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简单梳理了《治平帖》书写的时间和时代背景,介绍了苏东坡为了实现“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事迹。那么现在重新回到《治平帖》这件书法上来,本文开篇讲述了这件作品在“易培基故宫盗宝案”中被盗割的传闻,那么《治平帖》是否真的被盗割过?“故宫盗宝案”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要理清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还要先从《治平帖》的流传历史谈起。《治平帖》作于熙宁二年,宋朝的流传情况不详。到了元朝的时候,大书法家赵孟 曾经有机会鉴赏此帖,并写下了一段珍贵的题跋:
右二帖皆东坡早年真迹,与其乡僧者也。字画风流韵胜,难与暮年同论。情文勤至,尤可想见。故是世间墨宝。
赵孟 的题跋明确告诉后人,当时的手卷确实收录有两件苏东坡书作,他称赞这两件作品均是“世间墨宝”。到了元朝末年,苏州一位叫妙声、字九皋的高僧看到了这卷书法,他对“治平”这两个字感到亲切,为什么呢?因为妙声曾经在苏州的石湖治平寺当过住持,认为相见有缘,就花重金把《治平帖》买了下来,后来还专门请人给苏东坡画了一幅写真,并亲自为画像题写了赞语,以表达对东坡先生的景仰之情。赞曰:
元 赵孟 题跋
东坡先生像赞:岷山峨峨,江水所出,钟为异人,生此王国,秉帝抒机,黼黻万物,其文如粟帛之有用,其言犹河汉之无极。若夫紫微玉堂,琼崖赤壁,阅富贵于春梦,等荣名于戏剧,忠君之志,虽困愈坚,浩然之气,之死不屈,至其临绝答维琳之语,此尤非数子之所能及也。
——吴郡释东皋妙声
妙声法师圆寂于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他去世以后,《治平帖》被一位叫张秉道的苏州人收藏。张得到这件书法的时候,就只剩下《治平帖》这一件作品了。我们是怎么知道这个史实的呢?原来张秉道和明中期书画大家文徵明是好朋友,得到《治平帖》后就去找文徵明题跋鉴赏,文徵明详细考证了《治平帖》的书写时间和流传经过:
右苏文忠公与乡僧治平二大士帖,赵文敏以为早年真迹。按:公嘉祐元年举进士,六年辛丑举制科,遂为凤翔签判。越四年,治平辛巳召判登闻鼓院。寻丁忧,还蜀。至熙宁二年己酉始还朝,监官诰院。四年辛亥出判杭州。此书八月十六日发,中有‘非久请郡’之语,当是熙宁居京师时作。盖公治平中虽尝居京,然乙巳冬还朝,而老泉以明年丙午四月卒,中间即无八月,又其时资浅,不应为郡,故定为熙宁时书无疑,于是公年三十有四年矣。公书少学徐季海,资媚可喜,晚岁出入颜平原、李北海,故特健劲浑融,与此如出二人矣。
帖故有二纸,元季为吴僧声九皋所藏。九皋尝住石湖治平寺。以此帖亦有“治平”二字,遂留寺中,且刻石以传,而实非吴中治平也。九皋既没,此帖转徙他所,而失其一。吾友张秉道,世家石湖之上。谓是山中故实,以厚直购而藏之,俾余疏其大略如此。
嘉靖癸巳十一月四日文徵明跋
由此可知,早在元末明初,苏东坡的这件书法就已经散佚,只剩下《治平帖》一件作品了。文徵明题跋的时间是嘉靖癸巳十一月四日,即1533年11月19日,就在六十年后,也就是1592年的1月16日,明晚期的著名学者王穉登在题跋中也进一步印证了苏东坡书法散佚一事。王穉登考证:
元 妙声法师 东坡先生像赞
明 文徵明题跋
苏文忠书法出自王僧虔,仰希江郢小郡帖,谁谓不由晋辙哉!此书之迹全类僧虔。正文待诏所云少年作也,比老始烂漫纵横,若二手矣。此本二帖,而失其一,自张氏已然。玄津先生每以示余,相共叹赏,先生下世后,孺瞻复以相示,不胜人琴之感,孺瞻宝此不翅赤刀银罂矣。
辛卯蜡月二日王穉登敬书
王穉登所说“自张氏已然”,就是强调从张秉道开始,这卷书法就已经只剩下《治平帖》了。张秉道是什么身份?目前只知道他和文徵明是好友。另外,书卷上还钤盖有两枚“吴江张基德载图书”,据史料记载,张基,字德载,号敬塘,是明苏州府吴县人,曾在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张基之后,《治平帖》的流传情况不明。
明 王稺登题跋
清 叶衍兰 文徵明像
1648年,《治平帖》被著名的收藏家宋荦得到。宋荦是河南商丘人,清初著名诗人、书画家,与王士祯等人被称为康熙年间十大才子。宋荦十分珍爱《治平帖》,就在帖上钤盖了“商丘宋荦审定真迹”这枚印章。顾复是清朝的著名鉴赏家,他所著书画鉴赏图书《平生壮观》成书于康熙三十一年,也就是1692年,他在这本书中对《治平帖》做了如下记录:
治平僧札,白纸。后云与治平史院主、徐大师二大士。赵子昂跋,二札今存一焉。前画东坡像,后东皋妙声赞,文徵明、王稺登跋。
——顾复《平生壮观·卷二》
顾复的文字非常翔实,再一次印证《治平帖》早在清朝之前就散佚了。顾复的《平生壮观》也是民间学者最后一次对《治平帖》留下的记录,因为乾隆年间,《治平帖》进入了内府,成为内府藏品,乾隆在卷首苏东坡画像前加盖了“乾隆御览之宝”,后来这件作品被赐给了盛京皇宫,也就是今天的沈阳故宫。此后《治平帖》一直被珍藏在关外,直到清朝灭亡。那么,《治平帖》又是如何回到北京故宫的呢?据金梁《盛京故宫书画录》记载,1914年,民国政府在北京成立古物陈列所管理,沈阳故宫翔凤阁收藏的所有书画一共四百四十九件,全部拨交古物陈列所管理。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苏东坡《治平帖》和古物陈列所的其他文物书画全部划归故宫博物院收藏。
“吴江张基德载图书”印
“商丘宋荦审定真迹”印
乾隆御览之宝
通过以上对《治平帖》的传承历史的梳理,已十分明确,另外一件苏东坡信函早在明朝初年就已经散佚了,那么为什么到了五百多年后的民国又传出被易培基盗割了呢?这就有必要说一说所谓的“易培基故宫盗宝案”。
原来,故宫博物院成立后,民国政府经常拖欠办公经费,为了保证故宫正常运行,1929年春,院长易培基在几位理事的建议下,决定处理一批故宫旧藏的无关文史的老物品,并呈报南京行政院获得批准。于是他们就把一些旧地毯、老茶叶和一批艺术品质不高的金银器熔化卖掉。这一行为引起了他的政治对手、国民党元老张继的注意。接下来,张继和他的夫人崔振华利用各种关系打压诬陷易培基,诬告他非法侵占、盗卖故宫国宝,消息见报以后,各种谣言铺天盖地而来。1934年10月,张继又操纵南京江宁地方法院对易培基等九人提起公诉,这就是民国时期轰动一时的“易培基故宫盗宝案”。
要判定易培基监守自盗,首先要有证据。法院当时认定易培基以假换真,所以要邀请书画鉴定家来鉴定故宫书画是否被调换。但是北京的书画鉴定界出于各种原因,没有人愿意出面。南京法院没办法,只好邀请当时在上海主编《神话国光》的美术理论家、画家黄宾虹到北京故宫主持鉴定工作。现在大家都知道黄宾虹是山水画大师,著名的艺术理论家,但是书画鉴定并不是老先生的专长。再加上黄宾虹不明就里,一下子就鉴定出好几千幅“赝品伪作”,共计六十二箱,其中苏东坡的《治平帖》就被认定被盗割,作为证据封存起来。黄宾虹的鉴定结果被法院认为是最有力的证据。按常理,故宫博物院全是皇家藏品,怎么会有赝品呢?法院由此认定一定是易培基等人以假换真。易培基有口难辩,大部分个人财产被没收,连诉讼费都难以筹措,精神上极度压抑,1937年9月,他在上海含冤而死。临终前,易培基转交国民党当局遗书一封,他说:
惟有故宫一案,培基个人被诬事小,而所关于国内外之观听者匪细。仰恳特赐查明昭雪,则九幽衔感,曷有既极!垂死之言,伏乞鉴察。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董必武等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所谓的“易培基故宫盗宝案”才彻底平反,被认定为民国时期一大冤案。从1949年一直到1959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对当年封存的六十二箱文物彻底清点,经严格审查鉴定,在这批所谓的赝品中,重新清理出真迹两千八百七十六件,被定为一级品的就有五百零一件,其中包括宋马麟的《层叠冰绡图》和宋徽宗赵佶的真迹《听琴图》。另外,学者们也认真考证了苏东坡《治平帖》的流传历史,证明另外一件信札早在明朝初年就已经散佚,所谓被易培基盗割纯属子虚乌有。
乾隆时期,曾把四件苏轼书法赐藏盛京皇宫,除了《治平帖》以外,还有《净因院画记》(神品)、《中山松醪赋卷》和《西湖诗卷》。1914年,这四件书法又重新回到故宫。1933年,为避战祸,后三件东坡书法全部南迁,1949年又渡海去到台湾。《治平帖》因为被黄宾虹定为“易培基故宫盗宝案”的罪证,侥幸留在大陆,成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苏书精品。
南宋 马麟《层叠冰绡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宋徽宗《听琴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