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八、庚子西都呈方物 承宣重任再擢升

光绪二十年 (1894年) ,岁在甲午,六月二十三日,日本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爆发,整场战争持续了近九个月的时间,以中国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李鸿章 (1823— 1901年) 不得已以“头等全权大臣”的身份赴日议和,于光绪二十一年 (1895年) 三月二十三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后,大清帝国国际声望一落千丈,被认为是“东亚病夫”,西方列强开启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日甲午战争后,国难沉重,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急切想拯救民族于水火之中。吴重憙作为一个头脑清醒的爱国知识分子,也不例外,他自幼深受父亲熏陶,有一腔强烈的爱国忧民情怀。

中日甲午战争

道光十八年 (1838年) 七月,吴重憙父亲吴式芬由翰林院编修授江西南安府知府,离京赴任前,道光皇帝面谕:“汝并无一人保举,看汝尚可学习,是以命汝出外任学习,办事断不可染外官习气。”

道光二十年 (1840年) 五月二十九日,英国政府以林则徐 (1785—1850年) 的虎门销烟等为借口,派出远征军侵华,四十余艘军舰、四千余名陆军在英海军少将乔治·义律、驻华商务监督查理·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南安府位于江西省西南端,赣、粤、湘三省交汇处,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是外省进入广州捷径孔道之一。英军来犯,道光帝闻奏后下令对英国宣战,并派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率师征讨,按时调集军饷,以韶州府为前路粮台,以南安府为后路粮台,江西巡抚钱宝琛檄布政使赵炳言与南安府知府吴式芬总督其事,委任吴式芬为提调官,负责弹药、粮草调配,以供征剿英夷的清军作战所需。

吴式芬画像

当时,各路运输部队都向南安聚集,一时出现辎重车船拥挤堵塞、库房爆满、无库可贮、大批粮饷军械无法卸载的局面。吴式芬从容不迫,措置裕如,依旧屋排坚木为栅者数层,可以收银数十万,火药、铅丸、枪炮等件寄于城外僻地,以备粤东需用,随时派员解往无缺,军需得以无误。

道光二十二年 (1842年) 七月二十四日,清朝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英军撤军回国。当时,大批清军络绎过境南安,须捉舟以待,而到境又无确期,吴式芬推敲计算其迟速多寡,督饬属吏酌备船只,无久留者,不苦民而亦不误差,人皆称颂。钱宝琛对此深加赞赏,上奏曰:“补南安府府君于接篆后,清厘积牍,虚心体察,唯恐不慊 (qiè) 于众望,士民咸颂勤明。”

此后二十载,吴式芬辗转江西、河南、直隶、贵州、陕西、浙江等地为官,忠君爱民,清正廉明,有贤官之称,仕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浙江学政加三级,诰授“光禄大夫”,赏戴花翎。

咸丰六年 (1856年) 十月初八日卯时,一代硕学通儒吴式芬溘然长逝,享年六十一岁。临终前,他告诫长子吴重周、次子吴重憙:“我无所系恋,故此心常处于泰然,尔辈但读书守分,志存忠厚而已。”

吴式芬的遗言,一是嘱咐子孙遇事要心情安定、泰然自若;二是激励子孙读书要志在圣贤、志存高远;三是叮咛子孙做人要安守本分、忠诚宽厚;四是告诫子孙为官要心存社稷、情系百姓。

咸丰六年八月初九日《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前任浙江学政加三级吴式芬光禄大夫诰》(民国版《无棣县志》)

民国版《无棣县志·人物志·名臣·吴式芬》

激励子孙读书仕进,不是吴式芬的首创,而是海丰吴氏家族成为“科举望族”“官宦世家”独有的法宝。吴氏家族以文教兴家、道德传世、科举入仕,吴式芬继承并发扬了吴氏家族“崇儒重文,耕读而仕”的传统,其两子五孙九曾孙也牢记先人之教诲、秉承发扬优良的家风传统,考取进士者一人、举人者二人,赏戴花翎的有五人,仕至一品官、二品官、三品官各一人以及四品官二人、五品官三人、六品官一人,引领着吴氏家族再创辉煌。

《马关条约》签订后,面对列强入侵,中国遭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如何应对巨变,如何救国救民,吴重憙与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一样,一直在苦苦思索和不懈探求。

光绪二十三年 (1897年) 除夕,时任江南江安督粮道的吴重憙满腔悲愤地赋诗《丁酉除夕感时书事》五首,感慨中国求和误国,痛斥执政者筹策无方,以致国权尽丧,国运日下:

其一

海外扶桑拂日青,

垂荫接叶长东溟。

飞黄不起台湾岛,

昆莫难联北幕庭。

讲信仅能归卫地,

乞师空说哭秦廷。

从今欲壑成无底,

括尽金缯债不停。

其二

浪谈铁马与金戈,

炮火丛中奈敌何?

