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情理可掬水崇拜
——峨眉山筲箕槽施宅

此宅居于峨眉河出山口的半山上,名曰“筲箕槽朱麻岗”。民国六年(1917年),宅主施少华因一股质地纯美的泉水于此选址建宅,透溢出人与自然至亲至密、须臾不可分离的原始关系。

宅主考察了源头、水质、地质、地表、气候、消防、劳力节省、传统建宅宗法仪教的关系后,决定利用自然之利,不顾传统住宅的中轴约束,把水的安排作为建宅考虑的第一因素,直述山区农民因地制宜的机智,表达出“天人合一”为最高宗旨的朴素实践。宅主把泉水引入室外、室内两部分,然后由高到低用竹筒剖开或打通做笕槽,分流到生活、生产等不同功能的区域。最洁之水经水缸过滤后作为饮用水居上层、中层室内,非饮用水居室外;下层作为过路客和畜生清洁之用。于是竹笕槽重叠排列,蔚为壮观。如此,就改变了沿等高线布局住宅的传统平面模式。

祖堂没有了,中轴线形存实亡。此层呈下落垂直于等高线的台阶式平面,均为水之利于坡地地形的特点所带来的变化,在封建时代不啻是大胆的行为。然就生存与信仰而言,显然生存应是第一位的。再则垂直于等高线的宅向布局虽花费更多的钱财,但不仅开创更多的空间,还和河谷风撞个满怀,亦可扫荡因水引起的潮湿。诸般种种,使人感到百姓建宅用心的良苦。

峨眉山筲箕槽施宅施宅利用坡地地形的特点,引水至宅,形成了这一小巧别致的居住小宅

峨眉山筲箕槽施宅现场速写

因水建宅筲箕槽

和凉风岗相距三四里的斜对面半山上,名“筲箕槽朱麻岗”,有一施少华宅。此宅因水得宅,或因宅置水,姑不偏述,然二者相互依赖造成的水与宅的亲密关系,及烘托出的人与自然的原始气氛,似乎委婉道出一个民族的古老信仰。崇尚自然并融建筑为一体,以此为乐,枕其终身,以情赋之,以理度之,并把这种“天人”关系推向高于一切、二者须臾不能分离的境界,而胆敢在选址和布局上犯忌犯难,皈依于顺其自然的最高宗旨。

宅主78岁,言宅不过100多年历史,民国十五年(1926年)大修一次。先辈就为“一股水”在此建房,世代相袭,几次欲搬家至平坝,皆因泉水之便情感太笃而不忍舍去。峨眉多雨,平地冒出几股泉水不乏其他,施家何以敢冒屋后渗水、风水术相宅大忌,在此垒石兴宅呢?宅主有几点理由是服人的。一是泉源高远,泉路长,水质自然清洁甘洌。施宅在半山腰,后半山缓缓斜上可上溯三五里。坡面丰茂林草覆盖,能渗透进地表下的水,极易涵留,且细水长流。若大雨倾下,多余者从地表上流走,泉水无时多时少、时清时浊变化。二是此处为碎石与沙泥结构地况,下巨石底盘,水不是从其间渗出,恰如一大过滤设备,不太可能造成顺层滑坡和其他性质的泥石流灾难。历史上亦无此先例。三是可减少挑水时间和降低劳动强度,这个账一辈子总算是惊人的。四是如果说靠泉太近、又引泉入室造成了潮湿之弊,正如此带来了筑基、朝向、平面等系列变化,迎来了顺河风,取得了高燥之利。五是水缸层层排列,常年满水,除起再过滤作用外,亦是良好的消防水池。以上诸利,诚然就带来了传统空间组合与功能上的变化。

