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章中,我们集中探讨了儒家体系。不过很多同学可能会不理解,为什么能把复杂的儒家体系归纳成跨期交换呢?为什么能抽象出这么一个跨期交易体系,然后将“贞节文化”“三纲五常”都解释成这个体系的一个环节呢?
这其实是用经济学的眼光去理解社会现实的结果。我们知道不同的社会科学所面临的对象都是社会、人性,只是使用不同的视角来达成一种不同于日常眼光的、更为深刻的理解。经济学更加关注人生活中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面对不同的选择,理性的人会评估成本与收益而做出最优的选择。在这个视角下,举一个例子,请客也可以理解成跨期交换。当然你可能会说,请客是出于一种我们“朋友之间不分彼此”的热忱,经济学的视角不是否认这一点,而是点出了这一行为的一种逻辑:你在这次请客的时候会习惯性地认为朋友下次也会请你,而更深一步,这种“朋友之间不分彼此”的热忱,是否也包含了一些经济学的逻辑呢?“彼此”间是你来我往的,我现在对你好,其实也能预期你将来对我好,这样付出就没有白费,感情也不是某个人的一厢情愿。推及家庭或者共有制的创业团队,“不分彼此”的这种统一产权使得我们面对的是相同的激励,因此行动更加一致,就如同抗日时国共统一编制的逻辑。
我们不仅找出了很多社会关系、制度安排、政治关系的经济学根基,还能从这一经济学根基推出更多结论。我们知道产权界定不清晰会导致“公地悲剧”,类似地,当我们把两个不需要配合的部门结合在一起后,产权不清晰会导致每个人都面对相对宽松的预算约束,导致成本增加,这是我们看到很多大公司采购部门开销巨大的原因之一。请客也有类似的倾向(但因为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是相反的逻辑),因为希望自己花销多而让对方更高兴,所以来回请客的花销总是比每顿AA制的花销要大。
总之,用经济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不意味着经济的逻辑是一切的逻辑,经济学家并没有否认自然亲情在亲子关系中的重要性,而只是提供了一种视角,有时候这种视角能看到更加深刻的东西,有时候它与数学结合能清楚明白地把复杂的关系变得简洁。希望你能抱着经济学的眼光来看待这本书,用这本书给你的洞察力观察世界。与本书一同畅游经济学,与经济学一同畅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