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养子防老:贞节文化的金融逻辑

不久前,一位父亲对10岁的女儿说:“一个男人要变得高贵,不太容易,他要有成功的事业、要有尊贵的地位、要有足够的钱财、要有良好的学识和修养……一个女孩要变得高贵则十分简单——她并不一定要有公主的身份、豪门的背景、华丽的服饰、贵族的教育……她只需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像花蕾一样把自己严严地包裹起来。”

这位父亲的意思就一个:女人要守住贞节!

奇怪的是:贞节为什么只针对女性,而不针对男性呢?如果说传统中国社会总强调“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离了贞节,社会崩溃”,那么,今天的社会似乎不再守节,但也没崩溃,这是为什么呢?从金融的角度来看,我们能发现什么样的逻辑呢?

历史上的贞节故事

从西汉的《列女传》开始,特别是宋朝程朱理学之后,以儒家思想治国的朝代都推崇各种烈女、节妇故事,树立榜样,不断强化贞节文化。比如,明清时期,《内训》《古今列女传》《闺范》《温氏母训》等书都宣传贞节观念,让贞节观在民间根深蒂固。

明朝不仅推崇守节,还要求殉节。

在皇家,宫人殉死是当时的一大特色。而上行下效,民间的殉节之风也盛极一时。当时通州有个林氏,17岁出嫁,3年后丈夫病故,林氏想绝食而死,但不便跟公婆说,便开始每天假装喝水吃饭,5天后终于身体不支,昏倒在地,到那时她才向婆婆表示自己想随丈夫而去。婆婆劝说她为了孩子也要活下去,谁知她心意已决,让家人不要将孩子抱来,并强撑着身体到丈夫的灵堂前躺下,就这样饿了21天后终于魂归黄泉。

到了清朝,1656年,清世祖亲自编纂了《内则衍义》,在《守贞章》中提出“守身为女子第一义”,在《殉节章》中提出“妇为夫死,古之大经”,这两句话成为清朝妇女第一要则。康熙年间,蓝鼎元写了一本《女学》,说到女子“可贫可贱,可死可亡,而身不可辱”,又说女子应从一而终,夫死守节,遭到强暴只有以死明志。

除了出书宣传和谕旨规范,为了让妇女“守节”,古代中国还有一系列的制度与习俗。比如“旌表节妇烈女”,从汉朝开始就有这种做法。只是在宋、元以前,妇女守节、殉节的现象并不常见,再嫁、改嫁的行为相当普遍。据历史学者考证,宋朝以前官方表彰的节妇烈女总数为357人,宋朝212人,元朝324人。明朝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令旌表节妇,规定:凡民间寡妇,三十岁以前夫亡守志,五十岁以后仍不改嫁的人,要旌表门闾,还免除本家差役。结果,明朝节妇烈女达到6586人。

到了清朝,历代皇帝就更是一个比一个看重贞节观念,把旌表标准不断下调。雍正帝上位不久,1723年谕旨规定:“节妇年逾四十而身故,计其守节已逾十五载以上者,亦应酌量旌奖。”将贞节牌坊的标准,由明朝的守节至少20年缩短到15年。后来,道光帝在1824年,同治帝在1871年,分别把旌表标准缩短至10年和6年。结果,清朝旌表的节妇烈女数达到历史新高:78 073人。几乎到处是贞节牌坊了!这一数字足以说明清朝把妇女贞节放在了非常高的位置。

贞节观使“养子防老”体系可靠

那么,为什么历史上各朝如此看重女性贞节呢?

特别是不管是在守节、殉节的过程中,还是在得到朝廷旌表后,当事人(妇女)都只付出了代价、做出了牺牲,却不能得到任何好处。按照现代人的视角,这似乎是一场“没有赢家的牺牲”。

按照这一文化体系的逻辑,旌表是做给活人看的,用意是通过具体的榜样,尤其是通过官方到处树立的贞节牌坊,让周边老百姓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这家那家有过节妇或烈女,不断提醒人们贞节的重要性!

对节妇烈女大力表彰的另一面,就是那些不节烈者的处境越来越恶劣。从宋朝至明清,不仅官府,民间对“失贞”女性的惩罚也非常严厉,轻者被赶出族门,重者会被沉潭、火烧甚至凌迟处死。

贞节之所以是针对女性而不是男性的,一方面是男权社会所致,但更重要的是女性会怀孕生子,而男性不能。男性如果出轨,私生子或许可以通过某种方式纳入宗法体系之中(比如纳妾);可如果女性跟别人有了性关系,会引起家族对于她所生育的所有子嗣的怀疑。丈夫一旦对自己的妻子到底怀的是谁的小孩产生怀疑,那么一开始就不会愿意抚养妻子生的小孩,小孩长大了也有可能不情愿孝敬母亲的丈夫。如果这种怀疑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那么,老百姓就没有兴趣或热情在“养子防老”的体系中做投资,也越来越不相信这个体系的可靠性了,整个社会对未来的安全感就会大大下降!

所以,你看到了,在没有金融市场的传统社会里,“养子防老”成了主要的跨期交换、规避风险的体系。“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儒家用来保证这个体系安全的方式,这个方式定位在父与子的血缘关系上,血亲是“孝道”等各种名分和义务的唯一界定。因此,如果妇女不贞节,整个儒家大厦的根基和建立其上的跨期交换体系就会动摇。这是万万使不得的事情!但这是以抑制、牺牲女性的自由权利为前提的。

当然,之所以今天对贞节不再重视,或者说今天的夫妻关系中,对另一方的忠贞要求已基本实现男女平等,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跨期交易需要不再完全靠女性了,而是由金融市场取代,也因为信任关系逐步由外部契约建立,不再完全靠血缘决定了。

要点:

1.坚守贞节观念是“养子防老”体系衍生出的规范之一。跨期交易对信任的要求太高,因为交易跨越的时间越长,就越需要防范对方“逃跑”、违约。由于“你是谁的儿子”这一点是天生的、不能改变的,所以,只要儿子是亲生的,他就跑也跑不掉,再辅以“三纲五常”,人们就更放心了!

2.之所以贞节只针对妇女,是因为只有女性会怀孕生子,所以她的忠贞就至关重要,这是“养子防老”体系的基础。

3.从这个视角来看,“三从四德”则是用于维护名分与贞节等一系列制度的重要补充。而随着金融市场的建立与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在古代看似合理的习俗与规范在今日就不再适用了。

思考题:

●今天在中国,从农村到县城,到地级市,到省会城市,对“养子防老”的依赖度显然呈递减的趋势。那么,这些地方的女性是否更加独立自由一些呢?

●如果你了解一下其他社会的文化,你是否会发现对女性贞节要求的程度,跟那个社会原来对“养子防老”的依赖度成正相关?请举个例子。

●“养子防老”社会必然会有“多子多福”的观念,因为原来小孩的死亡概率高,儿子越多,养老越有保障。一旦金融市场发展了,生老病死保障手段多了,生育率会怎样变化? Jy83z5IYAlH4xWsPmtk0f3SsKPYxKpL6zwQaqDq7JkoLugLX2lX0Jb2mN2m/T7q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