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浴火重生

《寒食帖》流传到今天已经有九百多年了,回望它的传承历史,其中充满了曲折和传奇。那么《寒食帖》究竟是如何保存下来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梳理一下这件国宝的流传历史。

苏东坡的政治生涯非常坎坷,他人生中有十几年基本上就是在贬谪流放中度过。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东坡被改任汝州团练副使,正式结束了五年的黄州贬居生活。据说他离开的时候非常匆忙,慌乱之中将《寒食帖》诗稿落在黄州。后来诗稿被一个当差的差役发现,他没有声张,偷偷地将其藏了起来。有一年,河南永安县令张浩回四川老家,路过黄州,他有幸见到了《寒食帖》。张浩非常仰慕苏东坡,看到他的亲笔手稿,如获至宝,据说花费了好几百两银子才把《寒食帖》收藏到手。张浩是四川崇州江原人,原籍山西,早在魏晋时期祖上迁往四川定居。张家来到四川后,也一直保持着耕读传家的祖训,数百年来是晴耕雨读,到了张浩的父亲张公裕这一代终于开花结果,于宋仁宗皇祐年间考中进士。张公裕为人宽厚,他与朝中的大臣李公择十分友好,两个人经常走动,年幼的张浩也经常跟随在父亲身边。李公择有一个外甥,就是苏东坡的弟子、后来闻名天下的书法大家黄庭坚。黄庭坚自幼丧父,所以很小的时候就跟随舅舅李公择读书,就这样,少年张浩和黄庭坚就在李府相识了,两个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黄庭坚拜师苏东坡,和名士晁补之、秦观、张耒成为著名的苏门四学士,名满天下。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张浩因为母亲去世,正在四川老家丁忧守孝。恰巧这个时候,黄庭坚来到四川眉州的青神县探望姑母。眉州和江原是邻县,距离不远,所以张浩听到消息后,就带着《寒食帖》诗稿来看望老朋友。见到好友突然来访,这真是他乡遇故知,黄庭坚喜出望外,尤其是又看到恩师苏东坡的诗稿,他更是激动不已。当时苏东坡正贬谪在海南岛儋州,黄庭坚也因为乌台诗案的牵连,备受朝廷打压,官职也是一贬再贬。当他读到《寒食帖》的诗句,才知道苏东坡在黄州受尽了磨难,他感同身受。想到老师现在万里之遥的儋州,生死未卜,当时苏东坡已经六十五岁,黄庭坚也早已经年过半百,想到这一生师生二人可能再也不能谋面了,他感慨良多,挥笔为《寒食帖》写下一段跋语: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宋 黄庭坚题跋

黄庭坚认为,苏东坡的这首《寒食帖》风格像李白,甚至有李白达不到的地方。书法则秉承了唐朝的颜真卿、五代的杨凝式和北宋李建中的笔法,假如让东坡重新写一遍,也不可能再达到这种水平了。

得到黄庭坚的题跋,这件《寒食帖》锦上添花,堪称双璧同辉。从此张浩更是把这件书法作品珍藏在张氏善颂堂内,当作张氏家族的传家宝秘不示人,后来此书传到张浩的侄孙张 手中。张 详细考证了张浩收藏《寒食帖》的前后过程,也题写了一个长跋:

东坡老仙三诗,先世旧所藏。伯祖永安大夫尝谒山谷于眉之青神,有携行书帖,山谷皆跋其后,此诗其一也。老仙文高笔妙,粲若霄汉云霞之丽。山谷又发扬蹈厉之,可为绝代之珍矣。昔曾大父礼院官中秘书,与李常公择为僚。山谷母夫人,公择女弟也。山谷与永安帖自言,识先礼院于公择舅坐上,由是与永安游好。有先礼院所藏昭陵御飞白记及曾叔祖卢山府君志,名皆列山谷集,惟诸跋世不尽见,此跋尤恢奇,因详著卷后。永安为河南属邑。伯祖尝为之宰云。

——三晋张 季长甫懿文堂书

还在帖上加盖了两枚印章,“懿文堂图书”和“埋轮之后”,“懿文堂”是张 的堂号,这个很好理解,那么“埋轮之后”是什么意思?其实这个“埋轮”说的是发生在东汉顺帝汉安元年的一个著名典故。

