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浙江深造

在宁波鄞县郊外十里,一个农庄,背靠浅山,面临一溪流水,景色清幽,饶富江南风味。

乾隆十九年(1754年),正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日子,李调元来到农庄前,拜访主人——鄞县秀才俞经(字醉六),执弟子礼,甚为恭敬。醉六先生是李调元入浙后的首任教师。师生间关系很密切。这天,俞醉六特邀请李调元到家中饮酒吟诗,在郊游中愉快地进行教学。

席间,李调元将眼前景物咏成《题俞醉六夫子小照》:

旷达如夫子,柴门半结萝。

鹤驯随意放,鸥静与心和。

但有通儒至,全无俗客过。

草生青霭满,松老白云多。

是竹邀同看,逢花必共哦。

从游欣雩下,归咏敢辞歌。

除了俞醉六,李调元也从李祖惠先生学习经术;又从年已七十的诸暨施沧涛(字瞻山)学习诗法。海宁查虞昌(号梧冈)先生对李调元的诗歌创作亦加以指导。李调元孜孜好学,焚膏继晷,博采众家之长。他知道“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要想出人头地,必须厚积薄发。明清八股取士,对于参加科举的士人来说,研究科举制的八股文至关重要。钱塘陈学川先生在这方面对他的教导甚多。《雨村诗话·卷十》称:

余诗学授于海宁查梧冈先生,而科举实得力于钱塘陈学川先生沄,美须髯,长身鹤立,古貌古心。癸酉,余随任余姚,先生初中是科副车。先北路公闻其时艺首称宗匠,因延请课余于署之“六不斋”西。自是余文始有法……相晤于京,先生以同年呼之,余执弟子礼益恭。癸未,余捷南宫,入翰林。先生下第,直至壬辰,始成进士。归班,年已老矣。

这里记载了“师生同年”的一段趣事。按科举制度,同科考取者称为同年——汉代以同取孝廉为同年,唐代以同取进士为同年,明清两代乡试同榜登科者俱称同年。

寻师学艺,博采众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这是李调元浙江之行的最大收获。值得一提的,还有他勤学绘画、全面发展的志向。稍后一段时间,李调元从陆宙冲先生学习绘画,从而奠定了他诗、书、画俱佳的基础(点翰林以后,曾奉旨为乾隆皇帝绘画,书写扇面)。《雨村诗话·卷三》写道:

秀水陆渔六(宙冲),工诗画。先北路公曾命余从学画。有句云:“当湖陆子真奇绝,得遇王宰传真诀。清江滚滚走蛟龙,白日蒙蒙笼烟雪。分明纸上活三毫,飘渺云山惊一瞥。追风独让骅骝先,入室应惭虎豹劣。”渔六又以家藏《渊鉴类函》一部并所画山水二轴见寄。

与良师益友交游,切磋学问,充分吸取各种养分,李调元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李调元奉父命回四川参加乡试。按清制,乡试三年一科,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万寿、登极各庆典加科者为恩科。

各省乡试,凡属于本省府、州、厅、县之生员与贡监生、生官生,经学政科考录取、录遗后,准予录取者皆可应考。

乡试分三场,考期于农历八月举行,初九日为第一场正场,十二日为第二场正场,十五日为第三场正场。先一日(初八、十一、十四)点名发给试卷入场,后一日(初十、十三、十六)交卷出场。

离浙前夕,李调元笃于情感,与师友们依依不舍,诗酒流连。尤其对俞醉六先生,更为依恋。他在《将归剑南之鄞别俞醉六师经》中写道:

杖履春风坐有年,

担囊行色又苍然。

后堂此日辞张禹,

前帐当时授郑元。

蜀道如天云渺渺,

吴船连月雨绵绵。

闻鸡起舞寻常事,

肯让加鞭祖逖先。

李调元回川应乡试,仍不第,悲甚。然而,俗语有言: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当晚做了一梦,“梦中闻人语曰:‘汝乃下科第五名经魁也。’觉而异之,记于店壁,俟验”。虽然有梦兆,李调元还得面对现实,鼓起勇气回浙江,挑战命运。 QKjF5fadclHpioD3NrCQMIHZpPI0TVleGSLpFoP9Xym6f34ct3wNodyX+f8fQ0X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