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民国十四年乙丑(1925) 先生三十岁

春,在曲阜山东省立第二中学任教。

上年末至是年春,清华学校筹办研究院,以吴宓为研究院主任。

2 月,清华学校研究院聘得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四人为专任讲师,此即学界所谓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清华周刊》有相关报道:

清华研究院筹备处消息

吴宓先生到校后,经校长聘任为“研究院筹备主任”(前刊作“书记”有误),综理规画研究院各事。研究院筹备处即设于学务处西工字厅。校中并请国文教员卫士生先生佐理一切,已志前刊。兹校中又请前德育指导部副主任兼国文教员戴梦松先生至该处,帮办筹备事宜。至研究院章程及招考办法,吴宓先生已经拟成草案,一俟征集各方意见,商洽妥当之后,即可发表,为期当不远也。

研究院主任(或专任)讲师,已聘定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三先生,屡志前刊。兹校中又函电往德国,聘请陈寅恪先生为主任讲师,连前共四位。……研究院所聘讲师王、梁、赵三先生,皆吾国今日全国仰望之硕学俊彦,今又得陈君,更为美备,研究院之成绩卓著,不难想望。

3 月 5 日,“校长曹云祥邀请清华学校国文部全体教师和大学筹备委员会全体中国籍委员,举行茶话会,讨论研究院章程及招生办法。……次日,即 3 月 6 日,在校长主持下的清华学校校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吴宓、王国维等人草拟的《研究院章程》,为国学研究院建立了‘照章办事’的规矩准绳”

3 月 13 日,《清华学校研究院缘起》与《清华学校研究院章程》刊于《清华周刊》第 339 期。《章程》中指出,该院的创办宗旨为“研究高深学术,造成专门人才”;科目方面,“开办之第一年,先设国学一科,其内容约为中国语言、历史、文学、哲学等,其目的专在养成左列两项人才:(一)以著述为毕生事业者;(二)各种学校之国学教师”

3 月中旬起,清华学校在全国各大城市报纸连续发布《北京清华学校招考研究院学员广告》,原文如下:

本校今夏开办大学,同时更设研究院,以研究高深学术、造成专门人才为宗旨,注重个人指导及专题研究。本年先办国学一科,已聘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诸先生为讲师。现定于七月六日起,在北京、上海、武昌、广州四处同时考试,录取研究院学员三十名至五十名(确数视成绩定之),学费、宿费免收,并有奖学金额。投考者之资格:(一)大学毕业生或具有相当程度者;(二)各学校教员或学术机关服务人员;(三)各地自修之士经史小学确有根柢者(均以男生为限)。凡愿投考者,务于五月一日以前函附邮票二十分,向本校招考处索取清华研究院简章及招考规程并履历、证书、表格等件,五月十五日截止报名,逾期概不收受。民国十四年三月,清华学校启。

3 月 21 日(夏历二月二十七日)辰时,子立三生。先生考虑到家庭情况后回乡,旋在邻县潢川(与先生家乡息县卢家集刘套楼仅一水之隔)河南省立第七中学(由民初光州中学改名)任国文教员。因当年夏即考取清华学校研究院,故在潢川任教时间不长。

5 月 15 日,《清华周刊》刊发新闻,涉及清华学校研究院筹备处公布的第一期考试科目范围和招考处延长考试时间的通知:

研究院筹备处 报名投考清华研究院者,日来较前稍为踊跃。筹备处每日忙于审查报考人之资格,等等。

日前筹备处发出研究院准考生通告书一纸,指定第三部(专门科学)(一)(二)(三)门之参考书,俾投考者,得有范围,可就此预备。计开:

(一)经学 王引之《经义述闻》

(二)中国史 刘知幾《史通》、章学诚《文史通义》

(三)小学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至考试第一部之经史小学,注重普通学识,不限范围。此第三部之指定,与第一部无涉。