衅起句丽缘本细,

战思越雉算遗多。

楼船从此无杨仆,

椎髻谁人折尉佗。

重到新亭应涕下,

不堪目对旧山河。

其三

眈眈虎视起群边,

筹策无方失国权。

诳楚商於原六里,

窥臣邻女已三年。

九州鼎重非当问,

一着棋输让占先。

不及和元南宋日,

莹中犹饰福华编。

其四

吹求疵垢扣严关,

万里胶莱任往还。

瓯脱不如黄歇浦,

榷场开到鹿门山。

齐疆东亩车行利,

佳境通微楔允颁。

幸免李纲成废弃,

陈东袖疏一开颜。

其五

天险岷江接海长,

相连七泽与三湘。

酣歌坐我沉舟里,

鼾睡容人卧榻旁。

鹣鲽几家矜战伐,

牺牲二境困输将。

中原今古开奇局,

直欲乘云问帝阊。

后来,吴重憙将这几首诗精心抄录数札,让儿孙们随身携带,每逢夜深人静之时捧读,每读必获心得,必励其志。

甲午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在西方列强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入侵下,大批中国农民和手工业者失去了传统的谋生手段,无奈而绝望。

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 前后,山东、直隶等地的下层民众掀起了“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严重地威胁到了西方列强的在华利益,列强借口清政府镇压义和团不力为由,由英、美、俄、法、德、意、日、奥等八国以“保护各国公使馆”为名,组建了八国联军,发动了进一步瓜分中国的侵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 六月十八日,八国联军侵占天津,一路烧杀掠抢。七月十九日,八国联军向北京发起攻击,轰隆隆的炮声震撼了紫禁城。七月二十一日凌晨,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为了保全性命,置国家、百姓于不顾,带着皇后隆裕、瑾妃、大阿哥溥隽等换了便装,分乘三辆马车,仓皇离开紫禁城,向西北方向逃亡,即清廷“西狩”。“西”指方向,“狩”为打猎,是王朝统治者打猎的专有名词。庚子年间清廷西狩,实际上是对清廷逃亡行为的隐晦称谓。

八国联军攻进紫禁城

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逃亡时,因出北京走得急,所有的御用被服和食物都没准备好,一路狼狈不堪,艰难备尝,晚上只能睡在土炕上,没有被褥、没有更换的衣服,更没有山珍海味,食不能果腹,寝不能安枕。

慈禧太后

光绪皇帝

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闻听此事,准备派人为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进献江南特产名吃。刘坤一 (1830—1902年) ,字岘 (xiàn) 庄,湖南新宁人,清朝后期军政重臣,曾三任两江总督,颇有治绩。派何人前去为太后、皇上请安呢?刘坤一想到的第一人选就是江南江安督粮道、署理江苏布政使、淮扬海道的吴重憙,他对吴重憙的评价是:“公正平和,老成练达。”

为此,刘坤一遂上奏折《奏为圣驾西幸现派江安粮道吴重憙驰赴行在恭叩圣安并进呈方物事》,得到朝廷批准后,即命吴重憙迅速筹办地方特产,赶赴西安请安。

吴重憙奉命,筹办了大量江苏、江西、上海等南方地方特产,于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 闰八月初八日自江南江宁 (今江苏南京) 启程,南航北骑,戴星就道,于闰八月二十八日抵达河南省城开封。

在开封,吴重憙得阅内阁于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 闰八月初三日所发电报:

内阁奉上谕:

吴重憙著补授福建按察使。钦此。

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 九月初四日,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两宫逃亡到陕西西安。不久,吴重憙一行赶至西安,向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觐献地方特产。阳澄湖大闸蟹、南京桂花鸭、苏州糕团、安达火腿、万载百合粉、枫泾豆腐干、高桥松饼、上海春卷等江南地方名吃美食,深得慈禧太后欢心。

在西安行宫,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先后二次召见吴重憙。后,吴重憙仿唐代杜甫诗作“麻鞋见天子”,集成诗册《麻鞋草》,其一为:

凤栖西京杪,麻履青气袅。

沐浴项城霖,臬藩闽宁道。

浦江舸帆急,从然镇燕赵。

赣水千巡浪,回首六都朝。

奋体犹悍斗,鹄志凌天骄。

看破云天外,耕耘自逍遥。

慈禧太后第一次召见吴重憙时,嘘寒问暖,她道:“吴爱卿,听说你是山东人?”慈禧太后恩宠的太监李连英抢先一步回道:“回老佛爷,吴大人确实是山东人,海丰县吴氏家族第十八世。”

慈禧太后微微点了点头,对吴重憙道:“海丰吴氏?那个喜欢研究金石的内阁学士吴式芬是你什么人啊?”

“禀太后,是微臣之父。”

“哦,是这样啊。海丰吴氏家族很有名气,听说是什么‘进士门第’‘贤宦世家’?”

“回老佛爷,您说得对极了!想当年,原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于敏中还为吴式芬的高祖父吴恭定题赠‘尚书第’匾额哪!”李连英又插话道,“老佛爷,还记得那年上了一道《奏为疏浚黄河敬陈管见由》折子的吴峋吗?也是海丰吴氏族人。”

慈禧太后看着吴重憙道:“吴爱卿,小李子说得可是属实?”

吴重憙回道:“禀太后,吴峋是微臣胞侄。”

吴峋《奏为疏浚黄河敬陈管见由》

慈禧脸色突变,厉声说道:“这个吴峋胆大包天,说什么‘杜治河流弊、仿治河成规’,想要反对朝廷定下的‘开徒骇马颊导流’的决定!”不待吴重憙回话,慈禧又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用赞许的口气说,“吴峋爱卿才华横溢,秉承仗义,爱国爱家堪称一代楷模,怪不得当年圣祖爷说‘忠贞可嘉’,原来‘忠贞世胄,恭定家风’,还真是有道理的!”

