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难忘那棵苦楝树(序)

何佳

知青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了,但是这段历史没有过去,因为历史不是过眼烟云。当过知青的作者林杰拿起笔,向我们娓娓道来一段被人们渐渐淡忘的历史。20 世纪90 年代,我曾读过不少描写知青生活的作品。作为农民的女儿,我特别反感把农村写得一无是处,把农民写得愚昧无知。有人说,小说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作者这部自传体小说,让人感觉很亲切、很真实,有很强的时代性和乡土气息。作者是一位奇石爱好者和收藏家,曾是中华奇石网的版主,在全国石界享有一定知名度。他不是专业作家,但他对知青生活和那个时代农民精神风貌的描写,对人生美好事物的追求,都真实、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痛苦与欢乐、求索与理想。作者以饱满、深情的笔墨,礼赞了他们在那个特殊年代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高尚情操。小说中,刘明和他的插友们最后靠自己的努力,都有了一个光明的前途。

作者因为自己那段非同寻常的经历也对人生有了某种深刻的认识。因此,我毫不夸张地说,在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中,《苦楝树》显得特别厚重。

《苦楝树》之所以能打动人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一、作品的文学性

一个作家的语言驾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小说语言不能呆、板、死。读《苦楝树》,你绝对难以相信这是一个从来没有写过小说的业余作者写的。小说语言精细、流畅,行文不疾不徐、轻松自然,细腻地给我们讲述了刘明等插青们的故事。作者娴熟自然的表达、词汇的运用皆没有生搬硬套之嫌,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水到渠成,读起来毫无阻碍。

下面是作者写他去插队的路上看到的情形:

这是一条碎石铺就的狭窄公路。它的左边是山,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满山的鸡果树上垂着一颗颗青青的鸡果(番稔果),像小孩子的拳头,格外引人注目;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昂头挺胸仰望着蓝天;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不时从车顶上掠过,还有一两只斑鸠从山上窜出,飞过公路,轻飘飘地落入右江河……

到达插队的地方后,他又写道:

他再走到公路的左边往下俯瞰,只见这里一片稻谷,那里一片甘蔗,还有一大片青菜地。稻谷呈青黄色,风吹过时,像微波一样起伏着;甘蔗是黑色的蜡蔗,叶子是青色的;青菜则像铺在地上的绿毯,在阳光下绿油油的;还有一条条渠道,在田间纵横交错。

这些文字十分生动形象,一幅幅乡村图景一下子跃入读者眼中。像这样精彩的描写在作品中还有很多很多,真心地为作者的文笔鼓掌喝彩。

一个严谨的作家,都会在语言上下功夫。在语言上马虎的人,是永远写不出好小说的。不可能每一个作家的语言功底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在写作时,就需一个字一个字地揣摩。所谓白纸黑字见真功夫,语言同作家是相伴终身、荣辱与共的。福楼拜说:“宁可像狗一样死去,也决不在语言上马虎。”许多作家都抱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写作,才成就了传世之作。

作者在写这部自传体小说时的严肃认真的态度深深地感动了我。自从我答应给他写评论开始,他给我传了几十遍他反复修改的稿子。在我正式动笔写这篇评论前,我一再追问他:“这是不是最后一稿?我收你的稿件都收得手软了。”他的认真劲比许多专业作家都要强,如果我们这些专业作家都有和作者一样的认真严谨的写作态度,那么在文学史上,绝对会多一些精品力作。

二、真实的情感

小说通篇洋溢着浓浓的感情。文学不是无情物,创作犹须有情人。作家的感情是第一位的,其往往是为情才拿起了笔创作。作家对大小事都要有灵敏度,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会感人。大凡神来之笔,都是情之所致。只有用心写出来的作品才会有感染力,就是说要你时时刻刻做个有心人,对生活才会有真实的感受。

我们都讨厌看千篇一律的文章。一段时间以来,所有的小说都讲着同一个故事:落难丈夫把家还,改嫁妻子怎么办?小三是不是该受到道德法庭的宣判?还有知青文学、打工文学、穿越什么的,这种大同小异的内容,实在是让人乏味。刘明等插青们的故事就很有感召力。作者描写的知青生活,一字一句都洋溢着真实的情感。因此,《苦楝树》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很鲜活,无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因此,读者很自然地走进他笔下描绘的那个时代,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似乎已不存在。