招考处 本年招考大学部、研究院学生,因报名手续太繁,邮信往返,颇需时日,故截至上周止,来函报名者尚不多。近几日来,骤然增加,招考处已将报名日期延长至二十五日截止云。

关于清华学校研究院第一期的考试科目和内容,苏云峰在《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一书中有考察,据该书:

第一届考试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考“普通国学”,用简单的问答体,注重普通常识;第二阶段考作文一篇,限二小时;第三阶段为专门学科,原定经学、史学、小学、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外语(英、德、法文择一)、自然科学(理、化、生物择一)、普通语言学八门,考生任择其中三门作答。后为减轻难度,仅以经学、史学和小学三门为范围。

夏,从同学书信中得知清华学校研究院招生,时先生在中等学校从教已近二年,有意重返高等学府就读,而又符合清华招考条件。在际堂先生的支持下,先生急赴北京报考。待到京,虽报名截止日期延长,但延长时限(5 月 25 日)也已逾越。经人介绍,得河南同乡、时方从西北大学校长职位离职的傅铜及时任清华物理系教授的梅贻琦推荐,方补上报名资格。 故先生对傅、梅二人皆心怀感激,此后与二人亦有交往。

报名成功之后,先生便留在北京备考。先生晚年在北师大指导研究生时,曾介绍过他当时的备考情况,北师大中文系 1954 级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李修生先生回忆:

老师主要讲他考清华国学院的经过。他说:报名后,他就每天泡在琉璃厂看王国维先生、梁启超先生的著作。自己思考先生著作中的主要研究内容、方向,哪些问题是老师的主要成果。那时琉璃厂书多,想看的书都有,而且比图书馆方便,从早到晚,什么时间都可以取书,也不用办借阅手续。经过约一个月的准备,他思考的问题竟然与考题相合。

7 月 6 日至 8 日,在北京法政大学参加清华学校研究院第一期招生考试。今唯见《吴宓日记》有 7 月 8 日考试情况的简略记述:

晨雨,六时起。七时,随众,乘汽车入城,至法政大学监考。宓及卫君监研究院考生(第六考场)。上午 8—10 时考中国哲学。10:30—12:30 考英文。午饭,由校供备。下午 2—5 时考论文。

考试结束后,梁启超、王国维等教授进行了集体阅卷,为了公正起见,所有试卷的名头都用纸条糊上。王国维 1925 年 8 月 12 日在给马衡的信中曾说道:

此次考试均用糊名法,因清华夙办留学考试,函托甚多,竞争甚烈,故采用此法。故弟知考取人名单,亦仅较外间早一日也。

7 月 27 日,清华学校研究院录取新生名单确定。《吴宓日记》当日载:

是日,研究院录取新生全榜成。王国维先生在此午饭。共酌定备取人数十名。旋宓提议,改为何、汪二名。夕,五时至六时半,再访王先生于西院,决定之。

8 月中旬,清华学校研究院第一期录取名单通过媒体正式公布:正取三十人,备取二人。当月北京《晨报》、上海《申报》等报纸连续刊载清华学校研究院录取新生名单,原文如下:

北京清华学校考收新生揭晓(民国十四年)

本校录收新生纯以考卷成绩为定,所有保荐陈请函件一概未与参阅。兹将录取各生姓名开列于下,藉供周知:

研究院:刘盼遂、吴其昌、程憬、徐中舒、余永梁、杨鸿烈、王庸、关文瑛、刘纪泽、周传儒、杨筠如、孔德、方壮猷、蒋传官、王镜第、余戴海、高亨、裴学海、李绳熙、杜钢百、闻惕、史椿龄、赵邦彦、陈拔、王竞、冯德清、李鸿樾、姚名达、黄淬伯、谢星朗(以上正取三十名)。何士骥、汪吟龙(以上备取二名)。

此录取名单按成绩排名,先生位列第一,“清华状元”一名自此传矣。后先生得知,他以骈文所写作文得梁启超、王国维认可,批为满分。

初秋,购得《观堂集林》二十卷(乌程蒋氏铅印本)。于内封上以隶书墨笔记曰:

民国十四年初秋,镏盼遂买。

9 月初,正式到清华学校研究院报到就读。研究院第一期主要课程由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和李济担任。据《研究院纪事》记载,该院制度和课程大纲概况如下:

教授及课程大纲

本院现时专任教授,为王国维(静安)、梁启超(任公)、赵元任、陈寅恪先生,讲师为李济(济之)先生。

本院制度,略仿昔日书院及英国大学制。注重个人自修。教授专任指导。故课程方面,分为普通演讲及专题研究二项。普通演讲,为本院学生之所必修,每人至少须选定四种。由教授择定题目,规定时间,每星期演讲一次或二次。范围较广,注重于国学上之基本知识。专题研究,则于各教授所指定之学科范围内,就一己志向、兴趣、学力之所近,选定题目,以为本年内之专题研究。

王国维在研究院第一期中主要课程为“古史新证”“古金文字”“《说文》练习”和“《尚书》”;梁启超的主要课程为“读书法及读书示例”和“中国通史”;赵元任的主要课程为“方言学”和“普通语言学”;李济的主要课程为“人文学”。

在清华的第一年,先生与吴其昌、程憬三人同住一院 119 号。三人性情、治学方向各有特点,先生喜静,好小学;吴其昌喜动,好宋学;程憬则善思辨,好哲学。因而同学戏称其三人为“三个怪物”,戏称先生为“刘老老”。吴其昌在《程憬小传》中曾记述道:

这是我们公认的,清华园一院一一九号三个怪物:他(编者按:指程憬)是个马列学者的怪物,我是个程朱学者的怪物,还有个刘老老(编者按:指刘盼遂先生),是个许郑学者的怪物。郑司农、朱侍讲、马教授,不知在一一九号宣了几次战;合纵连横,焦头烂额,多么热闹呀!

9 月 9 日,研究院举行开学典礼。当日下午三时,研究院师生在工字厅举行茶话会。当月 25 日出版的《清华周刊》有相关报道:

研究院

▲追纪开学情状 九月九日,研究院开学。午后三时,在后工字厅举行茶话会。到者为研究院全体教授、职员及学生,共约三十人。由主任吴宓先生主席,宣布开会宗旨:为联络情谊并介绍相见。次由梁任公、王静安、赵元任、李济诸先生,相继演说。或明研究院之宗旨,或论治学问之方法,或述个人修学之经验,或言观摩砥砺之有益。次由吴宓先生宣布关于研究院学生杂事若干条,如:(一)陈寅恪先生指导之学科,亦可于此时选为研究题目,先作预备工夫,并通函商询研究之法。(二)研究生亦可在大学及旧制课程中,选习某课,或旁听,但以有关于研究之专题者为限。他部学生亦可在研究院普通演讲课堂旁听,但亦须先与研究院主任室接洽。以及其他规则之类。复由某君提议请梁任公先生演讲旧日书院之情形。历两小时,始散会。

9 月 14 日上午,研究院正式开课。第一课为王国维讲“古史新证”。当月 18 日出版的《清华周刊》有相关报道:

▲自十四日起研究院实行上课(普通演讲),是日上午有王静安之“古史新证”,听者甚多云。

9 月 14 日晚,研究院学生集议。据《吴宓日记》当日载:

是晚,研究院学生集议,(一)欲建议,请将管理规则改宽。(二)欲院中给予博士、硕士头衔。

编者按:先生对此集议当赞成,故有其后屡次代表学生与吴宓商讨之事。

9 月 15 日晚,研究院同学召开研究院同学会成立大会,并通过同学会简章,选举职员,先生当选为副干事。当月 18 日出版的《清华周刊》有相关报道:

▲本校研究院同学会于本星期二(九月十五)晚间在第一院一一七号教室开清华学校研究院同学会成立大会,公推年岁最长者陈拔君为临时主席,吴其昌君为临时书记,由筹备员王庸君等报告筹备经过,后通过该会简章七条,选举职员。结果:总干事王庸,副干事刘盻遂,书记吴其昌,会计杨筠如。遂行散会。

