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离别家园50年,蜀中景物梦魂牵。

巴蜀大地,钟灵毓秀,物华天宝,人文荟萃,民风淳朴,几千年悠久的历史,遗留下丰富的文物古迹。其城市、村镇、民居、祠庙、寺观处绿水青山、田畴阡陌之中,经历代先辈们的精心筹划,奋力经营,始成今日的辉煌大观,充分反映了蜀中能工巧匠、昔哲先贤们的聪明智慧,创造才华。在古代建筑文物中,巴蜀的汉阙、悬棺、栈道、画像砖等独领风骚。尤其值得注意者,自明末清初以来,各省移民汇聚巴蜀,300多年间交流融合于天府盆地之中,造就了开拓、进取、奋发的创造性精神,使建筑艺术呈现出繁荣兴旺、兼容并蓄的景象,历史悠久的城市、村镇、民居传统也得以进一步发展。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时代的演变,巴蜀城镇、民居逐渐在建筑艺术与科学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特色,构成了巴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以来,蜀中传统建筑曾引起过一些中外学者的注目,但真正以科学方法考察研究者,始盛于抗日战争时期自北平迁川之中国营造学社的梁思成、刘敦桢、刘致平诸先生及学社其他同人。我有幸在此时期考入了中国营造学社,随诸先生学习并协助参加了一些调查研究工作。50多年过去了,至今仍念念不忘这一段峥嵘岁月。学社同人在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中,以饱满的爱国热情来从事民族文化的保存与研究工作,令我感动。他们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值得提倡与发扬的。他们的调查研究方法和成果也是值得参考与借鉴的。中国营造学社在蜀中虽然只是抗战期间的短暂时光,但对巴蜀建筑文化在海内外的传播、弘扬所做出的贡献,是值得记忆不忘的。

今有西南交通大学建筑系教授季富政先生自费考察研究巴蜀城镇与民居十数年,凡实地调查城镇民居上千处,得实例数百个。今精选城镇23例,民居20例,汇著成书。仅以书中实例分布地区之广,范围之大,即可见其劳作之艰辛,其常年奔走于山间田野,献身于传统文化之发掘整理,十数年如一日的精神,令人钦佩。

一个学美术与中国文学的人,居然一头扎进了传统建筑研究的渊海,可想而知该遇到多少的困难。正如他所言:有中国营造学社先辈们的“精灵”在巴蜀天空回荡,是最撼人心魄的激励。有巴蜀大地的浩瀚建筑文化,这就够了!使我这个50年前中国营造学社在四川的一员又看到了巴蜀儿女这种顽强奋进的精神风范,于是写了一点感言,请教方家高明。

罗哲文
1996年12月 LHoYSV5uqGa6q6LDOoEEKfueBmJEqiNQHJ2RtFp6gHI3i00EYCAopCl2QFoq+Xq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