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要开始抢收抢种了,社员们都早早地接到今晚要开会的通知。刚入夜,刘明与李家强就来到了灯光通明的队部。主席台对面的墙报《学习园地》把刘明的视线吸引了过去。这个《学习园地》是公社革委会早几年要求各生产队都要办的政治任务,四队又是全区的农业先进生产队,更要带头把这《学习园地》办好,所以插青和回乡青年被要求定期贴上学习心得。《学习园地》也贴有一些四队“晚稻超早稻”的先进事迹的报道,其中就有《广西日报》刊登的那篇标题为《人定胜天的典范》的文章,因字迹小,刘明凑近看了起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红城县洛圩公社洛圩大队第四生产队(简称四队),位于右江河边上的洛圩村,这里是云贵高原的边沿,山多,平地少,自然条件并不算优越。全队共有 36 户,130 人,280 亩耕地。其中水田230亩,旱地50 亩。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在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队干和社员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认真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从一九六九年以来,实现了连续四年‘晚稻超早稻’的劳动成果,粮食产量年年都在创新高,在全公社树立起‘农业学大寨’的榜样,将一个比较落后的生产队一跃成为一个先进的生产队。四队取得这样的成绩,队干和社员们有如下几点体会:第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这是几年前的报道,长长的文章占去了大半个版面。因人们都在忙,《学习园地》已被冷落了很久了,纸质发黄,沾上了许多灰尘。据说,“学习园地”这几个大字还是农金贵挥毫而就的,字体苍劲有力。农金贵曾做过中学老师,因学校精简人员,才不得已回了乡。刘明很有兴趣地一篇篇浏览着插友们写的文章,但文章多是从书报抄来的公式化文字,枯燥而又乏味。然而,谢秀琴一首别具一格的诗引起了刘明的注意:
别的日子我见你,
那时候并不在意。
青青叶子细又小,
随风飘零落尘去。
知道天上有凤凰,
梦里追寻是影子。
如今放眼凤凰树,
五月花开挂满枝。
五月花开挂满枝,
正是火红好日子。
彩云飘过相辉映,
孔雀自叹胜毛羽。
如画胜景宜久留,
化作锦绣铺春秋。
更愿天公多放晴,
红日高照美不收。
刘明觉得她的文采真好,使他想起了红城的凤凰树花。它花开时一团团、一簇簇,灿烂如火,十分鲜艳。象征着人的青春,象征着生命的热情,也恰似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与和谐,凸显了大自然绚丽的色彩。可是,这满树的鲜花绽放的时间并不长,仅在五六月开放。过了这个季节,要想再看到它的美姿,只能等到来年了。但人不是树,人的青春只有一次,青春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可人的青春之花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绽放才最美?刘明反复地琢磨着这诗的意境、韵味、带给自己的启发,决定今后更努力地向她学习,练就出如她一样的文笔,写出美丽的诗句和文章。刘明还看到了农灿群的文章,题目是《读外国文学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厚厚一叠,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书中主人公的崇敬。
会场的人越来越多,刘明与李家强等因人多就坐在了门外。在灯光下,刘明再次清楚地看到农灿群她们三个女插青的容颜。农灿群秀气的脸庞还是有些苍白,此时,她正在与丛玉彰窃窃私语。丛玉彰,后脑梳有一对垂肩短辫,那黑红色的脸上,几颗美丽的青春痘仍在。谢秀琴脸色白皙,那勾鼻一见难忘。她是个才女,诗和文章写得不错。现在,她利用开会前的这段时间在认真地看书。三年来她们就这样安心地在这里扎根劳动,无声无息地把青春贡献给了这片土地。