《奏为疏浚黄河敬陈管见由》 (以下简称《治河疏》) 说的是光绪年间的事。黄河在山东境内数次决口,大清河沿岸,转眼间成为一片汪洋,村落尽毁、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流离失所……而作为地势低洼、九河下梢的海丰,深受其害。

黄河夺大清河入海后,在黄河如何分流入海的问题上,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和未亲政的光绪皇帝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正在这时,滨州人、工部侍郎游百川 (1822—1895年,字汇东,号梅溪) 上了一道治理黄河的奏折《察看黄河酌拟办法疏》:“拟开挖徒骇、马颊等河,以分水势。”慈禧太后御览奏折后,著户部、工部速议具奏。

此时,由礼部郎中升任都察院湖广道掌印监察御史不久的吴峋闻听朝廷要开徒骇、马颊两河,以分黄河水势这事后,心急如焚。

作为“禹疏九河”之一的马颊河,流经山东东昌府茌平、临清及武定府德县、庆云、海丰等地,它贯穿海丰全境,是海丰人民的母亲河,沿河两岸,村镇密集,人丁兴旺,水源丰实,野沃田肥,枣麦飘香,成为滨州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世世代代哺育着千千万万的枣乡儿女。

无棣境内马颊河

为了引黄河安然入海,历朝历代对马颊河进行了无数次治理,仅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就进行过四次大规模的疏浚。不过,马颊河由于受黄河决口、南北大运河的开挖,引水济运和减河 (漳卫新河) 分洪等影响,时常有水患发生。吴峋曾经对马颊河进行过实地考察。他了解到,如果马颊河开口泄洪,沿河两岸的鲁北、冀南地区数百万亩农田将被淹没,数十万百姓将无家可归。

于是,作为肩负弹劾与谏言之职的吴峋不畏强权,披肝沥胆,不惜丢掉身家性命,于光绪九年 (1883年) 四月初一日,冒死上《治河疏》,直谏治黄利害,不可引黄入马颊河。

吴峋在奏折里是既恭顺委婉又据理力争,既引经据典、阐述利害,又文字通畅、说理精透。他从汉代编著的第二部中国古代水利通史《汉书·沟洫志》张戎言水性,到明臣潘季驯治黄之法,及清人包世臣的水论,引用了大量的史实进行了佐证。最后,他搬出了当年康熙帝和嘉庆帝所钦定的治黄要旨《国朝治河方略》:“坚守束水刷沙之策,不可为保堤放水之庸计。”又将乾隆三十九年 (1774年) 钦奉上谕写入《治河疏》:“倘引河一开,黄水经流势顺,或遇夏秋盛涨湍急,遄 (chuán) 流吸动大溜,难于遏抑,滨湖民田、庐舍恐不能无冲突之虞,是其利小而患大,不可不慎之于始等因。”他还将嘉庆十五年 (1810年) 的治黄谕旨附在《治河疏》后:“黄河下游,日臻淤垫,甚至海口阻塞,尾闾不通。经朕力持定见,将海口挑挖深通,堵塞马港旁趋之路。现在河水滔滔东注,更无壅遏之虞等因。钦此。”

吴峋在《治河疏》中指出:“今乃开工引水北行,渐近京师,甚为非计。马颊小有溢漫,则庆云、盐山诸县恐被其累。如水势大至,天津为众水所归,形如釜底。大溜北趋,近畿受害。而河海两运,亦恐窒碍,于大局深有关系。故,臣愚以为,北岸之徒骇、马颊二河,但可勿开,总宜停辍。”

吴峋不但遇事敢言,而且胆大心细。他这番话是说,如果挑开徒骇、马颊两河,以分水势的话,从皇族的安危到百姓的生死,再从国家的大局到地方的利益等诸方面都会极大的受损,并进行了精辟的论证:第一,现在如果把徒骇河和马颊河挑开,引黄河水向北流,黄河水离北京城会越来越近,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的法子。吴峋的话外之意就是说,挑开徒骇、马颊两河后,一旦发生洪水,那么北京城势必被淹,皇太后和皇上不就有生命危险了吗?第二,把马颊河挑开后,一旦有大量的客水涌来,沿河两岸的庆云、盐山等县一定被洪水淹没。第三,如果洪水暴发,天津成了多路客水的集中地,天津就像锅底一样被洪水包围。第四,可能造成河运和海运瘫痪,为国家和地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第四,提出了结论,那就是不能挑开徒骇河和马颊河以引黄水。

同时,吴峋还提出亟筑缕堤、并筑遥堤、创筑围堤、任民修守、核免钱漕、兼筹帑 (tǎng) 项、勘定海口、取直河身、考核旧河、历练贤才等治理黄河的具体措施。他在《治河疏》最后奏道:“皇太后、皇上轸念民生,慎重河防之至意,凡薄海臣民同深钦感。臣窃以为,方今河患,宜杜治河之流弊,仿治河之成规,必帑不虚糜,河无旁溢,庶为经久之计。”

由此,光绪帝遵照慈禧太后的懿旨,在游百川《察看黄河酌拟办法疏》上详加批阅:“该侍郎所陈疏通河道,分减黄河、亟筑缕堤各条,尚须切实筹议,未可遽见施行。徒骇、马颊、鬲津各河,地连畿辅,旧迹渐就湮废,疏通已甚为难。如竟勉力兴办,引入各河,正恐东省未必得其利,而畿疆重地已先受其害,殊非善策。……著游百川、陈士杰再行通盘筹划,会同熟商,妥议详细具奏。”

吴峋《治河疏》(载民国版《无棣县志》)

游百川见《察看黄河酌议办法疏》被驳了回来,再上《河患非开河减水别无良图疏》,重申:“分减黄水,引入徒骇、马颊两河,则水患可息。”

由是,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奉命会同户部,议复了游百川奏请后,选派熟悉河工的候补知府吴士湘驰抵海丰县东北沿海海口,并到邻傍此河的十余州县测量勘查。又以津海关道周馥前曾委勘东境黄河上下游,谙悉情形,饬与吴士湘悉心妥议,兹据该道府绘图帖说,分析禀复,并先准山东巡抚陈士杰派员往勘缄请会奏。

