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华学校研究院读书,并在北京师范大学预科兼职,讲授“国文讲读”“习作”等课程,学生相熟者有靳德峻(极苍)。
1 月,《释工》刊于《学衡》第 49 期(后收录于《文字音韵学论丛》时改名《释工玉同字》)。关于《淮南子·道应训》“玄玉百工”训释,东汉高诱注:“二玉为一工。”清代学者段玉裁认为“工与珏双声,百工及百珏”,朱骏声疑“珏”是“全”之误。先生认为三者皆有失,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他通过考察甲骨文“豊”“巫”、金文“全”、《说文》“靈”“仝”等字及其偏旁写法,证明“工”“珏”“玉”实为一字,不过是“笔势时见增省”而已。
1 月 7 日上午,研究院开教授会议,“拟遵照校务会议之办法,并将旧有中国文学之指导范围删去,专作高深窄小之研究”。当日下午,吴宓召先生与王庸来,《吴宓日记》当日载:
下午,召王庸、刘盼遂来,以校务及教务会议之决案告之。
此后关于研究院的存废、学位、毕业证书等问题,研究院学生与校方多次交涉。先生作为研究院学生会副干事,常代表同学与院方对话。
1 月 19 日上午,吴宓召先生来谈。《吴宓日记》当日载:
上午办公如恒。召刘盼遂来,以油印《意见书》示之。旋学生刘盼遂、程憬等四五人等来见,询对于研究院办法。彼学生之所注意者,不外学位毕业等。惟要求(一)勿改名为
国学
研究院,(二)聘请教授须得学生同意,则殊使宓为难。上厄于强有力者,中不合于教授,下沮于学生。宓虽欲不辞职,得乎?
1 月 20 日上午,研究院学生与吴宓就校务会议通过之议案对话,吴宓感觉自己构想的研究院发展规划得不到认可,且管理工作不易,有意辞职。《吴宓日记》当日载:
10—12 研究院学生聚集教室中。宓往谈话。宓但详细报告两次校务会议通过之案,及历次教授会之所讨论决定者,而不略加批评,亦不露宓一己之意见。学生复质问宓若干事,宓一一答之。彼学生之所志非高,又多赞成专题研究。固无操纵或利用之心,即管理应付若辈,亦殊不易,益使宓决然有去志矣。
第二天,吴宓即上校长函,申请辞去研究院主任之职,但经校长曹云祥挽留,暂未卸任。
1 月 25 日下午,先生和王庸作为学生代表,向吴宓提出若干意见。《吴宓日记》当日载:
下午,研究院学生公函至,要求二事:(一)普通演讲,下学期即改为选修(意在避免赵元任之功课)。(二)确定研究院毕业资格,可入大学院,并可考留美。
2—3,刘盼遂、王庸来,谓除公函所要求二事外,并代表学生口头要求毕业文凭上用“清华学校
大学
研究院”字样。此为全体开会通过者云云。宓当晓以
大学
二字不能加用之种种理由。但谓毕业文凭中之文字,可俟从长审议云。
1 月 26 日上午 10 至 11 时,研究院开教授会议,经决定,“普通演讲下学期仍为必修”。吴宓又让卫士生拟稿,对于学生公函要求的第二事——确定清华研究院毕业资格可入大学院并可考留美,“圆通敷衍,浑括承认,而绝不负责。盖今之学生,喜人以狙公之术对之。苟以诚意相待,直言相告,则怒而为仇矣”。当日下午吴宓召先生与王庸来,告教授会议决议。《吴宓日记》当日载:
3—4 召刘盼遂、王庸来,告以教授会议结果,刘谓愿上赵元任课者只有二三人,下学期仍定为必修,恐有不堪之结果云云。
编者按:当时研究院第一期学员多不愿上赵元任之普通演讲课,先生亦如此。部分学员亦对赵元任有微词,如陈守寔《学术日录》“民国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条:“是晚戴君幼和、姚君达人来,为先师王静安先生募捐在清华建筑纪念坊事。梁师已认捐五百元。豫订研究院教授各捐其月薪之半,同学已任事在外者每人二十元。建坊估计大约需费二千元,以奖金五百元亦拨充此费。刻期在王师自沈日告成。教授中唯赵元任不肯出,此人无学问而滥竽院中,且时时有不满意同学处,亦一怪人也。吾常(编者按:赵元任籍贯常州,陈守寔亦常州人)在清代多学人,近乃萧索,余此无聊虎贲,倘亦运会之转变乎?为之一叹。”
1 月 29 日下午,研究院在工字厅开第五次茶话会。《吴宓日记》当日载:
下午 4—6 开研究院第五次茶话会于工字厅,纯为年终俱乐。学生多人唱歌、奏乐、说笑话、述故事等。王国维先生背诵八股文一篇,宓亦诵辛词一首,以同助兴。欢欣而散。征之近事,研究院诸生殊幼稚也。
2 月 5 日(乙丑十二月二十三日),撰成《春秋名字解诂补正》一文。据前序,该文历时五年而成。以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五体六例”为基础,征引文献,考证《春秋》人物名、字关系共二十九条。
2 月 6 日(乙丑腊月廿四),撰成《甲骨中殷商庙制征》一文。此文先生曾两次修改,以新出土甲骨中数十条卜辞为主要例证,以《逸周书·世俘解》为旁证,从祭法、名号两方面进行考察,认为“殷人六庙之主,为上甲微、报乙、报丙、报丁及示壬、示癸也。庙为太乙所立,后王因而不毁。故殷人为六庙制”。文成后,先生以之请教其师王国维,王国维评价说:“就名号考殷制,亦可存一说。”
2 月 12 日夜(乙丑岁除之夜),撰成《尔雅草木鸟兽虫鱼释例补》一文。该文以王国维《尔雅草木鸟兽虫鱼释例》为基础,“补书中所云未详者若干事;补例中举而未尽者若干事;于本书之外别自补例者三:曰变音例,曰长言例,曰合音例”,并“博稽群籍,加以补疏”。
2月 13 日(丙寅新正),与吴其昌同赴王国维家拜年。王国维问可有家书,最近读何书等。又往梁启超家拜年,为其“闭户诵经,自强不息”之精神所折服。先生后在《梁任公先生传》一文中记述此事并颇发感慨:
丙寅新正,与同门吴其昌诣北苑,为先生贺岁。入见先生独据案高吟,墙内洒如也。予因叹年事德业如先生,于学问似可小愒,而乃闭户精诵,自强不息。吾侪少年乃日颓放靡漫,若无可消遣者,何哉?每侍坐时,教以著述事功,动期效于数十年外,其意若定有一二百岁寿者,从不见有侘傺怅惘之色、唶嚄匆衮之音,盖先生从事孔、老、孟、荀、阳明、白沙之学终其身,涵养深,挟持大,愿力弘,以苍生为己任,以斯文为己任,孳孳焉惟为日之不足,又何暇忧老至愁日永哉?先生少年有别号曰“少年中国之少年”,呜呼!此即先生之自谥欤?吾侪少年,应如何闻风而兴起孟晋者哉!