据《后汉书·张纲传》记载,东汉顺帝时,大将军梁冀专权,朝政非常腐败。汉安元年(142年),选派张纲等八名大臣巡视全国,监察吏治,这些大臣都是有名望的大儒贤士,很多担任过重要官职,只有张纲的年纪最小,官职也最低。其他接到命令都启程了,只有张纲把车轮埋在洛阳郊外,说什么也不走,张纲说最大的贪官奸臣就在朝廷当中,不需要再到地方去检查了。随后,他列出了梁冀的十五条罪状,揭露梁冀的罪恶,整个朝廷都被震动了。后人就把“埋轮”看作是不畏权贵、敢于直言正谏的一个典故。

南宋 张 题跋

在《寒食帖》上,还盖有“容斋清玩”和“容斋”葫芦肖形印两枚。那么“容斋”是谁?“容斋”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洪迈的号,这说明在南宋的时候,《寒食帖》曾经被洪迈收藏。洪迈是江西人,南宋翰林院学士,著名的文学家,他花费四十年心血写成的《容斋随笔》,是一部集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知识于一体的笔记体小说。这本书考证严谨,资料丰富,被后世公认为是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1279年,南宋灭亡,《寒食帖》辗转来到元朝皇宫,被元文宗图帖睦尔收藏。元文宗自幼生长在内地,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他提倡尊孔,是元朝皇帝中为数不多的有作为、有建树的帝王。天历二年(1329年),元文宗在元大都创建奎章阁,搜集整理儒家经典著作,设置书画博士,任命大画家柯九思担任鉴书博士,负责收藏整理历代珍贵书画典籍,还编修了著名的《经世大典》。《寒食帖》是在天历年间被收进了皇宫,元文宗就在帖的右上角钤盖了“天历之宝”的皇家收藏印章。从南宋灭亡到天历年间已有五十年,那么《寒食帖》在这段时间内是如何流传的?它又是如何进入元内府的呢?《寒食帖》上钤盖的两枚印章“张氏珍玩”和“北燕张氏家藏”将为后人解读这段历史。

南宋 张 收藏印“懿文堂图书”

南宋 张 收藏印“埋轮之后”

南宋 洪迈收藏印“容斋清玩”“容斋”

元 元文宗收藏印“天历之宝”

元 张金界奴收藏印“张氏珍玩”

元 张金界奴收藏印“北燕张氏家藏”

这位张氏是谁,又有什么来头?我们先来看件作品,这件作品名为《张好好诗》,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唯一流传下来的书法真迹。在民国期间被大收藏家张伯驹重金收藏,后来又无偿捐给了国家。这幅书法上也盖有“张氏珍玩”和“北燕张氏家藏”这两枚印章。据张伯驹考证,这两枚印章的主人就是元朝的收藏大家张金界奴。张金界奴是元大都宛平县人,他的父亲叫张九思,在元朝官居光禄大夫,是一个从二品的高级官员。元朝著名书画家赵孟 就是经他的特别推荐,被元政府征召做官,所以赵孟 就自称是张氏门生。张九思是书画收藏大家,喜欢搜集典藏历代书画,比如张伯驹珍藏的另外一幅隋展子虔《游春图》也曾经是他的藏品。

张金界奴这个名有些奇怪,因为在元朝,只有蒙古人或者色目人起名字的时候,名字的最后往往添加一个“奴”字。可是张九思和他的夫人都是汉族,为什么给儿子起了个蒙古人的名字呢?因为在元朝时期,很多汉族人自幼学习蒙古语,就起了蒙古名字,这个现象延续了好多年。张九思去世后,藏品被张金界奴继承。元文宗非常赏识张金界奴,在筹建奎章阁的时候,就钦点他为都主管主事,官居正二品,主要负责奎章阁的营造建设工作。从天历二年二月开始,前后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奎章阁建成。元文宗对该工程非常满意,赏赐了很多东西给张金界奴。张金界奴也为了向朝廷表达忠心,特意献出家藏的唐朝虞世南摹写的《兰亭集序》,并在卷尾题写“臣张金界奴上进”,这就是中国书法史上《兰亭集序》版本中著名的“张金界奴本”。《寒食帖》上虽然没有张的题跋,但从加盖的两枚印章推断,这墨宝应该是张金界奴进献给元文宗图帖睦尔的。

