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是国际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研究国际收支的决定因素、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以及消除失衡的调节方法等基本问题,是各国政府用以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理论依据。世界经济的不断演进推动了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其发展过程大致如表1.2所示,本节将依次介绍。

表1.2 国际收支主要理论形成的时间及其代表人物

一、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理论由 大卫·休谟 (David Hume)在1752年《政治论丛》中提出,被公认为是第一个系统分析了国际收支运动规律的国际收支理论。该理论以金本位制下的黄金自由兑换和自由输出入为背景,以古典货币数量论为基础,阐述了金本位下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及国际收支会自动恢复平衡的机理,是资本主义自由发展时期各国制定国际收支政策的理论依据。

在国际金币本位时代,由于黄金作为本位货币可以自由流通、自由兑换、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入国境等,这使得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可通过物价的涨落和现金(即黄金)的输出入自动恢复平衡。因此,这种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机制被称为“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price-specie flow mechanism)。

该理论认为,一国的国际收支(指贸易收支)如果出现逆差,则迫使本国黄金外流。黄金外流导致本国银行准备金降低,从而迫使货币流通量减少,物价下跌。而物价下跌提高了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削弱了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的竞争力,改善了本国的贸易条件,促进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于是国际收支渐趋平衡。反之则相反。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过程如图1.1所示。

图1.1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奠定了国际收支自动调节的分析基础,对其后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该理论建立在严格的假设之上,同时忽略了政府对国际收支进行干预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理论在经济中的运用。

二、弹性分析法

20 世纪 30 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后,国际金本位制彻底崩溃,各国为摆脱危机纷纷采用货币贬值的手段,希望通过刺激出口来调节国际收支。但汇率的变动究竟对国际收支具有怎样的影响,能否通过货币贬值起到刺激出口的作用呢?

弹性分析法(the elasticity approach)正是对此问题的分析与研究。该理论是由经济学家 琼·罗宾逊 (J.Robinson)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适于纸币流通下的国际收支理论,着重讨论了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的影响。由于该理论提出时是围绕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来阐述的,因而称为弹性分析法。

(一)马歇尔-勒纳条件

马歇尔最早运用局部均衡的方法,对货币贬值和贸易收支差额的关系进行研究,后经勒纳的发展,形成了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马歇尔-勒纳条件主要说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贬值才能实现贸易收支的改善。

我们知道,本币贬值会引起本国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进而引起进出口商品数量的变化,最终影响贸易收支。而贸易收支额变动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由贬值引起的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化;二是由价格变动引起的进出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化。若将需求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称为需求的 价格弹性 ,则在进出口方面有以下关系式:

马歇尔-勒纳条件指出:假定进出口商品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那么本币贬值后,只有当本国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时,贸易收支才能得以改善。即贬值能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是

E M + E X >1 [1]

(二)J曲线效应——贬值效应时滞问题

本币贬值能即刻改善贸易收支吗?通常认为在短期内,即使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本币贬值也不一定能立即改善贸易收支。相反,货币贬值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里,贸易收支反而可能会恶化,经过一段时间(几个月甚至几年)后才能得以改善。这种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时滞效应,用曲线描述出来呈字母 J形,被称为“J 曲线效应”(J-Curve Effect),如图 1.2所示。

图1.2 J曲线效应

在图1.2中, B t 2 A t 1 ,表示贬值后贸易收支首先恶化,逆差进一步扩大。其后随时间推移,逆差经过 C 点和 D 点得到改善。“J 曲线效应”表明,货币贬值后必须配合其他措施来缩短其负效应扩大的时间,以充分发挥货币贬值的正效应。否则,贬值的效果很可能随时间的推移而被其他因素抵消。

“J曲线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下。首先,贸易合同调整滞后。在货币贬值前已签订但在贬值后执行的贸易合同下,通常出口商品数量不能快速增加以冲抵出口商品外币价格的下降,进口商品数量也不会迅速减少以冲抵进口商品本币价格的上升,这会导致贸易收支进一步恶化。其次,生产者和消费者反应滞后。短期内,国内企业扩大出口的能力有限,国外消费者对本国出口商品需求的增加也需要时间,同理,进口商品的数量也不会立即改变。再次,不完全竞争的影响、国家经济环境及在生产链中所处地位等,都会减缓贬值对国际收支的调节速度。

(三)小结与评价

弹性分析法为国家实施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纠正了货币贬值一定能改善贸易收支的片面看法,指出只有在一定条件下贬值才能改善贸易收支。但建立在局部分析基础上的弹性论忽略了汇率调节引起的收入效应和支出效应,也没有考虑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这使其在现实中的运用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乘数分析法

