛盾,就讲了一个与卖东西有关的故事。有一个楚国人在街头卖兵器。他先拿出一面盾牌,向大家吹嘘:“我的盾牌是天下最坚固的,什么东西都刺不穿它!”说完,他又拿出一把长矛,自卖自夸:“我这把长矛是天下最锋利的,什么东西都能刺穿!”一旁有人问他:“拿你这把长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呢?”这个楚国人刚才还在吹嘘,一下子便被问得哑口无言。不同的说法互相抵触,“矛盾”的这个概念就是出自韩非子的这个故事。
中国寓言源远流长,诸子百家以后,唐朝的柳宗元也是一位寓言大家,我们后面会专门谈到。刘基的《卖柑者言》也同样是古代寓言的杰出作品。
这篇寓言里的卖柑者,还真有两把刷子。一般的水果放久了,表面便会腐坏,顾客一看就不会买了。可是这位卖柑者的柑子放了一年,拿出来还是“玉质而金色”,而柑子里面的果肉已经失去原先的色泽,干得像旧棉絮一样。但是买回去的顾客不仅不挑果肉的问题,也没有人回头来找他的麻烦,这才是这个故事耐人寻味的地方。
骂一个人是草包容易,可是识穿草包的真面目,并不是人人都可以。纸上谈兵的故事流传千古,大家都嘲笑赵王不识人才,居然用只会夸夸其谈的赵括来替换身经百战的老将廉颇,让赵国彻底输掉长平之战,还导致四十多万赵国士兵丢掉性命。为什么赵王一开始没能认清赵括草包的本质呢?
当初赵括身为名将之后,身上有“少年天才”的耀眼光环,有了这层包装,谁又会真的去关注他到底有没有实力呢?
再继续深挖《卖柑者言》,其中还有一层含义值得注意。买回去的柑子品质不好,最多损失一点钱;可是一旦让徒有其表的草包大官们掌握天下的命运,那危害便无法估算了。刘基这篇寓言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统治者:难道你们挑选人才的时候,也是只看外表的吗?选用官员,当然不能只看外在,可是统治者怎样才能知人善任呢?实际上,很多封建统治者并不在意这些,他们统治下的封建王朝走向覆灭,也许就是从有眼无珠,不会任用人才开始的。
韩非子还说过一个类似的寓言。因为燕王喜欢小巧的东西,所以有个卫国人跑去跟燕王说,自己能在棘刺的顶端刻一只猴子。燕王一听很开心,重重赏赐了这个工匠,只求看一眼这个神奇的微雕。可工匠做成的微雕不是随随便便就看得到的,燕王必须半年之内不能吃肉、饮酒,不能亲近后宫嫔妃,还要等到雨后初晴的日子,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下,才能看到棘刺顶端的猴子。燕王因此供养了这个卫国人。有个郑国的铁匠听说此事,便跟燕王说,雕刻东西一定得有刻刀,在如此细小的棘刺顶端雕刻,刻刀也需要十分精巧才行,燕王只要先查看卫国人的刻刀,就知道他有没有本事在棘刺顶端雕刻了。于是燕王提出要查看卫国人的刻刀,卫国人眼看大话被拆穿,赶紧落荒而逃。
这个故事是不是有点类似《皇帝的新装》?古今中外的骗子都明白一件事:只要对统治者投其所好,就能利用统治者的愚蠢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无论哪个国家,无论哪个时代,愚蠢的统治者总是不乏其人,而有勇气戳穿谎言的铁匠和小孩,却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的。刘基写《卖柑者言》是为了讽刺元朝末年的社会风气,但到两百多年后,明朝还是同元朝一样覆灭了。韩非子写寓言的时候,一定认为自己为统治者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是过了约一千五百年,《卖柑者言》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骗子仍大行其道。这可真是一个大问题啊。
这一讲,我是用寓言来解释寓言,因为借用寓言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伟大传统。下一讲我们再来仔细阅读这篇有趣的寓言小故事《卖柑者言》。寓言的表现手法和特点,你都知道了吗?如果你都掌握了,就看看我们这套书的目录中还有哪些文章属于寓言这种体裁,再想想你还知道哪些有名的中国寓言。
