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句话叫“百善孝为先”,在所有美好的品德当中,排第一位的是“孝”。西晋李密的《陈情表》,就跟“孝”有密切的关系。有古人评价,如果有人读了李密的《陈情表》,不受感动不流泪,就算不上是一个孝子。
《陈情表》创作于三国蜀汉灭亡不久的西晋初年,蜀汉的旧臣李密收到了皇帝的诏书,命他去首都洛阳给太子当侍从。但是李密家里有一个九十多岁的祖母,是她将无父无母的李密抚养长大。李密为了赡养风烛残年的祖母,推辞朝廷任命,就写了这篇《陈情表》给皇帝上书。“陈情”就是陈述、表达自己一番孝养长辈的衷情。
古人推崇《陈情表》,都是被文章里李密孝养祖母的真情实感深深打动。那古人为什么这么讲究孝道?李密《陈情表》讲的孝道又为什么特别能拨动每一代中国人的心弦呢?你听听我下面讲的故事就明白了。
有人说,“孝”就是做子女的要对父母好,等父母老了以后,要赡养他们。这说得没错,但有点太简单了。古时候生活条件没有现在这么好,老百姓大多是农民,不勤劳种田,就没有稳定的食物来源。而且老人年岁大了,一旦失去劳动能力,生活就会很悲惨。接下来讲的两个故事,都是古代老人悲惨生活的反映。
第一个是个民间故事。从前有个地方,老人过了六十岁,家里人便都会拿个筐把他们背到山上抛弃掉,就是因为家里食物不够吃。有户人家,儿子要把六十岁的母亲背去山上,小孙子心疼奶奶,就跟父亲说:“爹,您把奶奶送到山上以后,一定记得把筐带回家。”父亲问:“这筐还有什么用?”小孙子说:“将来我还要用它背您。”一句话让这个父亲一身冷汗,他这才良心发现,把老人留在家里养老送终。这虽然是个故事,但有学者调查研究后发现,中国很多地方从前都有这种抛弃老人的风俗和遗迹!
第二个故事是《二十四孝》里的“郭巨埋儿”。汉朝有一个叫郭巨的人,家中很贫穷,食物不足,郭巨的母亲心疼小孙子,就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他。郭巨是个大孝子,他就和妻子商量说:“孩子还可以再生,但母亲只有一个,现在食物都不够吃,我想把孩子活埋了,先养活母亲。”鲁迅先生曾经说,听了这个故事,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父亲去做孝子。
这些故事都是在说明,在极端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古人的“孝”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生存已经是这么不容易了,古人推崇的儒家思想却又对“孝”这件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让老人吃饱穿暖是不够的。孔子教训自己的学生说:“现在的孝顺,只是赡养老人。但就算是家里的狗和马,也会得到主人的饲养。不敬重老人的话,老人与狗和马有何区别呢?”
在古人对“孝”的要求下,李密的孝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陈情表》的作者李密生在三国时期,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蜀汉已经灭亡,晋朝刚刚建立。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听说李密赡养祖母尽孝,就想招他去洛阳当官。李密的祖母已经九十六岁了,李密要是离开家乡,就不能给老人尽孝了,因此李密上书皇帝,推辞任命,要留在故乡给祖母养老送终。这件事听起来普普通通,但在那个时代,他却真称得上是时代的楷模。别人当孝子都是为了当官,哪听说过为了当孝子,连官都不做的?
原来,汉朝建立就特别强调要以孝来治天下,皇帝也以身作则,他们死了以后的称呼都要加一个“孝”字,所以汉文帝就是孝文帝,汉景帝就是孝景帝。到了汉武帝的时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确立了举孝廉的制度。我们听说过古代通过科举选拔官员,但科举是隋朝才发明的制度,在这以前,主要是汉朝的时候,朝廷要征求人才当官,用的是察举制。这不是考试,而是让民众推举出身边的优秀人才。那什么样的人算是优秀,可以当官呢?孝,就是一条硬标准。
提出这项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但实行的时间一长,就逐渐变味儿了。东汉末期,很多“孝廉之人”都是伪君子。从前有一首《桓灵时谣》,就是在东汉桓帝和灵帝时期,老百姓讽刺官府而作,其中有一句是:“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秀才(指才学优异的人)连字都不识;而孝廉呢,都不让父母跟自己同住。这种“孝子”,是怎么当上官的呢?
