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那个心比天高的书呆子是同事

杨丰卫生院来了个女医生,黄毛丫头能治病。这在当年的永隆镇,成了头号的大新闻。

比起殷良秀的干练,青年陈中轩可就有一些憨厚了,他除医术精湛外,和他父亲陈守慧一样,也是远近闻名的书呆子。从小受师父向云亭的影响,他看病之余,都是一头扎进古医书里求索,另外就是他背着外人,偷偷照顾落难的师父。当时的向云亭,几乎要以乞讨为生。他胡子拉碴,白发一尺多长,整个人苍老不堪,手指甲也长得有一两厘米长,指甲里沾满了黑黑的泥土。

有一天晚上,陈中轩提着一袋大米和一壶油,在街上又割了一块猪肉,买了十几个鸡蛋,趁着夜色去探望师父。推开师父家虚掩的门,看到窗户的玻璃都破了,院子里乱七八糟,一看就是刚刚被打砸过。走进内屋,一股尿臊味儿扑鼻而来,屋里没有灯,里面黑黢黢的,陈中轩小声地叫了几声:“师父,师父在家吗?”过了好久,一个虚弱幽冷的声音才从黑暗的角落里传出来:“是中轩来啦。”

“师父眼睛不好,看不清外面的世界,腿脚也不好,动不了了,能去哪里呢?”向云亭说。

陈中轩赶紧走近察看,这个时候他的眼睛适应了室内的黑暗,这才看清楚,师父蜷缩在一个墙角的床上,他手接触到师父身上被子的时候,发现被子冰冷潮湿,就像是被水刚泼过,又冰又沉,像一块铁皮。师父偎在被子里,没有戴眼镜,花白的头发感觉已经有一尺多长了,脸颊消瘦,背靠在冰冷的墙壁上,整个人显得有些有气无力。陈中轩急切地问师父:“您是不是生病了?我赶快去给您抓点儿药吃。”

向云亭说:“中轩,我知道我的病是咋回事儿,再说所有的药也被他们抢走了,我只能等死。其实,我也是在等你来。我这么多年存下来的医书,都被他们烧了,我这里还有几个笔记本,是我的祖上传下来的一些中医秘方和我多年行医的心得,现在送给你,你好生珍藏,这些都是咱们老祖宗的瑰宝,用好了可以救助太多穷苦大众。师父以前也有过私心,没有把这些祖上传下来的秘方倾囊相授给你,现在看来,这些年我没有看错你,到了这种地步,我最担心的是这些医术传不下去,那我死不瞑目啊……”

陈中轩拿着师父递过来的一摞厚厚的、皱巴巴的笔记本,泪流满面。他哭着说:“师父,您这个地方实在没法住了,我去街上租个小房子,您搬过去住,先把身体调养好,我相信一切总会过去的,日子总会苦尽甘来的。”

向云亭欣慰地看着眼前的这位小徒弟,轻声说:“我就守着这个家,哪儿也不去,我现在只要出去就会拖累你。你记着把我的那些秘方整理出来保存好,千万不要泄露给外人,要在你的心里记一辈子,以后传给你的后人,让中医为咱们中国老百姓守好健康关,一定不能让老祖宗的中医瑰宝毁在咱们手上啊。”老先生说到这里,已是老泪长流。陈中轩流着眼泪连连点头,见师父坚持不跟他出来住,没有办法,当天晚上就又赶回了卫生院,按照师父的症状,抓了几剂药煎好,快到凌晨的时候,又给师父送了过来,扶着师父看着他饮下。陈中轩同时带来了一床干净厚被子,给师父铺好,把师父那一床冰冷的被子搭在院子里晒好。细心的他,还带了一把剪刀,给师父剪了头发和胡子,他一边修剪一边心酸地流泪,记忆中的师父是多么高大帅气、多么英气逼人啊,现如今这副模样……

受师父委托,陈中轩在工作之余认真整理师父笔记本中记载的一些秘方。他越看越惊喜,其中有些方子他立马在看病中活学活用,没想到疗效竟是出奇的好。他行医的口碑更是越来越好,找他看病的老百姓也越来越多。