李鸿章认为,挖开马颊河以分黄河水势于事无补,劳民伤财,并于光绪十年 (1884年) 上奏《议复马颊河不宜开挖分流疏》,恳请皇太后、皇上不可开引黄流入马颊河:“自开引之议起,直 (直隶) (山东) 沿河州县绅民或在臣处,或于委员经过时,纷纷递呈吁恳免办,情词迫切。地势既不相宜,民情又复不顺,工费无出,后患难防,实以不开为便。”此建议还得到时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洪钧的力挺。

如此一来,游百川之议最终搁浅。

这样,吴峋以他的赤胆忠心说服了慈禧太后,改变了朝廷的定见,以“杜治河流弊、仿治河成规”为由,废弃根治黄河“开徒骇马颊河以分水势”的错误意见。

吴峋为了国家长久大计,多次上言直谏朝廷弊政,倡言革除腐制,遭到一大批保守派和当朝权势大吏的厌恨和报复,被朝廷降职为国子监学正。不久,心灰意冷的吴峋向朝廷提出了辞职,返回了故乡山东海丰。吴峋回乡后,公心不泯,情注乡梓,关心地方事务,热衷公益事业,拿出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钱物,修缮城池,修葺书院,赈济灾民,兴办实业,筹办商务……五十六岁辞世后,乡人缅怀其恩德,乡谥“贞惠”。

再说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逃至西安后,暂住西大街陕甘总督部院衙署所在地南院,不久驻跸巡抚部院衙署所在地北院,将北院作为行宫,遥控京都紫禁城。慈禧出行的马车换成了八抬大轿,护驾官兵也用上了当年乾隆皇帝出巡时使用过的仪仗,又赶制龙旗 24 面,以壮声色。

《奏吴重憙补授闽臬谢恩由》

吴重憙抵达西安后的第11 天,即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 九月十四日,上奏折《奏吴重憙补授闽臬谢恩由》,并获朱批:“知道了。钦此。”

其折曰:

二品衔、补授福建按察使、江南江安粮道臣吴重憙跪奏:为恭谢天恩,仰祈圣鉴事。

窃臣接奉两江总督臣刘坤一、护理江苏巡抚臣聂缉椝会札,委令驰赴行在恭请圣安,敬谨齐呈方物等因,迨于闰八月初八日由江南省城起程,兹于二十八日行抵河南省城地,阅电传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初三日抄报:“奉上谕:吴重憙著补授福建按察使。钦此。”当于旅次恭设香案,叩头谢恩,钦遵伏安。

臣山左庸才,水曹末秩,由郎署而两膺郡领漕运,而上摄藩条,前此叠荷,荣施愧乏,涓埃报称,并复渥承宠,遇洊膺闽峤提刑。伏查福建为滨海严疆,臬事为刑名,总汇清讼,省狱因期五听之兼详传命,置邮宜达四方而不悖,况以地多边瘴,时际艰虞,编保甲以卫闾阎,防海氛以情奸宄 (guǐ) ,事皆急务,责有攸归。自愧疏庸,恐贻陨越,惟召钦承圣训,殚竭悬诚,矢慎矢勤,随时随事奏商督臣,严令僚属,认真经理,力戒因循,冀仰谢高厚鸿慈于万一。余将领齑方物驰抵行在,敬谨呈进,跪聆训诲,俾有迈循外所召,微臣感奋下忱,谨具折叩谢天恩。

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

尔臣此折,系借用河南按察使印信,由汴梁省城拜发令并声明。

谨奏。

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 九月二十六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护理江苏巡抚聂缉椝所上奏折获朱批:

派位大员进呈方物由,著赏收。方物,览。委道员李维翰置江安粮道由,知道了。请饬道员吴重憙进呈方物迅即南旋查勘运道由,吴重憙已简放福建按察使矣。

在西安驻留期间,吴重憙结识了当下红人、慈禧太后螟蛉子、新任陕西巡抚岑春煊 (xuān) 的幕宾,被人称之为“诸葛再世”的张鸣岐 (1875—1945年) 。此人为海丰县段家村人,举人出身,春闱折羽后,被岑春煊招揽麾下,视为臂膀。在两宫“西狩”时,张鸣岐献计岑氏,促其立即由甘肃藩台起兵勤王。抵西安后,岑春煊在慈禧太后面前为张鸣岐极尽美言,深得太后青目,恩赐张鸣岐四品秩。此刻,吴、张二位老乡相识于西安,彼此促膝长谈,颇有相见恨晚之意。后张鸣岐官至广西巡抚、两广总督。

《大清律例》

《世祖章皇帝御制大清律原序》

《大清律例通考校刊缘起》

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 四月初,吴重憙跪辞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先去江宁交接署理淮扬海道事宜。四月二十二日,吴重憙舟车劳顿抵达福建。四月二十七日,在福州接任福建按察使。

按察使,别称“臬台”,提刑按察使司主官,是清代的一个官名,秩正三品,为总督、巡抚属官,主管一省司法、监察、邮驿等事务。

福建省,简称“闽”,位于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

吴重憙在福建按察使任上,忠于职守,秉公办案,勘核词状,平反冤案,振扬风纪,澄清吏治,深受八闽士民爱戴。

吴重憙受家族法学渊源影响,精通律例,其家族海丰吴氏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法学世家。此次提刑福建,可谓相得益彰。吴重憙的天祖 (即 五世祖) 是吴绍诗,吴绍诗与其长子吴垣、次子吴坛不仅同朝为官,还曾同在刑部,为纂修、考释《大清律例》,刳 (kū) 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均为著名的法律专家。

