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行医天地间

永隆河水静静流淌,不疾不徐,昼夜不息。胡金枝说:“咱两岸的庄稼喝它的水,就跟小孩喝奶似的长得壮!”

河水的存在,滋民养智,令当地村民开明好学通晓事理。比方说,水能让人活,也能让人死。水能叫东西干净,也能叫东西脏。水能最软,也能最硬;能最热,也能最冷。水能成云成雨,也能成雪成霜,还能渗到田里成墒。再比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可别以为水往低处流就贱了,它可厉害着呢,水流到哪儿就降伏哪儿。上善若水,连最高明的智者,水也是对他最好的形容。

在永隆河畔生活的殷良秀,有着水一样的柔情,也有着水一样的刚烈。她目睹过太多乡亲因病致贫、因病致死的凄惨情景,她立志要改变这种现状。因此面对红林医务室那低矮简陋的平房、简单陈旧的设备,她没有任何抱怨,感觉到的是任重道远。硬件不足软件补,殷良秀不断地学习钻研各种医学知识,陈中轩是一本中医“活字典”,与他学习交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互相提升。由于殷良秀勤奋好学、基础扎实,她中西医融合,提高得很快,一般的小病在她这里都能快速看好。良好的医术、热情的服务以及高尚的品质,让殷医生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满意,她在方圆几十里村民眼中成了“观世音”。她不辞劳苦地践行着自己的信念和价值,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为乡亲们治病疗伤,护佑健康。不论黑天白夜,不论刮风下雨,只要有乡亲们的召唤,有群众的需要,她都随叫随到,送医送药到家里、到田埂、到河床、到山坡,用自己的行动谱写着一段段水乳交融的信天游……

距离永隆镇一公里的地方,有个永隆码头,是永隆河上南北交通货物集散的码头,也是永隆河镇经济发达地之一,每天都有货船南来北往,渔船和商船也络绎不绝。正是这个南北交通货物集散的码头,把船民们的健康与殷良秀所在的红林村卫生室紧紧地绑在一起。船民们吃住都在船上,大多数人饮用永隆河的河水,很不卫生,经常患有胃肠道疾病等。平日里,殷良秀在做好村民的基本医疗和公共保健的同时,一有空闲就会带着血压计、听诊器、常用药品以及她和陈中轩手抄编写的健康教育小手册等,来到渡口,为渔工船民看病检查,宣教咨询。只要殷良秀来到渡口,船民们都异常高兴,好似家里来了亲人一般,总是热情地为她准备好简易的问诊台,方便她在船上行医。

殷良秀的指导和叮嘱,船民们都一一记在心上,逐渐养成了饮用消毒后的合格水等良好的饮食习惯,身体状况也日益向好。因为白天要在卫生室上班,殷良秀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在家里加班加点,为船民们建立健康档案,并定期为他们测量血压、血糖和体检,开展中医保健以及各种随访服务等,还要为船民们签约“家庭医生”承诺书。这样特殊的行医路,殷良秀已经持续了好多年,渡口上的老船民们早已和殷医生处成了好朋友,视殷医生为亲人。殷医生也时刻牵挂着船民们的安危。她说:“平时最怕接的电话就是船民的电话,不是因为怕上船出诊,而是因为要求上船看病的患者基本上都病得不轻,要么高烧,要么脱水,晚了可能会出人命。”所以,殷良秀的急救包总是时刻准备妥当,一旦有事,便能立马背上包出发。

