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老子”李耳与孔子问礼的“老子”是同一个人吗

“姓李名耳字聃”的“老子”与“姓老名聃”的“老子”,不是同一位人物。

两位“老子”,有没有相似之处?有,都尊称“老子”,都出生在南方,都担任过周王室的史官。

那么,不同之处呢?

(1)称谓不同

“老”既是姓氏,也是尊称,还是一种职务之称 (《周礼》《礼记·曲礼》)

职务上,家有“家老”、乡有“乡老”、国有“国老”,还有“天子之老”,等等。

“老子”对二人而言,同样是尊称,但是,内涵截然不同。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先秦古籍多见,仅《礼记》中就记载了四则。在这些史料中,“老子”多与“老聃”相对应。

先秦众多古籍中,凡引用《老子》经文的地方,几乎都明言“老子曰”或“老聃曰”,足以证明,在众多古人眼中,“老子”就是“老聃”,“老聃”就是“老子”。之后,“老子”二字才成为书名。

以上这些史料证明,“老子”就是对一位“姓老名聃”之人的尊称,这符合古人称谓的转换惯例。这位“姓老名聃”的“老子”,正是《老子》的第一作者。

然而,翻遍众多先秦古籍,从不见“李耳”之名;而“李耳”之名,仅见于《史记》,你不觉得有些蹊跷吗?把先秦古籍中大量出现的“老子”这一称谓,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与“李耳”联系到一起,你不觉得有些突兀与牵强吗?

在李耳的前面冠以“老子者”,合理的解释,它只是表达一种敬意,是对“李耳”这位李姓人物的尊号。

在古代,并非每一位年纪大的人都可以称“老子”。尊号一位不姓“老”的人为“老子”,翻遍古籍,仅此一例。

与第一段行文体例完全相同者,《史记》还有一处,就是第一篇《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与“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相比较,证明“老子”之于“李耳”或“李聃”,正如“黄帝”是对“公孙轩辕”的称号一样。

两相对照,不难猜到司马迁的深意。

还有一处佐证,唐代人林宝撰写的《元和姓纂》,记载的第一个姓就是“李”,李姓的后代尊号李耳为“老君”,是李利贞的第十一代孙。

“老君”之称,可以算是将“老子”作为尊号的佐证,只不过已经是神仙化的尊号了。

(2)姓名不同

在古代,同名、同姓、同等称谓的人不可胜数,牵强不得。

李姓与老姓有交集吗?没有。

《元和姓纂》中,以“老”字打头的姓氏一共有5个:1个单姓,4个复姓。

“老:《风俗通》云,颛顼子老童之后。《左传》,宋有老佐。《论语》老彭,即彭祖也。或云,老氏,老聃、老莱子之后。”

作为老童之后,无论是以“老”为姓而称之为“老佐”“老篯”或“老彭”,还是以“彭”为姓,都是理所当然。

春秋时期,老氏家族的生活地域,大多在宋、陈之地。 (《中国历史地图集》)

公元前573年,楚国攻破宋国的彭城,宋国的司马老佐死于战事,他的族人逃亡到宋国和陈国的边境生活。一般认为,老聃就是老佐的后代。

据姓氏学考证,李姓的来源很多。

《左传》中所说的里克,是晋国人,著名的“假虞伐虢”的故事就与里克有关。

里克一直想要拥戴重耳为君,后来,里克乱晋,立晋惠公为君;鲁僖公十年,被晋惠公所杀。

公元前632年 (晋文公五年) ,曾经有位叫李离的 (《史记·晋世家·循吏传》) ,担任晋文公重耳的理官。这个李离,应该就是里克的后人。

公元前406年,魏文侯相李悝主持变法,获得成功,对后来的法家有很大影响。

“田陈代齐”,魏文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魏文侯的重臣李悝,很可能为此做出过重要贡献。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段干是魏国的地名,可见李宗一支与魏国有直接关联。

