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说甲骨卜辞中“乎”的一种用法

张玉金

本文讨论殷墟甲骨文中“乎”的一种用法。

一 问题的提出

《合》20098(即《粹》425+《甲》264)上有如下二辞:

(1)丁未卜,扶:㞢(侑)咸戊、学戊乎?

丁未,扶:㞢(侑)咸戊牛?不。

郭沫若认为,此例中的“乎”是表示疑问之语词 [1] 。同时,郭沫若在“不”后不加标点,认为“不”也是表示疑问之语词,可训为“否”。司礼义不同意郭沫若的说法,他质问到:如果“乎”是句末疑问语气词,那么“为什么在大量的所谓问句里只有一个用‘乎’的例子呢?” [2] 裘锡圭指出,在 组卜辞中,跟上引例(1)同类型的以“乎”结尾的命辞是屡见的,裘先生补充列举了12个例子 [3] 。虽然如此,裘先生认为,郭沫若说也不一定能够成立。裘先生指出,所引各辞都是卜祭之辞,而且句式相当一致,“乎”字一般紧接在被祭者之名的后面,前边不出现牲名等词。这种“乎”会不会是指跟祭祀有关的某件事呢?

那么,这种“乎”到底应该如何解释呢?这种“乎”出现的句子是什么意思呢?如何进行句法分析呢?本文即探讨这个问题。

二 从《合补》100正说起

(2)贞:翌乙卯 子汏?

翌乙卯子汏

贞:乎子汏祝一牛,乎父甲?  《合补》100正,《大系》6285

对于此例第三条卜辞,有两种释法,一是释为“贞:乎子汏兄一牛,乎父甲”。《合补》整理者 [4] 、曹锦炎、沈建华 [5] 都采用这样的考释。二是释为“贞:乎子汏祝一牛[于]父甲”。张惟捷、蔡哲茂编著的《殷虚文字丙编摹释新编》 [6] 则采用这样的释法。

仔细审看原拓片,应知此例“父甲”前一个字作 形,跟同一条卜辞中的“乎”字写法完全一样,《甲骨文摹本大系》第3册图版即摹作 ,而不是“于” [7] 。很明显,上述第二种释法,是认为此条卜辞中的“乎”是“于”字之误,或者是读为“于”。

为什么要这样看呢?这是因为“乎父甲”是很少见的,所以把“乎”读为“于”,这样“于父甲”作补语,似乎就可以讲得通了。

但是,如果把“乎”读为“于”,这在卜辞中找不到其他的例证;如果认为“乎”是“于”字之误,也不太妥当,因为两者字形明显有别,不易相混。

我们认为,第一种释法是正确的,即例(2)第三条卜辞应该释为“贞:乎子汏祝一牛,乎父甲”。

那么,“乎父甲”中的“乎”应该如何解释呢?

我们认为,“乎父甲”中的“乎”,后作“呼”,就是大声叫喊的意思,“乎父甲”意思是大声呼叫父甲。这样解释,于文献有征。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天”在这里指天神,而“父母”可以在世,也可以逝世。卜辞中“乎父甲”中的“乎”,意即同于“呼父母”的“呼”。

《左传·襄公三十年》:“或叫于宋大庙,曰:‘譆譆,出出。’鸟鸣于亳社,如曰‘譆譆’。甲午,宋大灾。宋伯姬卒,待姆也。君子谓宋共姬:‘女而不妇。女待人,妇义事也。’”“叫”,杨伯峻训为“大呼” [8] 。“大庙”,杨伯峻以为是“微子之庙,春秋列国皆为始封君立大庙也”。由此可见,“叫于大庙”是一种在大庙进行的行为,所叫者应该是逝去的先人,可能就是始封君。

跟“乎父甲”同类的例子还有:“〼乎妣己〼用。”(《合》19887)

其实,在殷商时代,“事死如事生”,对逝去的先人说话是比较普遍的。在甲骨卜辞中,“言说动词+先人名”的例子是常见的。

这种言说动词,可以是“告”。例如:

(3)甲辰卜,贞: 翌乙巳告上甲?  《合》428

(4)弜巳告祖辛?