2 月(丙寅正月),撰成《淮南子许注汉语疏》一文。该文对《淮南子》许慎注中 9 篇 14 条原文的汉代语词进行了疏正。
2 月,与吴其昌、汪吟龙、闻惕、高亨、杜钢百、余戴海共七人,以“发皇学术、整理国故”为宗旨,正式创办实学社,准备编发《实学》杂志。3 月 5 日出版的《清华周刊》有专门报道:
研究院同学刘盻遂、汪吟龙、闻惕、吴其昌等,近组织一实学社,专以潜研实学为宗旨;并将其研究成绩所得,发行《实学》杂志。闻第一期即将出版,内有刘盻遂《春秋名字解诂补正》、杜钢百《中庸伪书考》、闻惕《尔雅释例匡谬》、高亨《韩非子集解补正》、余戴海《荀子字义疏证》、吴其昌《两宋历朔天文学考》、汪吟龙《答章太炎论文中子书》《圆明园赋》等,亦可见其内容之一斑,想同学亦当乐闻此举也。
实学社又确定成员分工:先生任编辑,汪吟龙为经理,吴其昌为文书,杜钢百任交际,闻惕和余戴海任发行,高亨任会计。
《实学》杂志创办之初极为艰难,虽举着“清华大学研究院实学社”的旗号,但因之前清华研究院教授会议已经议定不办杂志,所以未获院方支持,资金匮乏。吴其昌《汪吟龙小传》中曾道《实学》办刊之初的艰苦:
昔与君(指汪吟龙)共创《实学》时,皆奇穷,各典贷倾囊付梓人。君掷资尤厚,益如洗,上京至不能买车,则与盼遂、惕生等四人步而入。入夜,辗转无可投宿者,君率余及惕生深昏叩桐城邑馆,求一户,三人者拳
而聚宿之。将晓,三人者各解囊,得铜币合二十二。去至城根下买煨芋,背立无人处啖之,甘如醴,相视而笑。
2 月中下旬,研究院同学会第一学期职员先生、王庸、吴其昌、杨筠如四人任期结束。研究院同学会选出新职员:正干事杜钢百、副干事谢星朗、书记汪吟龙、会计闻惕。
2 月中旬,梁启超因肾病住院。当月 19 日,梁启超在病中给研究院同学写了一封信,勉励学生专心治学。当月 25 日出版的《京报》《顺天时报》等报纸曾刊登《梁任公卧病于德国医院》一文,并附梁氏致清华研究院同学函,原函内容如下:
同学诸君公鉴:
吾顷卧病德国医院。生平住医院,此其第一次耳。吾蓄病已七八阅月,玩忽不治,以致狼狈,实自取也。医者顷尚不能确指病源,恐住院尚淹时日,或须用手术,则须休养更久也。窃所耿耿者,半年以来,除讲演外,对于诸君学业,直接指导,殊未尽责。方思下半年力图补过,今复抱病,恐一两月间,不能有所尽力,歉仄何可言!