这一讲,我来讲一讲《卖柑者言》这篇寓言故事。整篇文章不长,分为三段,结构很清晰。第一段介绍了作者刘基遇到卖柑者的情景,是全文的引子。第二段引述卖柑者滔滔不绝的一番话,是全文的主要内容。最后一段是作者的感想。你可以对照我的讲解看原文。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剖其中,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将炫外以惑愚瞽乎?甚矣哉,为欺也!”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闻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 而不知理,坐縻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默无以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岂其忿世嫉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
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他擅长保存柑子,柑子就算过了一年也不会烂。古代没有冰箱,水果能保鲜一年而不变质,便称得上奇迹了。
“涉寒暑不溃”,“寒暑”两字从表面看是在说严寒和酷暑的天气,但实际上,“寒暑”是以冬天和夏天指代一年。我们常说的“几度春秋”,“春秋”也是用两个季节来指代一年。
卖柑者的保存方法很神奇,柑子不仅不会坏,拿出来的时候还很光鲜,柑皮像玉石一样润泽,像黄金一样闪耀。
“烨”是“光亮、光彩”的意思,说明柑子新鲜得像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一样。
可是,剖开柑子后,事情就不妙了。柑子里面什么样呢? 剖其中,干若败絮。
柑子里面干巴巴的,就像破旧的棉絮一样。以前人们家里穷,一件棉袄都穿好多个冬天,这种老棉袄里头的棉花早就不再洁白蓬松了,而是粘连在一起,又黄又黑。
刘基看到柑子内里已经腐坏,出于好奇,他质问小贩为什么要卖这种柑子。
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biān)豆,奉祭祀,供宾客乎? 刘基问小贩:“你卖给别人的柑子,是用来装满器皿供祭祀、招待宾客的吗?”
“予”在这里不读 yǔ ,而读 yú ,它跟数学里“余数”的“余”一样,在古代都有“我”的意思。而“若”在这句话中是“你”的意思。这里的“予”和“若”,就是“我”和“你”。
“若所市于人者”里的“市”字,本是“市场”的意思,是个名词,但在这里变成了动词,是“卖东西”的意思。“若所市于人者”就是你所卖给别人的东西。把名词当成动词用,是古汉语里一种非常常见的用法。
再往后,“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这话说得非常文雅,有点难懂。笾豆听起来像一种豆子,但其实是盛食物的器具。
它们常在祭祀时使用,是摆放瓜果等祭品的器具。祭祀和招待宾客在古代都是大事,排场要摆足。卖柑者的柑子表面光鲜,适合用来摆盘。
但是,那些柑子表面光鲜却败絮其中,这不就是骗人吗?所以刘基指责他: 将炫外以惑愚瞽(gǔ)乎? 意思是:“你这是炫耀柑子的外表,去蒙骗傻子和瞎子吧?”
傻子和瞎子本就挺惨了,还要受他欺骗,太过分了。刘基在最后痛斥卖柑子的: 甚矣哉,为欺也! 这样骗人太过分了!
第一段到这里就结束了。刘基遇到了一个黑心卖柑人,痛斥了他一顿。但是,难道这个寓言是为了责骂骗子吗?
不是的,转折很快就来了,我们看第二段。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sì)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闻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
这个卖柑子的人遭到一顿痛斥,不仅不害臊,还笑着说:“我干这个行当有好多年了,靠它来养活自己。我卖柑子,别人来买,从来没人抱怨过,怎么就你特殊,就你觉得不满意呢?”
