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端午:赠我一枝艾

唐代诗僧文秀曾写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关于端午节起源,民间有许多说法,其中就有对屈原的纪念。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也曾引屈子入诗,在描述端午节的欢愉气氛之外,还体现了诗人崇高的气节。

端午即事

南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 照夙昔 ,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 ,三湘隔辽海。

注释

①丹心:赤红炽热的心,这里指为国尽忠的人。

②夙昔:往昔,往日。

③灵均:这里指屈原,屈原字灵均。

大意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你赠予我一枝艾草。

故人已经无法相见,新朋友远在万里之外。

往日一心只想报效国家的人,现在已白发苍苍、垂垂老矣。

我期望从屈原那里获得启示,只是三湘距离辽海太过遥远。

日积月累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是《楚辞》创作的灵魂人物。《楚辞》由西汉刘向编辑成集,本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东汉王逸将自己的作品《九思》增入,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余各篇皆承袭了屈赋的形式,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因此称为《楚辞》。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又因屈原的作品中以《离骚》最为著名,故也称其为“骚体”。

读懂诗词

值得了解的知识

屈原与端午节习俗

屈原本名平,字原、灵均,是战国时楚国贵族。屈原曾辅佐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他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但后来因遭到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害而被革职。

顷襄王时,屈原被放逐,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此时,楚国的政治愈加腐败,首都郢也被秦兵攻破,屈原深感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政治理想也无法实现,悲愤之下投汨罗江而死。

传说屈原投江后,百姓们立即划船搜救,想着哪怕是将屈原的尸体打捞上来,也算是为他尽最后一点心意。可是,人们打捞了很久,屈原的尸体却始终不见踪影。为了纪念屈原,也为了不让他的身体被江中鱼虾侵扰,人们自发荡舟江中,来回划船以驱散江中的鱼虾,还将家中的米撒入江中,喂食鱼虾。后来,这场寄托哀思的纪念活动逐渐演变为端午赛龙舟、吃米粽的习俗。

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也称“端五节”“端阳节”或“蒲节”。关于它的起源,说法不一:民间大都认为是为悼念屈原;也有人认为是古越人举行龙图腾祭俗;也有人认为是由夏、商、周时的夏至节演变而来;等等。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远在屈原出生以前,端午节就已经存在,但端午成为屈原的纪念日,确是在屈原沉江后。端午节时,人们会吃粽子、佩香囊等,南方各省区的人们还会举行龙舟竞渡等娱乐活动。 qTNSGGP44RfRnKb8gfX18qKueBXr2y1JTCLxS0oKNGzJikU8qN+bR1ENr2qmbQBc



七夕: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节,传说牛郎、织女会在天河相会。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子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所以每逢七月七日,她们都会拜祭织女,祈求自己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这也是“乞巧”这个名称的来源。

秦观的《鹊桥仙》道出了牛郎织女故事的凄美,也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向往。

鹊桥仙

北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 传恨,银汉迢迢 暗度。金风玉露 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注释

①鹊桥仙:词牌名。

②飞星:流星。这里指牵牛、织女二星。

③迢迢:遥远的样子。

④金风玉露:秋风白露。

大意

轻盈的云在空中呈现出巧妙的形状,牵牛星和织女星传递出相思的哀苦,悄悄渡过这遥远的天河。在秋日的七夕相会一次,比人间无数次的相会更为幸福。

深深的情意如流水般连绵不绝,重逢的时刻似梦影般朦胧虚幻,不忍回望喜鹊们搭建的归途。只要双方的感情忠贞不渝,又何必贪求短暂的欢乐呢?

