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陈桥兵变

说起北宋王朝,我们肯定要从陈桥兵变讲起。

这场兵变发生在公元960年,也就是五代十国后周显德七年。这一年的正月初四,在当时后周的京城(今河南开封)东北四十里的一个叫陈桥驿的地方,忽然就发生了一次兵变。

当时,后周的皇帝是周恭帝(追谥)。这个周恭帝年纪非常小,只有八岁。半年之前,他父亲后周世宗柴荣驾崩了。这个春节是他继位以后的第一个春节。大年初一,按照礼节,文武百官都来上朝,前来向小皇帝祝贺春节。祝贺仪式还没有完,就传来了个坏消息,说北方边境地区有契丹族军队南下,同时后周的敌国北汉的军队也在东下,这两股军队正准备合军,直冲后周的京城开封城杀来。当时后周八岁的皇帝太小了,本人不可能亲自处理朝政。而他的母亲符太后,也才二十多岁,是个年轻的寡妇,所以这母子两个人完全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件事情。于是,后周的国政就由两个执政的大臣来处理。这两个大臣一个叫范质,一个叫王溥。他们都是周世宗柴荣临死之前精心挑选的托孤大臣。二人商定,以皇帝名义下诏书,马上派一个得力大将出征抵御。这个大将就是当时后周禁军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皇命不可违,接到命令以后,赵匡胤马上调军准备出征。这是正月初一发生的事儿。

大年初二,赵匡胤派他的副手殿前副都点检,带兵作为先锋出发了。就在这一天,京城内突然传出一股流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什么意思呢?就是出兵那一天,要拥立点检做天子。这个流言中的“点检”,就是“都点检”的简称。都点检是殿前禁军的一把手。根据五代的军制,中央政府的军队叫禁军,地方藩镇、节度使的军队叫牙军。后周的禁军,又有两个分支,一个叫侍卫司,一个叫殿前司。两个司各带一部分禁军,实际上就是两支禁卫部队。赵匡胤是殿前司的最高统帅,称殿前司都点检,其下还有副都点检、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以及都虞候几层官吏。在殿前司,赵匡胤是最高的一把手。

京城这个流言一传,城内所有的老百姓都知道了,他们非常惊恐。因为五代时期各个王朝的皇帝换得非常快,一换皇帝,紧跟着就是一场混乱、抢劫和屠杀。

到了初三,赵匡胤本人带领大军出城。这支部队纪律严明,为此,京城的老百姓都觉得心里踏实了一些。但是,在出城的部队里面,很快又传出一股谣言。军中有一个人(据说非常善于观天象)说当时的天象是“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宋史》卷一)。什么意思呢?日下一日,就是天上有一个太阳,下面还有一个太阳,出现了两个太阳,而且这两个太阳在互相搏杀。古人云,天无二日,现在天上出现两个太阳,非常不吉利。所以,赵匡胤率领的大部队赶到陈桥驿刚住下来,部队里面就有一部分将领聚集到一块儿,他们竟然开始商量要另立天子。这些人叨叨说,如今京城内的小皇帝只有八岁,不能理事,干脆立点检做天子吧。这帮禁军的将领议定之后,就找到赵匡胤手下一个叫赵普的得力文官,向他说了另立天子的想法。

当时,赵匡胤在干什么呢?根据史书记载,赵匡胤当时喝高了,正在睡大觉。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和文官赵普,对那些拥到大帐中的将领们说“太尉忠赤,必不汝赦”。意思是说,太尉(赵匡胤当时的荣衔)这个人是绝对忠于后周王朝的,他是绝不会同意你们另立天子的;等太尉酒醒了,要知道你们干出这样的事,他不但不会同意,而且肯定不会赦免你们。这些将领们愣了一下,但他们的态度马上变得更加坚决:我们已经表明要另立天子,如果这事情不成,我们就是谋逆大罪。现在,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非这样干不行。赵光义和赵普两人又掏心窝子劝他们说,现在外敌当前,我们不如先把外敌契丹和北汉军队打退了,回来后再考虑立天子的事儿。这帮将领还是不同意,急赤白脸地说,如果太尉不接受此议,我们决不前进了。言外之意,反正事情都到这一步了,按照五代的传统,被拥上位的将领如果不识抬举,肯定马上要被杀掉的。赵普和赵光义没办法,只得表示说,既然事情到了这样的地步,咱们可以这样接着做下去,但你们一定要严管各自手下的士兵,绝对不能够抢劫烧杀,一定要保证京城官员和百姓们的安全。

于是,事情就这样商量好了。根据史书记载,这时候的赵匡胤大醉如泥,还在睡觉。但他手下的人已开始忙活了。陈桥驿这个地方距离汴京开封只有四十里地,他们派人立即返回开封城,安排军队先把赵匡胤的家属保护起来。再通知京城里赵匡胤的铁哥们儿,包括两个禁军大将石守信和王审琦,让他们准备接应。安排妥当之后,这些人就等着赵匡胤酒醒了。

根据司马光笔记《涑水记闻》的记载,当时赵匡胤还在睡觉,这帮将领们就围在赵匡胤的大帐周围,而且一个一个都把刀拔出来,露出了白刃,显然是要准备逼宫。赵光义进去和哥哥仔细一说,赵匡胤就惊醒了。这时候,有人拿着已经做好的一件皇帝黄袍,一下子披在了赵匡胤的身上。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黄袍加身”。不顾赵匡胤还在发愣,在场所有的将领们立即跪下来,高喊万岁,等于拥立赵匡胤为皇帝了。而史书对当时赵匡胤的记载,就三个字“固拒之”,坚决不当这个皇帝。这些将领当然不能同意了,他们把赵匡胤拥上马,立刻南行回京城,也不去和契丹军、北汉军打仗了。