办法有很多。汉朝有一股不正之风,古话叫作“生不极养,死乃崇丧”。意思是:“老人活着的时候,赡养得马马虎虎,但是老人一死,丧礼必须极尽哀荣。”这种生前不养,丧礼大操大办的行为,就是为了沽名钓誉。
有一个源自真人真事的故事。东汉时,山东青州有个叫赵宣的大孝子,父母去世后,他守孝戴丧二十多年。古代守孝很苦,需要天天穿孝服,不能吃肉,还得保持独身。赵宣守孝更极端,他连家都不住,天天住在父母坟墓的墓道里。这个孝子的名声,打动了许多达官贵人,都想来请赵宣出山。直到有一天,青州来了一位刚正不阿的新长官,一调查才发现,这个孝子赵宣有五个孩子,全都是这二十年间在墓道里守孝的时候生的。原来赵宣这所谓的守孝,也就是装装样子的,为的就是当官。
跟这个被载入史册的伪君子赵宣相比,李密为了侍奉祖母推辞做官,真算得上一个真正的大孝子了。
李密因为“孝”而获得皇帝的赏识,又因为“孝”写下这篇《陈情表》婉拒皇帝的任命。他成功了吗?
晋武帝司马炎在登基一年左右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策立儿子司马衷为太子。而司马炎让李密去做的官,便是陪侍太子日常生活、读书的太子洗( xiǎn )马。太子洗马,职位不算高,却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因为一旦太子即位,太子洗马作为从前的亲信,被重用的机会很大。此外,还得说说这位新太子司马衷,他就是后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傻子皇帝晋惠帝。
这司马衷从小不聪明。他在位的时候,听说闹饥荒,便为老百姓都没饭吃而感到奇怪,问身边人:“既然没饭吃,老百姓为什么不用肉来煮些糊糊吃呢?”这就是何不食肉糜这个故事的出处。
司马炎进行了好一番思想斗争,才终于下定决心立司马衷当太子,不过必须找位好老师来管教他。李密多次受地方官员举荐当官,他都以供养祖母为由推辞了。这个孝子的名声便一直传到了都城洛阳。司马炎任命李密为太子洗马,绝对是费了一番心思,他或许认为,太子要是能从小接受这位大孝子的熏陶,将来总能有一些仁君的表现吧。
皇帝煞费苦心的决定传达了下来,这才有了“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的情况。地方官员正催促李密赴任,在万般不得已下,李密才提起笔来,写下了这篇催人泪下的《陈情表》。
史书记载,晋武帝读完这篇文章也不由得感叹,李密果然不是徒有虚名。一直到老祖母寿终正寝,李密才又被提拔当官,这一次李密没有再推辞。虽然他也并没有飞黄腾达,但历史记载他是一个为百姓造福的好官。这真是应了中国人的老话:“在家为孝子,在朝做良臣。”
孝,不是做做样子,而应该是子女从物质到精神都让父母得到满足的状态。它强调的是每一个人由内而外的真情流露。李密的《陈情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字:真。说事真实,感情真挚,请求真诚,因此特别能打动人,这也最终解决了忠孝难以两全的困境。
《陈情表》背后的故事,你都记住了吗?接下来的两讲,跟我一起来看《陈情表》的具体内容,听听李密是如何说服皇帝,“陈”自己的“情”的。
李密的这篇《陈情表》里都写了什么?他有怎样的苦衷?从题目《陈情表》开始看,“表”不是我们现在说的表格,而是一种文章的体裁。古时候,臣子给皇帝上书主要有四种体裁,分别是章、奏、表、议。“表”就是其中一种,是“表露、袒露衷情”的意思。
那作者李密要跟皇帝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呢?你可以对照我的讲解看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全文一共分四段。先看第一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开篇。皇帝想召李密去做官,李密去不了,要给皇帝解释自己为什么不去赴任,说明自身的情况。所以这一段,李密主要讲了自己不幸的出身,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字:惨。
第一句: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臣密言”是臣子向皇帝上书的一种开头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臣子李密说,我的命运不好,多灾多难,年纪很小的时候就遭遇了不幸的事情。”
有多不幸呢?