日积月累

织女星也叫“天孙星”,因织女为天帝孙女,故名。织女星共三星,织女一是天琴座α星,呈白色,位于银河西侧。织女一附近,有四颗星,连起来恰好是一个梭形,古人将其看作织女织布用的梭子。在银河东侧,有一颗星与织女星遥遥相望,亘古不变,它就是天鹰座α星,即牛郎星,也叫“牵牛星”“河鼓二”。

读懂诗词

值得了解的知识

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
牛郎织女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放牛的小伙子,叫牛郎。一天,他在放牛时遇到了一位下凡的仙女,仙女名唤织女,两人互生情意,不久便结为夫妻,生了孩子,过起了男耕女织的人间日子。但很快,织女与凡人相爱的消息传到了天上,王母娘娘非常生气,便派人下凡将织女强行带走。牛郎在人间干着急,无论如何都追不上被带走的织女。这时,家中的老牛为了报答牛郎的恩情,便告诉牛郎,披上它的牛皮可以腾云驾雾,说完便咽气了。牛郎心痛地告别了老牛,披上它的皮,带着孩子便去追织女,眼看就要追到,王母娘娘却将头上的金簪一挥,顿时,一道汹涌的天河横亘在牛郎和织女面前。两人隔着银河遥遥相望,却无法跨越,只能相对哭泣。

牛郎和织女的感情感动了天上的喜鹊,于是成千上万只喜鹊都飞来这里,为牛郎和织女搭建了一座鹊桥,让他们可以跨过银河,在桥上相会。后来,王母娘娘的怒气逐渐消了,便允许牛郎、织女在每年的七月七日见面。

梁山伯与祝英台

古代有一位名叫祝英台的女子,自幼喜欢读书,渴望像男子一样进学堂。但在那个时代,女子的身份成了她求学路上的阻碍,无奈之下,她选择女扮男装,前往文风最盛的杭州读书。求学途中,祝英台结识了一位名叫梁山伯的书生,二人一见如故,以兄弟相称。

二人同窗三年,感情越发深厚,祝英台也在与梁山伯的相处中逐渐爱上了他。毕业离别时,二人约定两个月后来祝家相见,没想到梁山伯因家中有事错失了约定,等到数月后赶到祝家,得知英台竟是女儿身,顿时震惊不已。但此时,英台的哥哥已经为她应下同乡富人马氏的亲事,梁山伯听说后懊悔不已、相思成疾,最终含恨而终。祝英台得知心上人去世之后,悲痛欲绝。结婚当天,迎亲队伍经过梁山伯的坟墓时,突遇天昏地暗、风雨大作,大地轰然开裂,祝英台见状,走出轿子,不顾一切跳入其中。不久,风停雨霁,天清地明,人们看到两只形影相随的蝴蝶飞出,传说为二人所化。

孟姜女

相传孟姜女为秦朝人,因丈夫范喜良被抓去筑长城,便万里送寒衣,哭于长城下,长城为之崩裂,她才得见丈夫尸骸,后投海而死,是民间传说中忠于爱情、反抗暴政的妇女形象。孟姜女的故事其实是由春秋时“杞梁妻”哭夫崩城故事演变而成的。

杞梁是春秋时齐国大夫,名殖。齐庄公四年(前550年),杞梁随庄公攻莒,被俘而死。齐庄公于归途中,在郊外碰到杞梁的妻子,于是派人前去吊唁。杞梁妻认为此举不合礼制,因此庄公亲自到她家中吊唁。传说她在城下哭夫十天,城为之崩塌,后投淄水死。后人将杞梁妻哭夫故事演变为“孟姜女哭长城”,杞梁也被传称为“范杞良”“范喜良”等。

白蛇传

传说古时在四川青城山,有一条修炼千年的白蛇化为美丽的少女,她身边还有一位道行尚浅的青蛇。两姐妹结伴来到人间游玩,躲雨时遇见了书生许仙。白蛇与许仙一见倾心,遂结为夫妇。然而,人间的和尚法海认为白蛇乃妖孽祸害,必须铲除。于是设法蛊惑许仙用雄黄酒灌醉妻子,使其显露蛇形,许仙见状被吓死。恢复人形的白蛇十分悲痛,奋不顾身地去仙山盗取仙草,救活了许仙。

许仙病愈后,再次被法海诱骗到金山寺,白蛇为救夫君,带上青蛇一起前往金山。可法海却扣住许仙,不允许他出去相见。白蛇联合青蛇施法致水漫金山,眼看就要威胁到法海了,不料他请来神将护法助战,白蛇法力不敌,最终被装进了钵盂,压在雷峰塔下。 qTNSGGP44RfRnKb8gfX18qKueBXr2y1JTCLxS0oKNGzJikU8qN+bR1ENr2qmbQB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