乘数分析法(multiplier approach)又称 收入分析法 ,是由马克卢普(Machlup)、哈罗德(Harrod)等经济学家基于凯恩斯(Keynes)的乘数原理创建的,主要分析了收入变动在国际收支调整中的作用。

该理论在假定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价格和汇率保持不变、不存在跨境资本流动的条件下,认为进口支出是国民收入的函数,自主性支出的变动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进而影响进口支出,且影响程度取决于一国边际进口倾向和进口需求弹性的大小以及开放程度的高低。推证过程如下。

首先,引入进出口贸易因素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可以表示为

式中, Y 为国民收入; c 为边际消费倾向; m 为边际进口倾向; C 0 为自主性消费; I 为投资; G 为政府支出; X 为出口; M 0 为自主性进口。而式中的 即为开放经济中的乘数。

其次,定义进口函数为

式中, M 为进口额。

再次,设定一国净出口为出口额减进口额,结合式(1.2)得到:

式中, NX 为净出口。

最终,将式(1.1)代入式(1.3),得到:

由此可以看出,一国贸易收支(净出口)受到该国国民收入水平和对外贸易乘数的直接影响。

乘数论开辟了从一般均衡的宏观经济角度分析国际收支与国民经济相互关系的新思维,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政策意义。但它没有考虑国际资本流动、价格变动、货币量因素等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且只在国内没有达到充分就业和不存在跨境资本流动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具有一定局限性。

四、吸收分析法

吸收分析法(absorption approach)又称 支出分析法 ,是经济学家西德尼·亚历山大(Sidney Alexander)于1952年提出的。该理论是以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入方程式为基础,通过进行一定的逻辑变换而来的。若将国际收支差额用 B 表示,国民收入用 Y 表示,国内总支出(亦称为国内经济的总支出或总吸收)用 A 表示,则其基本表达式为

B = Y A

由上式可得以下结论:

首先,国际收支状况是一国国民收入 Y 与总支出 A 比较的结果。当国民收入大于总支出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支出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支出时,国际收支平衡。

其次,国际收支失衡最终要通过改变国民收入(或吸收)来调节,即 支出转换政策 支出增减政策 。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采取增加国民收入或者减少支出的政策;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采取减少国民收入或者增加支出的政策。

吸收论从宏观角度将一国的国际收支同该国的国民经济相结合,对弹性论、乘数论进行扬弃,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国际收支失衡和均衡性质的认识,成为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货币分析法的先驱。但它没有考虑相对价格变动、国际资本流动、充分就业等因素的作用,也没有考虑到国家间的回应,因而其分析不够全面。

五、货币分析法

20世纪60年代后期,蒙代尔(Mundell)、约翰逊(Johnson)和弗兰克尔(Frankel)等经济学家将封闭条件下的货币主义原理引到开放经济中来,形成了 货币分析法 (monetary approach)。

该理论基本假设包括:①在充分就业条件下,一国实际货币需求函数稳定;②长期内货币是中性的;③长期内一国的价格和利率接近世界市场水平;④汇率是固定的,国际收支失衡主要依靠国际储备来调节。

视野拓展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货币论认为,国际储备变动是货币市场均衡的结果。其中,一国的货币需求 M d 是收入和利率的函数;货币供给分成国内通过银行体系所创造的部分 D 和国际收支所获得的盈余(即国际储备)部分 R 。若长期货币供求相等,则导出最基本的方程式:

R = M d D

可知,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所有国际收支不平衡都可以由国内货币政策来解决,而不需要改变汇率。同时,国际收支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实际货币余额(货币存量)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一国国际收支赤字的根源在于国内信贷扩张过度。因此,应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使货币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一致的速度。

自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后,对国际收支的分析只注重实体因素,却忽视了货币因素对其的作用。货币论的独创之处就在于它把国际收支失衡与货币余额的增减联系起来,并强调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但该理论把货币因素视为国际收支的唯一决定性因素,同时认为要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就必须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显然是以牺牲国内经济增长为代价的,因而受到了不少经济学家的批评。

学习思考

请深入思考和讨论不同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优缺点以及应用条件。

[1] E M + E X =1时,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不发生作用;当 E M + E X <1时,货币贬值反而会使贸易收支逆差扩大。 UwuYgUieMWV+UwIL8sDdw1s83rhIdaAl9jhG9Xe9l+jFWAQPjAaDO6MqIEBCc/X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