秉承着高尚的医德,殷良秀在行医路上,一腔赤诚,一路奉献,风雨无阻。还记得那是1970年的除夕夜,当人们正在看着春晚与家人共同欢庆新年,接受着彼此祝福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殷良秀还没来得及和家人说上几句话,突然听到门外有人敲门,大喊说自己儿子病了,上吐下泻。当时已是晚上十一点多钟,殷良秀询问了情况后,迅速准备好药箱,匆匆赶往二十里外的患者家。当时外面正下着大雪,寒风刺骨,她连手套都没来得及戴。冒雪来到患者家中,她赶紧查看病情,询问病史。凭着良好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殷良秀迅速得出诊断,患者是由于吃了不卫生的食物,造成急性食物中毒,上吐下泻造成患者出现脱水。她立刻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很快孩子的病情有了好转,症状逐渐减轻。输液进行了三个多小时,殷良秀始终守护在孩子床前,一边鼓励他,一边用自己的手,握着输液管,生怕冬天药水太冰,输入静脉引起孩子新的不适,直至输液结束,她用呼出的气不停地呵着冻僵的双手,又打着手电筒,在风雪里徒步回家。天黑路远,路上也不知摔了多少跤,当她冒着风雪踉踉跄跄回到家中时,天已是蒙蒙亮了,她俨然像个“雪人”,全身泥泞,整个人都冻僵了。陈中轩心疼地说:“你一心只想着别人,连过年都不得安生。你若累倒了,咱们这个家可怎么办?”她说:“治病救人是职责,不能计较太多个人得失,咱们当医生就要有医德。如果你遇到了要救命的事,不也是得这样办吗?”朴实的话,反映出殷良秀强烈的责任心以及高尚的个人品质。

像这样半夜出诊的事,对于殷良秀来说,真是太多了。五十二年的行医生涯,她共接诊病人10万人次,出诊病人3万人次,却只收基本的医疗费,从不多收一分钱。这么多年来,她熟悉她经手的每一个病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孩子,她都了如指掌。由于工作繁忙,她从来没有睡过一次安稳觉,从来没有度过一个轻松的节假日,特别是对自己的儿女,很少陪在他们身边,甚至没有亲自为孩子们做过一顿丰盛的菜肴,更不用说带孩子出去游玩了。她有时感到惭愧,觉得对不起家人和孩子,没有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然而作为一名医生,在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上,她做到了问心无愧亦无悔!

作为红林村卫生室的负责人,各村卫生室要全面落实基本药物制度、进药用药零差率等政策,卫生室压力大、任务重。殷良秀一心扑在工作上,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堪称“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聪明又心直口快的婆婆说:“工作没有必要这么拼命,差不多过得去就行了。咱红林村卫生室,又不是国家的卫生部,你比部长还要操心呢!”殷良秀说:“只有把工作做好了,把事情做到位了,才能对群众的健康负责,问心无愧了才能心安。如果我不操心,那么多病人眼巴巴地望着我,我对不起他们。”

村卫生室面向的是农民群众,孤、寡、老、残比较多,为了保障所有群体的就医需求,她给老百姓看病实行了减、免、缓的政策,对于经济非常困难的村民她把看病的五角钱、一块钱也全免了,有时候因为药品出入账对不上,连进药的钱也不够,她只有掏自己的荷包来补贴。当时由于她和陈中轩两个加起来,工资也只有几十块钱,家里六口人,也要吃饭,没有办法之下,殷良秀才要求那些带钱不足的老乡先看病后付款,对于一些“五保户”等特困群体则给予免费治疗。当许多人很不解,问她为什么这样做时,她是这样说的:“损失点儿钱并不是大事。乡亲们都不容易。能让群众都病有所医,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也是咱红林村卫生室存在的最大意义。只有百姓都健康幸福了,社会才会变得真正美好。”

由于长期过于忙碌,殷良秀积劳成疾,但是病人太多,为了让自己快些恢复,一着急上火,她就给自己打一针青霉素,结果在1973年5月的一天,她突然听力下降,一度失聪,病情介于轻度和重度听力损伤之间。有村民说:“殷医生这是累的,她工作太较真了。”由于病情比较严重,在永隆镇治疗无效后,殷良秀转到天门医院治疗。临行前,她又对丈夫陈中轩交代一番:“李大爷血压高,要叮嘱其按时服药。张阿姨有脑血管病且行动不便,要定期去随访……”住院治疗期间,她心里仍想着卫生室的工作,不时打电话到镇上托人询问村卫生室工作开展情况,时时刻刻把乡亲们的健康挂在心上。乡亲们得知殷良秀去天门看病,都非常担心和牵挂,并默默地为她祝福,盼望她能够早日康复再回到村室。