首先是常用水之地,诸如厨房、牲畜圈等地被统归于区域,并着实地,以便利水的进与出,尽量缩短水路进屋距离,以笕槽置于室外,尽可能避免潮湿之害。于是,平面划分上把一家包括已分家的子女的厨房统置于近水的几间平房之内,一间两灶,相互紧邻,显示出家族繁盛的热闹气派。一间厨房正处在中轴线上,等于取消了原本该供香火的堂屋。家无神位,数典忘祖,犯了礼教大忌,亦搅乱了四川分家立灶免生口舌的民俗。然而相比自然法则的神圣崇高和生存环境的现实,只有视而不见了。二为牲畜区域,一律于实地的下一台面布置,猪、牛、羊、鸡,统而有分于一大空间,并有笕引渡水入圈冲洗,一切井然有序,清洁卫生。三因失去香火堂屋,尊卑无据,“灶神菩萨”反居其上。众口都以利于生产生活、身体健康为准则,房间寝室、储粮藏种全在楼上或有地楼的空间,亦反映了国人随遇而安、变化有据的灵活生存态度和优美的世界观。

以上三种各得其所的空间变化及功能归属皆因泉水之利引起。至于傍属的具体做法,诸如泉眼高于基面,以各水缸高度为基本点,分笕槽若干连接泉眼层层跌落。还为设置水缸划分出专用空间,并为漏水、废水劈出畅流斜沟,等等,都妥为细致地得以完善。最后还特意设置了一笕槽在大路旁,供过路人洗用。

仰韶公社时,先人们就居于河谷两岸。《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随山谷以为居,食涧水。”至唐宋,从东北到西南,“俗重山川”“因谷为寨”,建筑显然都离不开涧水。以竹木为笕为槽,必然是祖先的遗制。四川新津出土的汉画像砖,其中就有利用竹笕引井盐渡山越涧至盐锅内煎熬的图像。近有争论说,小三峡大宁河半岩上的石方孔,并非为栈道而凿,而是如上叙述,专为架设渡盐水的笕槽之用。闵叙《粤述》称之为竹筒引泉:“竹筒分泉,最是佳事,土人往往能此,而南丹锡厂统用此法。以竹空其中,百十相接,蓦溪越涧,虽三四十里,皆可引流。杜子美《信行远修水筒》诗云:‘云端水筒坼,林表山石碎。触热藉子修,通流与厨会。往来四十里,荒险崖谷大。’盖竹筒延蔓,自山而下,缠接之处,少有线隙,则泄而无力。又其势既长,必有榰阁,或架以竿,或垫以石。读此六句,可谓曲状其妙矣。又《示獠奴阿段》云:‘竹竿袅袅细泉分’,远而望之,众筒分交,有如乱绳;然不目睹,难悉其事之巧也。”竹笕引水之妙被闵叙描绘得绘声绘色。虽然现代城镇用上了自来水,但在山区,譬如四川盆地周围和南方山区,此制仍广为使用。由此而引起建筑变化,与前述风对建筑的影响同出一辙。虽一是有形,一是无形,然情与理则是完全一致的。若我们深入下去,就可发现自然之利弊于建筑,某种程度上平衡的力量仍握在人的手中。提取凉风岗、朱麻岗“风”与“水”两家的创造心理及举动,无非是为了挖掘蕴含在群众中的古老创作意识和经验。于此民间建筑迅猛地消失,已寥若晨星之时,确使我们看到人民如何在开始时能动地创造在观念中的建筑活动。在这一自然现象引起的活动中,首先是他们对于生活的感受和处理的统一,是他们长期反复认识生活的结果,是他们经历了种种生活斗争与磨炼,积累了丰富的间接与直接的生活经验,有着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长期认识过程,而这一过程是和大师们相同的。不同的是大师们力求以相应的空间形式回答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向建筑创作提出的重大问题,以及由此而进行长期艰苦的思考探索和实践,并在头脑里进行苦恼而愉快的斗争。这就使我们看到越是大师,越是不满足于对生活的一知半解,越是孜孜不倦地追求生活经验的丰富和广阔,如同其他创作领域里的大师们一样,无一例外地不对生活采取轻率的或浅尝辄止的态度。

峨眉山筲箕槽施宅现场速写

峨眉山筲箕槽施宅侧立面速写 yDSHsSy+XZazBZOlmbuKYjF2H3ay1gU1AjtKx7iL9CF/CoTflD1WnW5esorXmXm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