原文里说: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意思是:“我六个月大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长到四岁,舅舅又强迫母亲改了嫁。”
一个人转身就走,我们就只能看到他的背影。“慈父见背”里的“背”就是这个意思,转身就走,离开了。“见背”的“见”在古汉语中是一个被动标志,“见背”就是被离开。慈父被离开,被抛弃了吗?不太可能,李密当时才六个月,一个襁褓中的娃娃,不可能把慈父给抛弃了。所以应该是“我被慈父抛弃了”。但他父亲不是真的不要他,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意思是“父亲先走一步,去世了”。
到了四岁,李密又遭遇了不幸。舅夺母志,“夺母志”也是古汉语中的一个固定表达,意思是“强迫母亲改嫁”。母亲虽然改嫁了,却没有带走孩子。父母都不在家里了,一个四岁的小孩该怎么生活?谁养活他呢?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意思是:“祖母刘氏可怜我是一个孤儿,年纪又很小,所以亲自抚养我。”
李密是祖母亲手抚养长大的。这个被祖母养大的小孩有多惨呢?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这句话的意思是:“臣自幼多病,到了九岁还不能走路,孤苦伶仃长大成人。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家门衰落,福气浅薄,到了很晚才有儿子。”
“九岁不行”的“行”是“走路”的意思,古汉语中一些字词的意思跟现代汉语是有区别的,“行”是“走路”,而“走”则是“奔跑”的意思。
古人认为,家族兴旺最重要的是人丁兴旺。但是李密家中除了自己和祖母,没有别人,既没有叔叔伯伯,因父亲早早去世,也没有兄弟姐妹,所以李密下一句便提到: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这句话的意思是:“外面没有关系比较近的亲戚,家里也没有小孩来给我开门。一个人孤单地生活着,只有影子相伴。”
有些书会把“五尺之童”里的“童”解释为仆人,但是因为“五尺之童”在古书上是一个专门的用法,专指小孩,所以我们在这里把它理解为小孩。
李密外面没有亲戚,家里没有小孩,所以最后他说“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茕茕”,表示孤独的样子;“孑立”就是一个人站着。“形影相吊”的“吊”是“安慰”的意思,只有自己和地上的影子互相安慰,尽显孤独之意。
说完自己从小到大的情况,就该说说养育他的祖母刘氏了。
原文说: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祖母刘氏年迈体弱,早年疾病缠身,只能长年卧床。而李密要伺候祖母刘氏喝药,一天都没有停过,无微不至侍奉着她。
这是整篇《陈情表》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李密在这一段里讲了自己家的基本情况,先把自己的困难处境放在前面,向皇帝吐露自身的难处,不仅孤苦伶仃,还有一个需要照顾的老祖母。让皇帝对李密的情况有一个很直观的了解,这就是第一段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段。讲述了自己的凄惨家境后,这一段,李密就要讲自己现在面临的困境了,核心是四个字:实为狼狈。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的意思是:“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
这其实是一句客套话,因为李密原来是蜀汉的臣民,蜀汉后来被曹魏灭国,曹魏已经被司马氏控制,后来司马炎逼魏元帝禅位给自己,司马炎就是当时的皇帝。这里李密是对皇帝说,沐浴在您的光辉之下,我赶上了好时候。
接下来李密说: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有的书里会把这句话直接翻译成“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但这种翻译不是特别准确。“察臣孝廉,举臣秀才”看起来是两件事,但其实是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并不是说太守逵要察举李密当孝廉,刺史荣要推举李密当秀才,而是在说,当地的地方长官都想让李密出来当官。这里的秀才和孝廉其实讲的都是一回事。
那李密去了吗?
原文说: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显然,李密没去。
李密说的“供养无主”,自然是供养祖母刘氏。他去做官了,就没有当家的人了,谁来侍奉留在家里的老祖母呢?所以他“辞不赴命”。“诏书”就是皇帝下的命令,皇帝专门下了个诏书让李密去京城做郎中,这可不是一般的小官。不久朝廷又召李密去做洗马。洗马是太子的侍从,官位比较低,但是个抢手的职位,因为这个官职主要是陪太子读书、生活,是太子的亲信。太子当了天子,那洗马以后就是天子的亲信了。李密要做的这个洗马的职责,便是之前所说的,陪晋武帝的傻太子读书。
如此有前途的职位,李密来不来?
原文说: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这句话的意思是:“以臣这样微贱的人去侍奉太子,这实在不是臣杀身捐躯所能报答的。”
李密也很矛盾。“猥”是谦辞,李密说自己的地位卑微,这么卑微的人去陪太子读书,这样的恩惠就是砍了头,也不能报答。
可是李密实在是去不了啊!