《苦楝树》中描绘刘明的父亲对他的爱,如此写道:

刘志东始终没有动那魽鱼一筷子,看到儿子狼吞虎咽的样子,不禁露出了会心的笑意。

“爸,这鱼汁和鱼味道都这么好,你是怎么蒸的?教教我吧。”刘明撒娇似的问道。

“嗯,蒸这鱼是很讲究的。先把鱼切片放进碗碟,再添加姜丝、米酒、糖、酱油、盐、味精等,配料要适量,少放水,蒸鱼时要注意火候,三五分钟即可,不能蒸太久,还要趁热吃。”刘志东饶有兴趣地讲解道。

“嗯,这鱼没刺骨,又少腥,真是香喷喷的。”说着,刘明又夹起碟子里的鱼块大口吃起来。

这顿晚餐,刘志东一边喝酒,一边看着刘明津津有味地吃了三大碗饭,算起来都有一斤米。菜碟里的魽鱼也被一扫而光,连鱼汁都吃得十分干净。刘志东心想,俗话说“打塘多放米”,儿子虽瘦弱点,但还在长身体,只要能吃,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不愁干不了这里的活。

小草感恩大树,因为大树为它遮风挡雨;大树感恩土壤,因为土壤让它茁壮成长。饭后,刘明直愣愣地看着父亲,久久地沉默着,他真想对父亲说:“爸爸我爱你,你是天底下最好的爸爸!”可他张了张嘴,没能把这句话说出来。

大爱无言,父亲没有过多的说教,却身体力行地影响着刘明。他即将远行时还在为儿子操心,把刘明托付给了朋友。父爱如山,一位慈父形象跃然纸上。

倡导美,呼唤善。歌颂真善美是文学的永恒主题。美与丑、善于恶,互为镜子。

这一段文字也特别让人感动:

第一次见面,这个阿叔给了刘明一个很好的印象。他亲切随和,又负责任,还很孝顺。刘明刚走出屋外,立刻就想起父亲曾嘱咐过的话:到生产队后,要尽量多做些好事,见有困难的群众要帮助他们,不要怕吃亏,要争取得到群众们的信任……他觉得躺在床上的老婆婆变得如此虚弱,一个原因是生病,更主要的原因是营养不良。他知道,当地的农民不像城里的居民那样每月有面条定量供应,他们世代吃米,没怎么吃过面条,所以十分喜欢吃面条,一餐面条对他们来说就是一顿美餐。想着想着,心里就打定了主意。回到税所,他立即把父亲放在箱子里的面条拿出两把,又拾出几个鸡蛋,拿起一串腊肉,返回农金贵家里,一起递给了正在给老太婆喂粥的农金贵。

从这里可知,刘明深深地爱着那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

三、鲜活的人物

人与人不一样,有共性也有个性。每个人的性格也是复杂多变的,把个性写活了,人物才会摇曳生姿。知青岁月,知青们的经历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小说描写了众多鲜活的人物,每个人物都跃然纸上。

李家强这个人物就写得很精彩。李家强为穿一双新鞋做了贼,二十多岁了才靠自己的努力吃上红烧肉的罐头。李家强的遭遇十分让人同情。

这件事整个洛圩村的人都知道了。我在圩场上的一间店铺看中一双标价一元钱的凉鞋,实在没有钱买,我就想办法偷。那天晚上,我趁店主关门前,潜入店内的一只无水的大水缸里躲藏了起来,伺机取走鞋子,但逃走时不幸被发现了。那店主是个健壮的中年男人,个子与我现在的相当。他认识我,猛喊“抓贼”。我把鞋子扔下,冲出屋外,像百米冲刺般地向前跑,到田间躲了起来。半夜见有人打着手电筒来捉黄鳝鱼、蚂拐什么的,我以为是来抓我,就躲得远远的,在田里喂了一夜蚊子。因跑得激烈,半路烂鞋脱失,直到第二天才敢赤着脚回家。最难堪的是,店主追我时捡到了我的烂鞋子,还拿到我家羞辱我。他在门前扔下那双烂鞋示众,说:“怎样穷也不能做贼啊!现在还在读书就做贼了,将来还得了!等着去做土匪吧,我看你有多少个脑袋!做父母的是怎样教育他的?难道父母是教他出来做贼的?当父母的穷要穷得有骨气才对呀!”他脸涨成了猪肝色,嗓门大大的,像疯子一样,引许多人来围观。我家几兄弟摩拳擦掌地准备收拾他,满脸怒气地冲过去。但有人发现苗头不对,把店主劝走了。他一边走一边还在骂呢,满嘴的粗话。其实他也是一个穷人,据说,这双鞋子卖掉他才攒几分钱。后来我又将我的烂鞋子捡起,再补再穿。这件事一下子传遍了整个洛圩村,我的名声在全洛圩村算臭了。事后,我总觉得人们在背后指指点点。我的头压得低低的,不敢正面望人家,要知道那时候我还是一个中学生啊。

