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节,传说牛郎、织女会在天河相会。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子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所以每逢七月七日,她们都会拜祭织女,祈求自己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这也是“乞巧”这个名称的来源。
秦观的《鹊桥仙》道出了牛郎织女故事的凄美,也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向往。
纤云弄巧,飞星 ② 传恨,银汉迢迢 ③ 暗度。金风玉露 ④ 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注释
①鹊桥仙:词牌名。
②飞星:流星。这里指牵牛、织女二星。
③迢迢:遥远的样子。
④金风玉露:秋风白露。
大意
轻盈的云在空中呈现出巧妙的形状,牵牛星和织女星传递出相思的哀苦,悄悄渡过这遥远的天河。在秋日的七夕相会一次,比人间无数次的相会更为幸福。
深深的情意如流水般连绵不绝,重逢的时刻似梦影般朦胧虚幻,不忍回望喜鹊们搭建的归途。只要双方的感情忠贞不渝,又何必贪求短暂的欢乐呢?
织女星也叫“天孙星”,因织女为天帝孙女,故名。织女星共三星,织女一是天琴座α星,呈白色,位于银河西侧。织女一附近,有四颗星,连起来恰好是一个梭形,古人将其看作织女织布用的梭子。在银河东侧,有一颗星与织女星遥遥相望,亘古不变,它就是天鹰座α星,即牛郎星,也叫“牵牛星”“河鼓二”。
读懂诗词
值得了解的知识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放牛的小伙子,叫牛郎。一天,他在放牛时遇到了一位下凡的仙女,仙女名唤织女,两人互生情意,不久便结为夫妻,生了孩子,过起了男耕女织的人间日子。但很快,织女与凡人相爱的消息传到了天上,王母娘娘非常生气,便派人下凡将织女强行带走。牛郎在人间干着急,无论如何都追不上被带走的织女。这时,家中的老牛为了报答牛郎的恩情,便告诉牛郎,披上它的牛皮可以腾云驾雾,说完便咽气了。牛郎心痛地告别了老牛,披上它的皮,带着孩子便去追织女,眼看就要追到,王母娘娘却将头上的金簪一挥,顿时,一道汹涌的天河横亘在牛郎和织女面前。两人隔着银河遥遥相望,却无法跨越,只能相对哭泣。
牛郎和织女的感情感动了天上的喜鹊,于是成千上万只喜鹊都飞来这里,为牛郎和织女搭建了一座鹊桥,让他们可以跨过银河,在桥上相会。后来,王母娘娘的怒气逐渐消了,便允许牛郎、织女在每年的七月七日见面。
古代有一位名叫祝英台的女子,自幼喜欢读书,渴望像男子一样进学堂。但在那个时代,女子的身份成了她求学路上的阻碍,无奈之下,她选择女扮男装,前往文风最盛的杭州读书。求学途中,祝英台结识了一位名叫梁山伯的书生,二人一见如故,以兄弟相称。
二人同窗三年,感情越发深厚,祝英台也在与梁山伯的相处中逐渐爱上了他。毕业离别时,二人约定两个月后来祝家相见,没想到梁山伯因家中有事错失了约定,等到数月后赶到祝家,得知英台竟是女儿身,顿时震惊不已。但此时,英台的哥哥已经为她应下同乡富人马氏的亲事,梁山伯听说后懊悔不已、相思成疾,最终含恨而终。祝英台得知心上人去世之后,悲痛欲绝。结婚当天,迎亲队伍经过梁山伯的坟墓时,突遇天昏地暗、风雨大作,大地轰然开裂,祝英台见状,走出轿子,不顾一切跳入其中。不久,风停雨霁,天清地明,人们看到两只形影相随的蝴蝶飞出,传说为二人所化。
相传孟姜女为秦朝人,因丈夫范喜良被抓去筑长城,便万里送寒衣,哭于长城下,长城为之崩裂,她才得见丈夫尸骸,后投海而死,是民间传说中忠于爱情、反抗暴政的妇女形象。孟姜女的故事其实是由春秋时“杞梁妻”哭夫崩城故事演变而成的。
杞梁是春秋时齐国大夫,名殖。齐庄公四年(前550年),杞梁随庄公攻莒,被俘而死。齐庄公于归途中,在郊外碰到杞梁的妻子,于是派人前去吊唁。杞梁妻认为此举不合礼制,因此庄公亲自到她家中吊唁。传说她在城下哭夫十天,城为之崩塌,后投淄水死。后人将杞梁妻哭夫故事演变为“孟姜女哭长城”,杞梁也被传称为“范杞良”“范喜良”等。