人到齐后,队长农绍远开始讲话了。他三十多岁,脸庞清瘦,穿着一件白色的背心,双手撑在桌上,说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他不但要管好自己的家庭,还为小队的生产操尽了心,每天天没亮就广播队里的劳动安排,把工作安排得井然有序。但是他讲的话刘明仅听懂几句,其他的都是靠李家强翻译。他说的主要内容是:全队的社员和插青们要全力以赴搞好“三夏”的抢收抢种工作,确保晚稻有好的收成。保住本队在全区“农业学大寨”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明天开始,五点三十分就出工,每人要挑一对箩筐去,收工时将谷物挑回晒场,并且要带午饭,天不黑不收工。他还说,明天小队猪场要杀五头猪,收工后各户派人来领猪肉,插青每人可领两斤。农绍远的话是动员令,把人们带入到临战的状态,这时候不能再去想别的,得振作起精神,投入到这四十天左右的艰苦劳动中去。
散会后李家强嘱咐刘明说,五点钟以前就要起床煮早饭和午饭了,否则就会赶不及出工。翌日清晨,刘明还在梦中时李家强就来拍门了。刘明看看钟,还不到五点,鸡都还没有啼叫,外面的天还是黑的,整个世界仿佛泡在墨汁里……
五点三十分,插青们头戴草帽,挑着箩筐,挂上镰刀,拿上午饭,和社员们行走在山间的田埂上。到达一个叫“那母”(地名)的山谷时,天才蒙蒙亮。大家看到,稻田里金黄色的稻谷因大风而倒伏在了雨水里,如不及时收割就会发芽、发霉。队长对大家动员道一定要尽快将这片大约三十亩的稻谷收完,说着指挥着几个强壮的小伙子找好位置,安装好扛来的打谷机。就这样,大伙立即行动了起来,稻谷被一镰一镰地割倒,就像春蚕咀嚼着桑叶一样。
刘明把自己带来的东西与李家强的放在了一起,然后赤着脚,踩着水没到脚趾的稻田,觉得水冰冰凉凉的,烂泥软软的,每一步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然后,他学着大伙的样子,挥舞着镰刀,把一簇簇稻谷割下。李家强也在一旁指导着刘明割谷,提醒他不要割伤手。刘明虽然在学校读书时也参加过夏收劳动,但现在才是真真正正的以一个社员的身份来参加夏收,两者性质是不一样的。
太阳出来时,朝霞满天飞。弯腰累了就伸直一下腰杆,割稻谷累了就伸一伸手,擦一把汗水。刘明长得白嫩,干了没多久就感到皮肤被谷穗刺得又痒又痛,红红的跟被火烫了一样。他望着山坳里一望无际的稻谷叹了一口气:“天啊,何时才能把这么一大片稻谷收完呢!”
到正午时,一大片稻谷已经被割了一半。队里的插青个个都是好样的,除刘明是新手外,人人都十分娴熟。韦永阁是打谷手,连草帽都没戴。他很久没理发了,长长的头发盖住了小半边耳朵。他穿着一件已汗湿的红色背心,不停地劳作,就像一面飘动着的红旗。他的生命力就像这面红旗一样火红,惹人注目。他一只脚踏地,一只脚用力踩着打谷机,发出“哧啦哧啦”的响声。他接过人们递过来的一捆一捆的稻谷,不停地往机器里送着。不一会儿,机下就堆了一小堆谷子,身后的稻草也堆成一座小山。
戴着草帽的黄胜保穿件灰色背心,结实的肌肉被晒得黑里透红。他一会儿用箩筐装谷,只见他那双有力的大手敏捷地来回搬运着盛满谷子的箩筐;一会儿又去帮忙移动打谷机打谷。谢秀琴、农灿群、丛玉彰三个女将汗流浃背,不停地挥动着镰刀收割稻谷。远远望去,穿着白色圆点衬衣的她们就像田野里盛开的三朵花。
中午时他们草草吃完带去的午饭,又继续干活。盛夏的骄阳似火一般。衣服汗湿了晒干,晒干了又汗湿,在衣服上留下一道道痕迹。
太阳快下山的时候,空气才变得凉爽了一些。刘明实在是太疲惫了,不禁羡慕李家强身强力壮,累了只要休息一会儿就很快恢复了体力,劳动效率也很高。
晚霞已经散尽,终于听到队长农绍远的一声哨声:“收工。”大家便快速用箩筐装上谷,挑回小队的晒谷场晒干。身体单薄的刘明,体力似乎透了支,也跟着大伙挑着满满两箩筐谷,摇摇摆摆地似酒醉一样地走着。实在太累了,加上肚子又饿,就停下来歇歇,喘喘气再走。李家强很够朋友,一直跟在他身边鼓劲:“累了就先休息休息,不要慌,有我在,你怕啥。”刘明在李家强的鼓励下休息了一会儿,又撑起身体继续走。当把满满一担谷往晒场水泥地面一倒,刘明便大口大口地喘起气来,身上的汗水似乎流干了,一阵晚风吹来,带来一股凉意,舒服感瞬间流遍全身。他们把箩筐倒向地上甩了甩,把剩谷抖干净,便轻轻松松地挑着空箩筐往宿舍方向走去。
回到宿舍时天已经很黑了。刘日铭用篮子装着生产队分给插青们的猪肉,他一边分发着猪肉,一边嘴里还嚷着:“你们辛苦啦,你们辛苦啦!有猪肉慰劳你们啦,有猪肉慰劳你们啦!”他还是穿着那件天蓝色的的确良衬衣,头发梳理得整齐光亮,声音久久地回响在宿舍的屋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