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学界的大事。
郭店村南有一座楚墓,小小的,在庞大的纪南古墓群中毫不起眼。小墓的封土早已被铲平,种上了庄稼。
一天,村民报告,有人盗墓,已经洞穿了木椁室的头箱。
荆门市博物馆得知后立刻派刘祖信等考古人员,对这座编为一号的小墓进行抢救性发掘。
铜鸟首杖、陶鼎、铜剑、带字耳杯、铜镜、木琴……没有什么新的发现,经验老到的考古人员略感失望。
“快看!”不知是谁喊了一句。东北角的淤泥里,露出一支竹片。
刘祖信的第一反应就是:“小心,可能是竹简!”
人们的胃口,一下被吊了起来。
一支又一支竹简被取出、放妥。人们终于长舒一口气。
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盗洞在头箱的南端,这堆竹简散落在东北角,得以幸存,重见天日。
对面前上百支有字的竹简,人们充满好奇与期待。
经过仔细清理,郭店一号楚墓中出土竹简804枚,有字的竹简就有730枚,内容都是先秦时期的文献,共18篇,多数文章,都是第一次面世。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其中竟有三组《老子》简书经文,后来学界称之为“简书《老子》三策”。
小楚墓里有了大发现,中国的学界,无意间获得了千年难遇的惊喜。
我们常说的古籍文献,如果细分,应该分为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两大类。
传世文献在上千年的流传过程中,难免有后人传承有误之处,甚至删改、作伪,所以在学术研究时,传世文献只能算是间接证据。这些间接证据虽然很多,却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错综复杂,为后人对《老子》成书流变的研究,带来不少麻烦。
由此可知,出土文献弥足珍贵。
郭店一号楚墓,尤其是出土的简书《老子》三策,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越来越多的各界人士,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纷纷加入研究的行列,探讨、争论至今乐此不疲。
人们首先关心的,就是墓主的下葬时期。因为对简书《老子》三策藏书年代的判断,需要的不仅仅是推测性的间接证据,更需要实物证据。
有人考证说,据《史记》记载,从公元前689年楚文王迁都于此,直到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打楚国,将郢都夷为平地,楚顷襄王被迫向北迁都,前后断断续续400余年,历经20余代君王。
有人补充说,在周代的诸侯国中,国都迁移最多的要属楚国。楚国究竟迁过几次都城,甚至史书都记载不清。其中最主要的、时间最长的都城,就是郢都,位置就在今天湖北江陵的古纪南城。
正是由于这种特定的历史原因,以纪南城为中心,不少楚国的王孙贵族死后均葬于此,以致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墓葬群就有七片之多,仅在荆州龙山一地被列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的大型楚墓就有近500冢。发现《老子》三策的郭店一号墓,就位于古纪南城南大约9公里处,它应该就是楚墓。
有人判断说,郭店墓中的楚简文字,字体笔法属于典型的楚国文字,具有楚国文字的特点,应该是秦始皇统一文字以前的六国文字之一。
有人分析说,从楚墓排队的序列、考古器物的分期、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的楚文化特征判断,郭店一号墓都具有战国中期偏晚的楚墓特点,与那些公元前4世纪末期的楚墓相似,更与附近的包山二号墓的特点相近。
包山二号墓位于古纪南城北,墓中的简文明确记录,墓主是楚国左尹昭坨 (本字为 ),下葬于公元前316年。
于是有人推测说,如果以包山二号墓为参照,再以30年为一代,上下各推30年,郭店一号墓墓主下葬的时间,可能就在公元前346年至公元前286年,或者说,是在公元前316年左右。
还有人建议说,应该做“碳14”等科学检测,这样,对下葬时间的判断会更准确。
要为《老子》的成书,找到一个真实可信的时间基点或时间段,一直很难。简书《老子》三策,是我们目前所能亲见的最古老的原装抄本。
正是因为发现了这三策简书《老子》,终于可以为《老子》各集本的成书时期确定一个真实可信的时间坐标,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得出明确结论,以存于墓室的简书《老子》三策为实物证据,证明在公元前316年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老子》经文就已经广泛流传。所谓《老子》晚出的观点,不攻自破。
“竹简《老子》已经出现在战国中期,而且这个时候,《老子》肯定已经流行了一段时间。因为只有流行了,人们才能抄录它的一些内容来学习。这说明《老子》在春秋末年已经有了” (《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 ,张岱年先生的见解很中肯,也很有说服力。
古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 (《论语》) ,“卅而有家,五十而治天下” (《唐虞之道》) 。
按照这个标准,老聃接手“修道德”,或当在公元前541年到公元前531年左右,老聃正值三四十岁。几年后,老子“修道德”初具规模,合情合理。
从简书《老子》三策向上推至老聃在世“修道德”,是《老子》一书实物证据的空白期,目前只能依据传世文献作间接性的了解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