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他的七绝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故有“七绝圣手”之称。王昌龄豪侠尚气,是个十足的性情中人。他写的边塞诗意境开阔,雄浑壮观,《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皆为传世佳作。
青海 ② 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③ 。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 ④ 终不还。
注释
①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大多反映艰辛的军旅生活。
②青海:指青海湖,位于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③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北。一作“雁门关”。
④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这里指边敌。
大意
青海湖上弥漫着层层浓云,连雪山也笼罩在昏暗之中,边塞孤城和玉门雄关遥遥相望。
戍边的将士们身经百战,连铠甲都磨穿,发誓一定要打败外敌,否则决不还家。
常见的诗歌题材有送别抒怀类、羁旅思乡类、山水田园类、怀古咏史类、咏物言志类、边塞征战类等。边塞诗派的诗人通常有着边塞生活或军旅的经历,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边塞诗内容常描写边塞风光、边疆艰苦生活,抒发作者杀敌报国的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以及边疆战士和作者的思乡之情。
读懂诗词
值得了解的知识
王昌龄立下“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言,李白也曾写下“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岑参写过“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辛弃疾也写过“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楼兰到底在哪里,为何引得如此多的仇意呢?
据《汉书·西域传上》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治扦泥城(今新疆若羌县治),东到阳关一千六百里,到长安六千一百里,人口一万四千一百,军队二千九百一十二人,地方多沙,少田,百姓在附近国家寄种田地、购买粮食,人民随牲畜逐水草而居,产玉石,多骆驼,能造兵器。
汉武帝时,汉廷与大宛各国往来,楼兰位于往来途中的要道上,常攻劫汉使,又几次给匈奴做耳目,使匈奴兵截击汉使,汉武帝派兵俘虏了楼兰王,楼兰便降于汉朝,并且纳贡。匈奴得知后,发兵进击楼兰,于是楼兰王就派了一个儿子到匈奴为质子(即人质),一个儿子到汉朝为质子。后来,李广利将军进击大宛,匈奴想截击汉军,但汉军兵力强盛,匈奴不敢抵挡,就请楼兰帮助。汉武帝知道后,又派人俘虏了楼兰王,押至汉宫责问,楼兰王说:“小国夹在大国之间,如果不采取附属两边的做法,就无法使自己得到安全,我希望您能让我的国民迁到汉朝境内居住。”汉武帝认为楼兰王说得也对,便又送他回国,也叮嘱楼兰随时侦察匈奴的动静,从此匈奴便不再亲信楼兰。
征和元年(前92年),楼兰王死,楼兰国的人来汉朝请质子回国为王,但质子因为经常犯法,已下狱处刑,不能送回,于是汉廷告诉楼兰:“质子很受天子喜爱,不能送他回国,你们另立一个王吧!”楼兰就另立了一个国王,汉朝又让新楼兰王送新的质子来,新楼兰王照做,同时也派了一个质子到匈奴。后来新楼兰王又死了,匈奴知道后就派质子回去为王,汉朝派使者命新楼兰王到长安朝见汉武帝,说汉武帝要给他厚赏,新楼兰王的妻子对他说:“先王曾派两个质子去汉朝,都没有回来,你为什么还要去朝见皇帝?”于是二人合计推辞说:“我才立为国王,国内不安定,我先整顿整顿,过两年再入朝面见吧。”楼兰国多次被匈奴施反间计,几次劫杀汉使,这些都是新楼兰王的弟弟尉屠耆(qí)投降汉朝后所描述的。尉屠耆就是楼兰在汉朝的质子。
元凤四年(前77年),汉朝派傅介子以赏赐为名,携黄金锦绣赴楼兰刺杀楼兰王。楼兰王见到傅介子后很高兴,与其一起喝酒。酒后,傅介子与楼兰王单独谈话,两个壮士从后面出来将楼兰王刺死,并宣告楼兰:“楼兰王辜负汉朝,天子派我来杀他,另立他在汉朝的质子弟弟尉屠耆为王。”傅介子因此举封为义阳侯,楼兰也改国名为鄯善。随后朝廷送鄯善王尉屠耆回国,鄯善王临走前对汉武帝说:“我在汉朝的时间很久,现在回去势单力薄,而且前王的儿子还在,我担心自己被他杀死。我们国内有个伊循城,土地肥沃,希望汉朝能派一个将军在那儿屯田驻守,让我有个依靠。”汉武帝闻言便派司马一人、吏士四十人,屯田于伊循城以作震慑,后改置都尉,伊循设官就是从此时开始的。
三国时期,鄯善属魏。西晋时封鄯善王为“归义侯”。东晋时先属前凉,后朝前秦,受加封。南北朝时屡次朝献于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北魏任韩拔为“西戎校尉、鄯善王”,镇守其地。隋大业五年(609年)设鄯善郡。其实到唐朝时,已经没有楼兰了,但因为楼兰曾经的一些行径一直为人所不齿,早在汉朝的时候,“楼兰”这个词就被文人引用来抒发杀敌立功的志向,因此,后来的李白、王昌龄、辛弃疾等唐宋文人也在诗词中以“楼兰”比喻外敌,抒发报国之情,而并不是真的与楼兰结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