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夏,京津地区发生特大水灾。为了给京津赈灾,以颜世清为首的一批北京著名的书画收藏家,联合倡议在中央公园,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公园举办“京师书画展览会”。展览会出售门票,所得收入捐赠灾区。这次公益展览会是西方展览模式在北京地区的第一次尝试,对于当时的民众来说,展览形式新颖,尤其是苏东坡的书法《寒食帖》第一次公开亮相,参观者众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次展览,不但为灾区募集了大量的善款,而且也对大众进行了一次公开的美育教育,所以主办方决定,要把这种公益展览方式变成一种制度维持下去。1920年,“京师第二次书画展览会”又在中央公园举办。门票售价是一块大洋,全部收入都用来赈灾。为了筹备这次展览会,北京收藏界人士跃跃欲试,他们私底下都有一种斗宝的心态,准备拿出自己的镇宅之宝参展。不过更加引起轰动的是,逊帝溥仪为了博得民众的好感,也决定提供皇室内府收藏的十一件历代书画珍品参展。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这些国宝级文物主要收藏于社会的顶层,也就是常说的“公私收藏”。“公”一般就是专指的皇宫大内,收藏品从来秘不示人,专供皇帝一个人赏玩。“私”指的就是士绅阶层,他们的收藏最多也是在私人庭院举办雅集的时候,小范围内向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展示而已,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要想看到这些真迹几乎没有可能。展览会是传统模式向现代文明的初步转型,采取公开展示的方式,使书画文物不再曲高和寡、高高在上。不论身份,只要你愿意购买一张门票,就可以参观欣赏。1920年的这场展览会,因为有皇宫国宝参展,所以观者如云,盛况空前。在溥仪提供的十一件国宝级书画作品中,一件书法长卷更是引起了大众的围观,为什么呢?因为这件作品就是由北宋著名诗人林逋创作的行书《自书诗卷》。林逋是谁?猛然一说到这个名字,可能有些陌生,不过要提到他写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首咏梅诗,那是家喻户晓。林逋书法真迹传世极少,据说一共只有三件,这一次公开展出的林逋的行书《自书诗卷》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卷后还附有大文豪苏东坡的一首和诗。这段和诗书写得风流潇洒、笔墨酣畅,向来被书画界看作东坡书法的代表作之一。那么林逋的行书《自书诗卷》写的是什么内容?苏东坡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的和诗呢?要了解这些情况,还要从林逋的传奇人生说起。
北宋 林逋《自书诗卷》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林逋,杭州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生于967年,字君复,死后宋仁宗赐谥号“和靖先生”,后人就尊称他为林和靖。林和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之家。不幸的是,就在林和靖出生不久,祖父去世,接着父亲病故,几年间家破人亡,林家一下子跌入寒门,林和靖也变成了一个孤儿。少年林和靖却不向命运低头,他刻苦好学,熟读经史百家,后来终于成长为著名的诗人、书画家。在众多史书记载中,林和靖性情孤高自爱,远离功名富贵,喜欢恬淡闲适的生活。尤其是中年以后,他隐居在西湖的孤山,种梅养鹤,悠然自得,甚至二十年不入城市,还断然拒绝朝廷的征用。那么林逋为什么自觉远离繁华,甘心做一个清苦的隐士呢?其实他做出这样的选择,绝非一时冲动,其中还有一段曲折哀伤的时代背景。
在传统的绘画题材中,林逋的形象一般是以一个隐士、柔弱书生的形象出现的。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林逋文武双修,剑胆琴心。在他少年时期,北宋不断遭到契丹的侵犯,但宋政权由于一直执行的是重文轻武的国策,军事力量薄弱,所以对外的战事是屡战屡败。宋真宗登基后,也想有所作为。他召回主战派大臣王禹偁。王禹偁是山东巨野人,著名的诗人、散文家,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有名的直臣。宋真宗还启用名相寇准,并先后两次御驾北巡,激励前线的将士们。景德元年(1004年),宋真宗亲自到澶州前线督战,将士们备受鼓舞,乱箭射死了契丹名将萧挞览,消息传出,举国欢腾。林和靖是热血青年,面对异族的入侵,他也血脉偾张。就在这个背景下,林和靖走出书斋,穿上戎装,决定到曹州府前线以身报国。当时的作战前线是澶州,林和靖为什么要到曹州府呢?曹州就是今天的山东菏泽,位于黄河下游,离当时的首都汴京不过百里,而与契丹作战的前线澶州城就和曹州府一河之隔,所以一切作战物资都要通过曹州府转运送到前线去。当时在曹州任知府的是浙江富阳人谢涛,他专门管理支援前线的粮草和军资。林家和谢家有通家之好,是世交,所以林和靖就来到曹州投奔谢涛,想要抗击契丹有所作为。一想到沙场秋点兵,英气勃勃的林和靖是豪情万丈,一路上写下很多抒发爱国热忱的诗歌,其中一首诗写道:
胆气谁怜侠,衣装自笑戎。
寒威敢相掉,猎猎酒旗风。
——林逋《淮甸南游》
