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什么是“士”

本来,周朝的等级制度是这样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所有臣下效忠的对象。

诸侯由天子分封建国,既是天子的臣下,又是诸侯国的国君,是卿、大夫、士效忠的对象。

天子的宗族,称之为“王室”或“王族”,很多诸侯都是王室中的一员。

诸侯国君的宗族,又称之为“国族”或“公族”,很多卿、大夫的宗族,既是公族中的一员,同时又可以独立祭祀,称之为“卿族”“家族”或“私家”。

这就是“国家”一词的由来及其政治意涵。

一般情况下,周天子以嫡长子的身份为“王”,众兄弟为“诸侯”。

诸侯也是以嫡长子继位,众兄弟为“大夫”。

诸大夫同样是以嫡长子继位,众兄弟为“士”。

“士”,最早是对青壮年男子的通称,如《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士”曾经是古代诸侯属下的一个官阶,是统治阶级中的一个等级,如《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这里的“士”,指的就是周代官僚体制中的中级、低级职位。

与夏、商两代不同的是,周代开始多了一个中间阶层,也就是以“四民”百姓为代表的平民阶层。“四民”指士、农、工、商,其中的“士”,既是低级贵族,又是“四民”之首,也就是说,“士”若被授予官职,就是士大夫;没有官职,就是士庶、百姓。

由于贵族人士在朝、在野的身份转换得很频繁,所以实际上,无论哪一级的贵族,只要是在野的,都可以称之为“士”。

平民阶层的子弟,也可以接受官学教育,所以,“士”又是没有官职的读书人的称谓,今天多叫做知识分子。

总之,“士”是一个很特殊的阶层,成分复杂,称谓的使用也很宽泛,在朝、在野,都可以称“士”。或者说,在朝时称“官”、在野时称“士”,“士”是“官”的备胎。

一部国家机器,既需要大量的主官,更需要大量的办事人员。这些办事人员,主要就是由“士”来担任。

所以,《说文解字》解释说,“士,事也”,用的就是引申义。

当初公子季札周游列国时,对时局的大变革提出“君子务在择人”的建议,正是季札看到“士”的重要性。

什么最重要?人才最重要。

“私家”当政,就是对权力的占有。对权力的争夺,首先是对人才的争夺。

人有所需,必有所求。

于是,勇于改革的人才,成了稀缺资源;对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改革人才的培养,也成了当务之急。饱学之“士”,游走于各诸侯国之间,炙手可热。

如果以公元前544年季札与叔向议论“政将在家”之时为两个时代转折的起点,其时,老聃正值27岁。

按常理,老聃已经可以担任史官之职,学术上也当有所建树。事实也的确如此,传世文献中,叔向就是第一位证人。 tgTNfvoeiqgn4j1dPDhV4mu09HAqxahd9svOQ+IBw6U5zr7j9k3welOFrdgOz/i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