这段文字,把一个生活困窘的少年的内心挣扎描写得淋漓尽致。

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描写的知青画家刘日铭:

刘明没出声,察觉到了自己的失态后尴尬地转过身打量起他的房间来。只见他床上的东西叠得整整齐齐,枕头边还摞着一些绘画书籍,房间里唯一的桌子上摆着镜子和梳子,不过蹊跷的是还有一瓶青绿绿的香水,细细的瓶身立在那里,在亮瓦下很是显眼。

虽然着墨不多,但一个身处逆境却绝不沉沦的艺术家形象跃然纸上。

四、生动的细节

每个作家都知道,小说要吸引人,必须在细节上多下功夫。细节如同人体的血肉,一本好的小说一定有独特而真实的细节。细节是作品的支撑点,是文眼。小说没有好的细节,只剩下骨架,那必定是枯燥无味的。细节到位,小说中人物形象才丰满。

许多作家常说:“故事好编,细节难找。”细节是每个作家的专利,作家具有专利权。本书作者虽不是专业作家,但他对细节的描写有很多独到之处。全书细腻入微,丝丝入扣。作者灵活驾驭语言的能力、细致的观察力,让我这个从事多年文学创作的人也很佩服。

我们来看这一段文字:

刘日铭跟着琴声,双脚踩着节拍,伸长了左臂,右手托着下巴,唱道:“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嘴里哼着哼着就跳起舞来。正跳着,他突然蹲了下来,一看,原来是右脚鞋子的扣脱了。他扣好后,站起来接着跳,十足十味的新疆舞引得大家狂笑不止。可他不管别人怎么笑,照跳不误,直到乐曲奏完为止。想不到他还是一个跳舞的好手呢。跳完了他还不忘谢幕,大家直笑得肚子酸痛。

关于刘明第一次见到苦楝树,书中这样写道:

褐色的树干有碗口粗,从上到下都布满着细小的裂纹,树枝不多,桃形小绿叶在轻风中摇动,好像是在欢迎刘明的到来。树虽然幼嫩,但长势良好。刘明心想,几年后这棵苦楝树一定能长成栋梁之材。

这些细节的描写让人感到真实,有画面感,推动着情节向前发展,对人物的命运也起到揭示的作用,所以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引起读者共鸣,让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这便是《苦楝树》的成功所在。

五、鲜明的个性

搞政治可以向人学习,搞生产、技术革新也一样,但写东西必须要写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不嚼别人嚼过的饽,这就需要作者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

小说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是李家强。初见李家强时,作者这样写道:

李家强比刘明大两岁,身体很壮,像个举重运动员。他头发乌黑,嘴唇略厚,脸上有不少的横肉,样子看上去很“凶”,但对人很温和,讲话细声细气的,与外貌有点不相符。刘明初见他时,不太愿意接近他,担心他是个脾气暴躁的人,容易与人发生冲突。但随着相处下来,对他渐渐产生了好感,两人也越来越谈得来。

关于刘日铭这个人,书中写道:

刘日铭跟李家强打了招呼后,就拿起桌上的镜子和梳子,走到门口光亮处,边照镜子边说道:“瞧瞧,刚下车,发型都乱了。”说着,他把头发梳到两边,恢复到原来小分头的发型,又低头指着身上的的确良衬衣向刘明问道:“灰尘多不多?”