吴绍诗,字二南,号蚁园,诸生,海丰吴氏第十三世,他在刑部期间,专心致志地学习、钻研法律,逐渐成为一名熟知法律条文、通晓量刑断案的法律专家,并精通刑名之学,特善奏议,许多重案和紧要章奏皆出自他之手。吴绍诗在刑部累计任职近三十年,先后任过刑部主事、郎中、侍郎、尚书等职,诰授“荣禄大夫”。乾隆元年 (1736年) ,朝廷开律例馆,纂修雍正三年 (1725年) 以后定律,吴绍诗以谙熟例令充任《大清律例》纂修官,首创《大清律例名例》两卷,为《大清律例》全书之纲领。对原有律例进行逐条考证,重加编辑,于乾隆五年 (1740年) 完成,颁行天下。吴绍诗为官忠君爱民,多有创举,特别是他在法律方面的造诣和杰出的法学才华受到乾隆帝的赏识。乾隆四十一年 (1776 年) 三月,乾隆帝东巡,致仕回籍海丰的吴绍诗于德州迎銮,加尚书衔,十月十七日亥时卒于海丰,谥“恭定”。谕曰:“原任吏部侍郎加尚书衔吴绍诗,老成谨慎,宣力有年。前岁以老病乞休,准其回籍颐养。今春东巡,时尚能远出迎銮,特晋阶以示优眷,方冀其延享遐龄,不意遽尔溘逝。所有应得恤典,该部察例具奏,赐祭葬如例。” (《清史稿·吴 绍诗列传》)

民国版《无棣县志·人物志·名臣·吴绍诗》

吴绍诗长子吴垣 (yuān) ,字薇次,号树堂,举人出身,官至湖北巡抚,诰授资政大夫,祭葬。吴垣自幼勤奋好学,年少时跟随父亲宦游各地,习吏治,佐政事,其传记之文严谨有法,骈体之文则笔若惊龙。吴绍诗编纂《大清律例》时,年仅十七岁的吴垣因精通刑名之学担任《大清律例名例》编校,才益练达,出选兵部,特选刑部,出任刑部四川司郎中。乾隆三十六年 (1771年) ,吴绍诗擢升刑部侍郎。按清律,父子不能同部为官,乾隆帝特谕:“吴垣系特调之员,不必回避。”一年后,吴绍诗调任吏部侍郎,吴绍诗次子吴坛继任刑部侍郎,吴垣才为了回避胞弟调入吏部任文选司郎中,但他仍在其父手下做事,这在清代是很少见的现象,可见皇帝对这个法律世家的恩宠。乾隆五十年 (1785年) ,吴垣应邀出席乾隆帝为登基五十年大庆举办的“千叟宴”,皇帝赐酒,赞曰:“汝父当日清正,汝与汝弟皆能办事。”并赐御制诗刻杖、如意、朝珠、朝衣等物共二十八种,极尽荣宠。吴垣五次升迁,每次升迁乾隆帝都要召见他,寄予厚望,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扬吴垣:“非建牙开府,不足展公才。”乾隆五十一年 (1786年) 二月十七日戌时,吴垣殁于湖北巡抚任上。谕曰:“湖北巡抚吴垣,自简任封疆以来,操守谨饬,办事奋勉。上年查办灾赈事宜,实心经理。兹闻溘逝,深为轸恻。所有应得恤典,该部查例具奏,赐祭葬如例。”

吴垣胞弟吴坛,字紫庭,号椒堂,进士出身,官至江苏巡抚加二级,诰授光禄大夫。吴坛年方弱冠即随仕其父左右,日承庭训,帮助审理案牍,曾先后在刑部任职二十余年,有着丰富的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朝廷在重修《大清律例》时,吴坛任纂修官,纂修纲目三卷,逐一厘定。他还精研法律,倾注毕生精力著《大清律例通考》三十九卷,考证乾隆四十三年 (1778年) 前历代律文的源流、演变,并将历次增删修改的《大清律例》条文各注按语,为清朝法制史扛鼎之作。吴坛对《大清律例》所作的考释,尤其是对“例”的考释,资料丰富,内容广博,考证精确,不仅对清朝法律制度的考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现在的司法实践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吴坛勤政爱民,断案公正无私,明察秋毫,审理过许多大案、奇案、冤案。其中,他奉旨在金坛查办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于敏中家产一案中,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乾隆帝对他评价为:“明晰律令,处事条理分明、理智得体。”

吴坛在《大清律例通考》成书后,未及缮写进呈,便于乾隆四十五年 (1780年) 八月二十日亥时病逝于江苏巡抚署衙任所。经百余年,《大清律例通考》几将散佚。光绪十二年 (1886年) 三月,吴坛嫡玄孙吴重憙承先人未竟之业,在河南陈州刊刻《大清律例通考》,并作《律例通考校刊缘起》,《大清律例通考》方得以流传于世。

吴重憙在福建按察使任上,公务之余,对沿海港口名城福州的历史人文、风景名胜饶有兴致,曾作《闽臬署杂咏》七首。轻松愉悦的文字,体现了吴重憙治闽游刃有余的工作能力:

其一

入门一径夹双流,

水珮风裳夏似秋。

荷叶香清花韵远,

笋舆过处宛如舟。

其二

斋高幽敞透晴光,

南槛风来北槛凉。

无缝绿云排槛外,

倒涵竹影小方塘。

其三

东园一百本芭蕉,

不为风摇为雨摇。

蛎粉泥墙拦不住,

怒芽横出走廊腰。

其四

门旁榕盦壮缪祠,

祠旁丛篠荫清池。

晚来不断投林响,

碧绿浓荫白鹭鸶。

其五

晓露枝头摘荔枝,

井华新汲浸名瓷。

分尝百果馋医否,

红擘霞裳玉叶脂。

其六

城中小市近鱼虾,

海气余腥买到家。

石首长年来不断,

不须楝子候开花。

其七

名泉汲得性温良,

不数骊山玉甃方。

最是晚凉新浴好,

汤门门外水如汤。

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 七月二十五日,总理衙门大臣庆亲王奕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和英国、美国、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奥地利、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等十一个国家的公使,在北京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失权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后,八国联军才逐渐撤出北京。同年八月二十四日,在西安流亡一年零四个月的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一行,启銮回京。

是年九月二十八日,吴重憙奉上谕由福建按察使擢任江宁布政使。

慈禧从西安返京

布政使,别称藩台,承宣布政使司主官,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官名,秩从二品,为总督、巡抚属官,主管一省行政、财政等事务。

作为一省布政使,主管承宣政令、管理属官、掌控财赋等事务,这对于吴重憙来说轻车熟路。早在光绪二十五年 (1899年) 十二月十七日,吴重憙即署理江苏布政使。次年正月初十日,上奏折《奏吴重憙接署藩篆日期谢恩由》,并获朱批:“知道了。钦此。”

其折曰:

二品衔、署理江苏布政使、江南江安粮储道臣吴重憙跪奏:为呈报微臣接署藩篆日期,叩谢天恩,仰祈圣鉴事。

窃臣于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初十日,奉督抚臣行知署苏藩司陆元鼎奉旨护理抚篆,所遗藩司篆务委臣署理,于十二月十七日护署苏司,陆元鼎将印信文卷委矢移送前来,臣受印,恭设香案,望阙叩头谢恩,抵领任事。

伏念臣山东下士,水部铨材,守陈州者十年,调开封者八稔,两权道篆,三运漕粮,奉年循例引见,蒙恩召见二次,训诲周详,并交军机处存记。圣恩优渥,钦感美名,自恪迂愚,愧无报称,兹复薄条香摄,冰惕益深。查苏省为财赋要区,藩司有旬宣重寄、振兴吏治者,严举措之方,输转利源,宜清盈虚之准。况值财艰方函,尤应治理勤求清赋税以裕军需,所贵去私剔蠹,宣德意以亨民志。必期化业安良,凡所设施胥关紧要。如臣梼昧 (táo mèi) ,深惧弗胜,惟有悟道训谕,殚竭愚诚,随时随事,祈承督抚,臣认真经理,不敢以暂时摄篆稍涉因循,以冀仰答高厚鸿慈于万一。所有,微臣接署藩篆日期并感激下忱,谨具折叩谢天恩。

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

谨奏。

吴重憙署理江苏布政使期间,曾至按察纠察司庙拜谒先高祖吴坛。

早在吴坛去世十六年后的嘉庆九年 (1804 年) 十一月,吴坛被封为“佑民福惠公”,供奉于苏州城内按察使司的纠察司庙。吴坛还被供奉为苏州府之城隍。

1914年 3月早春,吴重憙嫡孙吴保鉌 (字 叔节,副贡生,礼部主簿加五品衔,赏戴花翎) 前往苏州拜谒先祖吴坛。此是后话。

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 ,吴重憙录钱咏《履园丛话》之《苏州府城隍供奉吴坛》一则并跋,钱咏《履园丛话·鬼神·城隍》云:

吴坛苏州石刻像,刻于道光七年(1827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

《宾退录》极言城隍神之灵显,且各立名字,如汉之纪信、彭越、萧何、灌婴、张骞之类,不一而足。即《祀典》所云“凡御灾捍患,有功德于民,则祀之”之意也。据苏州府城隍而言,向闻神是汤文正公斌,继又改陈榕门先生宏谋,继又改巡抚吴公坛,继又改观察顾公光旭。今闻只改陈稽亭主政鹤矣。三四十年中,屡易其神,岂阴阳亦一体耶?嘉庆元年十一月,余在两浙都转运使幕中。十五日夜,月食七分,二更余,俱已寝矣,忽闻人声沸天,急报城隍山上火起,通天皆红,延烧四五千家。所有杭州府仁和、钱塘两县,及布政司、粮道、学院衙门前一带民居,皆成白地。是夜有原任嘉兴府方公云亭在运司前一小楼作寓,见火光中有红灯数百,围护一宅,火至辄息。意此宅必是积善人家,当记之。及天明往看,乃城隍庙也。……”

吴坛,是海丰吴氏家族中第三位进士,曾于乾隆三十五年 (1770年) 、四十四年 (1779年) 两任江苏布政使。在任期间,请赈恤、节奢浮、兴水利、平米价诸大政,化行治洽,为吴民惜。

四十五年 (1780年) 四月,吴坛擢江苏巡抚。到任后,积劳致疾的吴坛胃痛旧疾时发时止,饮食日减,犹不肯稍自休息,亲赴丹阳一带查勘旧淤河道,欲通宁苏水运,以利民生而便商贾。蠲免公田积欠租粮,嗣后永以为例,百姓免于赋税,欢声载道。奏请添设京口救生船只,并议开扁担、秦淮两河,疏浚支流,以使农田收灌溉之益,奉朱批嘉许。七月,黄河漫溢,雎 (jū) 宁一带民田被淹,吴坛奏请携带白银六万两星驰前往赈抚。不久,赴金沙查办案件,舟次触暑,暂驻扬州,病渐加剧,遂至不起,仍坚持在卧榻上办公。后来,病情加重,才具折请假回署调理,回到苏州第五天便病逝,享年五十七岁。境内百姓闻讯,恸哭于四野。众朝臣亦惋惜,并高度评价其一生:“折狱唯良,仰符天理,俯切人情,性刚真而心乎仁者,紫庭诚不可及也。”

