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编者序
半世红尘半世僧

“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这是李叔同十五岁的时候写下的一句诗。

也许,当时的这位津门李家三少爷,也还只是在为赋新词强说愁,也许当时天生聪慧的他,真的已经在小小年纪就看透了红尘虚无,这才有了日后的一代高僧的弘一法师。

于是,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了,有时的确很玄妙,但更多的时候,那看似玄妙不可测的命运,就如同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一般,还是有迹可循的,就像是李叔同从津门富少到佛门高僧的传奇人生一样,看似难以理解,实则早有注定。

1880 年,即光绪六年,李叔同出生在天津一个经营盐业与钱庄的富商之家,李家既是商贾之家也是诗书之家,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是同治四年进士,官至吏部主事,后才辞官承继家业经商。在李叔同五岁时,其父李世珍就病逝了,而李叔同的亲生母亲则是李世珍的小妾,虽然李叔同同父异母的兄长对他很好,但依然可以想见的是,这样的处境无疑会在李叔同幼年的心灵中留下敏感的种子。

因为家族十分重视子女教育,李叔同自幼便开始接受严厉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比他年长十二岁的长兄李文熙亲自教导并监督他的学习。除了日常学习经国济世的“正经”儒家学问之外,李叔同还要跟随名师学习诗词歌赋、书法、金石等学问与技艺。因为李叔同的父母、兄嫂等人都笃信佛教,在浓厚的家庭氛围影响下,李叔同幼年时候就受到了佛教文化的极大熏陶,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能流利的诵读《大悲咒》《往生咒》等佛教典籍。

1894 年,即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并在第二年以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而告终,紧接着,废旧立新的变法呼声越来越高!1898 年,只持续了短短百日的维新变法也以失败告终,彼时的中华大地正在经历一场改变国运的动荡。而同时,少年初长成的李叔同也正在经历一场改变他人生的小动荡。

随着年纪渐长,少年李叔同的叛逆之心也越来越强烈,他不想再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所谓儒家“正经”学问,他也不想在安心接受家人强加于他的命运安排。这时候的李叔同开始迷上了被时人称之为“贱业”的戏曲,并常和京剧名伶杨翠喜时有来往,据传俩人当时互生情愫,但不久因为杨翠西被位高权重之人看上并买走而告终。

不久后,李叔同也无奈接受了自己母亲给他安排的一桩婚事,娶了富家女俞氏为妻,娶妻成家后,李文熙分给了李叔同三十万银钱的巨额家产供其用度。因为甲午海战的失败,李叔同对于国家危亡的思考也越来越多,他开始接触学习西方的学问,对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主张的变法革新十分支持,得到三十万家产后,李叔同拿出很大一部分用以大力支持主张变法的文人,并亲自并刻了一方“南海康梁是吾师”的印章,以示立场。

戊戌变法失败后,李叔同因为支持康有为、梁启超,被认为是康梁同党。为了避祸,他不得不携母亲、妻子从天津逃到了上海法租界。在上海,李叔同以其出众的文采,很快就融入当地的文人雅士圈子,结识了他一生的至交好友许幻园,并和许幻园、袁希濂、蔡小香、张小楼义结金兰,被世人称之为“天涯五友”。

1901 年,戊戌变法的风头过了一些后,李叔同进入了上海的南洋公学,学习新学和经济,师从蔡元培。在南洋公学,李叔同接触学习到了更多新学,眼界、认知得到了更大提升。

1903 年,清政府害怕南洋公学会成为蕴养革命者的基地,于是开始禁止学生接触阅读一些西方书籍、报纸。为此,学生据理力争,罢课、反对、争取均无果后,李叔同等一些进步学生毅然选择退学。

从南洋公学退学后,李叔同和自己的好友许幻园、同学黄炎培等人成立“沪学会”,宣扬一些先进的西方近代社会思想。为了宣扬婚姻自由,李叔同特意创作了《文野婚姻》的剧本,开创了我国话剧的先河。与此同时,精通音乐的李叔同也创作了大量的歌曲,出版了《国学唱歌集》,宣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表达爱国情怀。

1905 年,李叔同的母亲在上海病逝。李叔同护送母亲灵柩回到天津后,力排众议为母亲举办了一场类似西方追悼会的新式葬礼,处理完母亲丧事后不久,李叔同讲妻儿留在家族,孤身东渡日本求学。

在东京留学时期,李叔同联合一些志同道合的中国留学生成立了话剧团体“春柳社”,并排演了一系列话剧,开创了我国话剧先河。两年后,李叔同退出春柳社,开始一心学习钻研音乐和绘画。在日本期间,李叔同还结识了他的第二位妻子春山淑子,并在 1910 年携自己的日本妻子回国。

