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古老的渔猎遗风

我们从大溪考古中发现,在探方的文化层中挖出很多鱼骨。这是5000年前甚至更早的人类在三峡中生活的真实写照。问题是这个地方还处在两水即长江与大溪河相交的三角地带上,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三级台地。几千年来这里的地质状态、生态系统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变化,是宜于人类栖息与生存的地方。几千年不大变的地方在整个三峡沿江地区是不是具有普遍意义,即是说三峡居民居住选址是否都青睐和传承着5000年前古老的人类居住选址的遗风?答案是肯定的。但渔猎不是唯一的原因,只是很重要的条件,是一种潜意识的使生活方便的因素。

长江干流有很多支流,在两水相交之地,支流往往带来很多鱼类食饵。而两水相交时支流水的流量流速受到干流巨大冲力的节制,于是在相交的水面形成若干回旋处,因此那些鱼饵在此相对集中并较丰富,这就相当于天然渔场,引来了渔猎之人的聚集。如果遇上洪水时期,支流更成为大小船只尤其是小渔船的良港。显然,两水相交的三角陆岸,不管它是坡地还是台地,就成为人们常集中的地方。鱼与其他物品的交易、农副产品的交易等均可于此进行,这也许就是最早场镇的胚胎草市。1994年,笔者在大溪镇调研时就在大溪河边的渔船上买了几斤麻花鱼佐酒。直到今天两水相交处仍是渔船出没之地。不独三峡,整个川江水系网,过去只要是上述水流交汇处,自然均会衍生出人与鱼的故事。若无人,水禽也会常常光顾这里,此也是生物共存的同质性。

若我们选择长江不是两水交汇处的江岸来追寻渔猎古风,则很难发现上述生态优美之处。不过,这里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三峡古镇无论北岸南岸,大镇小市都几乎选址在两水交汇处而不在其他地方?于是我们从大溪文化的发现处找到了人群最愿意集中的地方,并从随葬的鱼骨中得到启示。其实古人早就发现了这一规律,并费了很多脑筋去解释它。笔者甚至认为风水选址皆由此得到启迪,而不是风水在指导人们去如何选址。原因很简单:古代大溪人是按生存需要而选址,经三四千年之后看风水之说才兴起,接着人们用它来指导聚落及房屋的选址,其基本山水物象与大溪时代何其相似(尤其把水看成江边人生存的最关键条件)。 HfAaZ7EgUcxpz+/TNSXJloRpZX6SwVLBhVH/UDLwCJ5uTlJSPYO4baVmzHEaEnK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