当月先生与谢星朗、程憬亦被研究院学生推举为校学生会评议部评议员。次月 2 日出版的《清华周刊》有相关报道:

评议部

▲研究院评议员选定 研究院应举之学生会评议员三人,前已由干事部通知王庸君。顷已来复,谓评议已正式选定为刘盼遂君、谢星朗君、程憬君。至大学部评议员,不日已可举出云。

9 月 28 日下午,研究院师生在工字厅举行第二次茶话会。次月 9日出版的《清华周刊》有相关报道:

研究院

▲茶话会志盛 该院于上星期一,下午四时,在后工字厅举行第二次茶话会,已志前刊。是日到会者,除该院主任、教授、职员外,有曹校长及张仲述、余日宣、庄泽宣、徐志诚、全绍文、戴志骞、陈达、郑之蕃诸先生。首由主任吴雨僧先生报告开会宗旨,大意谓本院此后拟每月举行茶话会一次,所以使彼此愈加明了本院性质,并使学生得教授之精神感化;此次更请校内重要职员,所以互相介绍,使各方关系更加密切,且请诸先生赐教,用期集思广益之意。并简单报告院中琐碎事项。言毕,请到会诸先生演说。旋由主任宣告随意茶点,自由谈话,于是各人离席,个别会谈,至六时半始尽欢而散云。

9 月底,研究院第一期学生选定研究题目。先生选定的研究题目为“《诗经》状词通释”,导师为王国维。次月 16 日出版的《清华周刊》对研究院第一期学生选定研究课题一事有相关报道:

研究院

▲研究题目汇录 该院学生对于研究题目,已正式向该院主任室注册,曾志前刊。兹探得各人专门研究题目如下:

①《清华周刊》第 24 卷第 6 号(即第 355 期)“新闻”,1925 年 10 月 16 日,第 23 页。疑该报道中冯德清与李绳熙研究课题有一误。

编者按:先生本年的研究课题当有更改,据次年研究院公布的毕业生毕业论文题目,先生毕业论文为《说文汉语疏》和《百鹤楼丛稿》,其中并无有关《诗经》状词的研究论文。

10 月 3 日,“研究院全体学生,由卫士生先生引导进城参观古物陈列所、京师图书馆”

10 月 24 日上午,先生与吴其昌等人访吴宓。《吴宓日记》当日载:

上午,学生吴其昌、刘盼遂等来见,请准刊发研究院杂志一种,由学校担任经费,以表现成绩而资宣传。宓晓以不必发刊之理由,告以教授会议之意旨。谓俟商之各教授,再复。

10 月 27 日下午,研究院师生举行第三次茶话会。拟不办杂志,酌办丛刊。会后同学娱乐,请先生调箫独奏,吴其昌朗诵《离骚》。次月 6 日出版的《清华周刊》有相关报道:

研究院

▲第三次茶话会略志 研究院第三次茶话会,于上星期二(二十七日)下午四时,举行于学务处后工字厅,已志前刊。是日到会者,教职员、学生不下四十人,于精致之室中,陈列盆菊,团坐而谭。首讨论创办杂志问题,由主任吴雨僧先生代表教授团意见,谓本院对于此事,曾开教授会议一次,佥谓既有发刊丛书计划,本院教授同学,如有系统佳作,尽可装钉成册,用本院丛书名义单行发刊,若办杂志,则须按期出版,颇嫌板滞云云。继由梁任公教授,申述当日教授会议大意,略谓同人所以主张不办杂志者,其理由:(一)杂志按期出版,对于内容材料,难有把握;(二)同学研究期限,暂定一年,研究时间,已苦无多,若再分心杂志之投稿,尤觉期短之困难;(三)有佳作,可以单行出版,或假团内现成刊物,自由发表。有以上种种理由,故对于杂志一层,拟不办。旋有同学吴其昌、汪吟龙、刘纪泽三君,相继发言,均极诚恳。讨论结束,于发刊丛书之外,亦可酌办丛刊,汇集同学之读书心得,仿前人之《读书杂志》《日知录》等,虽一言一句,但有价值,亦可付印云。至此,主任宣告问题已告一段落,可以结束。乃请同学刘盻遂君调箫独奏,声韵抑扬,闻者鼓掌不绝;继之则有吴君其昌之《离骚》背诵,时处处能传出作者之精神,尤为难得。时钟鸣六下,乃各用茶点散会云。