寥寥几句,就让李家强、刘日铭这些人物鲜活了起来。

六、那一群特殊的人

作者的这部自传体小说里,写了很多知青,如刘明、李家强、刘日铭、谢秀琴、农灿群、丛玉彰、韦永阁、杨少娟……他们每一个人都令人难忘。

我们来看作者是如何描写他们生活和劳动的情景的:

到正午时,一大片稻谷已经被割了一半。队里的插青个个都是好样的,除刘明是新手外,人人都十分娴熟。韦永阁是打谷手,连草帽都没戴。他很久没理发了,长长的头发盖了小半边耳朵。他穿着一件已汗湿的红色背心,不停地劳作,就像一面飘动着的红旗。他的生命力就像这面红旗一样火红,惹人注目。他一只脚踏地,一只脚用力踩着打谷机,发出“哧啦哧啦”的响声。他接过人们递过来的一捆一捆的稻谷,不停地往机器里送着。不一会儿,机下就堆了一小堆谷子,身后的稻草也堆成一座小山。

虽然条件艰苦、农活繁重,但他们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书中写道: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不管对他非议的声音有多么地刺耳,韦永阁依然我行我素,对学习英语的热情丝毫没有变淡。刘明在校时也曾喜欢学习英语,有一次上英语课,他感到新学的英语单词难记,就用汉语注音,后来老师发现就批评了他,说这种方法是傻瓜的学习方法。从此,刘明对英语学习望而生畏。而现在刘明与韦永阁相邻,他不得不佩服韦永阁的这种学习精神。韦永阁学习时,刘明就尽量把收音机音量开到最小,也不吹口琴和唱歌,避免弄出声响干扰他。刘明心想自己的兴趣还是在文艺上,就从桌上找来一本相声小品集认真地看了起来。

作者写的这一群知青,身处那样的环境,没有沉沦,没有得过且过地混日子,而是对前途依然充满着信心。每一个人物,都可敬可亲。我们可以说,刘明和他的插友们都是好样的。

七、意境别有洞天

小说的意境是虚幻而又真实的,有声有色,有形有感。小说中的意境描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语文书中所说的环境描写,什么路边有条小河、河边有棵树之类的。小说中的意境描写比环境描写更加高妙。《苦楝树》中有很多唯美的意境描写:

远方送来阵阵凉风,令人心旷神怡。他们拿着渔具和鱼急匆匆地往回走。正是日落西山的时候,刘明就放声唱起了歌:“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胸前红花映彩霞,愉快的歌声满天飞……”李家强也高兴地跟着唱了起来。初次听到李家强唱歌,刘明就知道他唱歌不行,一是跑调,二是牙齿漏风,三是普通话不正,四是吐字不清,问题多多,五音不全,与自己不是同一档次。不过他们的歌声还是传得很远,惊飞了路边树上的鸟儿。

意境主要衬托人物。意境描写是作者托物抒情、借景生情,是烘托小说中的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段。作者的这些意境描写,别有洞天,独具美感,与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对于没有写过长篇小说的作者而言,其意境描写是非常成功的。

八、羞涩的初恋

刘明在洛圩大队插队,不但身体得到锻炼,而且还收获了爱情。初恋是羞涩的,也是美好的。书中用很纯美的文字描写了刘明的初恋:

在挑最后一担时,由于李军粗心,加上路又滑,只听她“哎呀”一声四肢朝天摔倒在离刘明不远的地上。她一下子成了一只“落汤鸡”,裤裆处满是泥浆。刘明赶忙跑过去用双手把她扶了起来。这一扶,触到了她滑嫩的皮肤,使他蓦然产生一种异样的触电感觉,这毕竟是他第一次接触年轻异性的肌肤,等李军站定后他立刻将手缩回。

……

就在她从刘明手中接过箩筐的一刹那,他们的手无意间相碰了。杨少娟立即把手抽开,而刘明的心中却有一种触电的感觉,心跳猛然加速。

九、独具语言特色

第一个形容姑娘的眼睛水汪汪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则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才了。我们欣喜地看到,《苦楝树》中对姑娘们的刻画没有重复,都各具特色:

他们也随着人群走在路上,这时天色还没有完全暗下来。忽然,背后不知谁喊“李家强,李家强”,声音非常清脆。两人回头一望,发现原来是一个漂亮的姑娘在招着手。她看起来有二十多岁,满脸笑容,露出像美玉般整齐的牙齿,上身穿着一件薄薄的花白衬衣,亭亭玉立,浑身散发出清香,很让人怜爱。

