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在原单位上班的时候,从家到工作单位,单程需要2个小时。也就是说,我通常要花4个小时“对付”上海拥挤的地铁。
有的晚上,我会在工作单位值班或者上选修课,结束之后马上往家赶,到家也将近夜间10点了。
在儿子出生后,家里又多了一份牵挂。很多时候,我紧赶慢赶回到家,2岁多的儿子已经进入梦乡;第二天早上还没等儿子醒来,我就又要乘坐最早一班的地铁赶在早上8点之前上班。
我心里会感到很惆怅,因为来不及和儿子说一会儿话,陪他好好玩一会儿。我只好这样安慰自己,至少昨天晚上,我和儿子呼吸了同一片空气。
回家的路程太远,需要做的事情却越来越多。在家人的支持下,我在校内申请了宿舍,通常只在周末回家。
于是,不能回家的我经常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每天下班后如何排解孤独感。
每天下班后,我一个人从办公室走出来,回到一个人住的寝室换衣服,然后一个人去操场上运动一会儿,接着一个人去餐厅吃饭,再一个人回到办公室学习或写作一会儿,最后再一个人回到寝室休息。
作为一个生性内向敏感的人,孤独就像一股强大又深沉的背景音,重重地揉进了我的生活里。
起初,我很害怕也很讨厌这种孤独的感觉。为了排解孤独,我会打着留在单位好好读书学习的幌子,花费大量的时间玩手机,比如,刷头条新闻,看各种各样所谓的趣味视频。
漫无目的地玩一两个小时的手机后,我会产生一种难以言说的空虚感。
还有人会通过谈恋爱排解孤独。有个学生曾经告诉我,因为害怕孤独,他就和一个女孩谈恋爱了,两个人在一起并没有什么心动的感觉,也没有将来结婚的目标,只是为了共同打发无聊的时光罢了。我觉得这是件很恐怖的事。
这个学生还煞有介事地告诉我:“年轻人,不在寂寞中恋爱,就在寂寞中变态。”
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恋爱观,不妥之处就在于把孤独等同于寂寞,同时把孤独看成不好的东西。
改变我对孤独的看法的一本书,是蒋勋的《孤独六讲》。他在书中这样写道:“孤独并非寂寞。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却是饱满的。”“孤独没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的,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短短的几句话,我读了很多遍,感觉它们散发着睿智的光芒。
当害怕孤独的时候,喜欢走捷径的人就会不停依靠各种外在的刺激转移注意力。无论是玩手机、打游戏,还是随便谈一场没有质感的恋爱,都会让一个人远离饱满的精神世界。
而且,外在的刺激一旦停下来,就会让人马上陷入精神上的空虚。
在长期和孤独相处的过程中,我慢慢开始觉得,孤独并不是一件坏事。而且,一个能够忍受孤独的人,才会走向真正的成熟。
首先,孤独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和自己相处。
蒋勋在《孤独六讲》中写道:“我一直觉得,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所以,生命当中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和呼吸,我相信,这个生命走出去时不会慌张。”
哇,“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画面。这让我想起了李白的诗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总之,一个懂得好好和自己相处的人,才会活得更加自信从容。
其次,孤独的时候,我们依然应当保持生活的质感。
曾经一个人的时候,每当到了饭点,我就到学校的食堂里买点儿米饭加菜随便凑合一顿。心里想,等到周末回家我再改善伙食。
后来,我想,生命中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我要对自己好一点儿,要过有质感的生活。于是下班后,我就会到学校对面的商业广场,换着花样吃点儿好吃的。渐渐地,我知道了学校附近的餐厅哪一家的蛋炒饭做得最好吃,哪一家的羊肉泡馍最正宗。
一个人的时候吃点儿好吃的,会让我感受到孤独带来的一种尊贵感。这和两个人去吃饭有所不同,一个人在享受美食的时候不需要考虑如何迁就或取悦另外一个人,可以全身心地感受自己和美食的相遇。
最重要的一点,在孤独的时候,我们应当卖力地提升自己。
在孤独的时候,我经常会提醒自己,这可是提升自己的绝佳时机。我们只要在孤独的时候卖力地提升自己,就可以让自己在未来融入人群的时候变得更加从容自信。
所以,在孤独的时光里,当忍不住要去玩手机、随意打发时间的时候,我就会反复告诉自己:不要随意挥霍这宝贵的孤独时光,要让它变成自己回归人群时发光的资本。
慢慢地,我开始把自己下班后的孤独时光安排得井井有条。例如:16点到18点运动、吃晚餐;18点到20点读书或写作;20点到22点放松,和家人视频聊天;22点之后,读书,写反思笔记,准备睡觉。
渐渐地,我发现,好好利用这宝贵的孤独时光,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在上面的文字中,我为孤独添加了很多美丽的注脚。但不可否认的是,人都有社会性的一面,没有人喜欢一辈子都过着孤独的生活。我真正要表达的是,当迫不得已要去面对孤独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用更加积极的心态去化解。
孤独的时候,你不妨写诗给自己,好好地对自己,让自己奋进。这样,孤独就可以变成一种让人精神饱满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