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守陈十年风雨骤 赈灾兴文留惠政

光绪六年 (1880年) 二月,吴重憙在河南陈州府 (今周口市) 接印任事。

河南,古称“中原”“豫州”“中州”,简称“豫”,因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先后有二十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此地,诞生了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商丘等古都,养育了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商鞅、张良、张衡、杜甫、吴道子、岳飞等历史名人。

作为痴迷考证、执着收藏的吴重憙,对陈州这块古老的中原大地上的历史典故相当谙熟。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诗经》曾记载了春秋时期陈国都城近郊有一个名叫“宛丘”的高台,《左传》称其为“太昊之墟”。相传六千多年前,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名为“宛丘”。五千多年前,炎帝神农氏定都于此,改名为“陈”。后来,中原文化、东夷文化、荆楚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春秋时的陈国在此生存上千年,留下了诸多文明遗迹和历史传说。陈国始君陈胡公在这里励精图治,以德教民;《诗经·陈风》中人们在这里吟唱:“彼泽之陂 (bēi) ,有蒲与荷。”孔子在这里开馆收徒,讲学四年,并于陈蔡绝粮,留下弦歌台的传说……千古如一的君子风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陈州人。两千多年前,汉高祖刘邦封其子刘友到此做淮阳王,“淮阳”一名至此广为人知。淮阳自宋代称陈州,历史上有“包公下陈州”的美谈。《淮阳县志》中有包拯写的一份奏疏,庆历二年 (1042年) 冬,陈州遭受雨雪大灾,百姓生计陷于困境。包拯闻知,向朝廷上书《请免陈州添折见钱疏》,陈州百姓深受其惠。

清代陈州府辖区图

陈州清初为开封府属州,雍正二年 (1724年) 为直隶州,领四县:西华、商水、项城、沈丘;雍正十三年 (1735年) 升为府,辖七县:淮宁、太康、扶沟、西华、商水、项城、沈丘。在河南八府中,位列下等。

历史上的陈州是一个多灾多难之地,盖因此区地势低洼,“上游诸川之水多汇于此,往往盛夏雨聚诸川,小溢即成洪波,讵 (jù) 维黄水波及之厄,载在前史已哉”。因此,历任知府五之三年,俱奔波于抗御水患、赈济灾民事务中。亦因如此,流民汇集,匪寇时发,地方不靖,治理难度陡增。

山东海丰吴氏名播海内,历代多有其族人主政河南,口碑载道。如吴重憙堂伯祖父吴怡曾 (1767—1829年,字仲睦,号适斋,举人,官至河南光 州、直隶州知州,诰授奉政大夫) 先后在河南陈留、安阳、项城、太康、洛阳、光州、滑县、开封、许州、陕州等州县为官三十余载,厘剔史胥之弊,人惮严明;钩稽案牍之烦,政无留滞。吴怡曾在袁世凯老家项城为知县三载,捐资为邑治莲溪书院增以膏火,延名师主讲,自此人文四起,他还妥善处理了项城与上蔡界河纷争并疏浚河道,上蔡官民悉服,绘图立石以垂永久。项城百姓为感念吴怡曾勤政忧民、精勤尤著,建生祠,立主祀之。吴重憙十岁时随父亲吴式芬在河南生活两年,目睹父亲夜以继日理案批讼,亲率民众抗御抗旱,留下诸多惠政,为民所颂扬。明清两朝还有高毓秀、杨尔陶、杨修田、杨俌 (fǔ) 超等海丰人都曾为官豫省诸州府,留下许多德政贤名,被后人所传诵。这些,都为吴重憙治理豫省地方大有启迪和裨益。

因此,吴重憙知陈州,自感如履薄冰,压力重大,暗自发誓加倍劳心竭力,以不辱没祖上荣光。于是,他征尘未洗,先去拜谒文庙,后考察弦歌书院,看到陈州府最为重要的两处儒生就读、学习场所,心情甚为沉重。他了解到上一次,还是嘉庆二十二年 (1817年) 李振翥 (zhù) 守陈时,对弦歌书院、文庙加以修葺,时隔七十余年,风吹雨淋,又是一片衰圮之状。他极欲效法先贤,先与淮宁知县沟通,带头捐俸,再组织民间募捐,凡捐助巨大者,一律勒石留名,以启未来。接着,走街串巷,遍访耆老、善士、乡贤,借以讨教治理地方之策。他在收集民情民意,资助贫困,安抚百姓的同时,以在乡村推行孝悌文化、振兴教育为先务,建崇经义塾,并亲自撰《名宦乡贤忠孝节义四祠碑记》流存于世:

晚清陈州太昊陵庙会的场景旧照

……

光绪六年(1880年)春,重憙来守此邦,即以学校为务,而庙堂经久不修,大惧倾圮 (pǐ) 。越三年,长垣焦思浚来权淮宁县事,相与商榷,志趋适合,乃举董庀 (pǐ) 材,胥远胥隶,梁栋之朽败,砖础之缺窳 (yǔ) ,举易而新之。大成殿东西庑 (wǔ) 及前后各祠,或规矩仍旧,或制度增高,至名宦、乡贤、忠孝、节义四祠,非一时所建,故位置失宜,今悉改作。经始于癸未(1883年)八月,成于甲申(1884年)二月。又建义塾于垣西隙地,书楼三楹,东西屋凡六楹,藏书、教授、庖厨之所略备,并筹修金膏火费,为经久计。复以羡余,缮治城隍,高其丽谯 (qiáo) ,约椽致坚,使与庙堂相辉映。是役也,固官于此者之责。而郡之四民及贤士大夫相与经营,故不限期日成也。

重憙初莅郡事,恒惴惴典礼有阙,贻神民羞。今庙学落成,礼乐胥备。郡人士必有所观感兴起,志古人之志,学古人之学,成古人之德业文章,以期无负圣天子乐泮储才之至意;而庶民瞻仰且有所依归,闾阎狷 (juàn) 让成风,隆古可立而待。

若夫夸丹楹之丽壮,宫墙之高,以为饰观之举,岂余之所望于郡人士者哉。

之后,吴重憙拜谒并主持修葺了“汲黯卧治阁”“包公祠”等。

在儿时,吴重憙即听父亲讲述过汉之张良、萧何、班超、周亚夫、晁错、汲黯、卫青等,唐之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虞世南、狄仁杰及后唐无棣人李愚,宋之范仲淹、王安石、包拯、欧阳修、司马光、苏轼、黄庭坚及无棣人李之纯、李之仪,明之王守仁、刘基、张居正、于谦、杨士奇、海瑞、杨廷和、胡宗宪、戚继光及无棣人滕国公“忠勇”孟善、少保“忠简”王佐、少保杨巍、兵部侍郎谷中虚、按察副使刘三顾等人的故事,并让自己诵读史书典籍上有关一代代贤臣良将之记载。

如今,拾阶汲黯卧治阁,吴重憙不由低声吟哦起《资治通鉴》中关于汉武帝谕旨汲黯守陈时的名段:

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汲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黯为上泣曰:“臣自以为填沟壑,不复见陛下,不意陛下复收用之。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闼 (tà) ,补过拾遗,臣之愿也。”上曰:“君薄淮阳邪?吾今召君矣,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

黯既辞行,过大行李息,曰:“黯弃逐居郡,不得与朝廷议矣。御史大夫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戮矣。”息畏汤,终不敢言;及汤败,上抵息罪。使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十岁而卒。

这就是汲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者弗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游侠,任气节,行修洁”。一副直肠子,不讲礼数,当面喜欢提意见,让人下不了台,更不能容忍错误。合得来的就兄弟相处,合不来的见也不见,所以没有什么狐朋狗友。但是,此人古道热肠、侠肝义胆,守原则、讲气节、有节操。在汉景帝朝任太子洗马时,就以“以庄见惮”——连皇帝都感到有心理压力。他对汉武帝敢谏敢争,对权臣敢批敢骂,在朝廷中树起一面正义的旗帜。

汲黯到淮阳后,以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官理民。选择清正廉洁的郡丞和下属官吏,国中事务委派他们去干,自己督促,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二十多起积案,并规定:百姓进衙告状,任何人不得阻拦,可直接到他病榻前,当面陈述;他还经常微服出访,体察民情;他惩办贪官污吏,罢黜无能官佐,任用廉洁之士;处决私铸五铢钱的要犯,清除劣迹斑斑的衙役,这一切,使淮阳的社会风气大变,官民关系很快和解。作为淮阳的地方官,史书对汲黯的评价是四个字:淮阳政清。