他在这里用的还是反问句,难道他卖骗人的劣质产品还卖得理直气壮?其实这是刘基写作的一个技巧,用人物反常的行为来勾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有的人做了错事,比如自相矛盾的故事里那个卖矛和盾的人,他的牛皮遭人戳穿,便无地自容了,而这个卖柑子的鬼把戏被人戳穿了,他还理直气壮。他的底气到底在哪里呢?
别急,在小贩说出下面一番令人目瞪口呆的理由之前,我们先回头来解释一下前面这段话里的两个难点。
第一个难点,“吾业是有年矣”中的“业”字。“业”是事业、业务,但在这里名词再次变成了动词,意思是“从事业务”。“业”后边的“是”字,是“这个”的意思。名词被当成动词使用在古文里很常见。
第二个难点,“吾赖是以食吾躯”的“食”。这个字常见的读音是 shí ,“食物”的“食”,是“吃东西”的意思。而它在这里念 sì 。念 sì 的时候,它的意思就变了。“食吾躯”就是喂养我的身躯,养活我自己。
说完两个难点,开始进入正题。卖柑子的开始为自己辩驳。
他说: 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
意思是:“世上骗人的人那么多,难道只有我一个吗?我的大人,你就没有好好思考这个问题。”
“吾子”可不是说“我的儿子”,子在古代是一种尊称,比如孔子、孟子。这里的“吾子”可以理解为我的先生、我的大人。“未之思”是一个倒装短语,正确的语序是“未思之”,意为“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大人没想过,一个小贩想过?还真是。
今夫佩虎符、坐皋比(pí)者,洸(guāng)洸乎干(gān)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
意思是:“如今那些戴着虎符、坐着虎皮椅子的人,看起来威风凛凛、像个大将,但他们真的能提出孙武、吴起那样的谋略吗?如今那些戴着高帽子、拖着长衣带的人,真像是气宇轩昂的朝廷重臣,但他们真的能建立伊尹、皋陶一样的功业吗?”
虎符:老虎形状的信物,从中间劈成两半,其中左半部分交给将帅,右半部分由君主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合一,才能调动军队。这么做是为了防止将军造反和坏人伪造命令调动军队。
皋比:虎皮。古代打仗时,战车是一种重要的作战工具。有人在拉战车的马身上披上虎皮,看上去就像老虎下山一样威风,可以恐吓敌军的马。这种马身上的虎皮就叫皋比。
洸洸:威武的样子。
干城:干,是盾牌。城,本义是城墙。干城在这里指守卫国家的人。
孙、吴:孙,指孙武,兵圣,著有《孙子兵法》。吴,指吴起,战国名将。他们两人都是中国古代名将的代表。
峨:形容山很高的样子。在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在头顶戴高帽”的意思。
绅:古代士大夫系在腰间的带子。
庙堂:庙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人们一般用庙堂指代朝廷。
伊、皋:伊,指伊尹,辅佐商汤灭亡夏朝的大臣。皋,指皋陶,传说中舜时期执掌刑法的大臣。他们两人都是中国古代贤臣的代表。
这两句的意思很好理解,但其中有不少生字、生词,比如“虎符、皋比、洸洸、干城、绅、庙堂”等。下面重点说说“干城、绅、庙堂”三个词。
回到文章,卖柑者说,现在的武将文臣一个个装腔作势,难道他们真的有古代孙武、吴起那样的名将,伊尹、皋陶那样的名臣的本领吗?其实没有,卖柑者马上指出,他们 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 (dù)而不知理,坐縻廪粟(mí lǐn sù)而不知耻。
先说“干城”。干,是盾牌。有一个刑天舞干戚的故事,故事里的刑天脑袋掉了,就把乳头当眼睛、肚脐当嘴巴继续战斗。他一手拿着干,也就是盾牌;另一手挥舞着戚,也就是斧头。
城,是城墙,而不是城市。干,是盾牌,是用来保护人的;城,是城墙,也是用来保护人的。所以干城就指代那些保家卫国的人。其实,我们直到今天还经常这么说,比如说解放军是钢铁长城。
然后说“绅”这个字。现在它一般出现在“绅士”这个词里,那绅士是什么样的人呢?
