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无好处的好处
——无好处思维

“祛魅”“去相”的“悟空”思维

——从“乡愿”到“狂者”的拨云见日

空谷生幽兰,虚心现“玄览”

祛魅去性质,诸事若等闲。

本来无一物,何必挂心间。

兰花是高洁清雅之花,清香悠远而脱俗,寂静独处而无怨。庄子有“兰生幽谷,不为莫佩而不芳;舟游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的赞誉之词,赞美幽兰独立自信的超脱精神,欣赏其不随波逐流,不被世俗左右的高贵品格。兰花对环境特别挑剔,一般只生长在空旷幽静,通风透气,散光点点,不干不湿,环境优良的山谷。日常生活中,我们形容一个人胸怀宽广,为人坦荡,常用“虚怀若谷”这一成语。我们在这里使用的“虚心”一词主要是从道家和佛教哲学的角度,通过清理心中一切堵塞之物(知识、成见、情感、情绪、私心、信仰、习惯等“尘埃”),使纯粹自我及其良知良能毫无遮蔽地展现出来。唯有“空谷”,方生“幽兰”,只有“虚心”,始显“玄览”。唯有晶莹剔透的内心环境,才可能出现明察秋毫的“明镜”或一览无余的“灯塔”。内心澄明,万物皆现于本心。

无好处思维的“无”,既是生存方式理论的起点,又是指向最高目标“化境”及其“山顶花园”之净化过程的必要环节。“无好处思维”可以称之为“悟空思维”,“悟空”不仅要感悟到“空”态,进入“空境”,更需要领悟到“空”中见“我”,开启灵魂的本质,“无我”而“以物观物”,特别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最高存在之“空无”之“道”和创造论意义中“无中生有”之“空无”的价值。

“无”也是有,是“无有”的有。虽然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正如我们看不见空气,而空气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一样。作为“道”的“无”是具象的存在者背后的特殊存在,是存在者之母。只可意会,难于言传。不见其形,但见其功(用)。我们从其生成万物的实际功能中领会其无穷的能量,从其大道无私的特质中体会其大公无私的“天德”。这是“无”或“空”或“道”的存在状态。“道”的存在状态虽是“虚无”,但“道”是有机的、实在的,具有无穷的能量和强大的生生不息的创造力。

《自序》中的“我不要了”与本章“无好处思维”意义相同。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在中国先哲那里叫“以物观物”(邵雍),在西方哲学那里叫“回到事物本身”(胡塞尔现象学),在生存方式理论中,就是“进入生活”和生活的现象学还原。在很多人那里,或者在我过去的岁月里,生活常常被名利架空,我们“淡出了生活”。日子都在过,但酣畅淋漓的投入生活与心不在焉的应付生活有天壤之别,哪怕是简单的吃饭喝酒,投入地吃饭有滋有味,任务性吃饭(如,为了签合同而请客吃饭)味同嚼蜡。同样的欢笑,“活开了”的人笑得底气十足,清脆爽朗。回到了自己,进入了生活,生活因此有了“生气”和“灵气”,人生也因此变得更加本真和豁达。

找回本真之我就意味着找回了自己纯洁无瑕的眼睛,这样的眼睛不同于世俗化的普通眼睛,而是环顾宇宙、洞若观火的天眼,是灵气十足的灵魂之眼,是晶莹剔透的纯粹之眼,但如果没有“无”的澄明,我们的眼睛就仍然被灰尘遮蔽,就是戴着有色眼镜的眼睛,就是歪曲事实、上当受骗的眼睛。正如宋朝释心月的禅诗所示:“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我们的自性本是清净光明,只是被世俗、尘劳、烦恼所掩盖,只要把心灵上的尘垢涤除,内心的光明就会带来真正的智慧与幸福。

据说亚历山大死前曾对将领们说:不久我将离开人世,我有三个遗愿,你们要按我说的去做。

第一,我的棺材必须由我的医师独自运回去。第二,当我的棺材运往坟墓时,通往墓园的道路要撒满我宝库里的金子、银子和宝石。第三,把我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将军问其故。亚历山大说,我想要世人从我这里学到三个教训。我让医师运载我的棺材,是要人们意识到医生不是万能的,他们不可能击败所有的疾病。面对死亡,他们更无能为力。第二,我想告诉人们,他们花费了一生去累积财富,但大多时候是在浪费时间。第三,我希望人们明白,我是空着手来到这个世界的,现在我又空着手离开了这个世界(亚历山大遗言与《红楼梦》中宝玉说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揭示的是同样一个人生哲理)。说完他闭上了眼睛,停止了呼吸。

聪明如亚历山大者,也只有到了临终时才明白做人的道理,那就是——放弃,放弃内心对物质欲望的追求,就能把自己摆在更高的位置,不被人世间的一切所束缚。放弃不是消极,而是一种智慧。能放弃的人是一个慷慨、宽容、豁达的人。生活中的利益得失他们都能平静面对,因此,他们将获得人生的幸福与快乐。

这一章的主题以现实中无处不在的“唯好处思维”的“好处”为切入口,无好处——无价值——无性质——空无之“道”,层层深入和升华,最后展现“无”的深刻而高远的涵义。“悟空”思维从逐步否弃“唯好处”的物利主义开始。

做事情计算得失,考虑好处,这是人之常情。好处就是一种价值,就是对需要的满足。但是,正如俗称“无用之大用”,“无好处思维”的最大“好处”就是准确地认识客观真理,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价值追求和人生使命,找回本真的自我,创造一种轻松自如、逍遥自在的闲适生活和惬意人生。从认识论和创造论的角度看,“唯好处”思维就是跟着时代制度安排的社会资源跑,被时代利益牵着鼻子走,这样就很难有超越时代的创造性洞见和自己独到的思想。因此,“无好处”是比“唯好处”更高远的一种人生境界和价值追求。唯利是图的“唯好处思维”常常使人迷惑——利令智昏,而人生超越的“无好处思维”使人明澈、通透而纯粹——虚室生白。另外,不管是道德境界还是审美境界,都要求超越直接的目的性即“好处”,例如,康德在论述什么是“美”时就明确提出美的感知不同于欲望。欲望是指这个物品的存在对你个人有“好处”,而美的感受不是因为你能从该物的存在中获得“好处”,而是从对该物的认知与欣赏中感到快乐,也就是说,美同样是对“好处”的超越。 xjrpVR9VYvJ4szBcg1SJ3M7aycwYlKtnjFktpLgIN5FKXJWY4E3CWKycd21GxIM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