唐 杜牧《张好好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368年,元朝灭亡,《寒食帖》进了明朝的皇宫,所以帖上加盖了典礼纪察司印半印。后来该卷书法又赏赐给了大臣韩世能、韩逢禧父子。韩世能是明代的大收藏家,对《寒食帖》非常珍爱,他还专门让门生、书画家董其昌鉴赏题跋。董其昌鉴赏过很多苏东坡的真迹,但是他认为《寒食帖》艺术水准最高,所以就写下来这一段跋语:

清 叶衍兰 赵孟

明 董其昌题跋

清 杨鹏秋 纳兰性德像

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

在《寒食帖》众多的收藏印当中,还藏着一枚不起眼的小印玺,印章刻的是“北平孙氏”。这方印章虽然很小,但印章的主人孙氏可不是个小人物,他就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收藏家孙承泽。孙承泽是北京大兴人,崇祯四年的进士,当过李自成大顺政权的官员,进入清朝后,又在顺治年间供职清政府。他复杂的人生经历,使清政府对他也不是十分信任,所以孙承泽最终在政治上并没有什么建树,也可以说是一个失败者。真正让他名留青史的,还是在他致仕以后的著书立说和书画收藏鉴赏。他所著的《庚子销夏录》,就是一部中国书画鉴赏领域的重要图书。孙承泽这方印,基本上让后人理清了《寒食帖》从明朝流传到清朝的历史。孙承泽之后,《寒食帖》又传到清初第一才子纳兰的手中。

纳兰是大学士明珠的长子,满洲正黄旗人,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朝初年著名的词人,原名纳兰成德,因为康熙立胤礽为太子,而太子的乳名叫成德,为了避太子讳,就改名为纳兰性德。纳兰对《寒食帖》到底有多喜欢呢?我们看一下手卷,他一口气竟然把不同种类的印章盖了二十四次。纳兰才华横溢,可惜天妒英才,他年仅三十岁就英年早逝了。纳兰去世后,《寒食帖》进入了乾隆的皇宫。乾隆皇帝十分喜爱书画,他是宋徽宗之后又一个超级帝王收藏大家。乾隆皇帝是历史上有名的“点赞狂”,但凡他看过的书画作品,必定一再题跋。这件《寒食帖》是乾隆的心爱之物,他不但亲笔题写了标签“苏轼黄州诗帖,长春书屋鉴赏珍藏,神品”,接着又在一张上等的蜡笺纸上题了“雪堂余韵”四个大字作为引首,“雪堂”是苏东坡到黄州以后的书斋名。乾隆十三年四月初八,又在《寒食帖》之后和黄庭坚跋语之前作了一个长跋,称赞东坡书法,乾隆说:

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以后一人。

颜、杨是指唐朝的颜真卿和五代的杨凝式。乾隆皇帝的书法习自赵孟 ,属于比较秀丽流畅的字体,是清代帝王中出类拔萃的书法家,但是要放在书法史上来看,他确实还入不了行列。不过敢在苏东坡、黄庭坚两位大师之间舞文弄墨,他对自己的书法还是信心满满。除了三处题跋之外,乾隆皇帝又加盖了至少二十一枚印章,有“乾隆御览之宝”,有“五福五代古稀天子之宝”,这枚印章是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帝七十四岁的时候得到了第五代玄孙,也就是五世同堂,刻下这枚印章,反映了乾隆的喜悦心情。“八徵耄念之宝”是公元1790年,乾隆八十岁的时候亲自设计的一方玉玺,作为庆祝自己八十大寿的贺礼。还有一枚“太上皇帝之宝”,这是乾隆让位于嘉庆皇帝以后在《寒食帖》上加盖的印章。当时乾隆已经到了耄耋之年,依然对《寒食帖》念念不忘,拿出来鉴赏的时候,忍不住盖上这枚印章。这枚印章一是显示了乾隆皇帝强烈的占有欲,另外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对《寒食帖》的十分喜爱。乾隆还把《寒食帖》收入《三希堂帖》和《石渠宝笈汇编》一书中,列为上上品,也就是内府收藏的最高等级。清朝在乾隆时期国力达到了鼎盛。乾隆以后,由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清王朝的命运就如同日薄西山,一天天衰弱下去。乾隆去世也就几十年,《寒食帖》也开始了一百多年的颠沛流离生涯,尤其是还经历了三次火灾、一次大地震,每一次都险象环生,面临着被毁灭的危险。