弜巳告小乙?《屯》656

(5)王其田,其告妣辛,王受祐?  《合》27558

(6)贞:勿告河?  《合》15521

这种言说动词,也可以是“祝”(意思是用言语向鬼神祈祷求福)。例如:

(7)贞:祝于祖辛?  《合》787

(8)贞:王其入,勿祝于下乙?  《合》1666

(9)甲辰卜:祝于母庚?  《合》2570

(10)贞:祝岳?  《合》14478

这种言说动词,也可以是“曰”。例如:

(11)曰南庚?

曰羌甲?

曰南庚?  《合》1820

(12)丁酉卜,㱿贞:王勿 曰父乙?  《合》1778正

(13)贞:王其有曰父乙?  《合》2281正

(14)辛酉卜,古贞:王其有曰妣庚?  《合》2483

上引例(2)中的“乎父甲”跟例(3)中的“告上甲”、例(10)中的“祝岳”、例(11)中的“曰南庚”,都是“言说动词+鬼神名”结构。

上引例(2)中的“乎子汏祝一牛,乎父甲”,是两个言说动词连用,是先“祝”而后“乎”。卜辞中还有其他言说动词连用的例子:

(15)丁巳卜,争贞:王其有曰祖丁,祝?  《合》1869正

三 “祭祀动词+鬼神名+乎”的句法分析

裘先生列举了下列句末用“乎”的例子:

(16)乙巳卜,扶:㞢(侑)卜丙乎?

〼,扶:〼兄〼乎?  《合》19817

(17)丙午卜,王: (祷)卜丙乎?  《合》19891

(18)丁酉卜,王:㞢(侑)祖丁乎?  《合》1843

(19)甲午卜〼又(侑)升岁大乙乎?  《合》19815

(20)□□卜:□大庚乎?  《合》22168

(21)□巳卜,王:㞢(侑)兄戊乎?  《合》2403

(22)[庚]辰卜,□:乇(磔)兄戊乎?

[庚]辰卜,王:乇□丁乎?辛巳。  《英》1803

(23)戊寅卜:又(侑)子族乎?不。  《合》21288

(24)戊子卜, :□母乎?  《合》19890

(25)□未卜,□:㞢(侑)母庚乎?  《合》19963

(26)己未〼又(侑)妣□乎?  《合》15868

(27)壬午卜,燎土,延巫帝乎?  《合》21075

对于这种句末的“乎”应该如何解释呢?对于这种“乎”所在的句子,该如何进行句法分析呢?这要先从卜辞中的一种语法现象说起。

在卜辞中存在这样一种语法现象,即一个祭祀动词可以出现在“祭祀动词+(于)+鬼神名”中“祭祀动词”的位置上,也可以出现在“鬼神名+祭祀动词”中“祭祀动词”的位置上。例如:

(28)莫岁妣庚,王受[祐]?  《合》27530

(29)乙丑岁祖乙黑牡一,子祝,肩御徵?  《合》22172

(30)辛丑卜:乙巳岁于天庚?  《合》22094

(31)祖戊岁, 羊?  《合》22853

(32)癸卯子卜,贞: 祖乙二牛,卯?  《合》40875

(33) 于祖辛?  《合》1729

(34)壬申卜:其示于祖丁 王鞫?  《合》27306

(35)戊戌卜:其延示于妣己?  《合》27518

下引一例中的“乍 ”,则是一般的动宾短语:

(36)贞:勿乍(作)

贞:乍(作) 于□?《乙》3157

由“岁”来看,它的后面可以直接出现鬼神名,如例(28)中的“岁妣庚”、例(29)中的“岁祖乙”,在“岁”和“鬼神名”之间还可以加“于”,如例(30)中的“岁于天庚”,“鬼神名”还可以出现在“岁”之前,如例(31)中的“祖戊岁”。