……

阿娇实名叫何永娇,高中毕业回乡快一年了。她性格比较活泼,能歌善舞,有比较好的文化基础,于是队干让她在小队的托儿所做幼儿保育员,管理着数十个学前小孩。她的父母都是四队的社员,她是家里的独生女,从小就被父母宠惯了,所以她的性格与她的名字有些相似,娇里娇气的。在村里的姑娘里,她长相还算出众,二十岁出头,头上梳着对长辫,五官也难挑出毛病,一双大大的眼晴露出天真和稚气,甚有几分姿色。只是皮肤没那么细腻,要是皮肤再白些,会更加迷人。

……

在刘明的眼中,桂红是那么美丽、大方,尽管她衣服上染上了斑斑泥浆,额上淌满了汗水,俊俏的脸庞也被太阳烤得又红又黑,但刘明感觉她很像电影《春苗》里的田春苗——一位泼辣与俊秀的农村姑娘。刘明已观看《春苗》这部电影多次,很欣赏电影里田春苗的风姿。

……

话音刚落,名为杨少娟的女青年站了起来。刘明抬头一看,发现她就是中午来借水桶的女青年。她腼腆地笑了笑,那圆脸光彩照人,乌黑的长辫在灯光下反射着光彩,身上则穿着一件得体的粉红色衬衣。接着,洪丽也站了起来。她身材矮胖,留有短辫,圆脸右下方有颗小痣,有一双忧郁的眼睛。

这些文字,干净漂亮,有条不紊,张弛有序,让人感受到心灵的激荡和审美的满足。

十、难忘那棵苦楝树

这部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书名为《苦楝树》,作品也多次提到苦楝树。只要见到那棵宿舍前面的苦楝树,知青们就会想起曾经生活和劳动的地方。平凡普通的苦楝树虽然长在农村,但却是刘明和他的插友们苦恋和苦练的见证。

作者在小说中对苦楝树有许多精彩的描写:

站在屋前的草地上环视着周围,只见一群麻雀在嬉戏玩耍着,突然,身旁一棵与屋顶同高的苦楝树引起了他的注意:褐色的树干有碗口粗,从上到下都布满着细小的裂纹,树枝不多,桃形小绿叶在轻风中摇动,好像是在欢迎刘明的到来。树虽然幼嫩,但长势良好。刘明心想,几年后这棵苦楝树一定能长成栋梁之材。

……

三人边走边谈,不一会儿就来到了苦楝树下。一群麻雀似乎被惊到,纷纷飞上了屋顶。苦楝树的树干长得比水泥电杆还要粗壮了;老树皮上布满了数不清的裂缝,过去铁线捆绑过的痕迹早已消失;茂密的枝叶如同一把巨形的大伞,遮住了火辣的阳光,一阵风吹来,满树的叶片都哗哗地动起来,好像在鼓掌欢迎他们的到来。

读完这部小说,掩卷沉思,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都让人难忘。小说虽然是以时间顺序来写的,但没有记“流水账”。小说结构严谨,即使描写错综复杂的事件,也有连贯的筋脉。每一个场景的转换和发展,就像一条蜿蜒的河流,没有中断之处。作品的各个部分紧密呼应,牵一发而动全身。人物形象总是在不断地丰富、深化,展现出一个难以忘怀的时代。

《苦楝树》剪裁适当,详略得体。“剪裁”是对材料的取舍、缝合、补缀。清代李渔在谈戏剧创作时说:“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编戏如此,写小说又何尝不是这样。剪裁首先是取舍的功夫,在选定材料之后,要注意详略得当,使其互相辉映、配合得体。作者的这部小说,比起他去年给我看的初稿要强许多,去掉了许多枝枝蔓蔓,变得更加凝练了。

但这部小说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矛盾冲突不够;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没有写到位;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也浅尝辄止,没有进一步挖掘和深化;人在特殊环境中容易暴露的弱点等也揭示不够。但瑕不掩瑜,《苦楝树》表现出了知青对那段上山下乡经历的真实感受,是近年来知青题材创作的新收获,是本世纪知青作家和非知青作家们关注的一道文学创作风景线。

2013 年11月18日 9uPcDMDL/8P6JVjWo3BRzLb6y+lFcSZxjDX+0Y4wUk5BKVUbELMkjaxeLDjJnaI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