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乡心万里

1934年10月13日,南京江宁地方法院突然对北平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易培基等九人提起公诉,控告易培基监守自盗,利用院长身份窃取故宫国宝。这个案件的公开审理,引起轩然大波,社会上各种传言铺天盖地,其中就传出北宋文豪苏东坡的书法被盗一事。原来故宫收藏有一件苏东坡手卷,这个手卷共收录了两件东坡的信札,传说其中的一件被易培基盗割。剩下的这一件就是下面要介绍的《与治平大士书简》,又叫《治平帖》。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件墨宝。

轼启:久别思念不忘,远想体中佳胜,法眷各无恙。佛阁必已成就,焚修不易。数年念经,度得几人徒弟。应师仍在思蒙住院,如何?略望示及。石头桥、堋头两处坟茔,必烦照管。程六小心否,惟频与提举是要。非久求蜀中一郡归去,相见未间,惟保爱之,不宣。轼手启上,治平史院主、徐大师二大士侍者。

八月十八日

通读全文,《治平帖》是苏东坡写的一封私信,写给谁的呢?是写给眉州治平寺的史院主和徐大师两位高僧的,拜托他们帮忙照看坟茔,文中提到的“程六”是东坡的表弟程之元。

北宋 苏轼《治平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信札落款“八月十八日”,没有具体注明是写于哪一年,据赵孟 和文徵明等人考证,这封信应该写就于宋神宗熙宁三年,也就是公元1070年。这一年,王安石变法正在大宋的国土上如火如荼地推进。对于这场变法,苏东坡强烈反对,他接连写了两封《上神宗皇帝书》,全面批评否定新法。苏东坡的举动自然遭到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的反击。本来宋神宗看重苏轼的才能,多次想委以重任,但王安石明确反对,并把苏东坡排挤出中央,惩罚他到开封府担任推官。他的弟弟苏辙也被贬谪到陈州担任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学官。总之,新党的反击手段花样百出,让苏轼防不胜防,使他尝到了政治生涯上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对官场开始有些心灰意冷,所以他在《治平帖》中明确表示,想离开朝廷这个是非之地,能够“求蜀中一郡归去”,就是想在四川家乡谋一个官职,以终老乡里。

除了上面介绍的这些情况以外,这封信的主要内容就是拜托两位高僧帮忙照管祖坟。东坡信中所说的祖坟有两处,一处位于“石头桥”,一处位于“堋头”。“石头桥”安葬着苏味道和他身后的十四世子孙。苏味道是苏东坡的始迁祖,河北栾城人,唐朝的政治家、文学家,曾在武则天时期任宰相。唐中宗李显登基,严厉打击武则天党羽,苏味道就被贬谪到眉州做刺史。苏家从此定居眉州,开枝散叶,到苏东坡已是第九代。所以东坡是眉州人,祖籍河北栾城。以苏轼为代表的“三苏”在宋朝名扬天下,父亲苏洵被称为“老苏”,苏轼被称为“大苏”,苏辙被称为“小苏”。三父子虽然都出生在眉州,但对祖居地栾城一直念念不忘,他们在自己的诗词、书画里经常署名“赵郡苏洵”“赵郡苏轼”等。后来,苏辙被朝廷授予的爵位就叫“栾城县开国伯”,他的作品集就取名为《栾城集》。苏辙为兄长苏轼写的墓志铭也注明“苏自栾城,西宅于眉”。

这个“眉”指的就是眉州,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省眉山市。历史上的眉州是人文荟萃之地,自古人杰地灵,在苏东坡生活的两宋期间,共有八百八十六人考取进士,史称“八百进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进士之乡”。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当然就是三苏了。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在唐宋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就占了三个名额。眉州为什么能够培养出三苏这样的千古风流人物?除了深厚的地域人文滋养以外,还和三苏背后一位伟大的女性有着重要的关系,这位女性就是苏东坡的母亲程夫人。

程夫人出身眉州青神县的名门望族,父亲程文应官居大理寺丞。程夫人自幼熟读诗书,品行端庄贤淑,为人仁慈善良,是古代美好女性的典范。她在十八岁的时候,嫁给了眉山的苏洵。苏家虽然也曾是官宦之家,书香传世,不过到了苏洵这一代已经没落了,虽然耕读家风还在,但家中已经十分清贫。再加上苏洵不善理家,最大的一个爱好就是四处游玩,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驴友,一年有一大半的时间在游历名山大川。宽厚善良的程夫人毫无怨言,她独自一个人承担起教育子女的重担。程夫人善于理财,看到眉山纱縠行有商机,就租了一家店面开始经营丝绸生意,家境也渐渐变得殷实富足起来。程夫人不但善于持家,还非常懂得如何培养子女成才。立其志,树其德,她教育苏轼、苏辙兄弟读书首先要明理,要懂得如何做人,长大后要成为一个有操守有气节的人。有一次,程夫人给苏轼兄弟讲述《后汉书·范滂传》的故事。范滂是东汉的一位名士,一位敢于冒死犯颜直谏的忠臣。他最终陷入了党锢之祸,被奸党陷害致死。在慷慨赴死之前,他与母亲诀别,告慰母亲不要过度悲伤。范滂的母亲深明大义,赞同儿子为理想、为正义杀身成仁。听了这个故事后,年仅十岁的苏东坡深受感动,他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我长大之后也想成为范滂这样的人,您愿意吗?”程夫人回答:“你若能做范滂,我怎么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