汲黯在淮阳十年,以清廉著称,死后家无余资。后人为了弘扬汲黯的美德,在太守府院内兴建了“卧治阁”。之后“卧阁清风”则成为古陈州七台八景之一。

千余年间,因淮阳 (陈 州) 屡遭水患,稼穑房屋数毁,目下的卧治阁就是人们在原基上修葺而成,已不在府垣内。

河南汲黯雕塑

吴重憙在卧治阁凭吊,追思这样一位骨鲠之臣:优点如此显明,缺点如此可爱,性格如此鲜明,对国事如此忠诚,对政治如此娴熟。“卧阁清风”已深深植根于他的心底,汲黯的威严又宽疏、正直又灵活的形象逐渐黯淡了下去,但社稷之臣的内涵却愈发清晰了起来。

在陈州任上,历史上还有数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仅宋代就有范仲淹、包拯、蔡确、张耒等名宦、诗文大家。其中,包拯的名气在民间最著。

包公祠俗称“老包庙”,位于城内西北角,为纪念宋代名臣包拯而建。此处原是官府的粮仓之地,陈州民众为了感戴这位解救疾苦的恩人,特在此建祠塑像,以示纪念。

陈州包公祠

包拯这位宋代名臣,抑恶扬善,刚正不阿,当地百姓相传曾亲来陈州微服私访,铡四国舅,为民除害,他还向皇帝奏章,直言禀告陈州灾情,给陈州人民办了许多实事好事。《淮阳县志》不仅记载有包拯写的《请免陈州添折见钱疏》奏章,还记载明成化年间知州戴昕 (xīn) 为包公建祠之事。清嘉庆十二年 (1807年) 知府包敏、知县张世濂重修。

吴重憙望着正殿大门两侧的对联,不禁思潮起伏:

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

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

这道出了当地人民群众由衷赞扬、感佩包公的心声。

这就是为官一方之人,你为民办事、为民请命,则世代黎庶将铭记你的姓名,记住你的恩德。

光绪八年 (1882年) 八月,吴重憙次子吴崶在河南陈州娶山东福山、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次女王崇煐。

后两年,吴重憙亲捐薪俸,又倡邑中富家商贾重修文庙,增设房舍,觅名儒课业生员。

光绪十一年 (1885年) 六月,吴峋因上年参劾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阎敬铭执拗刚愎 (bì) 等情一折及本年正月所奏“圣学日新,亟宜杜渐防微,上年邓承修疏内,恭录圣训,原折不应掷还”等语,著交部严加议处,降五级调用。性情耿介的吴峋心灰意冷,遂决然辞职,并于该年秋至陈州府署吴重憙处一聚。吴重憙百般劝解,并袖出近两年来珍藏的数帧字画相赠。在吴重憙的资助下,吴峋访求汉砖得四五百块。吴重憙作《题庾生侄风雪访砖图》诗以记其事。

光绪十二年 (1886年), 吴重憙大计保荐卓异。二月,吴峋自吴重憙处回归山东海丰,修补祖茔,四代未立之碑陆续建立。所有资费,盖由吴重憙筹措。

次年二月,吴重憙之女嫁南皮张之洞族侄张彬。

光绪年间河南省灾荒频仍,居全国之首。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落后,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尤为渺小无助,随天灾而来的人祸更让人扼腕叹息,屡屡出现借机中饱私囊、渔猎百姓的贪腐大案。因此,在赈灾以及治河、筹边中始终心怀百姓、亲力亲为的能臣廉员则显得实为可贵,在多灾多难的河南,尤以黄河水灾为著。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黄河大水灾,发生在光绪十三年 (1887年) 的郑州。清代湖南著名爱国诗僧释静安,曾为郑州写了一首悲怆的诗歌《郑州河决歌》:

呜呼!

圣人千载不复生,

黄河之水何时清。

浊浪排空倒山岳,

须臾沦没七十城。

蛟龙吐雾蔽天黑,

不闻哭声闻水声。

天子宵衣夜长叹,

诏起师臣出防捍。

帑金万锱添洪流,

黄河之工犹未半。

精卫含愁河伯怒,

桃花水讯益汗漫。

明庭下诏罪有司,

有司椎胸向天悲。

吁嗟乎!