清 纳兰成德收藏印

先是第一次大火。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咸丰皇帝仓皇逃亡承德,侵略者闯进圆明园公开抢劫书画古玩,然后又一把大火把圆明园烧毁,当时收藏在园内的《寒食帖》也在兵荒马乱中流落民间。

清 乾隆题跋

再是第二次火灾。大概在同治年间,《寒食帖》被一位叫作冯展云的官员得到。有一年,冯展云到陕西任职,大概是需要用钱,他就把包括《寒食帖》在内的大批书画质押保存在典当行,没想到有一天典当行不慎失火,冯展云寄存的书画几乎全部被烧毁,唯独《寒食帖》幸免于难,有如神佑,《寒食帖》的底部也因此留下了火烧的痕迹。冯展云去世以后,《寒食帖》又为其弟子裴景福收藏。裴景福是安徽霍邱人,光绪十二年进士,著名的书画收藏家。由于在仕途上屡遭贬谪,自认为与苏东坡身世相同,所以曾大量搜求有关苏东坡的书画墨迹,他一生经手收藏过的东坡手迹有《定惠院月夜偶出二诗草稿卷》《楷书归去来兮辞集字诗词、赤壁二赋卷》《墨竹卷》《自书和吟雪七古卷》《大楷眉山远景楼记卷》《手书西湖诗册》《大草千文卷》《题烟江叠嶂图歌卷》《小楷怀素自叙释文册》《兴龙节侍䜩前一日清虚堂吟雪诗卷》《大楷飞龙篇卷》《书营籍周韶落籍诗轴》《书阿房宫赋》《枯木竹石图立轴》《文与可苏东坡墨竹合卷》《题文与可槎竹图八大帧》,当然其中最著名的藏品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了。那么裴景福是如何得到《寒食帖》的呢?他在专著《壮陶阁书画录》中作了十分详细的叙述,今移录如下:

《寒食帖》自御园流出,同治初吾师冯展云中丞得之。师故后寄质余斋,未几赎回。丁亥秋,余嘱琉璃厂论古斋萧君往广州探访之,盛伯羲祭酒亦托其代购,余不知也。萧以五百金得之,过沪上,秘不出。予至其寓所穷搜而后得,以原值加百金取之,遂摹入《壮陶阁帖》。逾年入京,盛嘱张劭予学士坚劝相让。时张一跋尚未摹出,浼人钩就,以原值易去。尔时鉴别粗疏,未将纸色墨色尺寸详记,今尚悔之。冯师出抚陕西,是卷存京师,质库中不戒于火,他书画多付一炬,此卷墨迹下角纸边已微有灼损痕。乙卯夏入京,复见之景朴孙处,距初得将三十年矣。