吾院性质,什九皆恃自动,师长所能补助者,惟在启发兴味,与商榷方法耳。此两月间公开讲演时间,计当益少,诸君亦正可利用之,以精治所业。诸君皆年长能自治,谅必不肯虚掷分寸光阴也。诸君各人所处环境(如家庭关系、生计状况及从前经历等),及将来择业立身志向所在,前此尚未有机会相与咨询,最好能各以一书相告语,俾得周察,以为匡助辅仁之资。休暇入城时,亦不妨过院相访,虽不能剧谈,或坐听高论,亦于病躯有补也。
手此。敬问学益不尽。
启超。十九日
此后数日,社会各界人士及先生等研究院同学纷纷前往探病。
2 月 28 日,当天出版的北京《益世报》《新中华报》等报刊发报道,介绍梁启超住院情况:
梁启超自德国医院致清华研究院学生一函,在各报发表后,连日梁氏之友人及学生等前往医院探视者甚众。但梁氏之病,因现经医生检查,由于微血管破裂,谓宜静养数星期,严戒其言语动作,故自昨日起,已一概谢绝往访之来宾云。
3 月 13 日,清华校长曹云祥和吴宓先后探望梁启超,并将研究院近日情况告知。梁启超当日又给研究院同学写了一封公开信,并交人带回研究院,经先生之手传示诸同学,信中再次对研究院同学近日运动进行劝诫,全文如下:
同学诸君传观:
贱恙经协和诊断,绝非险症,不过一赘疣大如樱桃,生右肾中,肾已半溃,但一割去便无事。顷已定星期二砉然奏刀,再卧养十数日,便复与诸君相见矣。
今日曹校长、吴雨僧先生先后过访,各事一切已悉。曹校长以决意维持本院,诸君所虑,当可冰释矣。委员会所拟,本属一草案,将来讨论余地正多,不劳汲汲也。
昨舍侄廷灿来言,诸君对雨僧先生有激烈举措,吾深所不取,(雨僧已决然辞职,吾虽挽留,意不可回。且闻校长亦已批准。事已过去,不必再说。但此数月内院中行政,负责无人,稍感不便耳。)雨僧人格,亟可尊重。诸君不能了解,甚可惜也。
风潮易发难收,光阴一掷不复。愿诸君立停一切运动,专心精理旧业。两旬以后,相与观摩。
三月 日 启超(旁注:病中不记岁月矣。)协和病榻上
编者按:此信原件当时由先生收藏,后归先生之弟刘铭恕。刘铭恕在《梁启超先生的一封信》一文中将原信内容公开,并记道:
上梁启超先生信一封,旧为家兄盼遂所藏,不知何时归于予。此信虽未涉及到学术问题,但亦一学林之佳话,并藉以可见老一辈人物之嘉言懿行。
3 月 15 日(丙寅花朝),撰成《跋唐人写韵书二残笺》一文。此二残笺出自日本大谷光瑞所刊行的《西域考古图谱》,王国维曾在《韵学余说》中收录,订为“唐长孙讷言笺注之陆法言《切韵》”,先生在跋中则认为“此二断片殆为陆法言《切韵》原书”。
3 月 16 日,吴宓正式辞去研究院主任一职。《吴宓日记》当日载:
次晨复面谒校长,请(一)明令免职。(二)减支教授薪金。并拟就布告底稿,校长照准。……自是宓遂不再赴研究院办公室矣。
编者按:吴宓从担任研究院筹备主任、正式就任研究院主任到辞职,历一年有余。其辞职之原因,盖其本人对研究院之发展构想与校方、研究院部分教授及学生都有冲突,难以调和。关于吴宓对清华学校研究院之贡献及辞职经过,当今学人多有研究,不再赘述。此只略述吴宓与先生之关系:吴宓辞职前,先生虽多次代表研究院同学与其交涉,不过为同学争取利益而已,从无攻击吴宓之文。吴宓辞职后,先生亦常拜访吴宓,与吴宓之关系亦融洽,故此后《吴宓日记》亦多有先生来访之记录,吴宓主编之《学衡》《大公报·文学副刊》亦曾多次刊发先生诗文。吴宓亦爱先生之才,曾在其他场合对先生颇多赞誉,见本谱下文。吴宓辞职后,研究院主任暂由校长曹云祥兼理,后由教务长梅贻琦兼管。
3 月 18 日,与吴其昌、王庸等清华研究院同学多人参加北京学生、市民举行的“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到段祺瑞执政府(今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 3 号院)门前请愿。游行队伍遭军警开枪射击,当场死亡 47 人,伤 200 余人,是为“三一八”惨案。参加请愿的清华研究院同学侥幸未受伤。
3 月 19 日,《清华周刊》第 25 卷第 4 号(即第 371 期)刊出。该期重点发布校内各方面对清华改组以及研究院裁撤问题的见解。大学部学生张锐的《直截了当斩草除根的取消研究院》、研究院学生孔德的《为研究院名义存废问题敬告学校教职员先生》、吴宓的《研究院发展计划意见书》、梁启超对吴宓《意见书》的回复以及以“研究院同学会全体”名义而作的《否认清华改组委员会破坏研究院宣言》等皆刊登。吴其昌在吴宓《研究院发展计划意见书》后以按语形式记道:“此次研究院风潮发生之近因,实由于‘清华改组委员会’之改组草案,突然欲将研究院取消所致也。”
道出数月来研究院风波的起因。
3 月 30 日,北京《社会日报》刊登专文,预告清华学校研究院实学社所办《实学》杂志创刊。全文如下:
北京清华学校,自去年创办大学研究院,瞬将一载。所聘导师,如王国维、梁启超等,均为当代魁儒。所招之研究生,亦多海内成学之士。研究成绩,久为国人所属望。现闻该院学生组织之实学社,发生半月刊,定名“实学”,将于四月一日出版云。
4 月,《实学》杂志创刊号出版。梁启超题刊名,校长曹云祥题七律四首。刊前有《本刊启事》(传为先生所作)和《发刊词》(传为吴其昌所作)。《本刊启事》对该刊办刊宗旨、栏目、出版周期等进行了说明:
一、本刊由清华大学研究院实学社创办。篇章概由作者负责。
二、本刊为发皇学术、整理国故起见,海内之士与本刊趣旨相同者,锡以弘著,深所忻愿。
三、本刊暂分特载、专著、文苑三栏,以后审察稿件,随时增补。
四、本刊创办伊始,筹画未周,所冀硕彦魁儒,南
时锡,庶学术日光,人文蔚起,匪独本刊之幸也。
本刊稿件过繁,印刷稍迟,兹增多卷帙,改为月刊。
该期特载为王国维的《黑鞑事略跋》。实学社七人皆有专著刊出,先生专著为《春秋名字解诂补正》。文苑有汪吟龙、闻惕、余戴海、陈曾寿、高亨等人诗文。刊末附“价目表”:“每月一册,大洋二角;半年六册,大洋一元一角;全年十二册,大洋二元。”
春,作《清华园春日》诗。诗曰:
十载淮南蹙负戈,韶华其奈早春何。
溪光酿出鸭头绿,人意慵于鷮尾罗。
底事乳莺鸣溜历,谁家红树舞婆娑。
平生久惯怀孤愤,未抵开正一夕多。
编者按:末句“平生久惯怀孤愤,未抵开正一夕多”不解为何事。首句“十载淮南”,应是虚指。此诗必然作于先生读书清华时,今暂系此处,待日后考证。
4 月,《庄子天下篇校释》《反切不始于孙叔然辨证》二文刊于《清华周刊·十五周年纪念增刊》。《庄子天下篇校释》一文,对《天下篇》中 19 条原文进行校勘、注释。先生在此文中并不拘泥于成说,对章太炎、梁启超及《庄子》古注的一些训释提出了不同意见。《反切不始于孙叔然辨证》一文,认为反切并非从孙炎起始,并胪列“周秦派”“东汉派”两派观点,考证“反语之原,实在汉辙之东”,而“孙氏所以独得创反语之名者”,“亦以炎能奏整齐画一之效也”。此文发表后,得到了王国维的表扬。
4 月,为《实学》杂志事,曾拜访在京的河南同乡学者秦树声(宥衡)先生。因秦家有客来访,未及深谈。归后,于当月 30 日(丙寅三月十九日)致秦氏书信一通,此即后来发表的《上秦宥衡先生书》,叙述个人求学经历,并邀请秦氏来清华一游。
编者按:在此书信中先生曾提及“数年前,曾发愤放《陈留耆旧》《华阳士女》之例,先编成《光州先贤传》若干卷”,疑此后发表的《中州民国四先生传略》一文即是其中零篇。又息县刘家与固始秦家有通家之谊,先生在《秦宥衡先生诔》中曾言“予与先生,夙辱通家”,但不知渊源,待考。
4 月 12 日(丙寅三月朔),初撰《跋王贯山〈说文部首表〉》一文。
编者按:王筠《说文部首表》稿本曾藏先生处,今不知去向。
4 月 25 日(丙寅三月十四日)撰成《荀子正名篇札记》一文,并刊于当月 30 日出版的《清华周刊》“特载”。该文是先生读《荀子·正名篇》的心得,主要对“异形离心交喻,异物名实玄纽”“说故喜怒哀乐爱恶欲以心异”“所受乎天之一欲,制于所受乎心之多,固难类所受乎天也”“凡人之取也……离道而内自择,则不知祸福之所托”四条进行解说。
该期《清华周刊》《新闻·学生团体方面》栏目亦对《实学》第 2 期内容进行预告,并称:“为优待本校同学起见,只减收半价一毛云。”
5 月,《实学》杂志第 2 期出版。王国维题刊名,江瀚、梁启超各有题词。江瀚之题词为七绝二首,梁启超则在病中录旧诗以赠之。该期出版前,先生曾将《实学》第 1 期邮寄给他在山西大学的老师江瀚,请其题词赠文,其后先生又往江宅谒见。先生曾在《百鹤楼读书札记》中追记此事曰:
长汀石翁江先生,硕学耆德,曾执吾乡藩条。辛、壬之际,先生游太原,盼遂尝从之学问。丙寅春,盼遂在京鸠友人刊《实学》杂志,邮寄求正,方意谓先生并名字不复省记,乃先生遽来诗奖之,有“清华此日多英俊,却喜刘
是故人”之句。及进谒,又赠以近刻著书五种,命以校字。
江瀚所题二诗如下:
儒术中原久失真,一编入手见精神。
清华此日多英俊,却喜刘
是故人。
谓刘盼遂
。
有清考据共争先,创始功偏薄宋贤。《 易》辑郑注 ,《 诗》采三家,皆擘 于王伯厚,言古韵者亦自吴才老始也 。
门户不分公理出,云薶消尽日中天。
该期特载为江瀚的《诗经集说自序》、王国维的《圣武亲征录校注序》和梁启超的《古诗十九首之研究》(梁文开篇“右二十首,除最末一首外,皆见《文选》”句后有先生按语曰:“盼遂谨按:梁师原书迻写十九首全文,第二十首为《玉台新咏》所录枚乘古诗《兰若生春阳》一首也。今以本刊篇卷迫促,未能备录。”)。实学社成员皆有专著发表。先生此期专著为《尔雅草木鸟兽虫鱼释例补》,另诗《中原一首赠张皑》。
编者按:据该期杂志附录,实学社成员已明显注意经营销售,“本社职员表”内交际一职已增加研究院同学王镜第。除清华园内外,又在上海、安庆、开封、武昌及北京城内 9 个书社增加“寄售处”,并在上海等地报刊刊发广告。
