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傲骨长存

元祐四年(1089年),五十四岁的苏东坡再次来到杭州任知州,他上一次在杭州任通判已经是十五年前的事了。这十五年发生了太多的故事,离开了钩心斗角的朝廷,在烟雨迷蒙的西湖又遇到了老朋友,瞬间就忘却了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忧愁,东坡随口吟出一首诗来:

到处相逢是偶然,

梦中相对各华颠。

还来一醉西湖雨,

不见跳珠十五年。

——苏轼《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

与西湖再次相遇,和老友久别重逢,一切好像都在梦中,一切好像又是偶然,但彼此都是华发满头。十五年前,苏东坡在《望湖楼醉书》一诗中曾写下了“白雨跳珠乱入船”的名句,欣慰的是,今天终又能看到这雨珠跳落湖面的景象了。游西湖,就不能不去孤山,去孤山必然要拜谒林和靖墓。东坡来到墓前祭扫,向心中的偶像诉说这十五年的风风雨雨,感慨万千。常言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东坡在当晚就做了一个梦,梦见了谁呢?梦到了偶像林和靖。巧合的是,没过几天,竟然有人送来一卷林和靖的书法求他题跋。这就是林逋的行书《自书诗卷》。

北宋 林逋行书《自书诗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作品是林和靖在孤山所作的唯一一件传世书法长卷,共抄录自作诗五首,除了第二首是五言诗以外,其余四首都是七言。第一首诗:

编松为箑寄山中,

兼得紫微诗一通。

入手凉生殊自慰,

可烦长听隐居风。

——林逋《制诰李舍人以松扇二柄并诗为遗亦次来韵》

这首诗的背景是,当时的中书舍人李谘给林和靖寄来一柄用松树枝编制的扇子,还为他写了一首诗。“箑”指的就是扇子,“紫微”原本指的是紫微星,唐朝的时候,曾把中书省改为紫微省,后来“紫微”就成了中书舍人的雅称,这里特指李谘。李谘是江西新余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林和靖就预言他必成大才,还向很多人介绍推荐。李谘后来果然考中进士,成为国家的栋梁。林和靖去世的时候,李谘恰好在杭州任知府。听到林逋去世的消息,他立刻带领门人到孤山祭奠。因为林和靖没有子女,李谘披麻戴孝,为他守灵七天。

收到扇子后,林逋一口气写下五首诗,落款为“时皇上登宝位岁夏五月孤山北斋手书林逋记”。由此可推算,这件书法完成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当时林逋五十七岁,已至暮年。书法呈现他晚年的风格,笔法厚重,书体瘦劲,风姿绰约,就像一朵朵正在风雪中绽放的寒梅。

苏东坡刚刚在梦中见到了林和靖,没想到这么快又看到偶像的书法真迹,激动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提起笔来和诗一首,详细描写了梦中林和靖的形象:

先生可是绝俗人,

神清骨冷无由俗。

我不识君曾梦见,

眸子瞭然光可烛。

——苏轼《书和靖林处士诗后》

林和靖去世九年后苏东坡才出生,虽然没有见到过先生,但东坡坚信在梦中见到的那位目光炯炯、神清骨冷之人就是林和靖,赞扬他是世间难以见到的绝俗之人。

当谈到林和靖的诗词和书法的时候,苏东坡更是推崇备至,他说:“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留台差少肉。”东坡认为林和靖的诗歌韵味近似唐代大诗人孟郊,但却没有寒苦的格调。历史上有“郊寒岛瘦”的典故,其实这个典故就出自苏东坡,他在《祭柳子玉文》中说“元轻白俗,郊寒岛瘦”,意思就是孟郊的诗格调寒苦,贾岛的诗格调瘦硬。至于林和靖的书法,东坡认为是李留台书风的延续,笔力瘦硬刚劲。李留台就是北宋初期著名书法家李建中,他的书法以神气清秀、骨肉匀净著称,对宋代书坛影响极大。传世名作《土母帖》就是这种书风的代表,被列为中国十大行书第十名。

北宋 苏东坡《书和靖林处士诗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林和靖擅长书画,工行草书,书法瘦挺劲健,历来被书坛推崇。比如,苏东坡的弟子黄庭坚就认为,林和靖的书法是字如其人的典型代表:

北宋 李建中《土母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林处士书清气照人,其端劲有骨,亦似斯人涉世也耶。

——黄庭坚《题林和靖书》

南宋诗人陆游喜爱梅花,曾写下著名的咏梅诗“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他仰慕林和靖的达观超脱的襟怀,说他的书法:

高胜绝人,予每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

——陆游《跋林和靖帖》

林逋行书《自书诗卷》经苏东坡题跋后,这两段名人书法相映生辉,珠联璧合,历代收藏家都视若珍宝。由于史料缺乏,南宋和元朝的递藏情况不清楚。到了明朝,曾被著名文学家王世贞、王世懋兄弟先后题跋。进入清朝,学者王鸿绪在康熙五十四年于西安官邸留下长跋;乾隆时期,这件书法进入了内府,被乾隆皇帝加盖了数不清的收藏印,如“乾隆御览之宝”“五福五代古稀天子之宝”和“八徵耄念之宝”等多枚印章。在历史上,虽然林逋是一个与皇帝不合作的典型,但是这也不妨碍风雅的乾隆对其书法真迹的狂热追捧。乾隆不但前后多次在这件作品上题跋,而且他五次下江南的时候,都将之随身携带。尤其是到了西湖,乾隆的行宫就建在孤山南麓,距离林和靖墓仅有数百米。在盛开的梅花树下,乾隆就取出这卷书法反复鉴赏品评,还写下了许多首和诗以发思古之幽情。

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这一年乾隆皇帝又得到林逋的另外两封亲笔书信《三君帖》和《秋凉帖》,就这样,世上仅有的三件林逋书法真迹都汇聚到内府,用欣喜若狂来形容乾隆当时的心情也毫不为过,他自豪地写下此诗:

五诗二札逋翁迹,

札作册方诗卷曲。

同弆石渠最上乘,

璧合珠联两结绿。

数十年中,乾隆先后在手卷上题写了六段跋语,但是还觉着不过瘾,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他又做了一段考证,让大臣董诰誊抄在卷尾:

乾隆收藏印

宋和靖处士林逋,高节迈俗,诗文笔札,当时即芗之。苏轼题其五诗卷,又有二札册,明吴宽诸人皆叠轼韵题末,二种先后入内府珍藏。予自丁丑至甲辰五次南巡,携卷就题。已丑得二札,复题之。六叠韵互书卷册,联匣汇弆,志延津之合。乾隆辛亥御识,臣董诰奉勅敬书。

除了乾隆的收藏御印之外,手卷上还盖有嘉庆皇帝的“嘉庆御览之宝”和宣统皇帝的“宣统御览之宝”“无逸斋精鉴玺”。1911年,清朝灭亡,逊帝溥仪以赏赐二弟溥杰的名义,把这卷珍贵的书法盗运出宫。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书法又被带到长春。1945年,伪满洲国灭亡,林逋的行书《自书诗卷》在兵荒马乱中流落到民间,后来被一位叫刘国贤的辽宁人得到。1952年,刘国贤把这卷书法上交给辽宁省博物馆。两年后,林逋的行书《自书诗卷》在离开北京整整三十年以后,又重新回到故宫。1949年,林和靖另外两通书札《三君帖》和《秋凉帖》则渡海到了台湾省,今天也完好地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北宋 林逋《三君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RXraOwzIEisopuAthSykTwRmdCyHGxETCkcqpPL/+AIWWmyXlqdL/I7xp6TKNha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