在古代,士大夫平时喜欢在腰上系一条长长的腰带,这就是绅。绅引申为束绅的人士,所以也指地方上有势力和名望的人,如乡绅。他们不用干活,衣服穿得宽宽大大长长的,中间再系上一条长带子,彰显身份和气度。他们就叫绅士。
最后说“庙堂”。庙堂,其实指的是古代君王祭祀祖先和议事的地方。古代人在精神方面有很强烈的祖先崇拜,所以庙堂这种重要的建筑就成了国家、朝廷的象征。
直到如今,“庙堂、绅士、长城”都是常用的词汇,它们延续了古代人的思想和情感。
:败坏。
縻:同“靡”,浪费。
廪粟:廪,朝廷用来保存大米的米仓。粟,谷子,指代粮食。廪粟就是朝廷发给官员的粮食,这里指俸禄。
这段话的意思是:“强盗兴起,不知道抵御;百姓穷困,不知道救济;官吏犯法,不知道禁止;法纪败坏,不知道整顿;白白拿着国家的俸禄不干活,不知道羞耻。”连用五个排比句,把这些尸位素餐的官员打回了原形。
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lǐ)而饫(yù)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
意思是:“看他们坐在高堂之上,骑着高头大马,醉饮美酒,饱食鱼肉,哪一个不是威风凛凛让人害怕,哪一个不是气势显赫让人羡慕效法?”
这里的“孰”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里的“孰”意思一样,意为“谁,哪一个”——人不是圣贤,哪一个能不犯错误?而这里的官员,哪一个不是“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
“巍巍”是说官员们像巍峨的大山一样高高在上,“赫赫”是形容他们气势显赫的样子。最后那个“象”字,可不是说官员气势显赫如同大象,而是说他们气势显赫,让人心生向往,想要效仿他们。
再看卖柑人的最后一句话: 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意思是:“这些文武百官又何尝不是跟我的柑子一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呢?如今你对这些视而不见,反倒来找我的差错!”
到了最后,卖柑者反而将刘基抢白了一顿!你不是说我骗人吗,可你看清楚世上最大的骗子在哪儿了吗?
听到这一通辩驳,刘基哑口无言。 予默默无以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gǔ)稽之流。岂其忿世嫉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
刘基回来后再想想这番话,觉得这个卖柑子的人不简单,怕是个东方朔那样的人。他想:“难道他是个愤世嫉俗的人,借柑子来讽刺世事吗?”
“东方生”指的是东方朔,他是汉武帝执政时期的一个著名文学家。汉武帝把东方朔养在身边,听他讲笑话、逗乐子,并不给他什么正事做。可是,东方朔很有抱负,他经常借着说笑来讽刺时弊,给汉武帝提些意见。这种人在古代就是滑( gǔ )稽之流,跟今天的滑( huá )稽不太一样。滑( huá )稽是纯粹的搞笑,而滑( gǔ )稽是正话反说,在表面的夸张搞笑背后,有一本正经的大道理。
回到原文,卖柑子的这个人说的话看似无理取闹,但他在辩驳中反而说出了大道理。怪不得刘基说他是滑稽之流。
这个小寓言的写法不简单。第一段先把故事背景讲一讲,好像讲述一件坏人坏事。可到了第二段,故事反转。作者要拆穿坏人,反而遭坏人痛斥,自己还有了错处!到了第三段,作者又细细思忖,这个坏人啊,也许根本就不坏,是个好人装的。三段反转再反转,算得上一波三折了。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出来的文章要像山那样,起起伏伏,不要一味追求平坦,那才有意思。你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尝试一下。
最后留个小问题:在这篇文章里,除名词用作动词外,还有一处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它就藏在注释里,你能把它找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