”亦然,鬼神名可以出现在它的后面,如例(32)中的“ 祖乙”;在“ ”和鬼神名之间也可以加“于”,如例(33)中的“ 于祖辛”。“示”和鬼神名之间也可以加“于”,如例(34)中的“示于祖丁”、例(35)中的“示于妣己”等。

例(36)中的“作”是建造的意思,它的成事宾语“ ”可以直接出现在它的后面,如该例中的“乍(作) [9]

“祭祀动词+(于)+鬼神名”中的“祭祀动词”,还可以出现在“其他动词+鬼神名+祭祀动词”中“祭祀动词”的位置上。例如:

(37)丁巳卜,即贞:王宾父丁岁,亡尤?  《合》22583

(38)□亥卜,即贞:翌壬子 示壬岁?  《合》22709

(39)丁酉贞:其 祖乙 ?  《合》32547

(40)戊辰卜:其示于妣己,先 妣己示?

父己示先 ?  《合》27412

“其他动词+鬼神名+祭祀动词”是一种动宾结构,其中的“其他动词”是为动用法,“鬼神名+祭祀动词”是“其他动词”的为动宾语。例(37)中的“宾父丁岁”,是说为“父丁岁”而“宾”,即为对父丁的岁祭而举行迎导神灵的仪式。例(38)中的“ 示壬岁”,是说为“示壬岁”而“ ”,即为对示壬的岁祭而举行 祭。例(39)中的“ 祖乙 ”,是说为“祖乙 ”而“ ”,即为对祖乙的 祭而举行 祭。例(40)中的“ 妣己示”是说为“妣己示”而“ ”,即为对妣己的示祭而举行 祭。“ 父己示先 ”中的“父己示”仍是“ ”的宾语,前置于动词“ ”,并在前置的宾语之前加上一个“惠”,这种例子在卜辞中十分常见。

下引一例,则是“其他动词+宾语+动词”结构。

(41)□□卜,㱿贞:我其巳 乍(作),帝降若?

□□[卜],㱿贞:我勿巳 乍(作),帝降不若?  《合》6497

例(41)中的“巳 乍(作)”(其中的“巳”读为“祀”),是说为“ 乍”而“巳”,即是为住所的营建而举行祭祀。

有了上述认识,回过头来再看“㞢(侑)卜丙乎”这类例子,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解释。

前面说过,“乎”后可以带鬼神名作宾语,如前引例(2)中的“乎父甲”。既然如此,“乎”也可以出现在“其他动词+鬼神名+乎”的句式中,这种句式也可以像对“ 示壬岁”一样进行句法分析,进行句意通释。

前引例(16)中的“㞢(侑)卜丙乎”,“侑”是动词,是为动用法,“卜丙乎”是为动宾语。“侑卜丙乎”是为“卜丙乎”而“侑”,即为对卜丙的呼叫而举行侑祭(在呼叫卜丙时举行侑祭)。例(17)中的“ (祷)卜丙乎”,是说为“卜丙乎”而“祷”,即为对卜丙的呼叫而进行祈祷。例(18)中的“㞢(侑)祖丁乎”,是说为“祖丁乎”而“侑”,即为对祖丁的呼叫而举行侑祭。例(19)中的“又(侑)升岁大乙乎”是说为“大乙乎”而“侑升岁”,即为对大乙的呼叫而举行侑祭、升祭、岁祭。例(20)中“大庚”前所残去的字,应该是祭祀动词。例(21)中的“㞢(侑)兄戊乎”、例(22)中的“乇(磔)兄戊乎”“乇□丁乎”、例(25)中的“㞢(侑)母庚乎”、例(26)中的“又(侑)妣□乎”,可与“㞢(侑)卜丙乎”做一样的分析。例(24)中“母乎”前残去的一个字,应是祭祀动词。