陕西巡抚毕沅撰《抚吴大中丞吴公传略》云:“及公薨 (hōng) ,而阖郡士绅黎庶咨嗟悼叹,佥谓我吴民无福,而丧我慈父母也。父老扶杖拊膺,多有巷哭及私祭于家者。由此观之,公之惠德入人者深矣。”“公之心事如青天白日,不愧公忠体国之大臣,殆所谓有猷、有为、有守者非欤。”

江西·曹秀先《故友吴紫庭墓表》

吴坛卒于乾隆四十五年 (1780年) 八月二十日亥时,葬山东海丰城南之新阡。十二月十四日,授光禄大夫,其诰曰: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奉玺书于中禁,位重旬宣;领节镇于外台,职司抚辑。任专锁钥,绩奏澄清。尔江苏巡抚兼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二级吴坛:才本优长,躬能表率。六条秉宪,人瞻列戟清霜;百郡承流,地遍随车膏雨。特颁庆典,诞播徽章。兹以尔克襄王事,特授尔阶光禄大夫。锡之诰命。於戏!厘纪振纲,资奠安于伟略;諴 (xián) 民饬吏,慰宵旰之深衷。罔替成劳,用终永誉。

乾隆皇帝除诰授吴坛本人“光禄大夫”外,还赠其原配解夫人、继配韩夫人“一品夫人”,赠吴坛曾祖父吴自治、祖父吴瑛、嗣父吴绍谟为“光禄大夫”,赠吴坛曾祖母高氏、祖母张氏、嗣母潘氏为“一品夫人”。

总督仓场侍郎倪承宽撰文并书丹《皇清诰授光禄大夫江苏巡抚吴公暨原配解夫人继配韩夫人合葬墓志铭》,评价吴坛一生:“秉明慎之忱,布慈祥之化。”

其铭曰:

海岱英灵,气萃于公。应运而起,俾亮天功。

帝心简在,公论攸同。鸿猷方振,何蹶而终。

我摭遗事,勒铭幽宫。乐石可勒,舆诵靡穷。

咸丰六年 (1856年) 八月初九日,吴坛因嫡曾孙吴式芬官,再次获赠“光禄大夫”。

吴重憙在福建按察使任上,平反疑狱,清厘尘案,仰符天理,俯切人情,离任之时,百姓含泪挽留,依依不舍。

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 十一月二十二日,吴重憙由福建福州抵达江苏江宁,就任江宁布政使。次年正月二十一日,时任两江总督的刘坤一上奏折,并获朱批:“知道了。钦此。”

其折曰:

再,新授江宁布政使吴重憙现已抵省,应饬赴新任。现著藩司篆务之江南盐巡道徐树钧,亦饬回本任。各务重职守,除分檄饬道外,谨会同江苏巡务臣恩寿附乞陈明。

伏乞圣鉴。

谨奏。

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 二月初六日,《奏吴重憙报到任日期由》,获朱批:“知道了。钦此。”

其折曰:

江宁布政使臣吴重憙跪奏:为恭报微臣到任日期,叩谢天恩,仰祈圣鉴事。

窃臣前接闽浙督臣许应骙 (kuí) 行知,准吏部咨开内阁销出,本年九月二十八日奉上谕:“江宁布政使著吴重憙补授。钦此。”等因,当即具枳谢恩,恭请陛见一由,交卸福建臬司篆务。迎枳北上途次,奉到朱批:“毋来见。钦此。”遵即驰赴江宁,奉两江督臣刘坤一、江苏抚臣恩寿檄饬,赴任于十一月二十二日,准署藩司江南盐巡道徐树钧将敕印文卷要负责送前来,臣恭设香案望阙叩头,抵领任事。

伏念臣水曹末秩,山左庸才,典剧郡于河南监司,幸晋督漕粮。于江北臬事张陈兹复仰荷,宠荣承宣重任,抚躬循省信切悚惶。查江宁为水陆交冲,藩司级度,支总汇际,兹赔续款进新,政事繁举,凡内治外交,安民察吏,在在,均关紧要。臣自淮梼昧,深虑弗胜,惟有屏除习气,殚竭愚诚,秉承督抚。臣随时认真经理,不敢因循怠惰,自蹈敬尤,以期仰鉴高厚鸿慈于万一。所有,微臣到任接印日期暨感激下忱,理合恭枳 (zhǐ) 具陈叩谢天恩。

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

再现值封印期内,臣于启用后,仍然敬谨固令并陈明。

谨奏。

清光绪以前,全国十八省。原则上,每省只设一名布政使。唯一的例外是江苏省。顺治元年 (1644年) 的江南省和顺治十八年 (1661年) 分省后的江苏省,均设有两名布政使。

《奏吴重憙报到任日期由》

光绪二十五年 (1899年) ,吴重憙署理的江苏布政使衙署在苏州,掌管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太仓一州。

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 ,吴重憙补授的江宁布政使衙署在江宁,主管江宁、扬州、淮安、徐州四府,海州、通州二州,海门一厅。