各种文献证明,老子学说最先在三晋大地流传,学老者大有人在。

如后面将要提到的晋国叔向,以及韩氏家族、赵氏家族;从“李悝”“李耳”的情况分析,其中,肯定也包括李氏家族。

在魏文侯的鼎盛时代,尊称李氏家族的某位“家老”为“老子”,混称齐国所尊崇的黄老学说是他家的“老子”李耳所传,借以传播老子学说,也在情理之中,不是没有可能的事。

这也是一些学者争论“李耳应该是《老子》第二作者”的论据之一。

司马迁创作《老子传》,至少得到两份李氏家族的族谱资料,一份是李广家族的,一份是李解家族的,都称自己是李耳的后代。

李悝家族、李广家族与李解家族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没有记载。

总之,翻遍古籍,有“里”与“李”相通互换的记载,没有“李”与“老”相通互换的记载。

那么,姓老的“老子”与姓李的“老子”,是同一个人吗?看来不是。

再者,核对整部《史记》,“聃”字只出现一次,就在第一段,明说李耳“字聃”,也就是说,“聃”只是李耳的“字”。至于在众多先秦典籍中频繁出现的“老聃”二字,却从未出现于《史记》。

司马迁不可能不知道《礼记》等典籍中的这些记载。

司马迁创作《老子传》,却始终只字不提“老聃”之称;同时,既回避了孔子问礼之“老子”的姓名,也回避了他的身份。这正常吗?不正常。

这种隐其姓名的手法,必有深意。

司马迁不愧是史学大家,他并没有亲口说“李耳”是否“老聃”,只是在老聃“名聃”,与李耳“字聃”二者之间,有意做一折中处理。

“姓李氏,名耳,字聃”,说得详之又详,至于李耳为什么又尊称“老子”、叫不叫“老聃”,司马迁却只字不提,只是说他“字聃”,剩下的,留给后人自己去猜想。

于是,“老聃与李耳是否同一人”这个难题,司马迁就这样轻轻摆脱了。不能不说这是司马迁的聪明之处。

(3)年龄不同

应该如何判断李耳的年龄?李解家族向司马迁提供的家谱,可供推算。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按照家族谱系的记录规矩,“老子之子名宗”,应该是“李耳之子名宗”才对,究竟是谁人所改?不得而知。

胶西王是刘邦的孙辈,公元前154年,参与了七王之乱,名为“清君侧”,三个月后,失败自杀。 (《史记·表》《汉书·景帝纪·荆燕吴传·高五王传》)

胶西王刘卬的太傅李解,与李广同朝为官,二人的生年均不详。

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任太尉周亚夫手下的骁骑都尉,很可能三十岁左右。

作为太傅的李解,命运如何?

《史记》《汉书》中,都没有明确记载,只是说,“胶西群臣或闻王谋,谏曰……”,“王不听”。事后,汉景帝下诏,认为“吴王濞等为逆,起兵相胁,诖误吏民,吏民‘不得已’”,所以“皆赦之”。

看来,李解家族并未受到多大牵连,李氏宗族的势力犹存,所以司马迁才说,“因家于齐焉”,在齐地落户。

从李解倒推至“老子之子”李宗,共八代,李解应该是李耳的第9代孙。

由于“李陵事件”的影响,司马迁并未提供李广家族的家谱。好在《元和姓纂》中有。

李广的长子李当户生于公元前158年。公元前134年,李当户早死,留下遗腹子李陵。以《元和姓纂》为依据,李陵应该是李耳的第14代孙。

多少年算一代?《说文解字》说:“三十年为一世。”

据统计,汉唐宋明帝王世家代差数的平均值,分别是刘姓24年、李姓22.3年、赵姓27年、朱姓26年。平均约25年一代。

为了更有说服力,就再宽泛些,李姓以25~30年为一代。

以《元和姓纂》为准,李耳应该生于公元前459年—前524年。

再假设:李解既然为太傅,公元前154年时,可能60岁左右,那么,李耳应该生于公元前414年—前454年。

两部家谱之间,出现了较大的时间差,取其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均值,大概是公元前469年左右。公元前478年,楚国灭陈国,李耳的生年,正在合理范围内。