上述记载,来自司马光的《涑水记闻》和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不管大家信还是不信,反正赵匡胤就当上了皇帝,而后拉着军队或者被军队拉着,一起回京城了。

赵匡胤回到京城后,和手下将领约定了几件事情:第一,必须保护皇宫内小皇帝和太后的安全;第二,朝中的文武百官都是自己昔日同僚,绝对不得伤害;第三,进入京城之后绝对不允许对老百姓有任何的烧杀抢劫。如果谁违反这三条中的一条,自己必会诛杀其三族。对此,那些将领们都答应了。

赵匡胤这次改朝换代,死的人较少,也没有大规模的流血冲突。特别是京城的百姓,没有受到任何乱兵的烧杀抢劫。兵不血刃,赵匡胤就改朝换代成功了。

我们想一想,正月初一,后周得到外敌入侵的战报。正月初二,赵匡胤派了先锋官出去。正月初三,赵匡胤率大军出征。正月初四,黄袍加身回来了。当时,京城的朝贺还没有结束,那个小皇帝还坐在大殿之上,下面文武百官也都坐在那儿议论大事呢。这时候,城外赵匡胤派大将潘美带来消息,告诉大家说发生了陈桥兵变,赵匡胤已经黄袍加身了。殿内的大臣们如雷轰顶,一下子乱成一锅粥,当初决定派赵匡胤出征的那两个宰相王溥和范质,都后悔不及。特别是范质,他握着王溥的手,痛心疾首地说:“仓卒遣将,吾辈之罪也。”文臣如此,武将中却有一个拍案而起的,他就是韩通。韩通当时也是中央禁军的一个重要首领,但他不属于赵匡胤的殿前军,而是侍卫司的领头大将。他立马骑马回家,准备组织和调动军队抵抗赵匡胤。结果,他刚到家,就被赵匡胤的亲信将领王彦升带人杀掉了,他的妻子儿女也全被杀在府中。

不过,开封城内的老百姓都安堵如故。他们看到赵匡胤的军队初三出城,初四就回来了,而且这些军人出城纪律严明,回城之后也是纪律严明,什么大事儿没发生,城内的老百姓心里就很踏实了。赵匡胤回来之后,还是坐在他的都点检衙门里。没多久,范质和王溥两个宰相就被军人们押了过来。虽然赵匡胤现在掌握了军队,但文武百官还没完全听话呢。要想摆平朝廷百官,他需要先把这两个宰相摆平。

《宋史》记载:

太祖进登明德门,令甲士归营,乃退居公署。有顷,诸将拥宰相范质等至,太祖见之,呜咽流涕曰:“违负天地,今至于此!”(范)质等未及对,列校罗彦环按剑厉声谓(范)质等曰:“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范)质等相顾,计无从出,乃降阶列拜。召文武百僚,至晡(申时,即下午三点钟到五点钟的时间),班定。翰林承旨陶穀出周恭帝禅位制书于袖中,宣徽使引太祖(赵匡胤)就庭,北面拜受已,乃掖太祖升崇元殿,服衮冕,即皇帝位。

可见,赵匡胤也是一个高级演员。他一见到两个宰相,就马上痛哭流涕表示说:“吾受世宗厚恩,为六军所逼迫,如今到了这个地步,我真是感到惭愧,有负天地,将若之何?”这两个文人宰相本来心里非常害怕,以为到了赵匡胤这里就会掉脑袋呢,没想到他来这么一招。同时,赵匡胤手下那些将士也嚷嚷,我们这些人如今没有主人,今天必须要弄出一个皇帝来!范质等人还是机灵,马上跪下来对赵匡胤口称万岁。

赵匡胤做事挺利索,既然两个宰相都服了,他马上率领属下人马赶到崇元殿,举行禅位大典。这时候大家突然发现,朝廷内竟然还没有官员起草好禅位所用的诏书。岂料,有个叫陶穀的翰林学士,马上掏出来一份现成的禅位诏书,即刻当众宣读。等到这份以当时后周皇太后和小皇帝名义写成的禅位诏书读完以后,赵匡胤真的就把黄袍穿上了,正式成为新朝的皇帝。禅位的小皇帝周恭帝被赵匡胤封为郑王,和他那位才二十多岁的太后一起,都被软禁起来,成为锦衣玉食的囚徒了。

初五,赵匡胤改元“建隆”,这一年是公元960年,是大宋的建隆元年。

赵匡胤篡国的过程非常神速,非常简单,如同演戏一样。我们要知道,由于赵匡胤当时所处的五代十国一直是一个动乱的时代,根本不讲究什么君臣之义。对绝大多数文臣武将而言,只要给自己的待遇和俸禄不变,给谁干活都可以。恰如五代时期后晋的一个军阀安重荣所讲:“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

当然,如果我们说赵匡胤喝醉了睡了一觉,转天醒来就黄袍加身当皇帝了,这也是复杂问题简单化。赵匡胤三十四岁当皇帝,在此之前,他其实也不容易! kn72IesXZPPvR/x29ZgRm35lZsw44SGS9O/XvlmlHh7e+EZ/DepWUsNx2rBe8dP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