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2002年3月19日,两位年轻人带来了西南交通大学季富政老师写的《三峡古典场镇》的校样。去年,我拜读过季老师的两本著作:《中国羌族建筑》和《巴蜀城镇与民居》。它们大大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我的知识,也让我知道了一位不受当今滚滚而来的发财潮的撼动、跋涉在崇山峻岭中寻找民族乡土建筑遗存的学者。所以,这次收到校样,当天晚上,我就安排好舒服一点儿的座椅,跷起双脚,准备再一次享受季老师的学术成果,我相信必定有新的收获。果真,越看越入神,到了午夜,我已兴奋到了极点。过去,关于三峡的乡土建筑遗存,我听说过的只有大昌古城、宁厂、张爷庙和石宝寨玉印山。其中玉印山要保护,张爷庙和大昌古城要搬迁,所以觉得损失不算大,没有在意。看了季老师的研究,才知道原来三峡地区有那么多古镇,每个古镇都有那么强烈的特色—都是雄奇壮丽的三峡才有的特色,只有三峡才有的变化莫测的特色。它们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像三峡那样,非常深厚丰富,瑰丽多彩。但是,一年零三个月之后,2003年6月,三峡水库将首次蓄水,它们中的大部分都将淹没在175米高程的水位之下,永远地消失,毫无挽救的可能。于是我的心又被水库一样浩瀚的遗憾和痛惜淹没。同样强度的兴奋和痛惜碰撞在一起,我激动得眼睁睁熬到天明。过度的疲劳使我平静下来,心里便又生出了强烈的感谢之情。感谢季老师和他率领的同学们,不辞千辛万苦,调查了这些小镇,抢救了可贵的资料,写出了这么珍贵的研究著作。我相信,这份研究的价值将一天一天地增长,会有千千万万的人,包括未来可以买张票便到月亮上旅游的人,都会感谢季老师和他的年轻伙伴们。这是一本永远不会被重写,却会被无数次重读的书。

著作写得也很好,全面而详细。有一些古镇的总平面图和总剖面图,尤其显出他们工作的认真。我深深知道这些写作和制图的难处,我特别喜欢写西沱镇的那一节,那里面有一段调研日记。细细读来,我仿佛参加到季老师的小组里去了,看同伴们精神百倍地测绘,向92岁的寿星请教,也一起感叹多年来文物保护事业的粗疏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低落。滔滔长江在脚下流过,我们祖先几千年的文化积累,难道也将随逝水而去,消失得无形无影?我抬头顺季老师的手指望去,江对岸,玉印山清晰可见。大大出乎意料的是,原来山脚还有整整一圈椭圆形的老街,那是真正的石宝寨。这一圈街和一座山,是血肉相连,谁也离不开谁的呀!怎么我过去所知的竟是那么片面零碎!报章杂志上介绍过许多次的石宝寨保护方案,竟都不提那一圈老街。我的老毛病又犯了—我的眼睛湿润了!

擦一擦眼睛,我再回过头来讲一条意见,我要说的是:恐怕在当今任何一个有相当文明程度的国家,遇到像建三峡水库这样的事情,一定会调动全国有关的力量,来给这100多座古镇做一遍细细致致的测绘,拍摄大量各种角度的照片,甚至做一些比例尺不小的模型,从而建立一个极有价值的博物馆。我们其实本来有充裕的时间做这些工作的,所费也并不大。再进一步说,这条意见也不是向专业文物部门提的,他们只能叹息,应该有更有资格听这条意见的人。三峡只有一个,但全国建设方兴未艾,我们还有许多“机会”失去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将继续束手无策、听天由命吗?

季老师在校样中夹了一张纸条,上面有一段话:“我们同时正在进行《成都市古镇研究》,所有的节假日全部泡在里面。分10个镇,一个老师负责一个镇,可望每一个老师对一个镇写出一本书来。”谢谢具有远见卓识且有责任心的西南交通大学建筑系的老师们,我这篇“前言”终于可以在重新涌上心头的兴奋中结束。

陈志华
2002年3月20日凌晨于清华园 K/gGMfh2y6BsCKDVqWcU8NL0HqtDu2OBvoeYom2D7UF4RJCBTOh/75P3EuF+x/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