殷良秀从天门医院出院回来后,乡亲们都纷纷拿着家里的土鸡蛋、珍藏的土特产等礼品前去探望,并主动帮忙干一些农活儿。乡亲们的关心让殷良秀深受感动,按照医嘱本应该在家休养一段时间,但她不顾家人的劝阻,在家只待了三天时间,就回到了她热爱的工作岗位上,继续为病人辛苦地忙碌着。

殷良秀不管春夏秋冬、下雨下雪,只要村民有病,她都会背着药箱子随叫随到,热情上门行医,深受广大村民百姓的喜爱和赞扬,乡亲们把她当成了健康的守护神。

刚到红林村的时候,除为周边村民看病之外,她和丈夫还经常轮流背着药箱同社员一起参加劳动,那时在生产队,“赤脚医生”要同社员一起出工,一起收工,日出上班,日落回家,实行工分制。每天男劳动力记工十分,女劳动力记工八分,每个家庭年终按工分数分配粮食和钱,每十分就值几角钱,虽然这样,社员们还是为了多挣工分,而不愿休息。殷良秀和陈中轩是下沉的专业医生,不是土生土长的“赤脚医生”,他们不用记工分。殷医生和丈夫上工时,还主动为村里的老弱病残干活儿顶工分,这让村里的人都很感动。殷良秀干完一天的活儿后,经常在夜间为病人出诊看病。当时,根据上级卫生部门要求,她需要按时给儿童打防疫针,预防麻疹、百日咳和破伤风等疾病,每天像辛勤的蜜蜂忙个不停。

殷良秀医生在实践中将医学知识运用得炉火纯青。她刻苦钻研医疗技术,认真摸索临床经验,就地为社员配药治病。除了看病,她还常背上药箱同社员一起下地劳动,一边劳动,一边治病。有一次,殷良秀带上镰刀同社员一起到田间割麦子,正在收割的时候,有一个村民不小心被自己的镰刀割伤了右腿,鲜血直流,她发现后,及时为他进行了止血包扎。后来,村民们开玩笑地说:“只要殷医生和我们在一起劳动,我们割麦子都割得快一些!”

殷良秀还从丈夫陈中轩那里学会了使用针灸治病的技术。一次殷良秀和社员们一起劳动,有一男社员突然腓肠肌痉挛,疼得不能站立,她马上取出银针,为他针刺治疗,及时解了病痛之苦,过了一会儿,这名社员就好了,立马能继续劳动。做赤脚医生虽然辛苦,却赢得了乡亲们的心。为了帮助患者诊断治疗,解除病痛,遇上需要转上级医院治疗的病人,殷良秀都是亲自陪同护送。在20世纪70年代,村里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一台十二马力的拖拉机,每次转运病人时都是让病人躺在拖拉机后车斗里,她同病人家属照顾患者,安排病人到上级医院挂号,直到在病房住下后,她才放心回家。

1970年8月,邻村一个叶姓孕妇突发难产,再拖延时间可能造成胎儿缺氧,出现危险。殷良秀检查后发现必须手术,但村卫生室不具备手术条件,她调来这台拖拉机,把自己家床上的唯一铺被拿来铺在车斗里,及时将病人送到永隆镇卫生院,在产科大夫的共同协作下,产妇产下一名男婴,母子平安。在永隆镇卫生院住了几天院后,殷医生又陪同产妇家人,用拖拉机把产妇接回了家。

殷良秀白天看病,晚上回来同丈夫交流病情,互相学习。由于当时医务室各种药品经常供不上,夫妻俩就在后屋的边边角角上,种了二十余种中药材,在缺药的时候,他们就用中药和针灸为生病的村民治病,让群众不花钱也能治好病。

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他们还组织农民联合办合作医疗,具体办法是:农民每人每年交1元钱的合作医疗费,除个别痼疾缠身要常年吃药的以外,群众每次看病只交5分钱的挂号费,吃药就不要钱了。同时,在殷良秀和陈中轩的探讨下,收集了一批行之有效的土方给农民治一些常见病。他们的这种做法后来被概括为“三土”,即土医、土药、土药方。他们还发动村民动手种植草药,成熟的季节,由他们来采集、制作成中药,给当地农民治疗。这种做法后来被概括为“四自”,即自种、自采、自制、自用。同时,他们主动到农民中调查患病人员情况,努力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出钱不多,治疗便利;小病不出队,大病不出社”。为了人民健康的卫生事业,殷良秀和陈中轩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这片热气腾腾的土地。