5 月 8 日出版的《申报》即刊有《实学》软文广告一篇:
北京清华大学研究院学生所组织之“实学社”,发行《实学》月刊,第一期已于四月出版,兹闻第二期即于日内出版,兹志其要目如下:题字(王国维)、题词(江瀚、梁启超),《诗经集说自序》(江瀚)、《圣武亲征录施注序》(王国维)、《古诗十九首之研究》(梁启超)、《毛诗郑笺汉制考》(闻惕)、《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读》(刘盼遂)、《名原复音广证》(杜钢伯)、《连绵语根说略》(高亨)、《荀子诗说》(余戴海)、《三统历简谱》(吴其昌)、《西汉赋注》(汪吟龙)、《篆势赋》(汪吟龙)、诗词各若干首。该刊月出一册,定价二角,北京东安市场、劝业场、青云阁、琉璃厂各大书店暨各大学号房,均有出售。上海棋盘街光华书店、武昌察院坡尚德书局、安庆大德堂、各省各大学号房,均有代售。留心国学者,允宜人手一编也。
另一方面,为补助实学社经费,先生、汪吟龙、闻惕、吴其昌、王镜第又代人刻石作文,代订名人作品。自该期起在《实学》杂志上登载润例如下:
文 碑铭一百元;传状八十元;寿序八十元;征启、题跋五十元;杂文、短篇另议;骈文、韵语倍直。
字 榜书三尺十元;条幅四尺四元,加一尺加二元;楹联、堂幅倍润;屏幅照加;纨、折扇每面二元;册页、手卷每尺二元;钟鼎篆籀倍润。
刻石 汉尺方寸以内、三分以上每字二元;过大过小另议;碑刻另议;劣石不刻。
收件处:北京清华园邮局转交。北京西京畿道三十四号闻惕生。
北京西城新帘子胡同斋堂煤矿办公处汪衣云。北京各南纸店。
上海有美堂代收转交汪吟龙;法界白来泥蒙马浪路一九一号盛公奭代收。
武昌华中大学邱峙生代收。开封中州大学张翼之代收。
汉口张美之巷磨子桥二十三号李受多
代收。南京东南大学王致敬代收。
杭州江干洋泮桥浙东木业公所詹允明代收。
柯劭忞 马其昶 江 瀚 王树枏 夏震武
罗振玉 章太炎 唐文治 梁启超 吴士鉴 代订
曹元弼 黄 侃 吴闿生 王国维 陈曾寿
《实学》前两期出版后,梁启超、王国维对学生办刊的态度有所转变,并先后给予资助。
5 月 21 日出版的《清华周刊》报道:
研究院同学所办《实学》月刊,已出两期,颇为国内学者所赞许。最近并由梁任公先生捐赠大洋伍十元,以资提倡,亦可见梁先生之热心学术矣。
6 月 11 日出版的《清华周刊》报道:
研究院同学所办《实学》月刊,颇蒙国内学者赞许。兹闻王静安先生捐助该社大洋二十元,藉资提倡云。
5 月底,实学社致信《东方文化》主编唐大圆。《东方文化》杂志当年第 2 期有载:
敬启者,比奉手书,敬悉一是。尊辑《东方文化》,具大知识,发弘誓愿,取精用弘,诚兹世之接引者。幸甚幸甚。敝刊第一期补寄一份乞教,第三期出版在即,亦当寄奉。并希时加指示为荷。
专此,即颂
著安。
清华研究院实学社谨启
5 月 31 日下午,和研究院同学一道,到松坡图书馆参加张君劢演讲及座谈会,梁启超、张君劢、吴宓等出席。吴其昌、周传儒《梁先生北海谈话记》记此事曰:
先生(按:指梁启超)每于暑期将近时,约同学诸君作北海之游,俯仰咏啸于快雪浴兰之堂,亦往往邀名师讲学其间。去年夏,宝山张君劢先生因事来京,为诸同学讲宋贤名理,盖穆然有鹅湖、鹿洞之遗风焉。
《吴宓日记》当日载此事:
三时,宓独赴北海松坡图书馆赴梁任公招茶会。席间,梁请张君劢(嘉森)为研究院学生演讲。又请宓演讲,对宓颇加奖饰之词。宓述道德二元之说。四时,参观松坡图书馆内部,并照像(存)。葛丽英女士来,宓介之见任公,约期再谈,宓为翻译。
五时散。宓偕研究生赵邦彦、黄淬伯等回校。
先生晚年尝对人说起此次座谈会,尤佩服梁启超以带病之躯,为张君劢逐一介绍清华同学时,名字、籍贯、所作专题等无一讹谬,记忆力惊人。会后梁启超、张君劢、吴宓与研究院学生合影留念。
编者按:此照片为目前已知清华学校研究院第一期学员最早合影。至今犹存者,有冯永轩先生之子冯天瑜教授所藏一张。
6 月,《实学》杂志第 3 期出版。该期由姚华题刊名,黎元洪、颜惠庆题词。特载为梁启超的《〈汉志诸子略〉各书存佚真伪表》、王国维的《长春真人西游记注序》、姚华的《钞带清轩遗稿跋》和吴闿生的《与李佑周进士论〈左传〉书》。实学社诸人皆有专著或诗文发表。先生该期发表的专著为《春秋名字解诂补正》(续第一期),文为《上秦宥衡先生书》,另为梁启超《〈汉志诸子略〉各书存佚真伪表》一文作跋,附于当期梁文后(后与梁文一同收录于《古史辨》第4 册)。
另据该期《经理部启事》:“本刊第一期早已售尽,因续购者多,特行再版发售,预约一千本,实价大洋一角,寄费加一,六月底截止,七月出书。”知《实学》出版后颇受读者欢迎,所以对第一期进行了再版。
该期出版后,实学社亦继续扩大宣传推广工作,并与友社合作。研究院另一学生社团弘毅学会主办之《弘毅》杂志自本月出版的第 2期起,每期皆刊登《实学》广告。7 月 8 日出版的上海《新闻报》也刊发实学社广告:
内有梁启超、王国维、姚华、吴闿生、刘盼遂、闻惕、汪吟龙、吴其昌、高亨、余戴海、杜钢百、王镜第诸人作品。每期价洋二角,全年二元。代售处:北京各书局,上海光华书局、有美堂,武昌时中书社。总经理处:北京新帘子胡同四十六号汪吟龙。
6 月 4 日,在清华学校评议会上,清华出版委员会报告:承认《实学》月刊、《弘毅》月刊有给予津贴之价值。
但其后未见校方有实际资金支持。
6 月 21 日,清华学校研究院举行教务会议,评定第一期学生成绩。先生等 16 人因成绩较优获得奖学金 100 元。孙敦恒《清华国学研究院史话》记述道:
6 月 21 日,国学研究院举行教务会议,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和李济出席,梅贻琦主持会议,评定了本届学生成绩,29 名学生皆准予毕业,并决议给予成绩较为优良者杨筠如、余永梁、程憬、吴其昌、刘盼遂、周传儒、王庸、徐中舒、方壮猷、高亨、王镜第、刘纪泽、何士骥、姚名达、蒋传官、孔德等 16 人奖学金每人 100 元。
先生当年毕业成绩为甲五,毕业论文为《说文汉语疏》和《百鹤楼丛稿》
。其中《说文汉语疏》一文共 22500 多字,胪举《说文》中所载汉代语词 230 多条,并加以疏证。
编者按:《百鹤楼丛稿》今不知具体收录何种文章,盖上年至本年所作之《唐写本世说新书跋尾》《释工》《庄子天下篇校释》《反切不始于孙叔然辨证》诸文。
6 月 25 日,研究院举行第一期学生毕业典礼。据孙敦恒《清华国学研究院史话》,先生等十五人申请继续留校研究一年,后实际到校注册继续研究者有先生、周传儒、姚名达、吴其昌、何士骥、赵邦彦、黄淬伯等七人。
7 月,《实学》杂志第 4 期出版。该期刊名由复园(谢凤荪)题写,姚孟振、唐大圆、谷钟秀、汪大燮、姚华 5 人题词。该期特载为梁启超的《先秦学术年表》、吴闿生的《与李右周进士论〈左传〉书》(续第 3 期)、胡远浚的《庄子齐物论注》,实学社成员闻惕、王镜第、高亨、汪吟龙、吴其昌及先生 6 人有专著发表。先生的专著为《广韵序录校笺》、文《与李冠千书》、诗《甲子杂咏(抄五首)》。该期文苑的作者除实学社成员外,还有吴闿生、陈邦炜、唐大圆、陈曾寿、邱宗鼎、姚孟振、唐尔炽等人。
暑假期间,先生返乡,离家已一年矣。《清华周刊》第 383 期载先生暑假通信地址为“河南息县踅集”
。
编者按:今见民国高校通信录所记先生家乡通信处,多用“踅集”而非刘套楼,因刘套楼当时相对偏远,并无邮局,取送书信皆需到淮河对岸踅集(即踅子集,今属潢川县)办理。据《淮滨县志(1951—1983)》“邮政”条:“1917 年,息县设三等邮局,乌龙集设邮政代办所。邮路由光州(潢川)发步行班,经临河、淮凤集、长陵集、踅子集、方集、乌龙集、往流集至三河尖。1935 年,邮路改由息县发步行班,经临河、长陵集、踅子集、张庄、乌龙集、谷堆集到往流集。1940 年,邮路仍由息县发步行班,经乌龙集至三河尖。班期往返七至九天,每班仅有平信数十封,挂号信很少。乌龙集每逢集日,将来信放在邮政代办所门前篾箩内,任人挑拿、捎带。去农村送信,收信人要给钱管饭。”
7 月 8 日,陈寅恪正式到研究院报到任职。《吴宓日记》当日载:
十时半,至新宾旅馆,与陈寅恪合乘汽车回校。抵校,进午餐。陈君即住西客厅。
下午,陪导陈君至研究院游观。又至赵元任宅中叙谈。……
晚九时,陪导陈君访王国维先生。
8 月,《实学》杂志第 5 期出版。该期由黄侃篆书题刊名,特载为王树枏的《尔雅说诗》、胡远浚的《庄子齐物论注》(续第 4 期)、江瀚的《与郭允叔论〈灵峰集〉书》。先生的专著为《广韵序录校笺》(续第 4 期),文为《鄦王刘厉学叙齿引》。实学社其他成员闻惕、汪吟龙、吴其昌亦有专著发表。文苑的作者除实学社成员外,还有姚孟振、胡朝宗、吴闿生、江瀚、黄节、陈曾寿、唐大圆、陈邦炜、范任等。
先生在《实学》第 4、第 5 两期发表的《广韵序录校笺》一文校勘、笺正《广韵序录》原文 27 条,采用其师王国维的方法,较为充分地参照了敦煌本、元本等诸本《广韵》,并利用了《日本见在书目》《倭名类聚钞》等当时国内新见文献,对异文、所涉人物做了比照、校勘和分析。附敦煌本《切韵》陆法言、长孙讷言序和式古堂本孙愐《唐韵》第一序,以供学人参镜。
编者按:《实学》第 5 期出版前,研究院第一期学生已经毕业,实学社成员除先生与吴其昌二人继续在校就读、汪吟龙留在北京工作外,其余几人皆奔赴外地谋职,从此天各一方。在实学社和《实学》杂志整个创建和经营当中,汪吟龙是核心成员,且最善经营,故该期“特别启事”注明:“自本期起,凡与本社往来订阅一切函件,请寄北京新帘子胡同四十六号汪衣云收。”先生和吴其昌在校内负责编辑工作。实际上,因实学社成员多离校,杂志编印和发行很难如以往一样顺利,衰势已难以避免。此后之《实学》,也未能如先前计划按月出版。故汪吟龙本年冬与章士钊书云:“吟龙痛吾道之不行,惧斯文之将丧,爰鸠同志,创刊《实学》,类多考订词章之流,专与近代时髦学者背驰。而一二老宿如柯凤荪、王晋卿、马通伯、江叔海诸君子,颇能交口称誉。暑期曾遣同志,持刊就正于章太炎及陈伯严、唐蔚芝诸先生,亦蒙赞许,私心稍慰。比以他事出京,刊务几辍。现方由友人编印,第六期尚未印就。”
