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中国少数民族建筑研究,是一个备受世人关注的课题。它的独特性是不仅从建筑层面去探索少数民族建筑尤其民居的空间成因和发展,即建筑本身和文化、历史、社会诸方面的纠葛,还以一种威严的空间事实,无可辩驳的空间形象,极为有力地实证中华民族内各族相互之间的血缘关系,以及随历史长河而衍变的源与流的关系。这是建筑研究的制高点,它的崇高在于以空间语言去凝聚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以达到各民族兄弟般团结这一目的,并激发继往开来的内驱力。

从遗传学的角度看,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的羌、藏、彝、白、纳西、哈尼、傈僳、拉祜、基诺、普米、景颇、土家等族均起源于北方民族。虽然有的民族渐自融入了南方民族血缘,但作为“石头写成的史书”的建筑,无不处处流露出北方民族的空间遗迹。我们从《云南民居》(云南设计院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所论各民族住宅中察觉到了端倪。

《羌族史》(冉光荣等著,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作者研究认为:羌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演变成藏缅语族各民族,因此,研究藏缅语族各民族都必须和羌族发生关系,因为他们都是“羌族中的若干分支”。用这个观点考察以上各族民居,其空间中的诸多形与貌又何其相似。恰是这种“相似”作为空间论据,又有力地支持了以上观点,并寻找到了南方一些民族建筑的源与流的关系,因此,羌族建筑研究有着更加非凡的意义。

今天四川境内的羌族是古羌人的嫡传后裔,其建筑尚保留着羌人远古游牧及半农半牧时代的帐幕、窑洞,甚至天水一带的干栏等空间特色。他们来到岷江上游河谷地带后,和土著冉駹民族相处,经上千年融会,创造出了今天我们看见的石砌建筑系列。这种石砌空间曾以雄奇浑厚的面貌在历史上触动过不少文人墨客、戍边武将,他们于此亦留下无数的赞美华章。自20世纪初以来,西方人士不断深入羌寨攫取资料,直到今天势头不减。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营造学社迁入四川,羌族住宅引起了刘致平教授很大兴趣,他认为它“和内地的宅制是迥然不同的”,“它的造形极生动自然”。可见羌族建筑从形态到内涵皆具潜在的研究价值。

羌族建筑研究过去散见于报刊杂志。因羌区地域偏远,山高路险,人们视为畏途,终不见系统性研究成果面世。第五届全国民居会在四川阆中召开期间,我和西南交通大学建筑系教授季富政谈起羌族民居的挖掘整理的联合科研问题,不想一拍即合,便促成了此一课题的完成。这是一部令人振奋的中国少数民族建筑研究著作,罗哲文教授在季先生另一部书《巴蜀城镇与民居》序言中认为季先生对羌族建筑的研究“填补了系统研究羌族建筑的空白”。可见其中的艰辛,季先生当为头等功臣。

支持、参与中国传统民居研究,包括区域、专题、类型,尤其少数民族的民间建筑研究,自本世纪初以来渐有国内学者步入。至新中国成立前以中国营造学社为中坚力量的研究成果,充分显示了这一领域的广阔研究前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形成“民居热”,研究队伍日渐庞大,亦不断有显赫的成果出版,在《桂北民间建筑》热销告罄的基础上,我们把目光又投向羌族建筑研究,今之成书,想来不仅得益于良好的研究环境,也有学者们的共同努力,还有羌族地区人民的大力帮助。能为祖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整理做一点实事,也是可告慰灵魂的,同是不辜负羌族人民期望的。

李长杰
1997年9月于桂林

羌族建筑调研部分村寨景况(1988—1996) CF1qewG7eUcjj+Is7r7UO3qpSIFTD5klfXpSlnDKrAA180P+lGlW9Bin2eiFZnJ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