传说古时在四川青城山,有一条修炼千年的白蛇化为美丽的少女,她身边还有一位道行尚浅的青蛇。两姐妹结伴来到人间游玩,躲雨时遇见了书生许仙。白蛇与许仙一见倾心,遂结为夫妇。然而,人间的和尚法海认为白蛇乃妖孽祸害,必须铲除。于是设法蛊惑许仙用雄黄酒灌醉妻子,使其显露蛇形,许仙见状被吓死。恢复人形的白蛇十分悲痛,奋不顾身地去仙山盗取仙草,救活了许仙。
许仙病愈后,再次被法海诱骗到金山寺,白蛇为救夫君,带上青蛇一起前往金山。可法海却扣住许仙,不允许他出去相见。白蛇联合青蛇施法致水漫金山,眼看就要威胁到法海了,不料他请来神将护法助战,白蛇法力不敌,最终被装进了钵盂,压在雷峰塔下。
中国人爱月,咏之赏之,思之叹之。月亮自古以来都承载着人们的悲欢离合,而在中秋之夜,一轮皎洁的圆月高悬夜空,团圆之喜和相思之情便在抬头望月的人心尖流淌。我国古代就有祭月的习俗,后来经过不断演化,逐渐发展为“团圆节”。因节期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时值秋季正中,故称“中秋节”。在这天,全家人会团聚在一起赏月、拜月,祈求福安,寄托相思。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原本也应与家人团聚的苏轼,却形单影只,月下独酌。苏轼与弟弟苏辙感情深厚,但自从上次别后,两兄弟已经多年未见,在这个举家团圆的日子里,苏轼尤其思念远方的弟弟,遂作词怀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①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②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③ 寒。起舞弄清影,何似 ④ 在人间。转朱阁 ⑤ ,低绮户 ⑥ ,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⑦ 。
注释
①达旦:到天亮。
②子由:苏辙,字子由。
③胜:承担,承受。
④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⑤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⑥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⑦婵娟:这里指月亮。
大意
丙辰年的中秋节,我开怀畅饮至第二天清晨,喝到酩酊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像中秋佳节这样的明月何时才出现的呢?我手执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现在是哪一年?我想要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又唯恐玉石砌成的楼宇太过高耸,承受不住严寒。我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之舞动,高寒的月宫怎能比得上人间?
明月移过朱红色的楼阁,低悬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毫无睡意的我。明月不该对人们怀有怨恨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无法相聚时才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情从来都无法周全。只愿这世间所有人都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一轮皎洁的明月。
“月有阴晴圆缺”,说的便是月相变化。由于月球、地球和太阳三者相对位置的改变,人们从地球上看,月球便有盈亏的变化。每月先后出现的是新月、蛾眉月(上蛾眉月)、上弦月、凸月(盈凸月)、满月、凸月(亏凸月)、下弦月和蛾眉月(下蛾眉月)。月相更替周期平均为29.5天。
读懂诗词
值得了解的知识
在古代,人们对神秘的月亮充满了诸多浪漫的想象。比如神话中的后羿之妻嫦娥,因偷吃仙药而飞升到月亮,嫦娥在月亮上所居住的宫殿便被称为月宫。月亮上还有受罚伐桂的吴刚,以及玉兔、玉蟾等小动物。不仅中国有关于月亮的神话,其他国家也有很多关于月亮的想象,如希腊神话中的月神塞勒涅,日本传说中的辉夜姬等。那么,月亮上究竟有没有人呢?