时事艰难乃如此,

余独何心惜一死。

舍身愿入洪流中,

抗涛速使河成功。

是年八月十四日,河南遭遇暴雨,暴涨的黄河在郑州下汛十堡处决口。十几米深的洪水很快围住了郑州城,冲毁了中牟城,到达古城开封时洪峰已高达近四十米,吞没了开封以东数千个城镇和乡村。大水漫溢至陈州府数十里,吴重憙亲自调集民工备砂石木料,一连十几天亲临现场督修堤坝捍御,并饬令各知县将灾民悉数转移至高埠之处,或安置于寺庙、道观。当他得知有百姓欲携家口避灾于外地时,亲临各村镇劝喻,誓与黎庶共存亡。而对数万灾民,吴重憙督令府署及各县均搭设粥厂,又奏请调拨东南漕粮,想方设法救活灾民。因御灾及时有方,减少了洪水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吴重憙赢得百姓一片赞誉。

郑州黄河大决口以后,直到八月二十九日,清政府才发帑银十万两赈灾,还命令户部从全国各省加征的鸦片厘税中筹款。直到九月二十四日,才委礼部尚书李鸿藻到郑州视察抗洪抢险事宜,又至陈州,督理赈灾要务。因海丰吴氏与张氏世为姻亲,而吴式芬之友杜受田为张门之婿,向称吴式芬为“六弟”,李鸿藻亦为张门之婿,且与杜受田为嫡亲姑侄翁婿。吴式芬在京时,李鸿藻亦时常造访宣南坊达智桥吴宅,频于走动,因此李鸿藻、吴重憙二人并不陌生。这次,李鸿藻莅临河南,并到陈州,自是对这位年少自己十九岁的姻弟垂问再三,多予策励。

由于决口抢修工程不够坚实,在第二年 (1888年) 五月二十一日又被河水淘刷失事,延至腊月二十日,洪灾已经发生了一年半,郑州黄河决口处才合龙。虽然这次水灾缺乏精确的死亡人数统计,但最保守的估计也有一百五十万人,后来也有学者测算为七百万人,成为有史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洪灾。

经历郑州黄河大水灾抢险的吴重憙,因为一连数月奔走于抗御水灾、赈济灾民前沿,腿脚经常浸泡于泥水中,以致造成足疾隐患,伴之终生。直到1915年过生日时,他对这桩历史悲剧仍记忆犹新:

黄河大决口旧照(民国)

惊心的鲸奔龙跳。金堤走埽 (sào) 。千万兴工,百万赈饥,拯此鸿嗷。人牵茭,粟空廒 (áo) 。百般竭蹶,都只为郑州口决黄流倒。

光绪十三年 (1887年) ,不仅河南洪涝成灾,山东、直隶亦如此。北运河在直隶通州、平定决口数十丈,永定河下游南七工、卢沟桥、直隶武清、霸州等处又先后决口,方圆数百里顿成泽国。黄河继在郑州、开州决口后,又在山东历城桃园决口,河水由济阳入徒骇河,经商河、惠民、滨州、沾化入海。徒骇河北岸漫溢,浸及阳信、海丰等州县,沿河村庄皆被水灾,死者难以统计。翌年夏秋,暴雨连绵,十八州县遭受涝灾。山东黄河决口五十余处,四十三州县被淹,淹死人口不可胜计,灾民百十成群流落天津、北京等地,沦为难民。

吴重憙在河南有自己的治所,山东是自己的故里,直隶尚有诸多亲朋故旧——何况自己在陈州御洪赈灾的上百个昼夜中,深知在这天灾面前,罹 (lí) 遭流离失所、生灵涂炭之苦的,当属万千无辜黎民百姓。因此,他接到家乡宗亲、京津故旧的信函时,沉重忧闷之情溢于言表,遂作《燕齐河决》。

七夕又逢大雨,燕齐河皆决,邑几为泽国,有忧焉,诗以代吁:

……

踟蹋闹闹翻天瓢,

墨螭翠蚪逞轻趫。

银潢一决谁搴茭,

冰夷乘隙恣腾骁。

鞭驱五龙驾六鳌,

命蝄像前挥其旄,

鱼鱼逐坠鼍扬枹,

海若助虐天吴骄。

挹彼尾闾注斗杓,

地柱汩没天椽漂。

谁以漏卮安青霄,

排山倒海川岳摇。

……

天津之间两旗交,

天孙此夕乘云轺。

我愿为鹊填其桥,

冀牵牛星降丰饶。

在陈州,吴重憙非常重视人才培养,自捐薪俸,资助贫苦学子。每次乡试、会试后,都对试卷深读思解,并与府学训导及各县教谕进行交流,借以启发、引导学生。如他所作一诗《项城行馆读会试题名》:

结习牵缠俗吏肠,

故人几辈姓名香。

一丝蚕茧情终缚,

百足虫心死不僵。

歧路安排新步骤,

前尘埋没旧行藏。

风檐六十三天事,

付与春婆作梦汤。

吴重憙如历代先贤一样,“守土之责,百度惟贞”“笃行与乡,升闻于朝,表厥宅里,树之风声一时”。其心其德,深得陈州百姓拥戴。

《清实录》河南巡抚关于奏请奖叙陈州知府吴重憙的记录

光绪十四年 (1888年) 初,吴重憙经河南巡抚倪文蔚察举贤吏具奏,钦批:

据倪文蔚胪列各该员才守政绩均有可观,著该抚饬令该员等益矢慎勤,始终奋勉,以副朝廷孜孜求才至意。

二月二十七日传谕嘉奖。六月吴重憙以采办郑工秸料出力,奏保以道员在任候补。

翌年八月二十六日,倪文蔚奏请以吴重憙调补开封府知府。

知某府州十个年头者,在清代并不多见。实因吴重憙专心笃务职场,不善逢迎,亦不善借祖上、父亲庇荫攀附上峰,因而不得抚宪青目,奏报擢升之路多有阻碍。但知陈多年,吴重憙与这块土地结缘深厚,且与一众僚属、耆老相当洽欢。因此,吴重憙临行时,作《别陈州僚绅》五首:

其一

典守淮阳十载零,

云萍久住亦前型。

汲公阁静三人月,

裴相堂开几客星。

坐啸南阳成瑨谚,

打头学舍子由亭。

而今劳燕分飞去,

草草骊歌不忍听。

其二

储材为楫并为霖,

珍重临歧企望心。

几辈前矛人拔帜,

连年讲艺树成荫。

梁园词赋增新课,

谢客文章助讨寻。

士品更须先器识,

从来受益在虚深。

其三

草生花落两相忘,

修废原非事改张。

四十里堤兴畚锸,

二千年统焕宫墙。

丽谯复旧题新楔,

义塾崇经列素缃。

惭愧我无对山笔,

武功志未续缥缃。

其四

金堤蚁穴溃西风,

全郡波涛激荡中。

疲力两年嗟涸鲋,

伤心百万对嗷鸿。

筏经地险津争问,

粟煮天囷灶不空。

恰喜龙门冬月合,

重看七邑起农功。

其五

大府封章许暂留,

迩来粥赈事全收。

觐光倍切觚棱梦,

判襼翻生祖席愁。

紫陌朝天随仗马,

青郊课雨问耕牛。

恰逢造榜重阳日,

听取佳音报旧游。

吴重憙以这五首诗记述了在陈州府十年任上的主要经历。

第一首诗中,先追述了其曾祖吴之勷守黄州十六年,其父吴式芬守南安六年,以自比守陈州十年,先辈给自己树立了典范。

第二首诗中,描写的是吴重憙于教育、科举上的作为。陈州府乙酉 (1885年) 科商水县屠尔敏得以选拔,西华吕应南、项城张镇芳、沈丘李应樟等人捷秋榜,均府试前列。淮宁于云楼、唐巨峰得选拔,任镇南捷秋榜,均在书院肄业。吴重憙在府试专门设立了一场“诗古”课艺,书院并加诗课。重刻谢叠山先生文章,置于书院中,并开设“弦歌”“演畴”两门书院课艺。

第三首诗中,描写的是黄河决口,修复堤坝,复建城楼,创建崇经义塾等事。城垣于光绪十三年 (1887年) 八月重修,并以工代赈,吴重憙日亲督饬。四城楼以前本是重檐,仍然依其故式重修。文庙于光绪九年 (1883年) 重修。创建崇经义塾,置书籍于义塾。吴重憙欲续修郡志,但因诸事牵绊未果,而难以释怀。

吴重憙手迹

第四首诗中,着重写黄河决口,光绪十三年 (1887年) 八月,河决郑州,吴重憙与各属均觅船只济渡,设法搭救水中老幼,旦夕相继。各县均开厂煮粥,并奉旨拨东南漕米,赈恤流民。灾后,走村串户,尽心竭力倡导、扶持百姓兴复农桑,重建家园。

第五首诗中,写因赈务未完,抚院奏请暂缓引见。自己为个人能力有限,不能尽快尽多地造福黎庶而忧烦愁苦。但不管怎样,自己始终不忘初心,专注民生,力促百业复兴。己丑 (1889年) 科西华刘子恺 (kǎi) ,商水屠尔敏、胡裕芳,项城余师铭、杨凌阁、张淑栋,扶沟温玉如等学子均中式。 Mu4V4iYW7EA5i37dWnZnI5mJGGMhLrlTrVqcIbzAB/zxsTdnEAXeo/ekb3KQuaj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