所以他接着说: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这句“臣具以表闻”,说明李密在上这篇《陈情表》之前,已经上过一份表了。他已经把情况详细写明,并上奏朝廷,表示自己无法担任这个官职。但“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上一份奏表呈递之后,朝廷没有明白李密的意思,以为李密是在逃避责任,以为李密用供养祖母这件事做借口,来显示自己的清高。
为什么朝廷看了李密前一封奏表后,会下一道语气这么严厉的诏书呢?这是因为李密原本是蜀汉人,并在蜀汉做过官,而现在命他去做官的是晋朝,李密这么一拒绝,那皇帝肯定有所怀疑:李密是否还心怀故主?是否还忠心于蜀汉而不愿做新朝的官?这个问题非常严重,事关性命。所以李密才又上了这样一道哀哀切切、凄凄惨惨的《陈情表》。
朝廷已经下了一道诏书责骂李密怠慢,接下来就是“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这一句话其实也运用了互文,“郡县”和“州司”都是地方官,地方官都已经上门催李密,比天上的流星还急。
李密接着说: 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李密心里想的是接到诏书以后马上就出发,但是考虑到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想顺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则告诉不许,这句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不同。“告”是上告,是下级对上级说话时使用的,“告诉不许”就是说李密给朝廷上奏的报告申诉都被驳回了。
李密想奉诏去做官就不能给祖母养老送终;想留在家里照顾祖母,朝廷又“诏书切峻”。两头为难,实在是非常狼狈。
第二段内容的核心就是“实为狼狈”。
第一段铺垫好了,李密有一个不可逃避的责任,就是要给祖母养老送终。第二段讲李密接连收到朝廷的诏书,地方官又催他赶紧出发,这就跟李密要给祖母养老送终的责任矛盾。所以李密说“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家里情况讲明白了,自己的困境也已经说明了,李密要怎么说服皇帝,让他同意自己不去给太子陪读呢?难道直接说“臣觉得祖母比太子重要”吗?那恐怕李密不仅不能给祖母送终,还得把自己送走。所以接下来这一段,李密怎么说就非常重要,我们来看看李密是怎么说服皇帝,得到他的理解的。
这一讲,我们一起来看看李密说话的艺术。
首先看第三段。这一段非常重要,在这段里,李密需要解决两个大问题。一个是打消皇帝对他的疑虑,另一个是要用“孝”来打动皇帝。咱们一句一句分析。
李密在段落一开头便说: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伏惟”就是“趴在地上想”的意思,李密这么写主要是为了体现对皇帝的尊重,主动把自己的身份降低。
那李密趴在地上想什么?圣朝以孝治天下,就是在说如今这个朝代,孝是非常重要的,是天下大义。我国自古以来都很推崇孝道,有些朝代的法律甚至规定,如果在家里不孝敬父母、虐待父母,要处以绞刑。
李密的意思是,如果不侍奉祖母,而是去朝廷当官,就是不孝。一个不孝的人做官,这不符合这个朝代的价值观。这样一来皇帝便无话可说了。“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是说凡是老人都会受到国家的关怀赡养。古代不仅国家要养老人,更提倡每家每户每个人都要尽孝。
再看李密的情况。“况臣孤苦,特为尤甚”,李密跟别人相比,情况更为糟糕,他家人丁单薄,只有他自己能照顾祖母。李密的一个大原则和他写这篇表的目的,都是自己一定要留下照顾祖母。那么,接下来李密要说的话就显示出了他高超的语言技巧。
他说: 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伪”就是假的,“伪朝”指的是蜀汉。之所以称蜀汉为伪朝,当然是因为李密这篇《陈情表》是写给晋朝的皇帝的。李密说自己年轻时在蜀汉任职,本来是追求仕途顺利的,也不顾惜名声节操。
前文有提到,李密在《陈情表》之前已经上过一份表,但朝廷怀疑他可能怀念蜀汉,不愿在现在的朝廷里当官。而李密这句话是想说自己就是一个追求仕途的、没有什么远大志向的人,并没有什么清高的人设,所以绝对没有看不起现在朝廷的心思。李密害怕被朝廷误解,从而惹来杀身之祸,如果他死了,就更没人照顾祖母了,所以这一点一定要说明白。
李密接着说: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现在是一个卑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过分受到提拔,恩宠优厚,怎么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乞求呢?”