这首诗透露出来的是林和靖壮怀激烈,渴望在猎猎酒旗风中痛杀敌军,保家卫国的情怀。他踌躇满志地来到曹州府,在知府谢涛的关照下,确实得到了很好的接待,但是大家仅仅把他当作一位清客,陪他谈诗射箭,就是不允许他到澶州前线。其实他不清楚,这是因为宋真宗已经产生了厌战思想,对契丹的政策有了巨大转变。1004年的这场战争,在大好的形势下,宋军完全可以乘胜追击,可由于真宗厌战,最后却签订了屈辱的城下之盟,决定每年贡给契丹二十万匹绢、十万两白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接着,皇帝还罢免了主战派寇准的官职,重用奸臣王钦若。王钦若在宋真宗的授意下,搞了一个“天书封禅”的大骗局来欺骗民众,宣告说和契丹讲和都是天意,以这种迷信的方式愚昧大众,以挽回朝廷颜面。当时“封禅”的骗局全国流行,尤其是一些读书人投其所好,写文章吹捧朝廷,这样往往就能够得到朝廷的重用。林逋是一位拥有凛然正气又精神独立的人,他拒绝谄媚朝廷。尤其是中央对契丹的政策冰火两重天,这让林逋大失所望。一腔热血无处抛洒,他灰心丧气地离开曹州府,挥笔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诗怀动叹嗟,驴立帽阴斜。
雨泺生新硷,茅丛夹旧槎。
午烟昏独店,冈路透谁家。
几日江南兴,扁舟泊岸沙。
——林逋《出曹州》
这首诗充满了对时局的失望和愤慨,和来时的心情截然不同。林和靖感到眼前一切都是昏暗迷茫的,天上淫雨霏霏,地下泥泞不堪,山岗上崎岖不平的小道不知通向何方。于是林和靖下定决心要放弃污浊不堪的世俗生活,彻底归隐山林,他要在江南寻找一片净土,在那里“扁舟泊岸沙”,也就是要过一种远离世俗的隐居生活。
明 陈洪绶 林和靖像
钱塘之胜在西湖,西湖之奇在孤山。今天的西湖孤山已是一个市声繁华的风景胜地,但在北宋时期,孤山还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这里远离市区,人迹罕至,所以林和靖就决定在孤山隐居。他在这里种梅、栽竹、养鹤、打鱼,劳作的空余时间,专注于书画诗词创作,林逋“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所以人称“梅妻鹤子”。他二十年不入城市,远离人间烟火,他的诗词也越来越清奇俊雅,最为代表的诗歌就是以下这首:
众芳摇落独暄妍,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金樽。
——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一株山乡小园中的梅花,赞美她在众芳摇落、百花凋谢的寒冬,独自傲然开放,占尽春光。尤其是颔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把梅花的高洁典雅描写得淋漓尽致,这句诗也被誉为咏梅的千古绝唱。南宋诗人王十朋盘点古今吟诵梅花的诗人,认为林和靖的咏梅诗已是“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古今无诗才”。也是从林和靖开始,“暗香”“疏影”就成了梅花的代称。
北宋时期,林和靖的人格修为、诗词文章都达到了超凡脱俗的程度,在当时就被人们广泛赞誉,成为那个时期的超级网红。比如,和他生活在同时代的著名诗人梅尧臣就认为,读林和靖的诗歌能够“令人忘百事”,就是说读了他的诗词,人世间的烦恼忧愁全部忘记了,能达到“一诗解百愁”的效果。
一代名臣范仲淹也是林和靖的粉丝,十分钦慕他的风骨人品。范仲淹评价林和靖“风俗因君厚,文章到老醇”,还曾多次到孤山拜访,由衷地称赞他为“山中宰相”。
天圣六年(1028年),六十二岁的林和靖在孤山离世。去世之前,林和靖给自己修好了生圹,还坦然地写下了一首遗诗:
湖上青山对结庐,
坟头秋色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
犹喜曾无封禅书。
——林逋《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
这首诗开头两句描写了坟墓四周的景色。第三句“茂陵他日求遗稿”说的是汉朝司马相如的一个典故。当时司马相如住在茂陵,去世之前,他专门写了一篇《封禅书》交给汉武帝。司马相如在文中叙述了传说中的七十二位国君封禅泰山的事迹,建议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更应该去泰山举行封禅,司马相如也因为《封禅书》而享尽哀荣。林和靖借助这个典故表示自己和司马相如不同,不会留下《封禅书》以讨好朝廷。借此来讽刺宋真宗和奸臣王钦若欺骗天下的“封禅”行为,以表明此生追求品行高洁,绝不与阿谀奉承之辈同流合污。
林逋一生不求闻达,带着一身梅香飘然而逝,只留下了满山的傲骨红梅和两只孤苦伶仃的仙鹤在坟前哀鸣。
据明末张岱《西湖梦寻》一书记载,林和靖墓在南宋的时候曾遭到破坏。据说南宋灭亡之后,有盗墓贼认为林逋是大名士,去世后又得到宋仁宗的皇封,墓里面肯定埋藏了不少金银珠宝。就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盗掘了林逋墓。没想到,墓里面陪葬的只有一块他生前常用的端砚和一支玉簪,再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了。
民族英雄林则徐仰慕林和靖独立清高、淡泊名利的品格,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林则徐在杭州做官,看到林和靖墓破败不堪,就出资重修墓园,亲笔题写了“林和靖先生之墓”,不仅补栽了三百六十棵梅树,而且还买来两只仙鹤豢养在林和靖墓前。
杭州民众为了感念他们为开发西湖、孤山做出的巨大贡献,就专门在苏堤之上为白居易、林和靖和苏东坡修祠堂永远纪念。这可是古代百姓对待清官高士的最高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