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三、书院凤鸣

从浙江秀水回川不久,李调元参加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春天举行的“科考”。

按清制,任命的学政到省第一年为“岁考”,第二年为“科考”——凡府、州、县学之附生、增生、廪生皆须应考。“科考”是检查生员学业性质的考试,考在一等、二等及三等前十名的生员才允许参加乡试——考举人。

乾隆二十四年的科考试题有:四书文一篇、策论一道、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首、默经一段、默《圣谕广训》一二百字。李调元这次考得很满意,试毕回鹡鸰寺小住。一些乡亲慕名来求他的诗笺。他有一首《试毕仍归鹡鸰寺》:

归山重扫读书床,

一路寒山木叶黄。

游浙有师皆老宿,

归川无试不高庠。

扫窗已见蛛悬网,

翻盎先看鼠自忙。

一秀才回诗亦贵,

吟笺才写有人藏。

这一任的四川学政是江苏溧阳人、进士出身的史贻谟,他阅完试卷,将李调元的卷子用朱笔批点为科考第一,并召集成都府、资州府、绵州的生员会聚训话。

史贻谟说:“我来到四川两年多,今天才发现一个秀才。”边说边将李调元的试卷发给诸生公开传阅。“瞧,要像这样,才算好的文章,好的策论,好的诗句。”生员们起初还有些不服,以为是学政大人的偏爱,及至读了李调元的诗文,果见文采蔚然,识见甚高,便也心悦诚服了。

史贻谟讲完后,学道衙门的两廊下锣鼓敲响,笙箫齐奏。一个教官笑吟吟地拿起两支五寸长的红绒宫花,给李调元插在缀有银雀顶的帽子——“士人冠”上。四周响起热烈的掌声。李调元激动地拜谢,容光焕发。教官继续唱名……唱名完,按等级分别赏赐后,照惯例,李调元独自从中门出,其余一等、二等及三等前十名从两侧角门出,在喜乐吹奏下,送入坐落在南城的锦江书院——四川省的最高学府肄业,准备参加秋天举行的乡试。

这时担任锦江书院山长的是蜀中名儒高白云先生。学生中,初露头角的有罗江的李调元、崇庆(今崇州)的何明礼(字希颜)、成都的张翯(字鹤林)、内江的姜锡嘏(字尔常)、中江的孟邵(字鹭洲)、汉州(今广汉)的张邦伸(字云谷)等,被称为“锦江六杰”。

书院讲学堂的院落里,有株干粗叶密的紫桐树,绿叶簇云,团如华盖。原来,自唐代以降,遍植紫桐是成都城的特色之一。唐代李德裕所作《画桐花凤扇赋》序中写过:“成都夹岷江矶岸,多植紫桐,每至夏暮,有灵禽五色,小于玄鸟,来集桐花,以饮朝露。及花落则烟飞雨散,不知其所往。”

有天,一群桐花凤飞到锦江书院的紫桐树上,啾啾欢鸣。正在早读的生员们将目光从古书移向树间,只见枝头站着许多美丽的小鸟儿,羽毛异彩纷呈。生员们掰起指头一数,不多不少,恰好十八只。桐花凤见树下的人愈聚愈多,鸣啼一会儿,有四只领头先飞,余下的十四只相继振翅腾空,消逝在碧霄深处。

有凤来鸣,这在当时被看作很好的征兆。

这年秋闱,锦江书院的生员有十八名考中举人,李调元也在内,何希颜中了头名解元。山长高白云有诗咏及此事:

题名已应桐花凤,

几个先鸣上苑莺。

更巧的是,次年春京师会试时,在锦江书院新取的十八名举人中,恰好有三名进士及第,加上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科考及第的李调元,应了“四凤先飞”的吉兆。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会试李调元没有考中。次年,以皇太后七旬万寿特开恩科取士,李调元中副榜。

副榜,科举考试中的一种附加榜示,亦称备榜,即于录取正卷之外,另取若干名之意。会试副榜始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清初因之,中副榜者不能参加廷试,但下科仍可应会试;且咨文吏部授职出仕。康熙三年(1664年)起,不附正榜,另出一榜叫作“挑选誊录”。李调元被选充内阁中书、国子监学正,留在京师任职。“泉清莫恨出山迟”,李调元砥砺雄心,等待着下一届会试…… cLcRzW98LxHJthcyvl54N+HhrPaeHBSOsM3d/iRNIKjv38l+xPHgbwH9097Y35p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