1969年,美国航天员首次在月球上登陆,获得了大量的有关月球科学的第一手资料,丰富了人类对月球及太阳系其他天体的认识。科学证明,月亮上面没有神话人物和宫殿,它只是地球的一颗天然卫星。
我们都知道,月亮本身不发光,因反射太阳光才被看见。在清朗的夜晚,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月亮上明暗不一,那是由月面凹凸不平导致的。月面上比较平坦的区域叫月海,反照率较低,因而看上去比高地暗,伽利略发现时称之为“海”,沿用至今。事实上,月海无水,是广阔平原。月面上高出月海的较亮区域叫月陆,反照率较高,一般高出月面两至三千米,主要由浅色斜长岩组成。月球正面的月陆与月海面积大致相等,背面的月陆则比月海面积大。还有因陨星撞击或火山爆发而形成的环形山、月面辐射纹等,满月时最为清晰。月球表面覆盖的土壤也叫月壤,是基岩被陨星撞击和碎屑溅射的覆盖层。
2018年12月8日,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的撞击坑着陆,同时,“玉兔二号”巡视器到达月面开始工作,这标志着人类首次实现在月球背面软着陆,人们见到了从未见到的、神秘的月球背面,并通过中继星“鹊桥”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间的中继通信。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李清照这句词绘就了一幅秋日光景图。天高气爽,看到依次盛放的菊花,便知道重阳日临近了。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便是重阳。何谓重阳?双九即为“重九”,古人有“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说法,九是阳数,重九即为“重阳”。九是最大的阳数,表示尊贵,又含有长久之意,因此重阳节也蕴含了尊老敬老的文化内涵。
古时人们会在重阳节这天开展登高望远、喝菊花酒、插茱萸等活动,以表达自己的怀亲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 ② 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zhū)萸(yú) ③ 少一人。
注释
①山东:这里指华山以东一带。
②倍:更加,加倍。
③茱萸:一种浓香型植物。古时人们在重阳节佩戴这种草,希望能够避邪驱恶。
大意
独自漂泊在外做他乡之客,每逢节日便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只少了我一人。
古代对不同年龄的人有着不同的称谓,初生婴儿因其肤色通红称为“赤子”;两三岁可提、可抱,称为“孩提”或“孩抱”;七八岁正是换齿阶段,称为“龆(tiáo)龀(chèn)”;十岁能学习,称为“幼学”;十三四岁的少女称为“豆蔻”;女子十五岁可绾起头发、戴上簪子,称为“及笄(jī)”;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三十岁称为“而立”;四十岁称为“不惑”;五十岁称为“知命”;六十岁称为“耳顺”;七十岁在古代已经很稀有,称为“古稀”;七八十岁称“耋(dié)”;八九十岁称“耄(mào)”,“耄耋”合指高龄之人;长寿的人还称为“鲐(tái)背”,鲐是一种背上有斑纹和褶皱的鱼,与老年人背部的褶皱很像;百岁高寿称为“期颐”。
读懂诗词
值得了解的知识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呢?细究起来,原因大概有三个:避灾驱祸、山岳崇拜、“辞青”。
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在《续齐谐记》中写了一篇故事。汝南郡人桓景跟随费长房游学多年,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会有灾祸降临,你快回家去吧,通知家人在九月九日那天佩戴绛囊,系好茱萸,然后去登山,不要忘了喝一杯菊花酒,这样灾祸才能消除。”桓景听后,立马赶回家中,按照费长房的指示做了。到了傍晚,回到家中的他发现家里的鸡犬牛羊全都暴毙了。长房听说后,对他说:“是这些东西替代了你们”。自此,在九月九日这一天登高避灾成了人们约定俗成的活动。
也有不少人登高是为了表达对山岳的崇敬。《礼记·祭法》当中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古时候的人们无法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就将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归结于山岳的威力导致。山岳高耸威严,高处常常云雾缭绕,因此古人认为山上有能够呼风唤雨的神。为了祈求山岳庇佑,古人对山产生了无限的崇拜与敬畏之情。
另外,重阳节在秋天,这个时节天气转凉、草木凋零,人们通过登山的方式“辞青”,恰与春日“踏青”相对应。清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九月·辞青》提到了百姓会在重阳节去西山看红叶、泡温泉,还去郊外痛饮,谓之“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