例(23)中的“子族”,在卜辞中用作军事单位名称,或用为商王朝宗族的军事单位。很明显,“子族”是指当时活着的一些人。“子族”可以被“乎(呼)”,例如“乎子族先”(《合》14922)。既然如此,“乎”就可以出现在“动词+宾语+乎”的句式中。例(23)中的“又(侑)子族乎”也可以理解作为“子族乎”而“侑”,即指在呼令子族时而举行“侑”的仪式。在卜辞中“侑”这种仪式可以对“子族”举行。例如:“戊午卜, :侑子族?”(《合》21290)

对于例(27)中的“巫帝”,有两种分析。一种是把“巫”分析为“神祇名”,而把“帝”分析为祭名,如孟世凯 [10] 0)。卜辞或曰:“癸亥贞:今日小帝于巫䝅、一犬?”(《合》34155)为其佐证。另一种是把“巫帝”整体看成“神名”,如郭旭东、张源心、张坚 [11] 1)。从语法学的角度来看,第二种观点可从。若按第一种观点,则“延巫帝乎”,是说继续进行对“巫”的禘祭和呼叫。“鬼神名”后出现了两个动词,与通例不符。前引的各例,鬼神名之后都是一个动词。分析例(27)中的“延巫帝乎”可与“戊辰卜,即贞:翌己巳弜延祖乙岁”(《合》22921)一例相比较,“延”是继续进行的意思,“延祖乙岁”是说继续举行对祖乙的岁祭。“延巫帝乎”即是指继续进行对巫帝的呼叫,这样解释十分通顺,而且符合卜辞的一般语法规律。

四 结语

甲骨文中的“乎”,有时是呼叫的意思,它的宾语有时是鬼神名,构成“乎+鬼神名”这样的动宾短语。这种“乎”还可以出现在“祭祀动词+鬼神名+乎”的结构中,这种结构是动宾短语,“鬼神名+乎”是祭祀动词的为动宾语,这种结构是为“鬼神名+乎”而祭祀的意思。

这反映出殷商时代存在的一种祭祀仪式,即呼叫已逝去的先人或其他鬼神(如“巫帝”),在呼叫的仪式中还举行一些祭祀活动,这种祭祀活动有“侑”“祷”“侑升岁”“乇”等。在殷商时代,存在“巫帝”这种鬼神,可以对其进行呼叫。裘先生推测“㞢咸戊、学戊乎”中的“乎”可能指跟祭祀有关的某件事,大抵是正确的。

从例(23)中的“侑子族乎”来看,呼叫的对象也可以是“子族”这样的活人群体,在呼叫之时,也可以举行“侑”这种活动。

附记: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殷墟甲骨文译注与语法分析及数据建设》(17ZDA299)的阶段性成果;系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规划项目“甲骨文字词合编”(G302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1] 郭沫若《殷契粹编》第66页下,科学出版社1965年。

[2] 司礼义《商代刻辞语言研究》,《通报》卷60.I-3,第23页,1974年。

[3] 裘锡圭《关于殷墟卜辞的命辞是否问句的考察》,《中国语文》1988年第1期第1—20页。

[4]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甲骨文合集补编》第5册第1474页,语文出版社1999年。

[5] 曹锦炎、沈建华编著《甲骨文校释总集》卷14第462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

[6] 张惟捷、蔡哲茂编著《殷虚文字丙编摹释新编》第491页,史语所2017年。

[7] 黄天树主编《甲骨文摹本大系》第3册图版第642页第6285正,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

[8]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第3册第1174页,中华书局2009年。

[9] 张玉金《古文字考释论集》第147—154页,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10] 孟世凯《甲骨学辞典》第28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11] 郭旭东、张源心、张坚主编《殷墟甲骨学大辞典》第73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 QhCctWBpZvT/nRXggeetUqFodXc6ZGEmpAbuH5L8wCx1E+HlDffoYjESuG5u8kg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