有村民当时统计过:那些年,红林村生病和因病死亡的人数远远低于其他乡镇的村子,就是因为殷医生在红林村医务室驻点,为了看病方便,其他村子里的很多村民,甚至想投亲靠友搬到红林村来住。

壮哉,殷医生!敬哉,殷医生!其实殷良秀医生,只是当年千千万万乡村女医生的缩影。在平凡的岗位上,她默默奉献、辛勤耕耘、任劳任怨。虽然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但是,正是她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疾苦,关心群众安危,才发挥了乡村“赤脚医生”医疗兜底的社会作用。

永隆河水奔流不息,过往船只日夜穿梭,殷良秀守着永隆河,守着百姓,践行着医术和医德,用她的小医大爱护佑一方百姓的健康平安,践行着一名乡村女医生的责任与担当。正如她所说的:“是人民成就了我,我终生要用医术来回报人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青年人之志,应如长江东奔大海,当万里山河尚在冬眠,一定会是青年举星火唤春天,把赤诚信念点燃,在此时此刻此间,永隆河两岸村庄里灯火斑斓,世间的风雪难掩星光绚烂,以殷良秀为代表的千万“赤脚医生”竭力地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微薄渴求,以无我的情怀投身广袤的大地,温暖着江河与原野一年又一年……

青年人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正所谓“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青年的理想关乎国家未来,因为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

大队一级设立“赤脚医生”,同时建立合作医疗制度,成为当时中国的新生事物,并作为中国亿万农民的最大福利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全国绝大部分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当时全国“赤脚医生”数量超过l00万,农村缺医少药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变。

正因为“赤脚医生”惠及亿万农民,60后、70后至今仍然对它难以忘怀。

有网友回忆说:“每当生病的时候总想到‘赤脚医生’,就像饿了时总想到食物一样。小时候家在农村,每当生病,找村里的医生看一看,吃两服药或打两针就好了,顶多也就输两瓶廉价的液。”

网友“大江东尽去”回忆说:“三十多年前,母亲得了心脏病,已经奄奄一息,父亲急忙叫来‘赤脚医生’,医生说,只要给母亲吃一些药,并经常吃猪心,这样慢慢就会好。父亲照‘赤脚医生’的话去做,真的把母亲的病治好了,医药费只用掉了十几元。”

有一个网友在网上发帖《用夹子取根鱼刺也算手术?在医院喉咙取鱼刺定价太高》,帖子中讲述了他过节中午吃鱼,不小心被鱼刺卡到喉咙,鱼刺只有一厘米多长,卡在舌根位置的喉咙处,用手电筒照射可以看到。苦于自己没有工具,只好跑到医院去处理,医生用夹子一下子就取出来了。医院交挂号费十几元后,来到科室,医生看过后,这位网友又去收费处交了80元钱,项目为“手术费”。

现在无论是感冒发烧,还是咳嗽头痛,只要进城市大医院看病,不少医生基本是用“排除法”,挂号抽血验血,有时候上心电图、CT,基本要挂瓶输液,称是好得快。往往一个小毛病都得几百上千元。而像花十几块钱抓一点儿头疼发烧的药,“小处方医生”几乎像大熊猫一样珍贵,十分罕见。

资料显示,从1949年到1981年,中国的人均寿命从三十五岁增长到六十七岁,其中,“赤脚医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几位学者在中国拍摄了一部专门向国外介绍“赤脚医生”的长达五十二分钟的纪录片《中国农村的赤脚医生》。这部片子把中国“赤脚医生”推向了世界。“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成了世界上带有天使意味的名词。不论是什么肤色的外国人,一听到“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就纷纷竖起大拇指。 prjobWrLuVtEtzSbtCbT2dvS3Yhwvw8TebeUsCARwARh9pmLpQjuCnrwYT8CFlE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