一般认为,老聃生于公元前571年。那么,至少在老聃47岁时,李耳才出生。

老聃“修道德”,是职务行为,不会因老聃退休而中止,后来接替者中,周史官李耳也不无可能。

至于“老子”的儿子李宗担任魏国将官时有多大呢?毕竟韩、赵、魏三家分晋,是在公元前453年,直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三家分晋的现实,才正式有了韩、赵、魏三家诸侯国。李宗的生年,也在合理范围内。

孔子死于公元前479年,周太史儋拜见秦献公,是在公元前374年。

李耳担任周史官、李宗担任魏国将官的时代,均与周太史儋及魏国李悝家族所处的时代相重合。

至此,身为魏将的“宗”,究竟是老聃之子老宗,还是李耳之子李宗,于情于理,不言自明。

有人说,“老子”活了160多岁,也有人说,“老子”活了200多岁。

然而,修道之人,即使再怎么养寿,能活160多岁、甚至200多岁吗?如此年纪的老人,还能生儿子吗?

答案都很清楚,不能。

(4)籍贯不同

一般认为,称某某人是哪里人,一般指其籍贯或出生地。

有几个确切的时间参照点,可以帮助我们定位分析。

春秋时期,“县”是指设置在边疆之地的行政区划。

苦县 (河南鹿邑东) 本来属于陈国,后属于楚国。陈国 (公元前1122年—前478年) 是虞舜之后,国都是株野 (河南柘城) 和宛丘 (河南淮阳)

公元前478年,楚国灭陈国,设置陈县。

公元前478年之前,苦县的行政归属归陈国管辖;公元前478年之后,苦县的行政归属归楚国管辖,那个时候,正是春秋末期。

李耳究竟是哪里人?答案很清楚,楚国人。“楚苦县”,此时的苦县,已经归楚国管辖了。

很多先秦古籍中,说起晚年的老聃,都会提到一个地名,就是“沛”。

“沛”究竟在什么位置?

古代曾经有两个“沛”。一个是今天的沛县,在彭城 (江苏徐州) 的西北边,春秋战国时期属于宋国。宋国 (公元前1114年—前286年) 是商汤之后,国都是商丘。沛地在商丘之东。还有一个沛国,是西汉初期的封侯国。秦置相县 (安徽淮北) ,后来,沛国的国都就设在相县,相县在彭城的西南边,和沛县不是同一个地方。 (《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

春秋时期,只有宋国有相邑,也就是后来的相县,是宋共公即位前的都城。 (《中国历史地图集》)

《诗经·商颂·长发》里的“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说的就是夏代商族部落的首领契的孙子相土开疆裂土的故事,他的居住地就在商丘附近的相邑。

总之,春秋时期,沛地与相邑都归宋国管辖。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

沛县、相县、苦县三地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一目了然。

从东汉桓帝时开始,学界有了老子的籍贯之争。

担任东汉陈国相的边韶,对三地之间的关系不会不知道,但出于政治需要,竟在他的《老子铭》中加了“相县虚荒,今属苦”云云,硬把相县与苦县强拉在一处。

从地理位置上看,宋、陈二国以涡水为界,宋国在涡水之北,陈国在涡水之南。沛县与相县,都在涡水之北。苦县在涡水之南,处于与商丘 (宋都) 、淮阳 (陈都) 组成之等腰三角形的顶点。

正因为三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正是两国交界处,所以才有了或陈或宋之争。

在百多里的范围内,将某古人的出生地确定于某一点,古人不能,今人更不能,于学术也毫无价值可言。也由此可见,名人的籍贯之争,自古皆然。

总之,先秦古籍多认为,老聃晚年居住在宋国的沛 (在职时居住在周室) ;《史记》则认为,李耳出生在楚国的苦县。

从籍贯入手,司马迁轻而易举就把楚国之“苦县老子”与宋国之“沛地老子”区别开了,李耳与老聃根本不是同一个人。

一个“楚”字,留下了不易察觉的破绽。 wKkcuXmd6CfjqRZwsn8BUFhrfdJWI7+JikxyACmRbBpeDalLRPJR0XLQJc1vq3m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