秋,应开封河南中州大学之邀,兼任该校国文系教授。赴开封前,吴其昌集唐人孟浩然诗句成《衲孟襄阳送别刘大赴任教授》一首以送行。诗曰:
高论莫能酬,《 梅道士水亭》 。巴歌和者稀。《 泛湘归越》 。
欲寻华顶去,《 寻天台山作》 。惜与故人违。《 留别王维》 。
笑语同今夕,《 临渔遇张十一》 。芳声闻帝畿。《 闻裴传御除豫州司户》 。
坐看霞色晚,《
舟中晚望》
。谁不羡鸿飞。《
归越作》
。
旋因战乱,在中州大学只兼职数月即离职,仍在清华专心求学。
9 月,研究院第二期开学。该期有谢国桢、刘节等新生 29 人,加上先生等上期继续留校学习研究者 7 人,共计 36 人。
据《研究院纪事》,第二期新录取的研究生名单如下:
谢国桢 刘 节 陆侃如 毕相辉 郑宗棨 陈守寔 高镜芹
谢念灰 王耘庄 陈邦炜 宋玉嘉 戴家祥 吴金鼎 司秋沄
王 力 全 哲 朱广福 颜虚心 龚澹明 冯国瑞 杨鸿烈
卫聚贤 徐继荣 管效先 黄 绶 姜寅清 陶国贤 侯 堮
朱芳圃
按入学成绩,研究院第一期第一名先生和第二期第一名谢国桢是河南人,第一期第二名吴其昌和第二期第二名刘节是浙江人,故清华园中有“河南出状元,浙江出榜眼”之语。据《研究院纪事》,先生本学年专修学科为小学,专题研究题目为古文字学
,导师依旧是王国维。
编者按:在第二期学员中,先生与谢国桢、刘节、陆侃如、侯堮、王力、冯国瑞、姜亮夫(即姜寅清)等友好。先生诗文中曾提及与上述七人的交往,而谢国桢、姜亮夫等人的回忆文章,亦对先生多有赞誉。如谢国桢言:“同学中余最钦佩相交深而能戒余者,同里有刘盼遂,江南则有王庸。”
姜亮夫 1955 年在杭州师范学院任教时曾对夏承焘说:“当时清华研究生真能领受静安金文甲骨学问者,惟刘盼遂、吴其昌诸人。盼遂今年已六十岁,治学甚笃实,《红楼梦》极熟。”
在研究院第二期里,王国维主要讲授“仪礼”和“《说文》练习”;梁启超主要讲授“儒家哲学”“历史研究法”;赵元任主要讲授“音韵练习”;陈寅恪主要讲授“西人之东方学之目录学”和“梵文—《金刚经》之研究”;李济主要讲授“普通人类学”“考古学”和“人体测验”;另聘请梁漱溟讲授“人心与人生”。
9 月 21 日(丙寅中秋),撰成《释九锡》一文。该文认为,《春秋说》、《礼纬含文嘉》宋均注、刘熙《释名·释宫室》、《汉书·王莽传》颜注等文献对“纳陛”的训释皆不当,实则“纳陛者,天子之礼。礼之以安为贵者也。纳者,引也,援也。古者天子堂高数仞,登陟为劳,故侍臣以玉瑗引其君以就便”
,并用甲骨文和罗振玉的释文作为证据。文末进一步考察说,纳陛之礼实际上在三代施行,至汉代废止,所以汉代人对“纳陛”不能确解。此文收录于《文字音韵学论丛》时改名为《释九锡中纳陛》。
9 月 25 日(丙寅八月十九日)。秦树声病卒,先生“临寝三哭”
,后作《秦宥衡先生诔》及《哭秦宥衡先生》一诗,诗曰:
春庭趋进几何时,芍药翻阶草带帷。
绝学能醒千古梦,壹谈足破十年思。
只欣老辈依秦近,何意天心夺世期。
桂酒椒浆今日荐,感知有泪上灵旗。
10 月,黄侃应吴承仕之邀到北师大任教。此后先生常往北师大旁听黄侃授课,向黄侃学习《文心雕龙》。
10 月 7 日,研究院举行第 4 次教务会议。据孙敦恒《清华国学研究院纪事》:
由梅贻琦主持,到会者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三教授。关于“实学社月刊”名义问题:梁启超提出,《实学》月刊不能为本院之代表出版品,且本院季刊即将出版尤易混淆。议决由办公室正式通知该社,如继续出版需取消“清华国学研究院”数字。
编者按:此举使《实学》杂志失去研究院代表刊物的身份,《实学》杂志之停刊此时已可以预见。然梁启超事先当已与先生等商议,故《国学论丛》创刊后,先生等实学社成员亦参与该刊编辑工作。
11 月,《实学》第 6 期刊出。刊名由陈三立题写。特载为王树枏的《尔雅说诗》(续五期)、马其昶的《抱润轩未刊稿》、黄侃的《切反编》和王国维的《西吴徐氏印谱序》。闻惕、吴其昌和先生各有专著发表。文苑除研究院同学作品外,还有江瀚、陈曾寿、黄节、唐大圆、汪荣宝、方守敦、吴闿生、姚孟振、范任等人的诗文。该期先生有专著《反切不始于孙叔然辨证》(编者按:较前刊于《清华周刊·十五周年纪念增刊》之文有增改)、《跋唐人写韵书二残笺》,文《秦宥衡先生诔》,诗《重九后一日正阳关驿旅题壁》,另王国维《西吴徐氏印谱序》后附有先生所作跋文。
此期正文前登有三“启事”:
本社暑期内同志散处各省,一时因战争关系不能来校。本社经理汪君吟龙复因事出京,故第六期出书较迟,无任抱歉,伏祈原谅!
