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农民种地要掌握节令,这被认为是“天文学为农业服务”之说的有力依据。然而持此说者却完全忽视了这样一个明显的事实——无论是文字记载还是考古证据,都表明农业的历史比天文学的历史要久远得多。也就是说,早在还没有天文学的时代,农业已在发生、发展着;而天文学产生之后,也并未使得农业因此而有什么突飞猛进。

事实上,即使根据现代的知识来看,农业对天文学的需求也是极其微小的。农业上对于节令的掌握无须非常精确,出入一两天并无妨碍;而中国古代三千年历法 (这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天学中最“科学”的部分) 沿革史中,无数的观测、计算、公式和技巧,争精度于几分几秒之间,当然不可能是为了指导农民种地。

在古代,农民和一般的老百姓不需要懂得天文学——这在科学广为普及的今天也仍然如此。耕种需要依照季节,掌握节令,而这只要通过物候观察即可相当精确地做到。古人根据对动物、植物和气候的长期观察,很早就已经能够大致确定节令;我们现今所见的二十四节气名称中,有二十个与季节、气候及物候有关,正强烈地暗示了这一点。当然,到后来有了历谱、历书,上面载明了节气,一查可知,自然更加省事。

尽管从天文学的角度来说,节气是根据太阳周年视运动——归根结底是地球绕太阳作周年运动——来决定的,于是物候、节气之类似乎就顺理成章地与天文学发生关系了;然而关系固然是有,两者却根本不能等同。无论如何,太阳周年视运动是一个相当复杂、抽象的概念,即使到了今天,也还只有少数与天文学有关的学者能够完全弄明白。我们显然不能因为古代农夫知道根据物候播种就断言他懂得天文学,这与不能因为现代市民查看日历能说出节气就断言他懂得天文学是一样的。

在古代,农民和一般的老百姓其实并不能在今天的意义上“懂天文学”——这在科学广为普及的今天也仍然如此。在此事上,顾炎武《日知录》中有一段经常被引用的名言,误导今人不浅: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顾炎武引用的前三句依次出于《诗经》的《豳风·七月》《唐风·绸缪》《小雅·渐渐之石》,第四句见于《国语·晋语》。这三首诗确实分别是以农夫、妻子、戍卒的口吻写的,但这显然不等于三诗的作者就一定是农夫、妻子和戍卒。以第一人称创作文学作品,在古今中外都很常见,其中“我”的身份和职业并不一定就是作者自己的实际情况。

更重要的是,即使再退一步,承认三诗的作者就是农夫、妻子和戍卒 (这样做要冒着被古典文学专家嘲笑的危险) ,我们也决不能推出“那时天文学知识已经普及到农夫、妇女和戍卒群体中”这样的结论。诗歌者,性情之所流露、想象力之所驰骋也;咏及天象,并不等于作者就懂得这些天象运行的规律,更不等于作者就懂得天文学——那是一门非常抽象、精密的学问,岂是农夫、妇女和戍卒轻易所能掌握?如果仿此推论,难道诗人咏及风云他就懂得气象学、咏及河流他就懂得水利学、咏及铜镜他就懂得冶金学和光学?……这些道理,其实只要从常识出发就不难想明白,舍近求远、穿凿附会只会使我们误入歧途,而无助于我们弄清历史。 M4xmVA7zMJSJDCkjY58ZHF0tf36BM11Uh2qA2S9tSkMcMRDgmil09ewO7yJSLqE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