与殷良秀胆大心细的行医方式完全不同的是,陈中轩行医讲究文火慢炖,常与病患之间深入交流,在外人看来就是无比拖沓啰唆。其实,懂行的人都知道,中医博大精深,在行医时,问诊在中医的地位,实属重中之重。《难经·六十一难》中说:“问而知之谓之工。”没有精准的病理判断,治疗也就无从谈起。陈中轩经常就是在漫不经心地与病人的交流中,建立一种自由、真诚、平等、融洽的就医氛围,让病人放松心态,使其无保留、无顾忌地客观叙述病情,这样一来收集的病史更加翔实。

陈中轩厚道心细,每次行诊前,他不仅体察、理解患者的疾苦,还耐心听取患者描述自己的身体症状和内心的痛苦,使患者感到十分亲切自然,愿意主动细致地陈述自己的病情。有一次,一个农妇来到他的门诊看病,捂着胸口说:“陈医生,我的胸口疼得很,看吃点儿啥药能治?”陈中轩详细地问了半天,才知道当天中午吃饭时,干活儿回来的丈夫嫌她的米饭熬稀了,气得当场把碗摔碎了,她当时心绞痛就犯了……陈中轩说:“你这病不用吃药,把心眼放宽些,不要和你家丈夫一般见识,或者你回娘家住几天,休息一下,气消了就好了,没有多大的事。”女病人不可思议地看了他一眼,将信将疑地走了。过了一阵子,这名女病人来街上赶集时拐进医院来看陈中轩,当时陈中轩正在给病人看病。农妇满脸堆笑地说:“陈医生,你真神了,我听了你话,回娘家住了一阵子,孩子他爹主动去娘家求我回来,这不,这一阵子,我的心口再也没有痛过了……”陈中轩眯着眼一笑,也不作答,依旧不紧不慢地给病人看病。

其实,陈中轩在师父留下的医书《灵枢》中就看到过:“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喜怒不受节制是导致百病所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药王孙思邈也曾说:“未诊先问,最为有准。”

杨丰卫生院就这么大个地方,每天接待病人最多的就是殷良秀和陈中轩的两个诊室,并且陈中轩因为性格内向木讷,在殷良秀上班几个月来,他没有像其他青年医生一样,一有时间就往她那边跑,甚至没有主动跟她说过一句话。时间一长,殷良秀不禁对身边这位书呆子同事产生了好奇。陈中轩也是对殷良秀打心底里充满了佩服:她一个刚出道的小姑娘,竟然只身夜救病危男孩,这除了胆大心细,也离不开她扎实的医学功底。

有一次,殷良秀从药房拿药时路过陈中轩的门诊,她瞟到陈中轩的诊室里围满了人,最主要的是他的桌子上放着几大本厚厚的古籍医书,不由得眼睛一亮,就不由自主地走了进去,陈中轩当时只顾给病人看病,也没有看见她进来。殷良秀听他跟病人攀谈,甚感好奇,原来中医是这样看病的。

过了好半天,陈中轩抬头一下子看见了她,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殷医生,有啥事吗?”

殷良秀脸一红,说:“没啥事,看你桌上有几本医书,能借给我看看吗?”

“可以啊,你拿去吧。”

殷良秀拿了书,扭头就走了。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在那个年代,一中一西两个青年医生,通过借书和还书,开始了他们之间真诚而纯粹的交往。他们的性格,一明一暗,一动一静;但是,相似的家庭背景,相同的职业生涯,对百姓共同的悲悯之心,让两个年轻人产生了强烈的心灵共鸣。

当时,杨丰街上有很多年轻人都喜欢殷良秀,都想追她。

其中有一个年轻人,还是陈中轩的同学,也是永隆镇人,是一名援藏青年干部。他在荆州高中读书的时候,认识了当时沙市卫校读书的殷良秀。在援藏期间,他有一次回老家永隆镇,在镇上遇到了殷良秀,他认为这是一种很奇妙的缘分,就开始拼命追求殷良秀,跟她约会,殷良秀则推说自己刚参加工作,没有做出成绩,不想谈恋爱。这名青年还是不断写信给殷良秀,希望她到西藏去工作,并且说那边工作都帮她安排好了,殷良秀又推说怕冷没有去。那名青年,前前后后写来了几十封信,甚至到殷良秀结婚后,身在远方不明就里的他还一直来信求爱。一直到后来,听说殷良秀已经结婚了,他才慢慢放下了……