这两句的意思总结起来便是:李密本人有当官的抱负,他也非常愿意听从皇帝的安排。不过李密写这篇《陈情表》的原因,就是他没法去当这个官。
所以李密说: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如同迫近西山的残阳,时间不多了。“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几个词要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气息越来越微弱,命悬一线,早上都不能想到祖母晚上会是什么情况。
因为刘氏病重,李密想赴任但实在难以脱身,怎么办呢?他说的下面这两句话是点睛之笔。
李密说: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意思是:“我过去如果没有祖母的抚育,就不能长大并且活到今天,祖母现在如果没有我的奉养,就不能度过余年。我与祖母两个人,相依为命,因此我内心的想法是,我不能停止奉养和远离祖母。”
这一段非常重要,前文说到李密在这一段里需要解决两个大问题,到这儿也清楚了。首先,是打消皇帝对自己的疑虑,强调自己不是自作清高看不起晋朝,这是杀头的罪名,李密可担不起;其次,是用“孝”来打动皇帝。
当然,李密的“孝”还没有说完,咱们再看这一段的最后两句。
李密接着说: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这句话很容易理解。李密说,他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了,他为陛下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但是为祖母尽孝的日子不多了。
然后又说: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这句李密是说:“我怀着乌鸦反哺的心情,乞求皇帝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我们重点看一下这句话。“乌鸟”就是乌鸦,现在很多人都讨厌乌鸦,觉得听到乌鸦叫就要倒霉,但实际上古人非常欣赏乌鸦。在古代,乌鸦还有一个别名叫孝鸟。在古代传说中有两种不同的鸟,一种鸟是孝顺的,另一种鸟是不孝顺的。这个不孝顺的坏鸟就是猫头鹰,古人曾认为猫头鹰长大了以后,会把自己的母亲吃掉。乌鸦则是孝顺鸟的代表,据说它长大后,会把虫子叼回来,喂给自己老得飞不动的父母,这也就是所说的“乌鸦反哺”。当然,如今这种现象还未被证实,但古人的认识有限,这种说法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李密想要表达的是,自己小时候被祖母养大,现在当然要报答她了。这也是对之前内容的一个呼应,用“乌鸟私情”又强调了一下“孝”,想以此打动皇帝。
接下来的这句,李密说: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艰难处境,不但蜀地人士和两州长官们目睹心知,就连天地神明,也都看见了。”
“臣之辛苦”里的“辛苦”跟咱们现在说的“你辛苦了”中的“辛苦”,意思不太一样。普通话中的“辛苦”,偏重于辛劳,是身体上的。但注意,“辛”“苦”这两个字都是味觉,“辛”就是辣,“辛”和“苦”都是让人很难受的味道。所以,古人就用这两种味道来形容让人觉得很痛苦的事情。李密说的“辛苦”是“辛酸悲苦”的意思。
李密接着说: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
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陛下能可怜我这一片拳拳的诚意,允许我完成这一点儿小小的心愿。希望祖母刘氏足够幸运,能安度晚年。”
这句话要注意的地方是,“矜愍愚诚”的“愚”是“愚蠢”的“愚”,谦辞,古人用来称呼自己。古人指代自己的时候,还会用“多余”的“余”这个字,但作为一封写给皇帝的信,自称“我”或者“余”都有点感觉自己很了不起的样子,听上去有点冒犯,所以李密在这里自称的“愚”,是“愚蠢”的“愚”。
那李密心愿完成后怎么报答皇帝呢?
他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李密的意思是,如果让他给祖母养老送终,那他愿意以死报答皇帝的恩情;如果活着的时候无法报答恩情,那么他死后结草衔环也要来报恩。
“结草”是一个典故。话说春秋时期,有一位将军打仗时差点被人活捉,千钧一发之际,追兵竟然被地上的草意外绊倒,他这才顺利逃走。可追兵怎么会无缘无故被草给绊倒呢?后来将军再去追兵摔倒的地方查看,才发现地上的草都被人编得像一条一条的发辫一样,所以追兵才被绊倒了。自然生长的草肯定不会长成这样,将军觉得很奇怪。当夜,他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个老人对他说:“草是我编的,我是来报恩的。”原来,将军救过老人女儿的命,老人活着的时候没来得及报恩,但古人相信鬼神之说,所以有了老人的鬼魂编地上的草来报恩的故事。
李密最后说: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上表的时候怀着犬马一样惶恐的心情,拜跪在地上,希望陛下您能知道。”
到这里,李密的《陈情表》就写完了。
全文一共分了四段,每一段的内容和目的都很清晰。
第一段李密陈述自己家庭的不幸,表明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让皇帝对自己的情况有所了解,总结下来一个字:惨。
第二段交代自己的两难处境,为官抱负不能实现,想留在家中侍奉祖母还受到地方官的催促,李密是“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到了第三段,李密首先希望打消皇帝对自己的怀疑,其次用“孝”来打动皇帝,相比第二段的进退两难,李密的目标又进了一步,更清晰了:不再两难,而是想留在家里照顾祖母。
到了最后一段,李密情真意切,希望能感动皇帝,达到陈情的目的。
《陈情表》全篇以“孝”为纲,李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示之以忠,层层推进,道尽自己朴实忠孝之情。
《陈情表》就讲到这里,下一篇讲《伯夷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