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通鉴纪事本末叙

初,予与子袁子同为太学官。子袁子录也,予博士也,志同志,行同行,言同言也。后一年,子袁子分教严陵。后一年,予出守临漳,相见于严陵,相劳苦,相乐,且相楙以学。子袁子因出书一编,盖《通鉴》之本末也。予读之,大抵搴事之成以后于其萌,提事之微以先于其明,其情匿而泄,其故悉而约,其作窕而槬,其究遐而迩,其于治乱存亡,盖病之源、医之方也。予每读《通鉴》之书,见事之肇于斯,则惜其事之不竟于斯。盖事以年隔,年以事析,遭其初莫绎其终,揽其终莫志其初,如山之峨,如海之茫,盖编年系日,其体然也。今读子袁子此书,如生乎其时,亲见乎其事,使人喜,使人悲,使人鼓舞未既而继之以叹且泣也。嗟乎!由周秦以来,曰诸侯,曰大盗,曰女主,曰外戚,曰宦官,曰权臣,曰夷狄,曰藩镇,国之病亦不一矣,而其源不一哉。盖安史之乱,则林甫之为也;藩镇之乱,则令孜之为也,其源不一哉。得其病之之源,则得其医之之方矣,此书是也。有国者不可以无此书,前有奸而不察,后有邪而不悟。学者不可以无此书,进有行而无征,退有蓄而无宗。此书也,其入《通鉴》之户欤?虽然,觌人之病,戚人之病,理人之病,得人之病,至于身之病不懵焉,不讳焉,不医之距焉,不医而缪其医焉,古亦稀矣。彼暗而此昭,宜也切于人,纾于身,可哀也夫!

淳熙元年三月戊子庐陵杨万里叙

当初,我和子袁子一起担任太学的官员。子袁子是负责执行学规的太学录,我是讲授经典的博士,我们志向相同,行为举止相同,言论相同。过后一年,子袁子被分派出去充任严州州学教授。又过后一年,我也出京去做地方官,辖领临漳,我们在严州相见,相互慰劳勤苦,相互喜乐,并相互勉励切磋学问。子袁子于是出示所撰书籍一编,原来是《通鉴》的事件本末啊。我拜读它,大致上是把事件的结局标揭于事件萌发之后,把事件的苗头突现在事件明朗化之前。这样,事件的情状由隐伏而发露,事件的原由详尽又简要,事件的发展细密又宏阔,事件的终结悠远又近捷。对于治乱存亡,它恐怕是病症的根源、医治的药方啊。我每次阅读《通鉴》这部书,看到事件在这里发端,就惋惜这桩事件不在这里终结。造成这种遗憾,大概是由于事件因年代顺序而隔断,年代顺序因事件而离析,读到事件的开头却不能找到它的结尾,抓住事件的结尾却不能记住它的开头,这就像山峦一样巍峨,像大海一样渺茫。之所以如此,或许是由编列年代、缀联月日来记事这种史书体裁所造成的呀。如今我拜读子袁子这部书,就像生在书中那个时代,亲眼看见那些事件,使人喜悦,使人悲哀,使人手舞足蹈还未停息,就接着感叹,并泣下沾襟了。哎呀呀!从周秦以来,祸患数得上的,叫诸侯,叫大盗,叫女主,叫外戚,叫宦官,叫权臣,叫夷狄,叫藩镇,国家的病症也不止一种了,而病源也不止一端。那安史之乱,正是奸相李林甫造成的;藩镇之乱,正是宦官田令孜造成的,这祸乱的根源是不一样的。摸到那些病症的病源,就找到那些医治的药方了,而子袁子这部书,正是医治的药方啊!握有国家政权的人,不可以没有这部书,不然的话,就会前有奸佞而不明察,后有邪恶而不醒悟。求学的人,不可以没有这部书,不然的话,居官为政欲求建树却没有恰切的历史验证,辞职退隐欲养德操却没有理应尊奉的宗旨。这部书啊,恐怕是步入《通鉴》的门户吧?尽管如此,见到他人的病症,忧虑他人的病症,治疗他人的病症,深明他人的病症,至于自身的病症能不糊涂,不忌讳,不拒绝医治,去就医治病而不被误诊误治,这种人,自古也少见。那边暗昧而此处昭明,怪不得对他人急切,却对自身疏缓呢。这种情况,就太可悲了呀!

淳熙元年(1174)三月戊子(初一)庐陵杨万里叙 traGGEputYCKkuY4/NOXcZ9JyHPNniaaPATXnsIWLZO1CnDInRrSAEirkE4UKIw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