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所有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

社会其实是一个责任说不太清的世界。社会即使有责任,也要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

社会看起来纷繁复杂,但背后又有一些非常简单的规律。我研究犯罪心理学三十多年,这给了我一个比较独特的视角,使我更多地关注人的问题的由来。我发现,所有社会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人的问题。无论是道德滑坡、腐败问题,还是多么不可思议的案件,最后都可以归结为人的问题。

因为研究犯罪就要研究人,研究犯罪心理就是在研究人性的弱点,所以我在研究犯罪事实时,即使是严重的暴力犯罪,也不会轻易归咎于社会,不会简单地谴责社会怎么样。在我看来,社会其实是一个责任说不太清的世界。

有时,我们确实能看到很多社会问题的存在,但同样的社会刺激落在不同的人身上,不一定会产生同样的反应。如果我们把原因都归结于社会,该如何惩罚社会呢?这样归因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我们需要研究每个作案人具体的心理问题。

就拿2010年来说吧,从3月至5月,全国接连发生了六起砍杀幼儿园孩子和小学生的案件。很多人说是社会矛盾加剧的表现,作案人是为了报复社会,但我当时就发表了不同看法。我认为社会矛盾确实很严重,但那主要体现在群体事件上,而不是体现在砍孩子这种案件上,这种案件作案人心理的异常反应更为突出。

我是做个案研究的人,每个案件都会研究作案人的心理背景。我发现在这六起案件中,只有一起跟社会矛盾沾点边,是因拆迁引起的,但作案人实则有过错在先。

2009年,山东潍坊农民王某某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违规建房,被勒令于2010年4月30日拆除。拆房日上午,他就携带铁锤和汽油强行闯入一所小学,用铁锤打伤五名学前班学生,然后抱住两名学生点火自焚。这两名学生被老师奋力抢出,王某某则当场被烧死。当时还有六户村民被勒令拆房,只有他采取这种极端手段,说明问题出在他有危险心结解不开。

春季是精神病容易复发的时期,也是各种心理疾病的高发期。在这六起案件中,就有一起是精神病人作案,还有两起则是因久病不愈引起心理失常。广东雷州病休教师康某某觉得生不如死,又想自己这样死了太憋屈,就想先杀人再自杀。可他没有胆量杀成年人,就跑到小学去杀孩子。2010年4月28日下午,他持刀混入一所小学,在砍伤16人后企图跳楼自杀,被消防官兵用高压水枪制伏。

另一起案件发生在陕西省,作案人吴某某身患多种疾病,多次医治未见好转,曾两次自杀未遂。他有一所房子租给别人办幼儿园,听说园长曾在屋里打死一条蛇并施法捣鬼,给自己带来病痛,于是心怀怨恨。2010年5月12日上午,他持菜刀闯入这所幼儿园,当场砍死园长,另致8人死亡、11人受伤,然后返回家中服毒身亡。

其余两起砍杀孩子的案件,则因作案人长期生活不顺,导致心理扭曲。其中一名作案人徐某某,曾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于2001年被辞退,后又做直销亏本。这个无业人员经常被老婆骂“窝囊废”,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废物,便于2010年4月29日上午持刀闯入江苏泰兴一所幼儿园大开杀戒,致32人受伤。

另一名作案人郑某某,原是福建省南平市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此人具有明显的自恋情结,对自己估计过高。有病人奉承他医术好,他就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他不明白成年人说话都是含有水分的,有些只是客套话、场面话,比如下属对领导说“您真英明”,销售员说“美女,你真漂亮”,你听完说声“谢谢”就行了,千万不要太当真。否则,你就是没有自知之明,属于自我认知不准确。

2009年,郑某某把卫生站的工作辞了,想去大医院上班。他曾跟同事吹嘘,说泉州有医院重金聘请他。但现实是,只有中专文凭的他找工作并不顺利,没有大医院要他,他一直在家待业。于是,他将此事怪罪到原来的领导王某某头上,觉得王某某不尊重他,在工作中总是排挤他,给他设置升职障碍,还迫使他辞职,导致他失业。

他的感情也不顺利,年过四旬还未婚。他当医生时认识了女孩叶某,一直追人家,不断给人家打电话。女孩被骚扰好几年,最后忍无可忍,就叫男朋友出面警告了他。他后来又追过其他女孩,但对叶某始终怀恨在心。

2010年3月23日上午7点多,他在一所小学门口持刀行凶,在短短55秒的时间里连续伤害13名学生,造成8人死亡、5人重伤,后被群众制伏。他原本打算杀掉30名学生,以引起社会轰动。而他这样做,只是为了让大家知道前领导王某某和女孩叶某“这两个人太坏了”。他跟检察官说,他的所作所为就是针对这两个人的。他制造这起血案,就是想让大家归罪于这两个人,给他们增加社会压力。

如此荒唐的犯罪理由,在郑某某嘴里却振振有词。他还在法庭上说,叶某到处说非他不嫁,搞得他没法找女朋友。他觉得自己为这段感情付出很多,而叶某却将他抛弃,还联合别人污蔑他,导致他大龄未婚。但法院查明,这段恋爱关系并不存在,全是郑某某一厢情愿。

郑某某生活不顺跟他的性格有关。这种经常把责任推卸给别人的人具有人格缺陷。人格缺陷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就是自恋。自恋型人格往往是后天养育造就的。如果我们对一个小孩天天夸“你真棒”“你真帅”“你真神”,不说别的,这个孩子长大后就会产生一种错觉,出现自我认知障碍,觉得自己真的很了不起。当他独立走向社会面临难题或面对更强的对手时,往往不能接受现实。

这种人格上的缺陷,往往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里长辈过分喜爱与宠溺,给他的外部评价不客观造成的。事实上,社会生活是很无情的,不会特别宠爱谁。一向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一旦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就会出现心理落差。像这种因家庭造就的人格缺陷导致的犯罪,怎么能让社会来当替罪羊呢?

我曾在北京某区参与社区矫治工作,担任心理学顾问。有一天,一位热心帮助刑满释放人员的志愿者给我打电话,说他遇到一个难题。他先帮助一个刑满释放人员找到一间房子,让他有地方住。这个人没有工作,他又联系各方给他找了一份工作,让他能有点收入养活自己。可这个人得寸进尺地提出要求,说他需要一个老婆。

这位志愿者感到很为难,跟我说:“别的我都可以帮他,唯独婚恋这件事得靠他自己努力。他有犯罪前科,我总不能找一个女人,跟她说为了社会安定团结,你就跟他凑合过吧?”

当社会不能满足这种人的每一个要求,他因此迁怒于社会时,我们不能认为他就有理。

人们在找原因时,往往把好的行为和成功的行为归因于自己,而把不好的行为和失败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社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归因偏差”。要克服这种人性的弱点,人们就要善于反思。可有的人从来不反思自己的问题在哪儿,只会怪罪社会。

社会是不具有责任能力的。社会即使有责任,也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尤其是犯罪行为,更要明确是行为者的责任,不能简单地指责社会。社会只是你、我、他共同活动的一个平台或空间,大家其实都对社会有责任,而不是社会对具体的人有责任。所以,指责社会其实没有意义,我们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这个社会拔出去。我们应该做的是,把具体的人的问题和大家共同活动的社会平台的关系搞清楚。 WINJxnrpbT1bzGr/WJ9gZsvilEfh0eSJ+MF3oJA+dqtw1PS6I8NO5GDTbH83Oyk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