在这段记载中,裴景福不但详细记录了自己得到《寒食帖》的经过,而且还交代了该帖最终辗转流传到了国子监祭酒盛昱的手中。盛昱,字伯羲,别署意园,满族,姓爱新觉罗,著名收藏家。在这一时期,《寒食帖》还差一点成为南洋大臣张之洞的藏品。据清末著名学者罗振玉记述,一天盛伯羲带着《寒食帖》到武汉拜访张之洞。张之洞是清朝洋务运动的代表,于同治十二年出任四川学政,光绪元年到眉州督考,驻地“眉州考棚”与三苏祠仅一墙之隔,闲暇的时候,他就常到三苏祠拜谒游览。张之洞对三苏父子非常崇敬,尤其敬仰苏东坡,是个苏迷,十分喜欢东坡的书法墨迹,他的书法“结体求丰,用笔求润”,就深受东坡影响。当张之洞展开《寒食帖》的时候,像着了魔一样,看了一遍又一遍。盛伯羲看张之洞如此爱不释手,就当即表示愿意将《寒食帖》奉送,不过他同时提了一个要求,什么要求呢?就是让其在职务上有所照顾。张之洞毕竟是清流,他考虑再三,最后理智还是战胜了贪欲,非常谨慎地说:“如果你开一个合适的价格,现在已经是仲春了,我可以把冬天穿的貂裘皮袄质押在典当行里,把《寒食帖》买下来,如果您要送给我,那我绝对不敢收留。”最后,盛昱看“买卖”不能成交,也不好再勉强,不过见到张大人也不容易,他就又请求张之洞给《寒食帖》赐跋。张之洞却推托说,东坡的弟子黄庭坚已经做了非常精彩的评论,我张某人就不献丑了。盛昱本来踌躇满志而来,可是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武汉。

那么,张之洞是出了名的喜爱苏轼的书法墨迹,面对艺术水平最高的《寒食帖》,为什么要把这样的宝贝拒之门外呢?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寒食帖》毕竟是皇宫的收藏,现在不明不白地流失在民间,应该属于赃物,自己身为朝廷大员,不能收受来路不明的东西。

其次,当时张之洞是南洋大臣,是晚清举足轻重的人物,地位显赫,他也担心私自收受财物,会成为政敌攻击受贿的把柄。

所以考虑再三,张之洞还是咬咬牙,把这件国宝拒之门外,保全了他的一世清名。据罗振玉回忆,1902年,他正在武昌张之洞幕府。彼时,他与端方、梁鼎芬等人都在座亲历了此事。罗振玉说:

先师张文襄公,嗜东坡书。光绪壬寅,公建节武昌,客有持此卷请谒。公赏玩不置,谓平生所(见)苏书墨迹,以此卷及内府藏《桤木诗》为第一。客喜甚,言将奉献,并微露请求意。公曰:“时已仲春,貂裘适可付质库,若以价相让,当留之,否则不敢受也。”客大失望,因求公题识。时方向夕,公乃张宴。邀端忠敏(端方)、梁文忠(梁鼎芬)、马季立孝廉与予同赏之。且语众曰:“如此剧迹,不可不一见。明日,物主人将此北归矣。”时物主方在座,喻公意,乃亟请曰:“若许加题,当迟行程一二日。”公曰:“山谷老人谓此书兼鲁公、少师、李西台之长,某意则得法于北海与鲁公。然前人所言,乌可立异?矧文节为东坡老友,某安敢窃议其后?”卒不允。主人因请坐中诸人,亦无敢下笔者,客乃惘惘挟此卷北归。故今卷中无公一字。文襄事功,昭昭在人耳目,而持躬严正,不可于以私,即此一事已见一斑。此事予在武昌官寺所亲见。今重观此卷,追忆往事,爰书之卷后,以记公之清风亮节。玉当日与诸公并几展观,情况宛在目前,公与忠敏、文忠既先后骑箕天上,季立亦委化,惟头白门生尚在人世耳。瑰宝重逢,曷胜忻慨。

甲子仲夏,上虞罗振玉书于津沽寓居聱砚斋

清朝末年,中国遭遇千年未有之变局,旧的机制都在逐渐土崩瓦解,书画文物收藏当然也不例外,比如原先藏在皇亲贵胄手中,甚至皇宫大内的书画文物,也因为社会大格局的转变,而开始了新一轮的重新变化组合。据大收藏家张伯驹介绍,在清末民国初年,北京产生了一批著名的书画收藏家,其中完颜景贤名气最大,号称“民国收藏第一人”。他是满洲镶黄旗人,著名的鉴赏家、收藏家。因为他收藏有珍贵的唐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铭稿》和《破邪论》,所以自号“三虞堂”。当时《寒食帖》也成了三虞堂的藏品,至于完颜景贤是通过什么手段从盛伯羲手中得到《寒食帖》的,目前还没看到详细史料。完颜景贤收藏宏富,张伯驹在《清末以来之书画收藏家》一文中考证,完颜景贤至少拥有一百四十六件历代珍贵书画,但是对苏东坡《寒食帖》他还是另眼相看。所以,在帖上他加盖了“金章世系、景行维贤”、小如庵墨缘、景行维贤、景贤鉴藏、虞轩、“完颜景贤精鉴赏”等至少八枚印章。