回国后,李叔同身兼数职,不但是《太平洋报》文艺副刊的主编、《文美杂志》的主编,还先后在天津北洋高等工业学校、城东女学、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1914 年还加入了西泠印社,坚持金石、书画的研究与创作。

1916 年,又是一个多事之秋!因为时局动荡,李家已有明显的衰退中落迹象。李叔同的好友许幻园因为家族发生巨大变故而破产。为了重振家族荣光,许幻园接受了袁世凯政府伸出的橄榄枝前往北京为官。

临行前,许幻园来到李叔同的家门外,冲着门内大喊道:“叔同,我破产了,要去北京当官了。咱们一别两宽,后会无期!”

当李叔同听到许幻园的喊声追出去后,许幻园已经走出去了很远,只留给他一个模糊的背影。

也许对许幻园来说,去北京做官并不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情,因为他明白,袁世凯政府只是利用自己的名望来为他的复辟笼络人心。可能许幻园感觉自己背叛了自己年轻时的信仰,所以才会感觉无颜面对自己的至交好友李叔同吧。

当夜,李叔同百感交集下,创作出了那首脍炙人口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1918 年,李叔同安顿好家人,并把自己一生收藏的字画、印章全部赠给西泠印社后,依然的选择剃度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

对于李叔同为何会忽然选择出家,有人猜测是他家道逐渐中落后,巨大的现实落差让他难以承受,再加上其性格原因,所以选择出家避世;有人猜测是受笃信佛教的家庭影响缘故,是出于对佛教文化的真心景仰;有人猜测是因为在那个动荡不安的乱世中李叔同看到了太多的苦难不公和人生无常,却又无可奈何,失望之下只能在佛教中寻求精神慰藉。

其实对于李叔同为何出家不必有太多争论,以上种种原因多半是兼而有之。在为人性格上,李叔同是一个博爱且温和的人,这很契合佛教的宗旨;在文化熏陶上他也自幼便受家人影响,始终对佛教抱有浓厚的兴趣;至于他自己的人生际遇以及当时动乱无常的社会环境,无论是出于避世心态还是出于寻求精神之自由而选择出家,也都无可厚非。

“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这是李叔同决心出家前所作的几句佛家谶语,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身体力行一直这么做的。

自他出家为僧后,便开始一边苦修佛法,一边以言传身教宣讲佛教宗义,著书说法与实践躬行并行。先后整理编纂了《四分律》、《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印造经像之功德》、《华严疏钞》、《华严集联三百》等佛教典籍。

李叔同所修习的是佛教律宗,这是佛教中极为重视严守佛教戒律,提倡苦修的宗派。因为律宗对修习者的要求极高,自宋朝以后,律宗越来越少有人修习,在我国几乎已经名存实亡。而李叔同的出现,又再次将律宗发扬光大,被后来的律宗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1942 年 10 月,一代传奇文人、高僧弘一法师在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圆寂,享年 63 岁。

在临死前,弘一法师手书“悲欣交集”四字来总结自己的一生。

而这“悲欣交集”四字中又包含了太多太多:比如,十五岁之前的他是衣食无忧、阅尽繁华的富家小公子,而十五岁到三十九岁的他,既是才名远播的风流才子,也是忧国忧民的进步文人,而三十九岁以后的他则是“昏波不染,成就慧业”的一代高僧——弘一法师。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能用“悲欣交集”四字来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只是我们绝大部分人或对某段昔日的沉痛往事始终耿耿于怀无法自拔,或过于追求贪恋不切实际的向往以满足自己的欢愉却又因为始终不能得偿所愿而烦恼。真正能如弘一法师一样,做到“昏波不染,成就慧业”的又有几人呢?

忽然想起了网上有一句很有哲理的话:从简单到复杂是前半生的阅历,从复杂到简单是后半生的修行。这句话是李叔同从津门富少到佛门高僧,半世红尘半世僧的真实人生写照,也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追求,虽然我们大可不必学着李叔同一样去出家。

在我们这些世俗之人看来,红尘中的种种悲欢离合、是非因果正是人生的乐趣所在,无欲无求反倒无趣。可是当我们因为欲求不满苦恼太多的时候,能多想一想弘一法师所提倡的“昏波不染”,即便不能奢求做到“成就慧业”总也会多一些豁达吧。

(枯藤老树,作家、出版人,近十年致力于公版图书的编撰与出版的工作,为《半世红尘半世僧》的编者,本篇序言创作于 2024 年 9 月初,香港诚品书店;) Q/9MoWaYyJMZp98NuyLKJ7BYDOHZqfaX4wwERUiyMVgChUOAkw7Poavd6y4AEzK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