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会考虑一件事情的利害关系,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人毕竟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存在,但如果所有的事情都纳入利害算计之中,即进入彻底的唯好处思维,不管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就必然使人性不断朝着低级动物方向堕落。凡事斤斤计较,则无法让美好生活展开,因为“好处”是掩埋艺术化生活的淤泥。所谓利令智昏,物利蒙蔽双眼,若污泥黏着手足,欲罢不能。纯粹自我、本真生活都被“淤泥”掩埋,艺术固然会因此变得很不艺术,生活也因此变得没有灵气而黯淡无光,人们只能停留在被好处纠缠和被利益绑架的窘迫生活之中。有一个词叫“名缰利锁”就非常形象地揭示了这种生存状态的本质,人们在名利束缚下丧失自由,失去灵性,没有了幽默感和创造力,生活也因此而缺乏情趣和魅力。人生的根本就是快乐幸福的生活,而快乐幸福生活的核心,就是秉持人之灵性与神性的情趣化和艺术化的审美化生活——田园牧歌式的诗意生存,而“唯好处思维”的功利主义人生理念的最重要“功能”就是压抑和排挤灵性,因此也是破坏幸福生活的罪魁祸首。由此可见,如果想得到幸福,做一个有趣的人,做一个有超越感的清新的真人,不断减少“唯好处思维”的比重是至关重要的。
在功利主义者那里,在重大利益面前,道德良知,艺术审美等不仅变得无足轻重,而且也没有多大意义。“好处”把一个人永远局限在一个平庸、无格局、没精神和没灵魂的狭隘范围之内,这种人一辈子都很难有知心朋友,而且永远在小恩小惠,利益算计中纠结和痛苦。相反,无好处思维是审美化诗意生存的法宝。康德说,“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 ,没有功利考虑的审美化(无好处)生活是高境界的生活。艺术化审美思维就是对象或对象化活动与个体灵魂所达成的一种“心有灵犀”而内外相通的一致性。诗意栖居、艺术化生活就是审美化的生活,其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超越功利的“无目的性”和摆脱名利束缚的“无好处思维”。凡事患得患失,从不吃亏的“聪明”人,往往也是最不幸的人。
无好处思维在童真而快乐的小孩子那里得到显著的体现,他们玩泥沙,过家家,从不考虑有什么好处,甚至还冒着回家被长辈打屁股的危险,可天真无邪的孩子们还是乐此不疲地玩得不亦乐乎。这不是因为“有好处”,而是因为喜欢,所以孩子是无忧无虑的,是幸福的。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为什么成为人的需要,就因为喜欢,而不是因为“有好处”。我们每天做的事情都是奔着好处去的,这些劳动不是你的需要,而是迫于生计或者受到不良价值观的蛊惑,因此,在劳动过程中就不可能乐此不疲地全身心投入。功利目的既是人的行为动力,也是高水平艺术化劳动的阻力。汲汲于功名利禄的人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好,但不可能做得最好,更不可能使自己的天才得到毫无保留、淋漓尽致的激发和体现,因为身体和理智的气喘吁吁(过于计较)必然导致精神与灵魂(特别是灵感及其创造力)的奄奄一息。功利对人性的压抑,物利目的的低级牵引所导致的人的灵感的巨大浪费,都是与诗意生存背道而驰的。
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为道之学”的个体修养上,内在的修养到了,自然会上升到相应的一种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而且也自然会在你的外在气质和言谈举止上体现出来。陆九渊看见学生(学生打坐静观半月,略有所悟,欣喜有余,去见老师陆九渊),学生还没有开口,老师就说,你已经有所悟了。学生不解,问何以知之。陆九渊说,一看眼神就知道已经有所悟了,眼神平和了许多,也有神了许多。眼神不一样了,整个人就不一样了,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今天真实的现实是,功利主义深入人心。如果没好处,不管是艺术、信仰、兴趣、感情还是道德,都变得不重要了,都没有感觉了。人们为了“好处”而无视自己的兴趣与喜好,为了利益而放弃自己的自由与尊严,因此也就很难有自己本真的快乐与幸福,特别是在“一切向钱看”的市场社会,众人都为了功利,一哄而上,使自己与众人趋同化和同质化,大家挤在一起激烈竞争,普遍内卷,造成内心严重的焦虑、恐惧与绝望等痛苦感受就在所难免了。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曾得出这样有趣的研究结论:但凡太“聪明”、太“善于”算计的人,都是很不幸的多病和短命的人。他们千算万算,却偏偏没算到作为人生最重要因素的内心快乐与人生幸福。据研究,爱算计的人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患有程度不同的心理毛病,相反,超越“好处”的思维方式有益于身心健康,是身体康复和自我修复的最佳状态。
凡事只考虑有没有“好处”的理性算计型生活是“机械化”的生活,本来活生生的、有灵魂、有灵气、有热情、有激情、有爱心、懂艺术、爱创造的人变成了一台冷漠机动的计算机,这样的生活是“异化”了的生活。这样的人和事表现在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与朋友交往的时候,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考虑与之交往会对自己的现在或者将来有什么帮助或好处,否则就没必要浪费时间了。纯粹的友情被“好处”之污泥裹挟了,从此再也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与友情的珍贵。你把别人当作获得帮助和捞取好处的工具,别人当然会反感和厌恶,谁也不喜欢被别人当枪使。即使自己认真反观一下自己唯利是图的表情,也会觉得自己俗不可耐,面目可憎。连自己都厌恶自己,这样的生活不可能是快乐、幸福和满意的生活,更不可能是充满灵性和超越性的“人的生活”,所以说,“唯好处思维”的功利主义已经普遍地成为了破坏和扼杀“人的生活”的“刽子手”,是优良生活的“克星”。如果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凡事只考虑利害得失”的思维习惯,就意味着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从功利主义工具理性的陷阱中挣脱出来而有所超越了。