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虽然从事戏剧工作,但在很长时间里,对吉安的戏曲文化了解得不是很多。

“螺山云白鹭洲晴,送尔携书赴郡城。”说到吉安,我首先想起的自然是白鹭洲,是孕育了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等杰出人物的“江南望郡”“才子之乡”。当然,因为井冈山的缘故,印象更深的还有“红色摇篮”“革命圣地”的美誉。这自然是个名副其实的“金庐陵”。但在我多年的认知里,吉安的戏曲文化不是很发达,不用说在全国,就是在江西省,与邻近的赣南、抚州的戏曲都是不能比的。顶多在 20 世纪 50 年代前后,因为京剧“江南四大名旦”之一的刘筱衡以及闻名遐迩的郑亦秋,才被世人所知。

我这一印象改变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末开始的。那个时候,我在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任职,一如既往地关注江西地方戏曲的发展,只不过从之前的赣剧开始转移到各地的采茶戏。

那一年,吉安有个叫罗曰铣的编剧写了个剧本叫《远山》,很多人看了初稿后,都持否定态度,而我却觉得这个剧本虽有不足,但内涵很深,若精心打磨搬上舞台会有很大的后劲。于是决定着手抓这个戏,这才促成了我的吉安之行,与吉安结下了不解之缘。

到了吉安,我才发现自己以前对吉安戏曲的认知是多么的肤浅,作为一个“文章节义之邦”,吉安的戏曲文化一定是有底蕴的。那一段时间,我一边指导《远山》的排练事宜,一边了解吉安戏曲的辉煌历史。

早在 1954 年,虽然刘筱衡、郑亦秋离开了吉安,但吉安依然组建了包括京剧和吉安采茶戏在内的剧团,参加了当年 10 月在南昌举行的江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在那次大会上,吉安市京剧团推出了京剧《岳母刺字》,深受好评,而吉安采茶戏剧团更是推出了《罗汉钱》《秧麦》《思凡》等剧目,获得剧目演出奖,演员宁美君、李兰珍、萧载芳获得个人表演奖,整个吉安代表团更是获得了此次会演唯一的团体奖。

1958 年 7 月,当时的吉安专区举行了全区首届戏曲会演,来自各地的 5 个专业剧团及当地采茶剧团 185 名演员带着 21 个传统及现代剧目参加了演出。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会演只有采茶戏一个剧种,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吉安文化部门推出自己有代表性的剧种和剧目的决心。在这次会演的基础上,专区挑选了 3 个剧团的 8 个剧目精心修改,参加了同年举行的江西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其中《家庭夜战队》《双喜临门》等剧目,深受欢迎。大会组委不仅灌制了包括《金凤树花开》《金凤凰》等剧目在内的唱片向全国公开发行,还推出了刘金生、吴凤娇、罗冬英等一批优秀演员。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深厚的底蕴,采茶戏《远山》经过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搬上舞台后大获成功,引起轰动,吉安采茶戏再次名扬天下。其后又推出了《乡里法官》《角色》等优秀剧目。可以说,以采茶戏为代表的吉安戏曲,在新时期大放异彩。

但是,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与江西其他一些地方一样,吉安戏曲只顾埋头走路,没能好好地进行总结,甚至当地相关部门在编写《江西戏曲志·吉安志》的时候,都有不少遗漏,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吉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即市文化馆)的采茶戏研究传承中心负责人彭庆新同志从事文化和艺术档案工作 20 年,对吉安戏曲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当他得知在中共江西省委、省政府组织省内力量编纂《江右文库》,并在此背景下吉安市准备出版一系列“庐陵文化丛书”时,他感到非常欣慰。但是,他发现即将出版的“庐陵文化”系列丛书中唯独缺少了吉安的戏曲文化,他又倍感失落与遗憾。为了弥补这个缺憾,让其不至于成为永远的遗憾,彭庆新决定自己动手,毕数十年之积累,凝数载之心血,编写《吉安地方戏曲》一书。这于吉安戏曲文化甚至江西戏曲文化而言,功莫大矣。

通览《吉安地方戏曲》书稿,觉其考据有证,记录详实,体例规范而有章法,全面系统地收录了吉安戏曲的形成、发展、兴衰、习俗等史实,尤为难能可贵的是,编撰者将之前罕有资料提及或有所提及却比较简单的吉安戏等剧种,尽可能做了较为详尽的述录。更有意义的是,编撰者将之前从未面世的吉安戏 18 副脸谱收入书中,为吉安戏曲乃至中国戏曲文化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吉安地方戏曲》一书的问世,不仅弥补了吉安戏曲没有专门史志的空白,也必将惠及后人。

基于我与吉安戏曲的缘分,彭庆新同志恳切希望我来为这部书写序,经再三推托而不允,恐却之不恭,是为序。

王秀凡 tLHCUJVNTBPbaxrT/o8C3odW6t6VwTy/CBZ9zTjFseJB3rg4eg9VpDWJ5hy50NK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