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火红岁月里。
这是一座有数万人口的南方小城,离中越边界不远。它的邻县和越南山连山、水连水,人们称它“红城”。红城已有二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城里有不少名胜古迹,如南角亭、青峰楼、灵洲会馆、三只井等。其中,最著名的是粤东会馆,它是一座建设得十分精致的古建筑,还有一段光荣的革命历史呢。红城是红城县革命委员会的所在地,城里的大街小巷像一张巨大的网。每一条街、每一条巷、每一条路、每一个市场、每一家电影院、每一家饭店都有一个亲切又时髦的名字,比如“中华街”“文明街”“胜利街”“中山街”“解放街”“东风街”“崇信巷”“向阳路”“人民菜市”“人民电影院”“刘胡兰饭店”,等等。两年前五月的一天,无情的天公发怒,对这里贫穷、善良、勤劳的人们发难,制造了一场百年罕见的风灾(史称“五二风灾”)。小小的县城倒塌了许多房屋、树木、电杆,造成几百人伤亡,遍地狼藉,异常惨烈,给人们的心灵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创伤。不过,随着风灾后的痕迹渐渐消退,人们也慢慢将它淡忘。红城的东南方有一条古老的河流绕城而过,千百年来它从不停息地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奔流而去,这条河叫右江河;它的上游有一个山村,叫洛圩村,是红城县洛圩公社革命委员会的所在地。
这天清晨六时整,街上的房屋仍然紧闭着大门。街上的房屋多是老旧的平房,显得冷清萧条。突然,广播喇叭里传来气势磅礴的《东方红》,宣告新的一天的开始。鸡啼声也此起彼伏,高亢而又响亮,争先恐后地和着这广播声把这座还在沉睡中的小城唤醒。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天已大亮,广播喇叭仍不断播送着一首又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
此时,告别了中学时代的刘明正挑着一担行李在路上走。行李一头是一只由苦楝树的木头做成的木箱,装了衣服、书籍以及一些日常用品;另一头是一床棉被。他一边走一边听着广播喇叭传送的革命歌曲,一脸迷茫,因为他就要离开这座他从小就居住的小城。他走的这条街道叫东风街,因昨夜刚下了一场透雨,街道两旁的凤凰树上盛开着一些鲜艳的花朵,但也有的因无情的风雨的摧残而凋谢了。他对这些可爱的花朵太熟悉了,在上小学时,离家不远的学校的前面就生长着两棵特别高大的凤凰树,它们是早年建校时师生们种下的。细细的叶子,在春风的荡涤下绿油油的,十分美丽。五、六月份是凤凰树花盛开的季节,一团团、一簇簇的花朵开得烂漫火红,像披上新娘的嫁妆,让整条街道都沉浸在这风情万种的初夏里。有少数迟开的花朵要到七、八月份才绽放,拥有别样的美丽。那时候的刘明戴着红领巾,背着书包,仰望着这些娇艳得像红领巾的花朵,天真地幻想着:如果自己的青春也能像这花一样火红,一样亮丽,那该多好啊……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转眼,刘明已告别了学生时代,踏入了社会的大门,奔向广阔的天地……想着想着,他已穿过了好几条街道,到了被雨水冲洗得干干净净的向阳路尽头的汽车总站。此时,一辆老式客车正横卧在车站前。刘明到站在车门前的女售票员处买了一张八角五分钱的车票,上了车,找了个座位坐了下来。他要前往红城县洛圩村——即将插队的地方。
还好,车上乘客不多,多半是乡下的农民,有足够宽裕的空间摆放自己的行李。车开了,他用手托着右腮,看着车窗外飞速快退的街景,心中充满感慨。为响应毛主席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他作为高中毕业生,要到农村插队落户去了。而这一天刚好是他十八周岁的生日。