其实,那时殷良秀不回信,不接受那名援藏青年炙热的爱情,是因为她心有所属。因为随着交往的深入,殷良秀越来越欣赏同事陈中轩工作中的专注和热情。她开始观察他是如何耐心询问病因、悉心照顾病人的,发现陈中轩看病时就像是一壶文火慢煮的老白茶,老白茶经过多年的陈化,像是在追求更好的自己,寻觅着欣赏它的人,并为之释放芳华与最后的一份温暖,越煮越香,香气氤氲弥漫。在那么贫穷又狂躁的时代,这个安安静静的青年中医,显得特别与众不同,仿佛从喧嚣尘世中隔离出了一方人生净土,安静从容地生活,不疾不徐地行医,内心纯净而自然,身上留下的是时光沉淀下满满的厚重。

工作中,殷良秀遇到一些疑难杂症,也会请教陈中轩,陈中轩也是不厌其烦地教她。遇到一些自己拿不准的疑难杂症,殷良秀就“推”到陈中轩的诊室来看,这也算是一种行医治病的捷径吧。下班后,两人经常讨论病人的病情,有时也谈到人生和理想,这些平凡的话题,拉近了两个人的距离,随着两人相处时间越来越长,爱情的种子在两个年轻人心中慢慢生芽了。

杨丰卫生院的门前是一条大马路,叫“永杨公路”,公路两边种满了很高的梧桐树,每天下班后,两个年轻人趁着月色在这里散步和谈心,畅想未来,畅想人生,心越走越近。就这样,彼此的尊敬和成就,让两个年轻人最终走到了一起。

1969年3月8日,“三八妇女节”当天,殷良秀和陈中轩结婚了。两个年轻人在陈中轩家举行了一个简朴又热闹的婚礼。当时,科班出身的殷良秀和中医学徒工出身的陈中轩结合,怎么看都有点儿下嫁的味道,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陈中轩属于贫下中农,成分好(那个时候讲成分,越穷越光荣),根正苗红。殷良秀皮肤白里透红,五官端正清秀,一米六的个子,扎着长辫子,上身穿着白色带红格子的的确良上衣,下身穿着海蓝色的棉布长裤,像大明星一样好看。他们结婚惊动了红林村一大湾子的人。陈中轩的母亲胡金枝对这个媳妇喜欢有加,一开始就极力赞成这门婚事,在两个人谈恋爱时,她就经常去给这个未来的儿媳送午餐,虽然送的也没有什么好吃的,像红薯、玉米、山药、大米在一起蒸的米饭,再提一点儿淋着小磨香油的腌萝卜干,或者几块臭豆腐,有时还有几块腊肉,经常在中午时分送过去。由于每天病人都排着长长的队,殷良秀坐诊时经常顾不上吃饭,甚至没有时间上厕所,她对这个未来婆婆能在晌午的时候给自己送饭,特别感动。胡金枝的温暖之举无异于“神助攻”,加速了两个年轻人走入婚姻殿堂的步伐。结婚当天,胡金枝步行去给亲戚下亲帖,把山里转弯能够得着的远房亲戚都请来了。后来陈出新的二堂姐恩花回忆说:“幺叔幺妈结婚的时候,是我们家最热闹的时刻……”

那时结婚没有彩礼一说,双方的父母都尽其所能,为两个年轻人买了红床单、红被套、红色的搪瓷洗脸盆等物件当嫁妆,大哥大嫂和邻居们用糨糊和报纸把偏屋的几面墙糊了一下,再用红纸剪了几个大大的“囍”字,双方父母、亲友和乡邻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了一顿饭,再买了一些喜糖,发了一发,两个年轻人就这样开始了幸福的崭新生活,也开始了他们一生联手用医术和爱心,去守护他们所热爱的这片辽阔的大地之旅。 n3V8vYsAAO7+W+1mt46iMZpVNDYqs8efsQzViEg67ym/waLHrDWchkXM/pWK7tO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