吴重憙担任江宁布政使时,在纠正一个冤假错案过程中偶获六舟和尚的全形拓真迹,在当地传为佳话。

某日,一位江宁籍武官带着马夫回乡省亲,途中突遇山洪暴发。山洪过后,发现山腰处被冲出一个大洞穴,于是派马夫探望,发现洞穴有大量银锭,武官让马夫搬运银锭。快要搬完之际,洞穴塌陷,马夫被埋于洞穴。武官收拾财宝赶路,结果中途遇害,后马夫又奇迹生还,却被当地官员以谋害武官判处死罪。

吴重憙偶然得此消息,觉得此事十分蹊跷,遂到监狱见了马夫一面,详细询问事情来由。马夫痛哭流涕,急切述说原委。通过一番察言观色,对讼案审理颇为谙熟的吴重憙已经认定此案是一桩冤假错案。为探究事情来龙去脉,他带着衙役赶往洞穴查看,真实了解详情,证实了马夫所言的真实性:当时,马夫只是被砸昏过去,醒来之后,在洞穴寻得另一出口,还拾到一个精美的楠木匣子。他以为是拿到了宝贝,回家打开一看,里面只有数张黑乎乎的纸片。吴重憙为一探究竟,匆忙赶往马夫家,马夫的妻子正要把纸片当作鞋样剪掉。

吴重憙自幼受家学影响,喜爱金石,并在父亲吴式芬、岳父陈介祺的熏陶下,成为清末较为著名的金石学家。

吴重憙仔细观看那些黑乎乎的纸片,初步辨出此物可能是已经销声匿迹多年的六舟和尚亲手制作的者女觥 (gōng) 、杞伯每匝、颂簋 (guǐ) 、亚疑鼎、冈鼎等六件青铜器全形拓,遂拿出十两纹银从马夫的妻子手里买下那几张纸片,并派人四处探访,终于找到杀害武官的真凶,马夫得以无罪释放。

吴重憙回衙后,经过多方考证,最终证实那些纸片正是六舟和尚亲手制作的全形拓真迹,喜不自胜,专辟书房珍藏。

这个六舟和尚就是浙江海宁人姚达受,早年出家于海宁白马庙,拜松溪老和尚为师,十七岁正式剃度为僧,先后住持湖州演教寺、杭州净慈寺、苏州沧浪亭,晚年退隐白马庙。六舟生平多才多艺,兼擅诗文、绘画、书法、治印、刻竹、装裱、鉴别古物、修整古器并识读铭文,尤擅传拓古铜器全形,堪称一绝,阮元以“金石僧”“九能僧”称之,一时名播海内。

无棣海丰吴氏家藏六件青铜器全形拓片

吴重憙偶得六舟和尚全形拓真迹这个消息很快被传播出去,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袁世凯听说后,也深爱此物,已经从言语间流露出来。吴重憙与袁世凯虽有师生之谊,但对此宝物,他还是没舍得割爱相赠。他为袁世凯复制了一套“全形拓”,装裱后,派人送到袁府。袁世凯自然非常喜爱,悬挂于书房,闲暇时玩味观赏。

吴重憙在江宁布政使任上,以厚民生,以恤民命,任职仅三个月,即于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 四月二十一日,奉旨调补直隶布政使。六月初十日,上奏折《奏吴重憙谢调补直隶布政使恩吁请陛见由》,并获朱批:“知道了。钦此。”

其折曰:

《奏吴重憙谢调补直隶布政使恩吁请陛见由》

调补直隶布政使、江宁布政使臣吴重憙恩跪奏:为叩谢天恩,吁请陛见,仰祈圣鉴事。

窃臣于本年五月十八日接奉两江总督臣刘坤一、江苏巡抚臣恩寿行知准吏部咨内阁抄出光绪二十八年四月二十一日奉上谕:“吴重憙著调补直隶布政使,江宁布政使著李有棻补授。钦此。”当即恭设香案,望阙叩头谢恩,钦遵。

伏念臣青齐下士,水部庸员,作守两河督粮,三届忝提刑于闽峤,旋宣政于金陵。雨露叠承,涓埃莫报。兹复渥蒙,恩命移任。畿疆怵惕,念深就瞻情。切查直省号称繁要,藩司责重,旬宣况值匪乱甫平,新政待奉官方宜如何为?澄叙民气宜如何顺?滋培教案宜尽善以调停,偿款宜宽筹以挹注,凡兹艰钜关系匪轻梼怽 (mì) 。如臣惧难胜任,唯有吁恳天恩俯准入都陛见祗聆圣训,庶获遵循,一俟新任藩司李有棻到任交代清楚后,即当迎折北上。所有,微臣感激下忱,理合恭折具奏,叩谢天恩。

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

谨奏。

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 九月初四日,吴重憙由江宁抵达北京,向光绪皇帝叩辞,请训。光绪皇帝面谕:“吴爱卿,早在道光年间,汝父吴式芬因勤政爱民,也曾任直隶布政使,赏戴花翎。汝去直隶,当以汝父为楷模,忠贞善政,体恤民瘼。”

吴重憙叩头谢恩,由北京至直隶保定,执掌京津之要。

至此后,吴重憙仕途一帆风顺,他以一腔强烈的爱国热情,坚决抵制外国列强的经济侵略,推新政,开自治,创实业,兴慈善,办西学,忧国忧民,为民谋利,以一个传统士大夫的爱国热情与开明绅士的远见卓识,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不懈努力,成为晚清政坛上匡时救国、叱咤风云的人物。 J8Z3RWjz30m2a4XKVjZD5mt7m+fTNcjEem9R6eb6b5wfxNDX3i2zGxTKA6zEbMP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