清 罗振玉题跋

1917年10月,北京艺术界在中山公园举办了“京师书画展览会”。完颜景贤拿出《寒食帖》参展,这是九百多年来,《寒食帖》第一次以现代展览的方式面对大众公开展出。这次书画文物特展,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观者如云。也正因这次展览,《寒食帖》的公开亮相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很多收藏家都想得到这件国宝,最终导致《寒食帖》流失海外,几乎到了万劫不复的地步。这是怎么回事呢?再说北京有一个收藏家叫颜韵伯,他在这场展览会上看到《寒食帖》,就开始惦记上这件名帖。巧合的是,展览会后不久,完颜景贤病逝,颜韵伯花了不少精力,终于在1918年,从完颜景贤后人手中花高价买到了《寒食帖》。当年的农历十二月十九是苏轼的生日,颜韵伯在《寒食帖》上作了一个跋,记录了自己收藏《寒食帖》的整个经过:

东坡《寒食帖》山谷跋尾历元明清叠经著录,咸推为苏书第一。乾隆间归内府,曾刻入《三希堂帖》。咸丰庚申之变,圆明园焚,此卷劫余流落人间,帖有烧痕,即其时也。嗣为吾乡冯展云所得,冯殁,复归寓郁华阁。展云、伯羲秘藏不以示人,亦无钤印、跋尾。意园云逝十年,始由朴孙完颜都护购得。越六年,是为戊午,乃由朴孙转入寒木堂,此数十年来未经著录展转递藏之大概也。余恐后来无由知其源委,用特识于卷尾,若夫书之精妙,前人评定第一,断推古今公论,余复何言。

戊午东坡生日,瓢叟颜乙记

民国初年,日本文化界在东京举办了中国唐宋元明清书画展览会,正是这场展览会,在日本收藏界掀起了一阵收藏中国古代书画热潮。那个时期,中国古代书画价格炒得非常高。日本人对中国唐宋文化非常热爱,苏东坡在日本也拥有大量的粉丝,在当时,东坡不少精品书画都被日本人收藏。比如,苏东坡的书法《李白仙诗卷》、绘画《枯木怪石图》正是这个时期流落到了日本。就在这个大背景下,1922年,颜世清在日本东京举办了“颜氏寒木堂书画展览会”,在日本文化收藏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当时日本的银行家菊池惺堂是著名的收藏家,他酷爱中国传统文化,对苏东坡的《寒食帖》是奉若神明,最终以六万大洋的价格从颜韵伯手中买下了《寒食帖》。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强烈地震,东京几乎瞬间被夷为平地,地震还造成满城大火,菊池惺堂家中也陷入一片火海,当时菊池冒死冲进大火,在烈火中仅仅抢救出来苏东坡的《寒食帖》和李公麟的《潇湘卧游图卷》两件作品。1924年,菊池惺堂邀请日本著名的汉学家内藤虎,给《寒食帖》做了一个长跋,详细记述了《寒食帖》从中国流落到日本,以及遭遇关东大地震和东京大火的全过程,这也是《寒食帖》遭遇的第三次大火。为了更清晰地了解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附内藤虎题跋如下:

颜韵伯题跋

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卷》,引首乾隆帝行书“雪堂馀韵”四字。用仿澄心堂纸致佳者,东坡诗黄山谷跋并无名款。山谷跋后,又有董玄宰跋语。张青父《清河书画舫云》:东坡草书《寒食诗》,当属最胜。卞令之《书画汇考》亦已著录。阮芸台《石渠随笔》云:苏轼《黄州寒食诗》墨迹,卷后有黄鲁直跋,为世鸿宝,戏鸿堂所刻止苏诗黄跋。其后张 一跋,人未之见其跋云云。彭大司空云: 跋所谓永安,庭坚为作仁宗皇帝御书记者也。庐山府君乃公裕弟,公邵官通直郎,知庐山县。张氏世为蜀州江原人,云:出留侯之裔,故以三晋署望也。虎按:卷中埋轮之后印,实系张氏所钤。又有天历之宝及孙退谷、纳兰容若诸人印记。可以见,乾隆以前历世迭更、珍袭之概。乾隆以后授受则详于颜韵伯跋中矣。韵伯为颜筱夏方伯子,家世贵盛,大正壬戌来游江户时携此卷,遂以重价归菊池君惺堂。癸亥九月,关东地震,都下毁于火者十六七,菊池氏亦罹灾,先世以来收储荡然一空,惺堂躬犯万死取此卷及李龙眠《潇湘卷》而免于灾,一时传为佳话。此卷昔脱圆明之灾,今复免旷古未有之震火,虽云有神物呵护,抑亦惺堂宝爱之力矣。及惺堂命以跋语,为书其事于纸尾。此卷为见存东坡名迹第一,则张董诸人已道之,张文襄亦称为海内第一(见梁节庵题识,节庵者文襄门下士也)。微特芸台谓为无上妙品(石渠随笔评东坡武昌西山诗帖卷云:“苏迹极多,当以此与黄州寒食诗为无上妙品”),可知精金美玉市有定价云尔。甲子四月,内藤虎书。

予于丁巳冬,尝观此卷于燕京书画展览会,时为完颜朴孙所藏。震灾以后,惺堂寄收予斋中半岁余,昕夕把玩,益叹观止。乃磨乾隆御墨,用心太平室纯狼毫作此跋,愧不能若东坡此卷用鸡毫弱翰而挥洒自在耳。虎又书。

日本 內藤虎题跋

《寒食帖》流失海外,一直使华夏子孙耿耿于怀。其中,中国的一位书画大师尤其对《寒食帖》魂牵梦绕,是谁呢?他就是国画大师张大千。张大千是四川内江人,和苏东坡是同乡,同时他还是东坡的铁杆粉丝。听说《寒食帖》被卖到日本,张大千一直在关注《寒食帖》的一举一动,想找机会把这卷国宝买回国内,让东坡作品重返故乡。就在张大千托人打探《寒食帖》的同时,另外一个中国人也在暗中密切关注着,这个人就是曾经担任过武汉大学校长的王世杰。第二次世界大战刚一结束,王世杰就委托友人在日本寻访《寒食帖》的下落,1950年12月,最终以三千五百美金从菊池惺堂后人手中买了回来,在东瀛漂泊了近三十载后,千年国宝终于回归祖国。1959年,王世杰于台北在《寒食帖》后留下了最后一位现代人的题跋:

东坡先生此帖,曾罹咸丰八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之厄。尔后,流入日本,复遇东京空前震火之劫,详见卷后颜世清、内藤虎两跋。二次世界战争期间,东京都区大半为我盟邦空军所毁,此帖依然无恙。战事甫结,予嘱友人踪购得之,乃购回中土,并记于此。后之人当必益加珍护也。

1981年,王世杰病逝于台湾,三年后,《寒食帖》入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后人评价《兰亭集序》和《祭侄文稿》,二者的价值就在于艺术上的独一无二,其中既包括书法技巧,更蕴含着人文关怀。《寒食帖》的艺术成就也在于苏东坡的匠心独运,是他在贬谪岁月的神来之笔,记录了一段特殊的历程,永远不可重复。这也是该帖被评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重要原因所在。

《寒食帖》的千年流传史惊心动魄,它曾经历过两宋交替、南宋灭亡,以及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更迭。道光以后,遭遇了三次大火,不幸流落到东瀛,又经历了关东大地震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传承上更是从民间到皇宫,又从皇宫到民间,甚至还流落到异国他乡的日本,再从日本回到宝岛台湾。其实仔细一想,它的命运多舛和作者苏东坡的人生遭际非常相似。庆幸的是,《寒食帖》如有神佑,一千多年来,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劫难,如今依然被完好地保存在中华大地上。

王世杰题跋 N7qNuX8vrpn41j4ITNqkALuEQ1Ys3GbRH4PzXgTLRe+u9LVXS6qY8bzCkGLPBWL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