北宋 苏轼《治平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程夫人经常用这些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历史故事来教育少年苏轼、苏辙兄弟,使他们逐渐形成了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敢于直言的品性。

据苏东坡《东坡志林》一书记载,一天,家中的两个婢女正在纱縠行的店铺里面熨烫衣服,突然脚下塌陷了一个大坑,坑里面埋着一个大瓮。众人都很兴奋,猜测瓮里面肯定装有不少金银珠宝,大家就准备把瓮挖出来,可是程夫人却让人将坑重新填埋,态度明确地告诉大家,东西是前人埋下的,不属于自己的物品,一丝一毫而莫取。程夫人身体力行地反对不劳而获,教育少年东坡不义之财不可取。后来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一文中,就写下了名句: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这种思想显然就是受程夫人的影响。

后来,在程夫人感召下,丈夫苏洵也幡然醒悟。二十七岁这一年开始发奋读书,最终和儿子苏轼、苏辙一起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中的三杰,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复制的一段传奇。可以肯定地说,三苏父子能成为一代文豪,隐藏在他们背后的程夫人功不可没。所以,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在《程夫人墓志铭》中称赞她:

能开发辅导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非识虑高绝,能如是乎?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

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领苏轼、苏辙兄弟进京赶考。父子三人得到了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荐,三个人在京都快速走红,士大夫争相传诵他们的文章。接下来的考试中,兄弟二人又一起高中进士,三苏名满天下。遗憾的是,程夫人没有得知喜讯就在家乡病逝了,年仅四十八岁。1066年,苏洵病逝汴京,苏东坡和兄弟苏辙扶灵柩回到眉州,把苏洵与程夫人合葬于老翁泉墓地,也就是东坡信中所说的堋头这块苏家墓园。说到老翁泉的墓园,这是苏洵生前亲自选定。墓园里有一眼老翁泉,四季水流不断,逐渐形成了一个天然水井,当地百姓又把它叫作“老翁井”,传说每当皓月当空的时候,就有一位白发老者坐卧在井旁,若见有人靠近,就隐身于井中,“老翁井”由此得名,据说苏洵字老泉,也是得名于老翁泉。

北宋 苏轼《赤壁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老翁泉这块墓园里,还安葬着苏东坡的结发妻子王弗。王弗是眉州青神县人,出身书香世家,知书达礼,精明干练,她十七岁就嫁给了苏东坡。任劳任怨地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东坡第一次出任凤翔府签判的时候,家里面常常是高朋满座,这个时候,王弗就躲在屏风后面,听他们的谈话,她能够根据这些人的言谈举止区分出不同的人品来。客人走后,她就劝告丈夫要亲近什么样的人和疏远什么样的人,后来这些推断大都应验了,所以东坡是发自内心地佩服妻子的见识和眼光。东坡和王弗是少年夫妻,两个人在一起生活了十一年,可谓夫妻情深。治平二年(1065年),二十八岁的王弗病逝汴京,苏东坡把王弗安葬在老翁泉墓园,还在墓地周围种了很多松树。苏东坡有诗说:“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王弗的突然离世一直让苏东坡久久不能释怀,十年以后,他在密州做知州的时候,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多年未见的亡妻,于是就写下了这一阕令人肝肠寸断的千古绝唱《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在安葬王弗的时候,苏东坡也给自己修了一个空穴,准备百年后与爱妻合葬。1101年,苏东坡病逝于常州,去世前,他留下遗嘱:“即死,葬我嵩山下。”弟弟苏辙把他安葬在河南郏县。郏县与故乡眉山远隔千山万水,与王弗同穴而眠的愿望就成了永久的遗憾。

苏东坡最后一次返回故乡是安葬父亲苏洵和爱妻王弗,守丧三年后,1068年,三十三岁的苏东坡离开眉州,从此再也没有机会重返故里。作为游子,苏东坡只好写信委托故乡的亲朋好友来帮忙照管坟茔,《治平帖》就是这样的一封信函,因为去信的寺庙名字叫治平寺,所以后人就把这封信函命名为《治平帖》。单从字面上来看,“治平”有天下大治、吉祥平安的意思。在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称为“修齐治平”,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也是历代读书人必须恪守的理念。宋真宗去世后,宋英宗即位,就把年号定为“治平”,他希望大宋王朝在自己的统治之下能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只可惜,英宗英年早逝,只活了短短的三十五岁,“治平”这个年号也仅仅存在了四个年头。苏东坡自幼熟读儒家经典,“天下治平”当然也是他为之奋斗的理想追求。北宋名臣范仲淹有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东坡也一直把这句话当作座右铭,他先后担任杭州、徐州、密州等八个州府的知州,还曾被贬谪到黄州、惠州、儋州等地,在这些地方,他时刻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疾苦。 DMqeGcZwXWC6GsCyGoUbpb3LBxbLGCmlUVSP/iYPdzB/rNRNjDCAbY0YI1xM6l1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