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在山西大学预科一部读书。
春,与同学郑小春、张皑、庞镜塘、王骥、李景俊、邱宗鼎、武文、邓燿、洪海、杨建泉等人,以“整理国故、发扬文化”为宗旨,共同创建山西大学国学研究社,并计划编辑刊物。先生在该社任编辑一职。关于该社创建过程,先生在《中原一首赠张皑》一诗中有相关记述:
中原乱无象,戎索荡旧常。佉卢替仓史,鳞介易冠裳。论语摧为薪,宁言羲与皇。杖策叹世者,睠顾衋焉伤。异军起太原,仪容何赫煌。郑
邓州郑小春
。张
雪崖也
。庞
菏泽庞镜塘
。王
黄岩王骥志千
。李,
菏
泽李景俊冠千
。邱
黄陂邱宗鼎峙生
。武
许昌武文
。邓
菏泽邓燿
。洪
黄岩洪海陆
东
。杨。
南充杨建泉子渊
。矢志揆文教,畜意扫搀枪。共结读书社,隐若待敌强。缥缃十万卷,金
垂琳琅。显僇复幽讨,往往截紫鲸。国运系学脉,远胜于佳兵。
幸余小子,抠衣侍末行。晨昔聆道论,沈疴起膏肓。
当年山西出版的《来复》杂志第 271 号《政教述闻》栏目有关于此国学研究社的报道:
山西大学学生邱、张诸君,近鉴欧风澎湃,国故垂沦,山西为古学策源地,大学学生犹应独任其责。爰组织国学研究社,共事研习,为世风倡。校内曾聘请江叔海、李亮公诸先生为导师;省内曾聘请郭允叔先生为导师;海内名宿,曾聘请黄季刚、黄晦闻诸先生为导师。兹录其宣言及简章如下:
挽近变乱,道术沦裂。殊学西逝,国闻踰衰。狂涓者流,矜驱血气。奉新异为瑰宝,斥旧贯为痟残。铤而走险,扬其虐
。败政诬俗,祸莫巨焉。间有嗜学之士,复多屈于时会,鄙弃师承,独骋巧思,功用寡矣,侈言钩通。或抽精义而得其糟粕,或董故书而误解音训,或别流派而殽杂失绪,或讲大体而湫隘贻诮。条贯既昧,区囿谁察?游说无根,终焉晦塞。盖未辩学术之津途,而不明大道之筌蹄也。吾侪不幸,际兹昏乱。伤国故之遭阨,痛微言之蒙谗。闵时流之行述,慨神州之陆沈。故联集同志,组织学社,且复远求大师,庶访硕彦。冀以通文学之正轨,知传授之渊源。穷岁月以寻揅,互策属以孟晋。务期得其真宰,解彼纷蔽。咨非标榜以要誉,将起古籍于一
焉。华夏虽微,典型未坏。苟能弘道,斯文可兴。邦人君子,盍来甄勖。
(一)定名。本社定名为山西大学国学研究社。
(二)宗旨。本社以整理国故、发扬文化为宗旨。
(三)组织。本社暂分经学、小学、历史学、诸子学、诗文学五门。
(四)社员。凡本校同学赞成本社宗旨者,经二人以上之介绍,得为本社社员。
(五)职员。本社职员,分总务、编辑二部。
(甲)总务部。设干事、副干事、庶务、会计各一人,文牍二人,各门主任一人。
(乙)编辑部。设编辑一人,特别编辑若干人。编辑五人,由各门主任兼任。
(六)选举。全体职员,每年改选一次。
(七)导师。凡海内宿彦及本校教授,赞成本社宗旨、乐为指导者,得请为导师。
(八)时间。本社开会时间,分三组。
(甲)讲演。每周请导师讲演一次。
(乙)研究。每周每门开职员会一次。
(丙)常会。每二周日曜日开会一次。
(九)方法。由各门量情分订。
(十)社费。每年每人纳会费洋一元。
(十一)出版。本社出版物,另具详章。
(十二)筹款。本社经常费,以社员所纳之社费为定款。出版费及特别费用,临时捐募。
(十三)本社设于山西国立大学校内。
(十四)附则。本简章有不适宜处,得有社员五人以上之同意,提出修改。
5 月,与张皑、杨建泉、吴恪、董桂藩、杨冰、庞镜塘、李景俊、武文、洪海、张润生、朱宝芳、邓燿、王晋丰、赵兴权、武缵绪、牛续管、张复贵、李赞熙、吴中等 20 人一同加入山西大学新共和学会。该学会以“交换知识,研究学术”
为宗旨,会员主要是赞成该会宗旨的该校学生和毕业生,名誉会员则聘请海内名师。当月 28 日,新共和学会召开特别茶话会,欢迎新入会之会员。
6 月 5 日,山西大学新共和学会召开选举会,对学会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其中,先生友朋武文为书报股主任之一,洪海、张皑为出版股编辑主任,庞镜塘为经理主任之一。新聘江瀚等 10 人为学会名誉会员。
夏,将从预科毕业,待直接转入本科。旋因国学研究社刊物刊布打倒军阀之评论,当局令山西大学惩处。校方以“违反校规”为名,对国学研究社数名涉事成员进行处罚,其中先生被取消升入本科资格。先生幼弟刘铭恕在《家兄刘盼遂先生遗事》中则记道:
为时不久,和山东、浙江的几个语文较好的同学组织诗社。学校以为触犯校规,开除他们,并解散诗社。走投无路,回家自学。
编者按:今《山西大学百年校史》一书曾提及先生一次,言:“1923 年学校新共和学会的活跃分子预科学生刘盼遂,1925 年考入了清华国学研究院,成为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专家,执教于河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正是山大严谨的学风,为同学们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秋,离校归乡,同学张皑等送别。临行前张皑赠商务印书馆石印本《吴清卿书〈说文解字〉建首》一部,书衣题:
盼遂仁兄存念。十二年秋八月,弟张皑赠。
先生归乡后,暂随其父在私塾内教书并务农。
冬,经同学李冠千介绍,赴山东菏泽,应聘于山东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讲授国文。该校原为南华女塾,是年经山东省政府下令改为此名,任命山东教育界名士卢松岭为校长,“并派来一批大学毕业学生任教,同时拨款资助建设,扩大招生。对原来的女塾四班学生加以编班整顿,又扩招两班,共为六个教学班。学校正式纳为国家教育计划,隶属于山东省教育厅,为三年制初级师范”
。
编者按:该校于 20 世纪 30 年代改名为“山东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抗战全面爆发后解体。旧址在今菏泽市张油坊街,原建筑已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