本刊宗旨务在实事求是,泯除一切门户之见,不分汉宋朱陆今古文,凡海内玄儒大师有未刊稿件,或不朽伟著,愿付本刊发表者,本刊以责任所在,无任欢迎。海内同志有与本社旨趣相同者,亦深望时锡鸿文,敢布区区,伏维公鉴!
下期重要稿件除王晋卿先生、黄季刚先生有名著续登外,尚有唐蔚芝、梁任公、吴北江诸先生著作,并刘盼遂《世说新语校笺》、闻惕《〈庄子〉札记》、吴其昌《象形古义》、汪吟龙《文中子考信录》等,特此预告。
按:此三“启事”表明,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实学社成员仍尽力维持《实学》杂志的运营。
11 月 3 日(丙寅年九月二十八日),撰成《世说新语校笺序》。
12 月 8 日晚,黄侃应清华学校研究院弘毅学会之邀,到清华作题为《〈说文〉之形声字》的演讲,王国维、吴承仕、赵元任等人亦在座。《赵元任日记》本日载:
下午评议会。晚听黄侃讲《说文》形声字。
该演讲内容经先生笔录整理,刊于当月出版的清华学校弘毅学会总会《弘毅》杂志第 1 卷第 5 期。据先生所记,黄侃主要谈了两个问题:其一为形声字何以得声,黄氏举例证明:形声字之声母、声子,全属同音,且古声母亦有多音。又就声子之多音,可以知音母之多音,声母多音,所以多用。知声母多音,则于声子之多音无疑;于形声字之音读多异,又可见声母之多音。反复证之,甚易明也。其二为形声之声定有其义。吴承仕听罢后认为,黄氏之演讲“足发史皇之覆”。随后先生又致信黄侃,就自己对《说文》重文的两个思考向他请教:一是“篆文与重文之声皆属假借,而正字俄空焉耳,非其本无正字也,《说文》中断无无缘而得声者”;一是“疑叔重造《说文》,亦弟就当世通用者录入,其稍生僻者则附见,未暇详校其孳乳之后前、声义之正假也”,并举例为证。此信主要内容即后来发表的《上黄季刚师论重文中叚借书》(又名《上黄季刚师论〈说文〉重文书》)。
编者按:先生笔录黄氏讲演《〈说文〉之形声字》一文,今所见黄氏文集未采,宜当补入。
12 月 28 日晚,访吴宓,以《学衡》停办为可惜,劝吴宓继续坚持。《吴宓日记》当日载:
晚,朱君毅来。刘盼遂来。
次日载:
下午,吴其昌来。与刘盼遂均以《学衡》停办为可惜,劝宓维持,并愿赞助云云。
是年,撰成《说文重文疏》三卷。原稿今佚,唯序言因刊于 1930年《学文》杂志创刊号而传世。先生《上黄季刚师论〈说文〉重文书》一文曾述及该稿曰:
盼遂年来著《说文重文疏》三卷:曰重形篇,曰重义篇,曰重声篇。其形义说,今不具陈;重声之说,则谓取重文之声与篆文之声两相斠量,可以断某声之为正为假。
是年出版的《清华年报(1925—1926)》对研究院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内容如下:
正干事Executive 王 庸Wong Yung
副干事Assistant Executive 刘盼遂Liu Pan-Sui
文书Secretary 吴其昌Wu Chi-Chang
会计Treasure 杨筠如Yang Yun-Ru
清华学校自改变教育方针后,大学普通科与研究院国文科同时筹办。当时聘定梁任公、王静安、赵元任、陈寅恪、李济之诸先生为研究院教师,并延吴雨僧先生为主任。投考者慕名而来,不远千里。今计来院肄业者,浙江六人,河南、湖南各五人,四川、江苏各四人,安徽三人,江西二人,吉林、直隶、湖北各一人。其中研究文化史者九人,经学五人,小学五人,古文字学四人,上古哲学三人,近世哲学三人,目录学二人,诸子一人。各省各科之学员,济济一堂,相与切磋砥砺;而又分道扬镳,不相因袭。程朱、陆王、许郑、韩柳、班马、老庄、马克斯、柯芡基,纷然杂陈;三纲五常以至共产革命,兼程并进。虽或高谈韡辩,刺刺不休;而情至谊笃,亦可谓学术上之乐事矣。至于团体生活,除与清华全校同学合作外,又组织一研究院同学会,月开常会一次,藉以交换智识,联络感情。其于本院全体同学有共同关系之事故,亦由该会公议办法而进行之。
文后收录先生等清华学校研究院第一期学生共 31 人的个人单身照片(所缺一人为杨世恩),以及研究院所在清华学堂、宿舍与院内风景照。
编者按:此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第一期学员最早的影像集,因第一期毕业合影人数亦不全,故此影像集颇为珍贵。
是年,在赵元任课上曾询问“厾”字意义。浦江清《清华园日记》“1929 年 2 月 14 日”条曾追记道:
上午读《缀白裘》,前刘盼遂君在研究院中曾问赵元任博士以“厾”字,余亦在座,众人俱不识此字。今悉此字在《缀白裘》中甚多,当是苏语之“哚”字。刘想亦在此书中见之耳。
编者按:浦氏道此事只言“前”,未言具体年月,查《赵元任日记》亦未见记此事。考浦氏 1926 年 8 月入清华学校研究院做助教,1928 年先生已入燕京大学做讲师,则此事大致发生在 1926 年 8 月后至 1927 年之间,今暂系于 1926 年。
是年,结识尚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读书的王重民,成一生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