本来刘明是被安置到另外一个公社插队的,但在父亲的强烈要求下换了地方。正是因为这样,他没有被戴上大红花,也没有人来为他送行,没有欢送的锣鼓声……不一会儿,刘明乘坐的客车就出了县城,驶上了弯弯曲曲的山路。这是一条碎石铺就的狭窄公路。它的左边是山,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满山的鸡果树上垂着一颗颗青青的鸡果(番稔果),像小孩子的拳头,格外引人注目;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昂头挺胸仰望着蓝天;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不时从车顶上掠过,还有一两只斑鸠从山上窜出,飞过公路,轻飘飘地落入右江河……
忽然,公路左边有一条通向山里的崎岖不平的小路引起了刘明的注意。他知道,从这里再往里面转几个弯就是百岗农场(中学时代的校办农场)。农场里有人们住的茅棚,有操场,有甘蔗和玉米地,还长着和同学们亲手种下的松树……当年,刘明的学校倡导学农,每个学期都要组织学生到这里劳动,所以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并不感到陌生。
车又行驶了十多分钟,眼前出现了不少房子——原来是一个背靠着山的小村庄。这里长着许多又粗又壮的芒果树,一只只拳头大小的青色芒果与树叶相伴,十分醒目,还不时掉一两只下来,非常诱人。这里就是闻名全国的芒果之乡——右江。这一带传唱着一首民谣,歌词中唱道:
果中之王不是桃,龙眼虽甜并不香。
尝遍东西南北果,不如吃个右江芒。
歌词说明这里的芒果又香又甜,可算得上果中之王。结实高大的芒果树还为村子遮阴挡雨。在公路右下方五米处还流淌着一条碧绿的右江河,有人在河边垂钓,也有人在河中游泳。看到一块写着“平阳村”的牌子,刘明便知道这里是平阳村了;牌子旁边还竖着一块里程碑,上面标着“16”,这里刚好是去洛圩村的半路上。
刘明将头伸出窗外,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他当即被这依山傍水的地方吸引。顺着如画的河面往对面的山坡望去,满目尽是青青的翠竹,竹叶还缓缓地迎着山风摇摆。那根最高大的竹子犹如一笔扫青天,既有诗情画意,又有气势。
这里交通方便,临近县城,开门即能观赏到满目青山翠竹,还能钓鱼、游泳。他不禁自言自语道:“这里真是好山好水好地方,要是能在这里插队也不错。”
车又行驶了一个小时,在一块标有“32”的里程碑前停了下来,然后,车上的乘务员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说道:“洛圩公社到了,有下车的赶快下车……”刘明就这样急匆匆地提起行李下了车。
双脚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环视着周围如画的美景,沐浴着迎面吹来的凉爽山风,刘明对眼前的一切充满着好奇。他感觉这里既美丽,又落后。这地方还真像只盛装着绿色的大盘子:四周青山叠翠,山上是层层碧绿的梯田,还长着茶叶树、木棉树、松树、苦楝树,等等。往南看,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被青松遮掩着的大山洞,山洞位于一座高山的山顶处。刘明忽然想起了毛主席那首名为《仙人洞》的诗,不禁兴奋起来,期待有一天能到山洞里看看,也许还会发现一些不为人知的东西呢。
他再走到公路的左边往下俯瞰,只见这里一片稻谷,那里一片甘蔗,还有一大片青菜地。稻谷呈青黄色,风吹过时,像微波一样起伏着;甘蔗是黑色的蜡蔗,叶子是青色的;青菜则像铺在地上的绿毯,在阳光下绿油油的;还有一条条渠道,在田间纵横交错。
“这里的土地看来真是肥沃哦。”刘明不禁轻轻叹了一声。公路的右边是房子,有砖墙青瓦的楼房,有泥墙茅顶的平房,也有几间破烂的篱笆房。农行、邮所等与“公社革委会”连在一起,房子建得整齐有序。刘明挑着行李边走边看,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期望。
经打听,他终于找到了父亲工作的税所。税所是一幢白色的平房,门前是一片并不平坦的泥地,门口挂着一块写着“广西红城县洛圩税务所”的牌子。
在税所里,刘明见到了自己的父亲刘志东。父子相见,甚是欢喜,两人一阵寒暄,让刘明感觉到了父爱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