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延伸阅读

正如儒家文化,宗族在中国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本章介绍了宗族背后的社会体系——“养子防老”的代际安排与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规范。在中国人重视家族的文化脉络与两宋士大夫扩展儒家在民间影响力的努力之下,宗族在传统中国变得越来越重要。宗祠,作为宗族的象征,以物化的形式提醒着人们:同宗同源的人,需要在儒家的生活规范下相互往来、相互帮助。而龚启圣老师等人的经济学研究则用实证证实了宗族的功能(特别是在社会稳定的角度)。

在很多文学与影视作品中我们发现,宗族不仅是一群相互之间认识的亲戚,更有着丰富的社会功能。比如完纳国税、为宗族活动提供经费、“赡族”周济、助学等等。比如《红楼梦》里贾家的私塾,灾荒年间同宗之间的相互周济,这些都离不开“族田义庄”。

族田义庄,起源于北宋范仲淹的“范氏义庄”,他购置田产作为族田,并将族田的收入专门用于赈济族人,在婚丧嫁娶等大事上额外拨费;并且定下一系列规矩来保证族田的独立性,确保田产不被随意处置。这种购置族田的风气逐渐在北宋铺开,并在明代更加普及。

从金融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族田理解成有着一系列“未来收入流”的资产。而这一资产由全族融资而得,其最终目的也不仅仅是增加当年的粮食,而是在人与人之间、现在与未来之间进行交换。当它的收入被用于发展族内私塾时,就类似于教育基金:是一项对整个宗族都有重大意义的长期投资,若能从这里走出几位举人或进士,将是全族的大好事。当它的收入被用于赡养老人时,就起到了养老基金的功能——只不过没有规定每个人的缴纳义务,族田的资金多源于自发的捐助。到了商品经济活跃的明朝,族田收入的“资金管理”也变得更加多样,有的用来发放高利贷,有的用来经营工商业。

不管是哪一种族田,收入如何使用,其本质都是通过经济功能来支持社会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这也体现了金融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wfgs/EK87c84Iqbt9AfeamdxdElmLzY1mUhfNX/BA7tF5oALEuNJNQR5b7Its5r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