编者按:此次研究院茶话会虽拟不办杂志,酌办丛刊,但汪吟龙、吴其昌及先生等人并未完全认同,固有后来先生等研究院同学 7 人创办《实学》杂志之事。

11 月 25 日,与王庸访吴宓,请求免考赵元任的普通演讲课。《吴宓日记》当日载:

赵元任室中,棚塌,召匠修补。学生代表王庸、刘盼遂来见,请赵元任教授免考。

12 月,《唐写本〈世说新书〉跋尾》一文刊于《清华学报》第 2 卷第 2 期。该文认为唐写本《世说新书》的价值有三:一是“足以上探《世说》卷帙之源泉”;二是“可以破从来佚文之谬说”;三是“可以征注文之增渻”。文末先生亦提到,“至于考订文字之异同”,另撰有《唐写本〈世说新书〉举证》一卷。

编者按:此文为现今可查到的先生最早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至于《唐写本〈世说新书〉举证》一卷,当时未刊,其内容应已在后来先生所撰的《世说新语校笺》中体现。

12 月 16 日,与王庸访吴宓。《吴宓日记》当日载:

2—3(点)刘盼遂、王庸来谈。

12 月 22 日(日长至日),手书《毛公鼎铭》并题记曰:“乙丑日长至日,依《攈古录金文》模。盼遂记于清华。”此墨迹后赠清华同学好友冯德清(永轩),今尚存。

12 月 24 日下午,梁启超召集研究院学生十余人开谈话会,为编辑《四库全书续编》目录事。此事梁氏策划有年,先期梁氏亦曾与先生等研究院学生谈过。次年 1 月 1 日出版的《清华周刊》对此事有报道:

研究院

▲编辑《四库全书续编》 《四库全书》集吾国典籍之大成,但仅及于清初。梁任公教授以有清一代在中国学术史上放一异彩,著述浩瀚,实有续入四库之必要,一以瞻二百年来先贤治学成绩,且便后人整理光大之也,因发起《四库全书续编》编目之事,但此种工程重大,非集数十专门学者,费数年精力不可,乃先约研究院师生试作一部分工作,以为先声。上星期四下午,梁先生召集研究院同学十余人,开一谈话会,结果议定暂分三种步骤:(一)根据旧来《四库全书》之分类,收集材料;(二)材料收得,试为新的分类,编出目录;(三)每人任作一两部书之提要。最后由此十余位同学自由签名分任某一部分之编目,如史部、集部、译书部,等等。闻此项工作明春可以开始,并由任公先生商借京师图书馆等处重要书籍云。

编者按:数年前曾见先生用清华学校稿纸抄写的清人文集目录数页,当为此事而作。但梁氏主持的此项工作中辍。

是年起,计划为《论衡》作校注。其《论衡集解自序》云:

予自负笈清华园,初有志于修正是书。暇日抽读,每遇疑义,随下一签。迨及得其县解,又往往逌然自笑。计自乙丑以还,讫于今兹,此七年之中,铢积寸累,所发正者无虑二三千余事;于仲任之语法及字学,尤反复三致意焉。

是年,曾在城内新民大学兼授国文课,以补贴生活,为时不长。 y48SOcAsiG09OhJtY8vHP3d+AELM5snJ/x08Zy+ameWB+WKXRPDwrg6OHROxOCX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